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太阳能电池
- 格式:po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19
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在近几十年变得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化石能源有着随时枯竭的危险,同时化石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突出。
在此背景之下,寻找可代替的新能源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而在众多备选的替代者中,太阳能电池由于其清洁性,可持续性等优点得到了大量的关注。
在1954年贝尔实验室制作了光电转化效率达6%的太阳能电池,标志着商业化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开始。
到20世纪70年代,用于卫星的半导体硅太阳能的光电转化效率已达到15%~20%。
但硅系列太阳能电池材料纯度要求很高且制作工艺复杂,因此成本高,难以大规模生产。
其它类型半导体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因存在材料来源及工艺等问题也同样难以得到推广。
而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其材料来源广泛、制作成本低、耗能少、可弯曲、易于大规模生产等突出优势显示了其巨大开发潜力,成为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各高校及科研单位研究的热点。
但有机太阳能电池从其诞生以来,一直面临着效率低下的问题,至今为止,在实验室内的效率才刚刚突破10%,与硅太阳能电池相距甚远,因此提高电池效率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有机太阳能电池原理及构造1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生电原理对于一个有机OPV(有机太阳能电池),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光电材料的光生伏特效应产生电流,其基本的物理过程如图一所示。
不同于无机材料能直接吸收光子产生自由电子,有机光敏材料在吸收光子之后会产生一个激子对,即电子空穴对,必须使激子解离之后才能形成光电流。
而解离产生的电子必须到达电极才能对器件的光电流产生贡献。
也就是说,产生光电流需要经过吸收光子,产生激子,激子解离扩散,电极收集这些过程,这一过程相比较无机材料要困难的多,这也造成OPV的光电转化效率一直不高。
判断一个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好坏主要有以下几个参数:短路电流:器件在短路状态下测得的电流,与器件的传输特性等相关开路电压:器件在开路状态下测得的电压,主要与有机层禁带宽度有关。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意义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可再生能源:有机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使用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2. 环境友好: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低成本和低能耗的特点。
有机材料制备工艺简单,可采用成本较低的印刷工艺生产,同时具有较低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由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因此对环境友好。
3. 柔性和可塑性:有机太阳能电池采用有机材料作为光电转化层,有机材料的特点之一是柔性和可塑性,可以制造出柔性太阳能电池,可以根据应用需求制作出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电池,可以嵌入到各种产品中,如建筑材料、电子设备、穿戴设备等。
4. 半透明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制作成半透明的结构,在保持一定透明性的同时,实现对太阳能的吸收与转化,使得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窗户、玻璃幕墙等场景,实现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利用。
总而言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意义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柔性可塑、透明度高的太阳能转化技术,有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背景介绍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基于有机材料的光电转换器件,它可以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
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制造成本低、柔性可塑、颜色选择性强等优点,因此在可穿戴设备、智能建筑和光伏电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深入探讨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背景,了解其重要性和前景。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起源早期研究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
当时,科学家发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简称DSSC)具有较高的光电转化效率,但其制备过程复杂且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
因此,人们开始寻求制造更简单、成本更低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突破1986年,荷兰科学家Mark Grätzel提出了一种新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即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Grätzel结构(DSSC-Grätzel结构)。
该结构采用液态电解质代替了传统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固态电解质,降低了制备过程的复杂性和成本。
这一突破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研究热点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一直是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们致力于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稳定性和制备工艺,并不断探索新的有机材料和器件结构。
光电转化效率的提升有机材料的能级调节、光伏材料的复合和界面工程等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
当前,最高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已经超过17%,接近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水平。
稳定性的改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一直是制约其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
随着对有机材料稳定性机理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在材料设计、封装技术和器件结构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突破,使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制备工艺的进步传统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复杂且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的实现。
