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生管理模式
- 格式:docx
- 大小:10.23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和意义,并阐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十年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成果、变化和改革、研究方向和趋势,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等方面。
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了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推进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同时,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化和改革方面,我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加强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实行导师负责制,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推进国际化办学,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高校过于注重科研训练而忽略了课程学习,导致学生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还有一些高校过于追求国际化办学而忽略了本土特色和文化传承,导致研究生教育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因此,如何在改革过程中平衡各方面的需求,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需要的重要问题。
在研究方向和趋势方面,我国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的研究:如何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和学术水平,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方向。
“四证合一”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思考“四证合一”培养模式是国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形式,如何实现此培养模式下高质量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及导师目前面临的一个较大挑战。
文章结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实施“四证合一”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培养的具体实施办法,同时分析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不足,探讨了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标签:研究生;“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一、引言2015年,国家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的一种新的培养方式,该类研究生毕业时考核合格者可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硕士学位证》《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四证,即“四证合一”,这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探索形式,如何实现此培养模式下高质量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及导师目前面临的一个较大挑战,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为了适应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临床型、应用型、高素质的儿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在培养该类学生中切实推行导师负责制,学院、医院在完成培养计划中实行全程监管、督导,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临床能力、科研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就三年来儿科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些经验和问题,总结如下。
二、建立培养相关方案及机制成立“四证合一”研究生导师制及规培领导小组,由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亲自担任组长,制订“四证合一”研究生培养实施方案,对“四证合一”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思想、组织与实施、导师考评和奖惩等方面均做出了详细规定。
在研究生基础理论课学习、临床轮转、科研培训与实施等的具体安排上,同时遵从研究生培养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种制度的要求,按照规培大纲要求在临床轮转33个月,利用夜间上1个月基础理论课,在轮转期间完成学术论文的开题、课题实施、论文撰写、答辩,最后3个月在导师所在科室准备论文及答辩,三年研究生培养时间,共36个月。
“四证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针对“四证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详细探讨了“四证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管理体系、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环节和质量评估机制。
最后结论部分给出教育管理对策的建议和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对“四证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进行研究,可以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四证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培养模式、管理体系、课程设置、实习实践、质量评估、对策、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四证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改革举措,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医学基础知识、精湛医学技术和良好医德医风的高水平医学人才。
随着医学领域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四证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传统的医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而“四证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于“四证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来说,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四证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效果,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目的“四证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当前我国“四证合一”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旨在通过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对策,促进“四证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与发展。
探讨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摘要] 本研究就当今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科研能力培养的专业知识及要求,具体探讨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2-147-02研究生教育是现今临床医学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经过基础和专业课学习、临床专科实习、学位科研论文三个阶段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既是合格的临床医生,又能开展临床科学研究、指导临床医疗工作。
如何根据临床研究生专业专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并能保证其能够承担起将来既能“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双重使命”[1],又能开展起临床医疗及临床研究工作,是一种挑战。
下面就骨伤科临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从临床研究生导师的角度,提几点具体的要求及做法。
1?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现状从临床导师的角度分析,临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现状是严重不足,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应试教育带来的结果。
现行的教育体制贯穿于整个学生生涯。
尽管当今高校教育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同时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和知识的创新上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的应试教育的高分思想对目前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仍根深蒂固。
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表现在课程设置上知识传授课程较多,能力开发和兴趣培养的课程偏少或几乎没有。
另外由于现在大学生择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因此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找到一份好工作。
所以只看重分数高低,不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或不能很好地处理好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科研活动不感兴趣,却对社会兼职十分热衷,由此而影响了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
