第二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27
【案例讨论要点解答】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案例讨论要点解答】某年夏季,我国某公司出口一批沥青运往西非,租用了外国商船,沥青包装则采用5层牛皮纸袋。
当商船沿印度洋穿过亚丁湾、曼德海峡进入红海后,沥青逐渐融化。
红海位于干燥炎热的亚热带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周围是干旱的荒漠,没有大河流入,主要靠从曼德海峡流经印度洋的海水补给,因此,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都很高,表层海水的最高温度可达32℃ ,含盐度一般都在4%以上,是世界上水温和含盐量最高的内海之一。
由于红海气温高,沥青开始融化,并透过纸袋粘在货仓地板上。
该商船顺序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大西洋后,沿途气温有所下降,使粘在货仓地板上的沥青又凝固起来。
结果到目的港后,卸货十分困难,清理打扫船舱更困难,最后结算,卖沥青赚来的外汇用于洗舱费还不够。
问题:为什么我国公司会得不偿失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将如何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运输如果由你来运输沥青到西非,你将如何安排要点解答:显然,我国公司在安排此单运输时,忽略了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以及对贸易运输和商品质量的影响。
所以损失是必然的。
气候变化会影响对外贸易中商品的包装、储存和运输。
例如,商品输往冬季气候寒冷的国家或地区,储存、包装、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冻;而易腐烂、霉变的商品在输往气温高、降水多的国家时,则要注意防腐、防霉和防雨。
其实,此单运输中有三个关键要素要统筹考虑:气候变化、商品质量特性及包装、运输工具。
考虑的沥青的质量特性,如果是在冬季运输,自然不会有问题;如果是在夏季运输,从我国通过传统海运运往西非,那么就要首先设计好包装,最好使用桶装,而不应是纸袋包装;如果包装无法改变,就要选择好路线与运输工具,最好通过陆运运往西欧或南欧,再转海运运往西非。
第六章世界石油及大宗农矿原料贸易地理【案例讨论要点解答】我国加入WTO后,粮食生产将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同时在立足粮食自给的基础上,也多了一种通过贸易方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备选政策方案。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国际贸易地理/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课程代码:030411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30 考核方式:考核先修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适应专业: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开课院系:管理学院贸易经济系教材:于志达,何云魁.国际贸易地理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教学参考书:李泉斌.国际经贸地理.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包括世界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因素分布、特点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当前经济特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航线和港口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经贸地理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实际问题,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教学内容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第二节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第二章世界农矿产品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第一节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第二节世界非粮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第三节世界能源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第四节世界矿产品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第三章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第一节世界石油资源第二节世界石油生产第三节世界石油贸易第四章世界贸易运输第一节海洋运输第二节集装箱运输第三节铁路运输第四节大陆桥运输第五节航空、公路、河道和管道运输第五章世界经济特区第一节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世界经济特区的类型及其特点第三节世界经济特区的地理分布第四节世界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发展趋势第六章经济发达国家经贸概述(上)第一节美国第二节前苏联第三节日本第四节德国第七章经济发达国家经贸概述(下)第一节法国第二节英国第三节意大利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五节加拿大第八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贸概述第一节亚洲“四小龙”第二节西亚第三节印度第四节埃及第五节巴西(二)基本要求要求掌握经贸地理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实际问题,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有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因素,它们直接影响到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分布、交通运输能力以及农业、工业发展水平等,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的规模和方式。
首先,地理位置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的接触度和交流便利程度。
地理位置靠近海洋或重要的国际水道的国家通常具有更便利的海上贸易通道和港口资源,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国际贸易活动。
其次,地形和气候条件影响着国家的农业和资源产出。
一些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国家或地区可能无法自给自足,需依靠进口商品满足国内需求,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也会影响到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和效率。
地理环境不同,交通运输条件也会有所差异。
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国家可以通过更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货物运输速度,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开展。
最后,地理环境还可以影响到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组合和竞争力。
不同地理环境下,资源的禀赋和适应性差异较大,一些国家或地区更适合某些特定领域的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了比较优势,增加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多样性和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地理环境的差异会
影响到国际贸易的规模、方式、产品结构以及运输成本等方面。
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在论述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边所说的“地理环境”并非狭义上的自然环境,而是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由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等三方面构成的复合环境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多种要素,这些是一国经济贸易活动的基础。
它包括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与人类经济贸易活动有关的要素。
首先是地理位置条件,包括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优越的海陆位置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交通便利,是成为贸易中心的重要条件。
如今,随着科技发展,飞机的制造技术与运营体系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其高昂的运输费用使地上运输,特别是海上运输,成为在国际贸易中最为主要的交通手段。
因此,濒临海洋或扼守重要海峡的国家易形成繁荣的贸易中心。
比如新加坡的马六甲海峡是连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枢纽,这使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远高于一般国家,成为世界贸易的一个中转站;而一些内陆国家则由于缺少入海口,海上对外贸易须借助别的国家的港口。
其次是气候条件。
一方面,由于全球气候的差异,引起各种农产品的不同分布,如棉花,小麦等主要出产于温带与亚热带地区,因此,美国,阿根廷等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热带地区是世界主要水果的出产地;另一方面,气候还会影响对外贸易货物的包装,储存和运输。
气候寒冷的季节或地区运输商品要防冻,高温多雨的季节或地区要防霉防潮;此外,多发性极端天气与地质灾害不仅会影响产品的供应和价格,也会对运输及保存造成严重破坏。
还有就是资源。
例如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不仅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