有机、染料敏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异同点示例文章篇一:《有机、染料敏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异同点》我今天要和大家讲讲太阳能电池呢,有三种特别有趣的太阳能电池,就是有机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先说说有机太阳能电池吧。
这有机太阳能电池啊,它的材料都是有机的,就像我们生活里那些有生命感觉的东西一样,不过不是真的有生命啦。
它的优点是可以做成柔性的,想象一下,就像我们的衣服一样,可以弯曲的电池,多酷啊!它的制作过程呢,就像是在做一个超级精细的小手工。
科学家们要把那些有机材料小心翼翼地组合在一起。
我就想啊,这是不是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地把这个电池搭起来呢?而且啊,有机材料来源可丰富了,感觉就像是在大自然里找宝藏,到处都有可能找到制作它的材料。
再看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这名字里有个染料,那这个电池肯定和染料有关系。
它的工作原理有点像一个小画家在画画。
染料就像是颜料,把光能吸收了,然后把这个能量传递出去。
它的制作成本不算高呢,就像我们去市场买东西,有那种性价比很高的东西一样。
这个电池啊,对环境也比较友好。
我觉得这就像是一个环保小卫士,默默地在那里把光能转化成电能,还不怎么给环境添麻烦。
我有个小伙伴就问我:“那这个电池是不是就像我们画画用的调色盘,各种颜色的染料混在一起就有神奇的效果呢?”我觉得这个比喻还挺有趣的呢。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也很厉害。
它的名字里有个钙钛矿,其实它的晶体结构和钙钛矿有点像,不过不完全一样啦。
这个电池的效率提升得可快了,就像火箭发射一样,蹭蹭往上升。
它的吸光能力很强,就像一个超级大胃王,光能一过来就被它大口大口地吃进去了。
但是呢,它也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说稳定性可能还不是那么好,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有时候不太听话,容易闹点小情绪。
不过科学家们都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呢。
那这三种电池有什么相同点呢?它们都是为了把光能变成电能的,就像三个小伙伴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它们都在环保能源的大家庭里,都是想要为我们的地球做贡献的。
简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潜在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有机分子材料的光电转换能力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可塑性、可高效制备、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可穿戴设备、柔性显示屏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下面将详细介绍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步骤:光吸收、电子传输和电压输出。
首先是光吸收过程。
有机太阳能电池采用了一种叫做共轭聚合物的材料作为光吸收层。
共轭聚合物具有宽带隙和共轭结构,使其能够吸收光谱范围较宽的光线。
当光线照射到共轭聚合物材料上时,光子的能量将被吸收,激发共轭聚合物分子内部的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形成电子空穴对(电子和正空穴)。
接下来是电子传输过程。
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共轭聚合物材料通常与电子受体材料(如富勒烯)共混形成异质结构。
在异质结构中,电子和正空穴将分离,分别在共轭聚合物和电子受体之间传输。
这是因为在共轭聚合物颗粒中,存在着由芳香环构成的共轭体系,可以支持电子的输运,而电子受体材料具有较小的电离能和较低的共轭结构。
电子和正空穴通过共轭聚合物与电子受体之间的离子化的共轭结合物(CT态)传输。
最后是电压输出过程。
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导电层和电子受体材料之间形成了电荷分离的界面。
正空穴聚集在共轭聚合物材料中,而电子则转移到电子受体材料中。
这样形成的电势差可以驱动电子流经过外部电路,从而产生电流。
在外部电路中,电流可以进行功率输出或能量存储。
同时,电子和正空穴再次在导电层和电子受体之间形成CT态,并通过导电层和电子受体之间的界面再次分离,形成电压。
总的来说,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包括光吸收、电子传输和电压输出三个基本过程。
通过合理设计和优化有机分子的结构,可以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目前,虽然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还远低于硅基太阳能电池,但其潜在的低成本和可塑性使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
有机太阳能电池原理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利用有机分子作为光电转换材料的光伏器件。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光的照射,激发有机分子中的电子,使其跃迁到导带中,从而产生电流。
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柔性、轻薄、低成本等特点,因此备受关注,并在可穿戴设备、光伏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光吸收,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关键部分是光吸收层,其中包含有机分子。
当太阳光照射到光吸收层时,有机分子中的某些电子会被激发,跃迁到导带中,形成电子-空穴对。
2. 电子传输,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激发的电子会在光吸收层中传输,最终到达电子传输层。
在这个过程中,电子会释放出能量,从而产生电流。
3. 电荷分离,在电子传输到达电子传输层后,电子和空穴会被分离,形成正负电荷。
这种电荷分离的过程是有机太阳能电池能够产生电流的关键步骤。
4. 电荷收集,分离的正负电荷会被分别收集到电极上,形成电流。
这样就完成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相较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采用柔性基底,因此可以制备成柔性、轻薄的器件,适用于曲面、弯曲的电子设备。
其次,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以实现大面积、快速生产,有着较大的产业化潜力。
再者,有机太阳能电池还具有颜色可调性,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不同颜色的太阳能电池,满足建筑一体化、装饰一体化的需求。
然而,有机太阳能电池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光稳定性差、寿命短、效率低等。
因此,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效率。
总的来说,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光伏器件,具有许多优势和应用前景。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相信有机太阳能电池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有机太阳电池工作原理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简称OSC)是一种新型的光电转换器件,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相较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柔性、可印刷、颜色可调、成本低廉等特点,因此在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建筑一体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详细介绍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有机太阳能电池采用有机半导体材料作为光吸收层,常见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包括聚合物和小分子化合物。