2?目前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学校对学生科研活动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有力的支持,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不足[2],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临床医学专业“4+4”卓越人才贯通培养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高度专业素养的临床医学人才,我国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4+4”卓越人才贯通培养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创新的教育模式,强化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其科研素养,以满足社会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模式此培养方案采用“4+4”模式,即学生首先进行四年的医学基础教育学习,重点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此期间,学生还将接受科研方法的训练,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完成基础教育后,学生将进入临床学习阶段,进行四年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重点培养其临床思维、临床技能以及独立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在基础学习阶段,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医学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其中,医学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则涵盖了临床医学导论、临床医学伦理等。
在临床学习阶段,课程设置将更加专业化,主要包括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临床实践课程和科研训练课程。
其中,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实践课程则包括临床实习、临床技能培训等;科研训练课程则以课题研究为主,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
四、师资力量为保证培养方案的高质量实施,我国汇聚了一批具有丰富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教师团队。
他们不仅在医学领域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热衷于教育事业,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
此外,我们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医学专家和学者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术视野和指导。
五、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专业“4+4”卓越人才贯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包括实验室研究、临床实习和社区服务等活动。
这些实践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临床医师。
具体要求为:1. 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
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
2. 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
3. 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临床医学专业类别设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肿瘤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临床病理学、麻醉学、急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领域。
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一、培养方式培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
培养过程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同时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以及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3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三、分流机制按照研究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制订相关政策,对不适宜继续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合理分流。
1. 第二学年内未获得《医师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意愿,可安排其转入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渠道,但应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
2.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通过学位课程考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或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3. 对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完成学位课程考核,但未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对其进行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准予毕业。
毕业后三年内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回学校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课程学习与学分要求1. 课程设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政治、外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其中学位课程可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和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相结合,满足学位授予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
教育研究构和功能有机结合,进行理解性学习。
而同时理性认识又同时实现了对感性认识的呼应和印证,再一次加强和丰富了医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3、总结医学组织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善于利用认识论这一客观规律,实现了由认识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即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但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说,这只完成了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从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完成了从对物质的感觉印象再到判断推理,是物质到精神存在到物质的第一次飞跃,要实现认识的再次飞跃,就要进行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去检验证明我们所被动获得的认识[20],这就要求我们的医学生在将来的专业基础课、临床课程及专业实习中不断学习、分析、推理、验证,正常的人体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疾病就由此发生?从疾病发生的病因和表现分析,哪些正常结构遭到了破坏,该如何对症治疗?看似抽象的认识论和抽象的组织学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将始终贯穿和推动其医学学习和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1]丁锐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认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J],景观研究(英文版),2009,1(6):82-87,94[2]黄婷;丁依玲.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J],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研究中的认识论,2008,29(7):69-71[3]田红云,体验式教学的认识论基础及应用探析,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2010,14(6):80-82,86[4] Kolb D.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and Development [ M] . Englewood Cliffs, NewJersey: Prentice Hall, 1984: 41.[5]于双成;于雅琴;吴杰.从认识论角度解读“概念”在医学教学中的地位及功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38-39[6]顾沈靖.从认识论角度谈高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6):111-112[7]李艳艳.关于教学认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8(3):16-19[8]刘俊浩.案例教学法的认识论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16(3):30-32[9]申陈海.认识论与中学物理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17):37-38[10]张荣宜,陈晓蓉,陈晓宇.组织学多媒体教学中认识论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07,30(6):827-828[11]庄宝祥,王岱君,张圣明等.