除去它的饮用作用外,淡水资源船舶航运,农业灌溉,水产养殖中也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如欧洲的多瑙河流经多个国家,不仅灌溉了沿河的土地,也为诸国间的航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还有一项就是矿产资源,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煤、石油等成了控制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由于矿产资源稀缺而且分布不均衡,富含矿物的国家对国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如澳大利亚盛产高品位的铁矿;南非富集黄金、铂、钴;波斯湾沿岸蕴藏大量的石油等。
《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国际贸易地理》是地理学与自然、社会、经济等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商品市场之间的地理分布情况及其之间的联系。
它应我国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而产生,也是应它的蓬勃发展而发展的一门崭新的学科。
它是世界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属于部门地理学。
《国际贸易地理》是外经贸类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等有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丰富的世界经济和外贸实务知识更是培养外经贸专业人材的必修课。
本学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世界自然地理学》和《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以《世界经济地理学》为基本内容,且具有本学科的显著特点。
1.教学目的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世界经贸地理格局、世界主要经济贸易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爱国主义热忱和国际主义精神,为今后所从事的涉外商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为我国的对外经贸事业服务。
2.教学要求(1) 遵循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及生产力分布的客观规律,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既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也改变了全球利益格局。
掌握世界主要市场的发展水平、主要特点、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及不同的商品结构、供求、交换、运销状况、发展趋势等;(2)掌握当前国际经贸格局的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和探讨当前世界经贸三大重心区东亚、欧盟和北美。
主要国际经贸组织的经济一体化水平,国际贸易中的交通运输概况及发展趋势;(3)掌握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概况,我国对外贸易港口和主要海运路线;(4)掌握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参与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吸收世界各经济体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为发展我国对外经贸事业、为实现国家宏伟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学习方法《世界自然地理学》、《世界经济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物贸易实务》等是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础科学;马列主义关于物质、空间、时间统一的观点,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是学习本学科的根本观点,只有运用马列主义方法论,对客观事物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揭示世界各个经济贸易区生产力分布和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内在规律,所以,在学习中必须用综合分析、区域对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必须重视地图和各种图表的运用;必须重视对地理信息资料和全球各类经贸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是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有明显的影响,在当今这样的全球化经济社会中、国际地域分工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间的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环境各因素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激烈和深刻。
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影响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等反面反映出来。
广大中纬度地区因其位置居中,致使这一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贸易等活动都较适宜,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交往等,的理想环境;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的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发展和贸易交往等亦会产生重要影响。
沿海地区相比,因为环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条件大不一样,使这些国家之间以及内部,其经贸状况会形成明显的差异。
当然,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独联体虽然为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所包围,但是,由于北冰洋长年封冻,成为天然障碍,太平洋岸仅有的港口距西部经贸重心地区遥远,交通很是不便,西部出海口被土耳其海峡所扼,北冰洋西部的摩尔曼斯克港,虽为不冻港,但航线需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控制的挪威海峡,因政治原因,进出口甚为不便,所以前苏联虽濒临三大洋,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它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除上以外,因为临近或者毗连一些经济发达,经贸活动频繁的国家与地区,也会使一些国家、地区得益,促进经济贸易得到一定的发展。
2地形条件的影响地形对于经济和贸易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以美国为例,美国由于平原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
因而,美国农牧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不仅能满足本国需要,还可以有的农产品用于出口。
课程教学大纲二O一O年九月《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1课程性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1、2课程任务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理解国际贸易与各国地理分布之间的联系,能够了解影响商品生产与市场变化的诸多要素。
初步了解世界各主要经济贸易区分布及主要贸易国的贸易状况,了解自然资源、经济部门结构、世界港口分布、现代贸易交通运输方式等要素对当今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
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及贸易市场的分布情况由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对外贸易研究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教学中作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2、1绪论——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1、了解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熟悉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2、掌握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2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1、掌握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了解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要素的种类,掌握这两类要素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影响。
2、掌握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学会甄别和分析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
2、3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1、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区,了解产业革命前区域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熟悉并领会世界2、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贸易中心区的形成过程,地理大发现与第一、第二次产业革命对该行程过程的作用与影响,能分析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障碍。