光吸收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光子,并将其转化为电子-空穴对。
当光子作用于有机半导体材料时,会产生激子(exciton),即由一个带有正电荷的空穴和一个带有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复合粒子。
激子的形成是有机太阳能电池工作的关键步骤,好比捡起并加载的子弹。
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通常会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给体(donor)和受体(acceptor)。
给体和受体的带隙能级差较大,可以形成有效的电荷传输通道。
在光吸收层中,激子会逐渐扩散并分离为电子和空穴,其中电子会向受体迁移,形成电子输运通道。
为了促进电子和空穴的迁移,并将其转化为电流,有机太阳能电池通常在光吸收层的两侧添加金属电极。
金属电极将电子和空穴输送到外部电路中,并完成电能的转化。
对于有机太阳能电池而言,一般选择有高导电性和透明性的材料作为电极,如导电聚合物、碳纳米管等。
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可通过外部电路中等效电路模型的参数来描述,如开路电压(open-circuit voltage,Voc)、短路电流(short-circuit current,Jsc)、填充因子(fill factor,FF)等。
在实际应用中,有机太阳能电池通常采用多层结构,其中最常见的是堆叠式结构和正反型异质结构。
堆叠式结构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多个光吸收层垂直叠加,每个光吸收层吸收不同波长范围的太阳光。
正反型异质结构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光吸收层和电子传输层通过中间的隔离层分割开,可实现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
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太阳能是一种绿色、可再生的能源,拥有巨大的潜力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新型太阳能电池不仅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还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和改善使用环境。
本文将介绍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 OSC)是一种有机半导体材料构成的太阳能电池。
相对于传统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更好的柔性和透明性,可以安装在移动设备上或是玻璃幕墙上进行光电转换。
另外,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因此,在未来应用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利用有机太阳能电池的透明性特点,开发出一种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
该电池由玻璃和ITO(Indium Tin Oxide, 一种透明导电材料)构成,具有平均光电转换效率达到8.3%、高透过率(85%)、可弯曲的柔性、更长寿命等优点。
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 PSC)是一种以钙钛矿晶体为载体的太阳能电池。
其中,钙钛矿晶体具有良好的吸光性、电子传输性能等良好性质,可以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的特点。
据统计,当前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25.2%之高。
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设计方案,该电池可应用于智能门锁、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新设计通过使用针对特定波长的光敏材料,将电池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区域,同时,可以有效防止电池中反射或透过的光被浪费,最终实现最佳效率。
三、多级组分太阳能电池多级组分太阳能电池是指结合不同材质、不同半导体的太阳能电池。
在这种太阳能电池中,每一分层材料都能吸收一定波长的光,从而扩大了太阳能电池的光谱带宽,充分利用太阳光谱所含的能量,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分类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利用有机材料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根据其不同的结构和材料特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分为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和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三类。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由有机聚合物材料构成,具有较高的光吸收性能和良好的柔韧性。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太阳光照射到光敏材料上时,光子的能量被转化为电子能量,从而产生电流。
这种电池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可以在柔性电子器件、电子纸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是另一种常见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与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不同,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采用小分子有机材料作为光敏层,其结构更加精细和复杂。
这种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光子的能量激发光敏材料中的电子,使其跃迁到导电层,从而形成电流。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具有高效率和较长的寿命等优点,但其制备过程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
它采用有机物和无机物相结合的材料作为光敏层,兼具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无机太阳能电池的优点。
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光敏材料中的有机分子吸收光子能量,将其转化为电子能量,然后通过无机材料的传导带将电子输送出来。
这种电池具有高效率、稳定性好的特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除了以上三类主要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也在研究中。
例如,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利用染料分子吸收光子能量,将其转化为电子能量;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利用有机材料的薄膜结构提高光电转化效率等。
这些有机太阳能电池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装置,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根据其结构和材料特性的不同,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分为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和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等多种类型。