数字切片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0,19(4):405-407[12]文晓红,李静,杜已萍等.PBL 在研究生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301-304[13]魏静波,高俊玲.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106-108[14]宋英,李汉兵,宋必卫等.数码互动实验室的建立在组织胚胎教学中优势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102-104[15]杨静.美国医学院校组织学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9):1748-1750[16] Robert AB, Robert WO. Trends in histology laboratory teaching in United States medical schools. [J] Anatomical record, Part B, Newanatomist.,2006, 289(5):169-175[17] Gona AG, Berendsen PB, Alger E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histology[J]. JIAMSE, 2005,(15): 57-59[18]莫发荣.画图与组织学教学效果的关系[J],解剖学研究,2000,22(2):149-150[19]张丽萍.培养学生画图和读图能力的教学改革初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7,21(3):63-64[20]宁晓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的互补融通[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0(2):53-55为适应对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自2015年起,各医学院校执行了教育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对新入学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3-4年的培养,考核合格者可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硕士学位证,实现“四证合一”[1-2],要求医学生一方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同时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预期毕业时其临床能力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并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3]。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3田 磊 周 燕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 南宁 530021) 医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少数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基础研究外,多数都将进入医院从事具体的临床工作,而诊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高素质、会看病、能做手术的临床医师更为需要。
怎样才能培养一个优秀的研究生人才,成为一个高级临床大夫,适应临床需要,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目前培养方法,改变目前研究生不会看病的“高学位低能力”局面势在必行。
1 控制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规模首先应该在研究生录取制度上改革。
录取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不光要看考生的入学考试成绩,也要看平时的在校情况。
在校学生每人都应有一个内容翔实的档案,如实地记录着学生在校时的一点一滴,包括学习状况和品行表现。
这一点我们可以向国外的学校学习。
在美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积分册,平时一点一滴的细微表现,都作为成绩记录在案。
最后的成绩由这些平时的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汇总而成。
另外,研究生复试时,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全面,综合素质是否较高,有无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宁缺勿滥。
同时,录取规模要和临床科室每年手术量,住院量,门诊量相当,以便提供足够的临床实践机会。
严格限制招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要求有执业师资格者方可报,鼓励应届本科毕业生先工作,待取得执业师资格后再报考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和从事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导师的作用和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与科学学位导师应当采用不同标准,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应该长期在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方可胜任。
同时要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采取导师指导下的集体负责制。
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培养过程的协调以及学位论文的指导等,其临床能力训练主要由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
研究生培养基地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模式探讨【摘要】探讨了现存的教育模式,以及现代中医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总结、回顾开展临床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经验与体会,在中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妥善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临床能力提高、科研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注重研究生中医理论和临床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中医教育管理;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r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68-02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方式,对综合国力的增强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扩充和加强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
中医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而且教育模式主要为模仿西医研究生教育。
因此,如何提高中医研究生临床和专业水平是现代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之一。
我院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培养教育基地,近几年来在加强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教学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目前中医专业研究生在培养上还是注重西医基础知识的灌输和训练,对于中医知识和技能培养不足。
导致培养出来的中医研究生严重“西化”,熟悉各科常见病的基本处理手段,也能够较快的融入以后的临床工作,但是缺乏独立的临床思维,更缺乏中医处理手段,就失去了中医研究生培养的根本。
长期以来中医人才的培养都是通过师承式教育模式进行。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批的中医领域带头人才,对导师的理论体系、理论特色的继承与发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种培养方式周期较长,且常常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因此,转变观念,正确理解要培养什么样的医生,这些医生该有怎样的层次、类型和基本规格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观念改变了,认识提高了,行动才有自觉性、积极性,制定的培养计划才能符合要求,落实才有保证。
临床研究生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临床研究生管理,规范其行为,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专业素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规定,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临床研究生是指在医学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工作的研究生。
第三条临床研究生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遵守学术道德,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提高自身科研和专业水平。
第四条学校对临床研究生的管理实行严格、规范、公正、公开原则。
第二章招生与培养第五条临床研究生的招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学校招生政策进行。
第六条临床研究生的培养由导师负责,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
导师应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指导能力,对学生负责。
第七条临床研究生的学习计划由学生与导师共同制定,并经学院和研究生院审核。
第八条临床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
第三章学术研究第九条临床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研究,应遵守学术规范,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
第十条临床研究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应注明导师及相关合作者的贡献,并尊重知识产权。
第十一条临床研究生不得在学术研究中有造假、篡改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