3、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2、4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1、区域贸易经济贸易集团概论,重点掌握区域经济贸易集团的定义、类型、形成原因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世界三大主要区域贸易集团,了解三大区域经济组织以及组织内主要国家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领会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2、5世界经济特区1、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简史及其主要类型,掌握各种经济特区如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高科技园区等在促使国家经济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分析近年来,全球贸易和全球经济一直在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也日益成为一个关键性的经济活动。
随着全球贸易的增多,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影响不同国家的贸易条件、价格和货币政策,从而对全球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研究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本文将详细分析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首先,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由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产生的。
货物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而服务贸易包括技术知识的转移、旅游、文化交流和金融交易等。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国之间的贸易也会受到影响。
其次,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也受地理位置影响。
和任何其他国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都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
特别是当双方国家之间有一定距离时,其贸易往来会受到距离影响,特别是海洋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尤为显著。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影响国际贸易,如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这些因素可以经济地认为是地理环境的一部分。
举例来说,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会受到两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政治和技术原因也会影响其贸易的发展。
最后,地理环境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程度。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程度,可以理解为它能够直接影响贸易市场的形成程度。
例如,由于大部分欧洲国家处于地理位置优越的位置,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贸易,而非欧洲的国家则需要为了发展贸易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全球化进程中地理环境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未来,专家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深入研究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此更好地指导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经济贸易☐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影响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主要地理因素☐地理位置☐地域范围和面积☐原有经济基础☐自然资源☐气象与气候☐人口与民族☐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其它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国际贸易☐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多种要素,是一国经济贸易活动的基础。
它包括一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自然环境对各国:产业结构、进出口结构、进出口商品流向一、地理位置条件☐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其对国际经贸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其中,经济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与其相邻的具有经济意义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1、优越的海陆位置是贸易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交流的难易。
1.1 沿海、海滨、背山面向平原、扼重要海峡、临世界海上航道等,皆为形成贸易中心的优良位置。
1.2 国土面积大、海陆兼备且海岸线长的国家具有优越的海运条件,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1.3 内陆国家则需要借助于别国的港口进行海上贸易运输。
☐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发展和贸易交往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内陆国家只有取得通畅的出海口才有发展经济、繁荣贸易的现实可能。
例如: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非洲的赞比亚。
2、纬度位置的差异,体现了由于太阳辐射绝对量的不同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分异,从而直接影响了世界许多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生产以及贸易的构成和流向。
☐各地纬度位置不同,导致水热资源不同,会影响到农牧业产品种类的差别。
☐中纬度地区¡ª世界四大文明古国¡ª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北美洲五大湖地区与大西洋沿岸地区、西欧地区和亚洲日本的¡°三湾一海¡±地区以及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
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什么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国际贸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地理环境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国际贸易产生着深远而多样的影响。
首先,气候条件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一环。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
例如,热带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多雨,适合种植橡胶、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而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更有利于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生长。
这种气候导致的农产品差异,促使各国之间进行农产品贸易。
温暖湿润的地区可能大量出口水果和花卉,寒冷干燥的地区则可能需要进口这些产品。
地形地貌也对国际贸易有着显著的影响。
平原地区往往交通便利,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从而能够生产出大量的商品用于出口。
比如,中国的华北平原和美国的中部大平原,都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工业基地,其丰富的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比之下,山地和高原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可能更多地依赖进口商品来满足自身需求。
此外,拥有海岸线和优良港口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沿海地区便于货物的运输和贸易往来,能够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
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是地理环境影响国际贸易的又一重要方面。
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国家,依靠大量出口石油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而一些矿产资源匮乏的国家,则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工业生产的需求。
水资源的分布也会影响到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和高耗水工业,而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则在这些方面受到限制,可能需要通过贸易来获取相关产品或技术。
地理位置的优劣同样对国际贸易有着关键影响。
地处交通要道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凭借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
它们能够通过收取过境费用、提供物流服务等方式获得经济利益,并促进自身贸易的发展。
相反,一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内陆国家,在贸易中可能面临更高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