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知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9.84 MB
- 文档页数:31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第一章绪论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和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
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的基本属性:区域性与综合性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数理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三湾一海”是指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这里是日本乃到全世界港口最集中地区之一,集中了千叶、横滨、川崎、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世界重要港口。
三湾一海地区岸线曲折,水深湾多是建港的优越条件。
地形、气候、水文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山区和平原、沙漠与良田、河流和湖泊、气候类型等方面反映出来。
地形条件的影响:平原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
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岭,或险恶地形直逼沿海,则必须对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难以展开对外贸易。
山区和平原地区相比,运输业效率差别也很大,在山区修筑一条与平原地区运输能力相同的铁路,造价要高3倍。
山区线路坡度较大,运营时,燃料和费用都成倍增加。
在水平线路上能拉5000吨重的机车,爬0.5%坡时只能拉1400吨重,爬1%坡时,只能拉800吨重。
河流和湖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位于热带多雨区的河流,一般水量大,具有较大的航运价值,对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具有国际航运功能的河流主要是莱茵河和多瑙河。
(理解)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生产事业,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制约着经贸活动。
具体影响例:(节律性和地带性)小麦、玉米、棉花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节风气候区,所以美国、加拿大、中国、乌克兰、法国等位于温带中纬度的国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5-国际贸易地理格局5-国际贸易地理格局1-概览国际贸易地理格局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和模式。
这些特点和模式受到地理、经济和政治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主要国际贸易区域2-1 欧洲贸易区欧洲贸易区是以欧洲联盟为核心的地区贸易组织,成员包括28个欧盟成员国以及其他与欧盟有关贸易协议的国家。
该区域贸易规模庞大,涉及到多个行业,如汽车、机械设备、化工等。
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中国、等国家。
2-2 北美贸易区北美贸易区主要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框架下开展贸易活动。
该区域贸易规模巨大,涉及到各种商品和服务。
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国之一。
2-3 亚太贸易区亚太贸易区是指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活动,涵盖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该区域是全球最活跃的贸易区域之一,主要贸易伙伴包括中国、、韩国、印度等国家。
亚太自由贸易区(APEC)是该区域内最具影响力的贸易组织之一。
2-4 拉美贸易区拉美贸易区是拉丁美洲地区的贸易活动,包括南美洲和中美洲国家。
该地区以农产品、矿产品和能源资源为主要出口商品。
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南美洲联盟(UNASUR)和中美洲共同市场(CACM)是该地区的重要贸易组织。
3-主要贸易流动3-1 北-南贸易北-南贸易指的是发达国家(北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发达国家通常是技术先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落后。
这种贸易模式的特点是北方国家以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进口从而满足自身市场需求,而向南方国家出口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3-2 南-南贸易南-南贸易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这种贸易模式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需求的增加和互补性的增强。
南-南贸易的主要产品包括农产品、矿产品、轻工业制成品等。
国际贸易地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贸易在各国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国际贸易地理,即研究国际贸易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学科,对于了解贸易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贸易地理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不同国家的自然资源分布和气候条件不同,这直接影响了各国物资和产品的生产和贸易规模。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便捷的海上交通条件,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市场规模都是影响国际贸易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较为发达的国家通常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因此在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如德国的汽车制造、日本的电子产品等。
3.政策因素各国的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也对贸易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可能导致国际贸易受阻,而开放政策则有利于促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地理的重新布局。
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也对贸易地理产生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国际贸易地理的规律和趋势1.集聚效应国际贸易往往呈现出集聚效应,即类似产品和产业在特定地理区域集中的趋势。
比如,酒类产业在法国的波尔多地区、中国的云南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产地效应和品牌效应,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的贸易和经济发展。
2.区域一体化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个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例如欧洲的欧盟、亚洲的亚太经合组织等。
区域一体化通过打破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成本和提升市场规模,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和投资活动。
3.价值链重组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生产环节分散到全球各地,形成价值链分工。
不同环节的加工和生产在不同地区进行,这导致了贸易地理的重组和调整。
例如,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扮演着组装和加工的角色,而发达国家则负责高端技术和研发。
三、国际贸易地理的意义1.促进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可以帮助国家和企业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合作,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1、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苏伊士运河:是位于非洲东北部亚非两洲交界处,沟通红河和地中海,是亚非欧三洲往来海上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位于亚洲东南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自西北向东南延伸,西北宽约370公里,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大陆桥运输:指以横贯大陆的铁路,公路为桥梁,把两端的海洋运输连接起来,海—路—海的集装箱运输方式。
集装箱:又称货柜货箱,是具有一定强度和强度,专供周转使用,并用机械装卸和专门车辆运送的大型箱形容器。
北美五大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不但为美加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而且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
明治维新:明治天皇主政后,为了改变日本经济落后和避免日本沦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大力开展自上而下的维新改革汉江奇迹:韩国政府实行出口导向型开发经济战略,用20年时间把韩国建成中上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称汉江奇迹。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自身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
地理大发现: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欧洲航海家开启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统称。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美国和德国,是从冶金技术开始的,这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利用和新炼钢技术的产生。
绿色农业:在生产中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品的生产体系。