第四章学术交流第十二条临床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增强自身的学术素养。
第十三条临床研究生在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时,应遵守活动规则,做到礼貌、合理发言,维护学术秩序。
第五章奖励与处罚第十四条对于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临床研究生,学校可给予奖励。
对于违反规章制度、学术不端的研究生,学校将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十五条对于严重违反学术道德、造假等行为的研究生,学校有权予以开除。
第六章附则第十六条学校拥有对本规章制度的最终解释权。
第十七条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以上为临床研究生规章制度内容,研究生应认真遵守规定,做到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不断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
关键词: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
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
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
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
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
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临床53的学业要求,学籍管理情况,学生课程情况,就业情况临床5+3的学业要求临床5+3是指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硕连读培养模式,即在完成临床医学本科学习后直接进入临床医学研究生阶段。
该模式的学业要求如下:1.本科阶段(5年):-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相关临床技能;-完成临床实习、病例分析和医疗技术操作等实践环节;-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或科研论文撰写。
2.研究生阶段(3年):-深入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临床医学问题;-进行独立的科研项目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学籍管理情况学籍管理是高校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管理和记录的系统。
具体的学籍管理情况因学校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注册和报到:学生入学时需要进行注册和报到手续,提供个人信息和相关证明材料。
2.课程选修和成绩管理:学生需要按照学校规定选修相应的课程,并按时参加考试或完成作业,学校将记录学生的成绩并进行管理。
3.学业指导和辅导:学校会提供学业指导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学术支持和建议。
4.学籍异动管理:包括休学、复学、转专业、退学等学籍变动情况的管理和审批。
5.学位申请和毕业管理: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业要求后,可以向学校申请颁发学位证书,并按照学校的毕业管理程序进行相关手续。
学生课程情况学生的课程情况因个人所处的具体阶段和专业而有所不同。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硕连读模式下,学生的课程情况一般如下:1.本科阶段(5年):-基础医学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临床医学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实习和实践环节:包括临床实习、病例分析、医学技能训练等。
2.研究生阶段(3年):-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选修相关的临床医学课程;-科研项目课程:学习科研方法、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课程;-科研实践:进行独立的科研项目设计、实验和论文撰写。
就业情况临床5+3的学生在毕业后有多种就业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医疗机构:毕业生可以选择在医院、诊所或其他临床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如执业医师、住院医师等。
临床医学研究生管理模式(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床医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研究生研究的性质和难度不同于本科生,因此需要一种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科研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临床医学研究生管理模式,帮助学校及导师更好地管理研究生。
一、任务式管理模式
任务式管理模式是一种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管理方式。
通过分配研究任务,鼓励研究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和创新。
此模式需要导师合理规划任务,切实把握研究生的技术水平,让研究生能够不断突破自我,提高研究水平。
二、团队管理模式
团队管理模式将研究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导师进行指导。
在小组内进行团队合作,研究生之间互相配合、交流,形成压力和互相鼓舞的氛围。
团队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缩短研究生的学习时间,让其在短时间内取得最佳学习成果。
三、开放式管理模式
开放式管理模式是一种将研究生摆脱传统研究方法的模式。
通过不限定研究思路和方向,让学生们自由探索,发掘自己擅长的方向,并建立对其产生贡献的基础,从而促进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多样化。
四、挑战式管理模式
挑战式管理模式是一种鼓励研究生面对挑战的模式。
在此模式下,研
究生需要承担更繁重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和自信心。
然而,在使用该管理模式时需注意,不要过分激励研究生,导致研究生学业负担过重。
总之,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管理,需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年轻天才探
索的方式,鼓励其自主探索并不断提高学科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
浅析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轨培养方案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轨培养方案是指将专业硕士研究生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路径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培养。
这一方案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医学人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还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合作和交流,推动医学领域的跨学科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轨培养方案的意义、制定原因、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对于进一步推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总结展望也将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轨培养方案的意义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轨培养方案的意义在于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此方案,可以使研究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通过与临床医学并轨的培养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增强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应用能力,提高医学研究的实际应用效果。
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轨培养方案的实施意义重大,有助于提高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动医学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2 制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轨培养方案的原因随着临床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面需求增加。
传统的本科医学教育难以满足临床医学领域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通过制定并轨培养方案,可以更好地培养具备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
制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轨培养方案有利于提高医学教育和科研水平。
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接受丰富的临床实践的还需进行科研训练和学术研究,从而促进医学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这对于推动医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轨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1. 课程设置: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轨培养方案通常会根据医学教育领域的实际需求,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如临床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培训、医学伦理学、医学统计学等,以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临床医学培养的重要对象,是补充应用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2009年教育部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教学医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加重视,要求更加严格