这些电池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为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工艺技术报告>>题目:有机太阳能电池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26班学号:1211022602姓名:董程宏有机太阳能电池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 不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 为了能充分利用这种天然能源,人们研制和开发了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敏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转换. 由于传统的无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精细, 造价昂贵, 不利于大规模推广. 正因为如此, 人们便开始寻求价格更加低廉、适于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太阳能电池, 而有机太阳能电池便应运而生. 与无机半导体相比, 有机半导体的制造成本更低, 而且有机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简单, 材料价廉易得, 因此有机太阳能电池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1 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1.1 有机太阳能电池基本原理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半导体异质结或金属半导体界面附近的光伏效应, 所以又称为光伏电池.当光子入射到光敏材料时, 激发材料内部产生电子和空穴对, 在静电势能作用下分离, 然后被接触电极收集,这样外电路就有电流通过. 有机太阳能电池利用的也是光伏效应.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有机材料吸收光子, 如果该光子的能量大于有机材料的禁带宽度E, 就会产生激子(电子空穴对). 激子的结合能大约为0.2~1.0 eV, 高于相应的无机半导体激发产生的电子空穴对的结合能,因此激子不会自动解离. 两种具有不同电子亲和能和电离势的材料相结触, 接触界面处产生接触电势差, 可以驱动激子解离. 单纯由一种纯有机物夹在两层金属电极之间制成的肖特基电池效率很低, 后来将p 型半导体材料(施主Donor)和n 型半导体材料(受主Acceptor)结合,发现两种材料界面处激子的解离非常有效,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p-n 异质结型太阳能电池.一般用来评价太阳能电池的指标有:开路电压( V oc )、短路电流密度( Jsc ) 、填充因子( FF) 、光电转换( IPCE)、能量转换效率(η)。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可再生能源的高度关注,有机太阳能电池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热点。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利用半导体材料中的电荷传输现象,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本文将着重探讨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普通太阳能电池的原理稍有不同。
普通太阳能电池是利用硅这种半导体材料的p-n结构,将太阳光中的光子转换为电子,产生电能。
而有机太阳能电池则是利用芳香族的有机材料,将其置于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之间,形成一个Donor-Acceptor的结构。
光子落在这个结构上,芳香族的有机材料就会发生激发,激发后的材料会释放出电子到n型半导体中,而原本在p型半导体中的空穴会被补充,形成一对电子-空穴,实现了光能到电能的转换。
有机太阳能电池相较于普通太阳能电池的优点在于其制造过程简单,成本低廉,且材料易得。
目前,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还不够高,但是其轻量化、可弯曲等特点使得它在某些场合具有先天优势。
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1.柔性电子产品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延展性较强,可按照需要定制形状,因此越来越多的柔性电子产品开始采用有机太阳能电池。
例如,柔性智能手表、手环等都采用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其主要能源供给。
2.建筑一体化在建筑一体化的领域,有机太阳能电池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光伏组件对于建筑物的外立面空间增加很大,而且有机太阳能电池相对于硅基光伏组件而言重量轻、可透明等特点使得建筑表面整体性更为协调美观。
3.压感式传感器压感式传感器是一种常见的传感器形式,可广泛应用于触摸板、手写板等领域。
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传感器的主要能源供给,使得压感传感器的续航时间得到了大幅提升。
4.充电设备目前市场上很多充电设备采用内置电池的方式,但是这样的设备需要定期更换电池,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这种污染,同时也解决了长时间无法充电的场合。
有机太阳能电池宇文皓月摘要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具有成本低、质轻、柔韧性好、可大面积印刷制备的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对电池原理,结构,资料的研究对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有重大意义。
本文主要综述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池结构以及电极资料。
并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原理;结构;资料;应用前景1.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有机太阳能电池,顾名思义,就是由有机资料构成核心部分的太阳能电池。
主要是以具有光敏性质的有机物作为半导体的资料,以光伏效应而发生电压形成电流, 实现太阳能发电的效果.由于无机硅太阳能电池的资料生产成本高,污染大、能耗高,寻找新型太阳能电池资料和低成本制造技术便成为人们研究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目标。
有机太阳能资料和电池制备技术有望成为低成本制造的选择之一。
世界上第一个有机光电转化器件是由Kearns和Calvin在1958年制备的,其主要资料为镁酞菁(MgPc)染料,染料层夹在两个功函数分歧的电极之间。
1986年,行业内出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有机半导体的发明。
器件的核心结构是由四羧基苝的一种衍生物(PV)和铜酞菁(CuPc)组成的双层膜。
双层膜的实质是一个异质结,其思路是用两种有机半导体资料来模仿无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1992年,土耳其人Sariciftci在美国发现,激发态的电子能极快地从有机半导体分子注入到C60分子中,而反向的过程却要慢得多。
1993年,Sariciftci在此发现的基础上制成PPV/C60双层膜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随后,研究人员在此类太阳能电池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混合异质结(体异质结)。
而所谓“混合异质结”,就是将给体资料和受体资料混合起来,通过共蒸或者旋涂的方法制成一种混合薄膜。
给体和受体在混合膜里形成一个个单一组成的区域,在任何位置发生的激子,都可以通过很短的路径到达给体与受体的界面(即结面),从而电荷分离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2.有机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2.1激子概念在有机半导体资料中,分子之间只有很弱的范德华作用力,不克不及形成连续的能带,电子被光激发后只能停留在原分子轨道内,不克不及转移到其他分子上。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