石油输出组织: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为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而成立的国际性组织。
美加工业带:是世界生产最为集中,最为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加相邻的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沿岸。
二、单选题(共15小题,每题1分,共计15分)1. 第一次与第二次产业革命后,在美国形成的工业集中区分布在(C)。
A.墨西哥湾沿岸B.太平洋沿岸C.五大湖区及大西洋沿岸北部D.美国中西部2.亚太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而位于南半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出口国是(D)。
A.新西兰B.印尼C.斐济D.澳大利亚3.以下盛产水稻的国家是(C)。
国际贸易的地理分析国际贸易作为现代经济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的热门话题。
随着全球化与自由化的趋势不断推进,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不断扩大,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地理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整个贸易体系的运转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一、贸易流向与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影响国际贸易的关键因素之一,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方向和交易成本。
比如,各个国家的货物运输通常需要通过海、陆、空三种交通方式,而且货物数量、种类和价值等不同,导致运输成本差异很大。
国际贸易中,通常会将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分为四个区域:发达经济体、发展经济体、前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由于各个区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程度不同,对于贸易流向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二、政府政策与国际贸易政府政策是国际贸易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各国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通常会考虑到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国内经济状况等。
相对保护主义的国家更倾向于采取关税、限制贸易和政治干预等手段,以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而开放市场的国家则更加支持自由贸易,在减少贸易壁垒的同时,促进贸易增长和全球化进展。
因此,政府政策在贸易流向和贸易组织的选择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地理与资源的关系地理位置与资源分布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差异很大,这导致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比如,沿海城市一般都会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因为它们有丰富的港湾资源和便捷的运输条件,可以作为贸易和物流的中转点,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流通。
而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国家,会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获取需要的物资和技术,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四、贸易组织与地理因素国际贸易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各个贸易组织的发挥作用。
贸易组织一般都会考虑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等因素,在组织贸易活动时通常会制定具体的贸易规则和标准,以保证贸易活动的公平和有效性。
1、地理大发现和国际贸易的形成:新航路的发现(1487迪亚士好望角;1497达伽马新航路)@新大路的发现(1492哥伦布)@环境航行成功(麦哲伦1519)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意义:1扩大了世界市场2促进了西欧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促进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3世界贸易航线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由地中海移向大西洋)3、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是跨越国界的商品和服务的变换活动,任何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特定地理环境下进行的。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有关的自然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
2、人文地理环境指由与世界结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文实务和条件在空间上的组合结构,包括人口与劳动力,民族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运输,国际政治与军事,国际经济与联系等。
4、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6大洲,人口分布不均,其中亚洲人口最多。
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带:(1)亚洲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东南亚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
(2)欧洲人口密集区,(3)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地区5、世界上的种族与民族可分为:1、黄色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及太平洋一些岛屿上的居民2、黑种人也称尼格罗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3、白种人也称欧罗巴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北亚洲西亚洲南部4、棕色人种分布在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克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群岛上6、世界的国家类型(按政治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超级大国经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就其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类石油输出国新兴工业化国家最不发达国家7、南美经济的特点:@南美关联的相互依赖更加密切@发展中国家债务依然沉重@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义愈演愈烈@南美差距缩小多极化格局更趋清晰8、南北联系主要表现在1南方国家群体组合出现大调整,引起北方国家群体利益分歧2一些南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向北方国家靠拢并与之联合争取政治经济利益,与另一些南方国家产生利益冲突。
5-国际贸易地理格局介绍国际贸易地理格局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形成的空间分布模式。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贸易地理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形成因素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主要因素:1.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对国际贸易地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成为贸易的重要中心,如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南美洲的农产品等。
2. 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的不同也影响着国际贸易地理格局。
发达国家的货物和服务需求较大,成为其他国家出口的主要目标地。
3. 政策环境:不同国家的政策环境也会对国际贸易地理格局产生影响。
如贸易壁垒的存在会限制国际贸易的发展,自由贸易协定和关税减免政策则有利于扩大贸易规模。
主要格局国际贸易地理格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 资源型经济贸易集中: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成为资源型经济的出口中心,如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口、澳大利亚的矿产品出口等。
这种格局主要由自然条件决定。
2. 制造业贸易集中:制造业产品的生产通常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专业技术支持,制造业贸易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德国、等。
这种格局主要由市场需求和产业链的分工决定。
3. 区域贸易合作加强:为了提高贸易效益和应对挑战,各国之间加强了区域贸易合作。
如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区、东盟国家的共同市场等。
这种格局主要由政策环境决定。
影响因素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全球化进程:全球化的推进导致了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
跨国公司的崛起,使得生产和贸易的分工更加细化,推动了资源、资金和技术的跨国流动。
2. 国际竞争优势:国际竞争优势的不同也导致了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
一些国家拥有特殊的技术、品牌、市场和劳动力成本等优势,吸引了国际贸易流向这些国家。
3. 政策调整:各国政府对国际贸易的政策调整也会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格局。
例如,关税减免政策的实施会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的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