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逐年增加,尤其是规培工作开展以来,研究生参与的医疗活动越发频繁,医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1基本情况本院致力于医学研究生培养,尤其是在专业学位研究
生教学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与临床实践阶段,注重发挥导师、教学秘书、辅导员、党政管理及科室影响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管理效能,探索出一套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多岗位共尽职责的五位一体管理培养体系[2]。
通过该管理模式,本院研究生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学术论文发表量不断增加,临床意识、岗位意识和学术意识增强。
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基本原则与要求在专业学位研究生
的培养过程中,本院始终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研究生导师、教学秘书等多岗位共尽职责,按照以人为本、规范培养、互联互通、科学成才的原则,构成研究生培养网络体系,科学规范地协助研究生成才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本院通过综合的管理措施,以医院的整体力量为依托,形成协作高效的研究生培养网,中心内容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范畴核心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内容关键是科学培养。
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新模式加强教学医院对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管理效能,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教学医院的职能所在和必然追求,本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 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五位一体的管理培养体系。
3.1加强研究生导师核心引导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历程中经常接触的最关键人,对研究生尤其是专业
学位医学研究生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4]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院高度重视发挥导师的教学指导作用,按照责任制和传帮带的基本原则,要求和组织导师开展教学工作。
本院要求导师或带教老师每周开展一次教学查房、每月开展一次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每季度开展一次科研进展汇报,导师务必亲自与学员交流讨论,形成共识;学员的轮转报告、工作及科研进展也需由导师签阅。
院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督导检查,将考核结果计入导师个人教学诚信档案及科室目标考评,积极引导导师注重教学、投身教学、热爱教学,努力提高导师的教学参与度。
3.2强化科室教学秘书服务意识教学秘书是研究。
生与导师、科室领导及院教学管理部门沟通交流的多重纽带和桥梁,教学秘书的作用直接影响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高低[5]。
本院建立教学秘书管理制度,按照教鞭和牧羊犬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学秘书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
本院要求教学秘书,每月组织本科室学员交流学习状况,并逐一与学员导师交流汇报;每季度收集学员学习和科研进展,形成书面报告报院教学管理部门;每年总结所属学员学习科研状况,以此为标准参加教学先进个人评比考核,同样考核结果计入个人教学业绩和科室目标考评,促进和提高教学秘书参与教学、管理教学的热情。
3.3营造科室成长成才的学术氛围。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与管理特点是密切接触临床,需在临床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因此科室学术氛围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熏陶和影响作用[6]。
本院建立教学和科研联动机制,按照清无和扫盲的基本底线,要求科室积极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
本院要求科室必须有课题、论文和奖项,对于三无科室和人员, 将取消相关科室和个人招生、带教、职称晋升和评功评奖资格,以此督促和倒逼科室积极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营造浓厚的科室学术氛围,并以此带动和促进科室临床工作的开展,为学员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更多
的机会,也对其成长和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3.4强化教学辅导员的协调管理职能。
辅导员是学员的生活和思想指导老师,对学员的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直观重要的作用。
本院参照大学校园做法,按照德教和心教的根本需求,建立和引入教学辅导员制度[7]。
本院要求,担任教学辅导员岗位的人员必须具有一类重点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具有爱心和热情,以此树立充分信赖的高尚形象和重要角色。
教学辅导员是教学管理部门、导师及教学秘书的一个有力补充, 辅导员是在思想和生活中密切接触学员的专职教育人员,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加强研究生与科室的有效沟通和管理。
3. 5积极发挥行政及党建管理效能行政及党建管理是加强学员
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又一有力措施,本院高度重视研究生队伍的党建管理工作,按照全覆盖和分体制的原则,依照组织及党建有关规定和制度,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党内生活,切实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党性意识和荣誉归属感[8]。
本院成立研究生临时党支部,由分管副院长任支部书记,医务部主任任副书记,训练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和管理学员参加组织生活,党支部下设党小组,将专业、年纪相近的学员纳入一个党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丰富组织生活,目的是以此形式加强学员间临床和科研的学习交流,提高学员的学习素养。
同时,本院还要求学员纳入科室党支部管理,列席科室组织生活, 以此增强学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促使学员形成追、赶、超的意识和思想。
4结论培养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因此更加注重相关技能的培养,加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需要强化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模式[9]。
本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注重发挥导师、教学秘书、辅导员、党政管理及科室
影响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管理效能,探索出一套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多岗位共尽职责的五位一体管理培养体系[10]图1。
通过该管理模式,本院研究生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水平较以往显著提高,学术论文发表量显著增加,临床意识、岗位意识和学术意识显著增强。
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率达到10 0%, 毕业后在国内就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职于三甲医院的比例达到95%以上。
五位一体管理培养体系是一种有效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学成才的管理模式,在科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中取得初步成效。
作者贺涛王宁王钦张为卢永良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务部[1]叶光明,吴渊文,潘丽,等.军队中小医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 0 1 3,2 0 4 3 5 3 —
3 5
4 [2]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
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 0 1 6,3 4 1 1 5
—6. [3]李震,何惠君.湖北省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四证合一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6, 296101 —103.[4 ]宋敏,赵继荣,朱宝,等.从师承教
育模式分析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J].西部中医药,2016,
2 9 5 5 7 — 5 9.[5 ]刘嘉利,彭天文,姜楠.教学医院研究生
师生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 0 1 6 1 2 8 1 —82.[6]陈志国,吴剑宇,张愚.临床医院培养基础学科研究
生的探索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5,14274 — 2 7 6. [7]刘嘉利.浅析教学医院研究生辅导员管理改革[J].教
育教学论坛,201510275 — 276. [8]吴淑艳.结合医
院特色抓好研究生党建管理工作[J].现代医院,2013,13
3 115 — 117. [9]郭进军.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并
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 0 1 1 3 3 — 1 3 4.[ 10]陈其华,郭晨璐,刘一平,等.中医临床硕士研究
生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与传统研究生培养方法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