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一章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442.00 KB
- 文档页数:17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章导论——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与体制)【第⼀章导论1.1 复习笔记⼀、公共事业的内涵和特征1.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1)公共(性)公共或公共性,是指在⼀定的社会或地区内,⼀种共同性⽽⾮私有性,⼀种共享性⽽⾮排他性,⼀种共同性⽽⾮差异性。
(2)公共需要与公共问题①公共需要公共需要,即具有公共性的需要,是⼈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公共需要与每个⼈的利益密切相关,但其中每个⼈⼜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
公共需要是⼀定社会中满⾜和保证公众基本⽣活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公共需要:a.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秩序的公共需要,如国防、公安、外交等。
b.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的公共需要,如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
c.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设施与公共管理的公共需要,如公众医疗保健、义务教育、公共交通、公共图书馆等。
d.建⽴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公共需要,如公共组织的扶贫、社会保险等。
e.公共资源与公共财产管理的公共需要,如国有资产管理、保护环境、⾃然资源和⼈⽂资源等。
f.在⽣活⽔平进⼊发达状态后,公众对⼈权、⾃由等公民权利的公共需要。
②公共问题a.从量的⽅⾯看,公共问题所涉及的范围或影响所及,牵涉到⼀个地区⼤多数⼈的利益,影响了多数⼈或团体的活动,具有⼴泛性或者普遍性。
b.从质的⽅⾯看,公共问题与私⼈问题的区分不仅表现在关系到多数⼈还是少数⼈上,⽽是在本质上,公共性是公共问题的关键所在。
③公共问题与公共需要的区别公共需要是⼀定社会中绝⼤多数社会成员对客观事物共有的、具有共享性的需求,⽽公共问题则是共同的需要形成后,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使主观的需求得不到满⾜⽽产⽣的主客观之间的⽭盾,是⼀个客观存在的现象。
(3)公共事务①公共事务的概念社会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具体⾔之,在⼀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是既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事务。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各章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公共事业的内涵的特征一、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公共事务及特征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公共性是一定的社会或地区的公有、公用、共供和共享的。
公共需要是社会共同体具有的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和阶级(阶层)性四个特征二、我国传统的“事业"及其发展我国传统“事业"的基本含义事业,是我国特有的与全体人民整体利益有关的以科、教、文、卫、体等为基本内容的行业或部门,及其相应的管理体系。
事业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而且是非政治、非经济的事务,即狭义的社会事务,反映的是一定条件下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水平。
公共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管理活动。
三、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事务理论所描述的对象是一致的,但其研究和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现代公共产品理论主要是通过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等概念和范畴对社会中不同属性的产品进行把握,从而明确公共事务范畴的。
(一)公共产品理论的几个基本内容l.公共产品的基本概念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就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什么是公共消费需要呢?人的活动具有两重性,即个体性和社会性。
前者是指作为个体的人,需要一定的产品来满足其私人需要,如衣、食、住、行等,而后者则是指作为社会的人,他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环境,如国防、治安、城市道路、卫生等,这是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
这种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但每个人又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的,且是作为一定社会所共有的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就是公共需要。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满足需要的不同,把整个产品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产品,即满足私人需要或私人消费需要的产品,另一类是公共产品,即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gàilùn)》(第二版)第一章课件材料(cáiliào)概念(gàiniàn)和术语公共性: 所谓公共(gōnggòng)或公共性,一般来说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区内,一种共同性而非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
公共(gōnggòng)问题:所谓公共问题,通常是指具有广泛性、复合性和不可分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是关系到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的问题。
公共需要:公共需要是相区别于个人需要好群体需要的社会整体需要,是以社会共同体的利益为基本表现形式的普遍需要,本质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和利益。
公共事务:所谓社会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具体言之,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人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又是既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事务。
公共事业:所谓公共事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活动。
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通俗地说,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理论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理论范畴,而所谓准公共产品,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公益性公共产品:指全国居民都受益的公共事务,如国防、外交、全国性立法、国家行政事务管理等。
公共事业管理第一章:导论一、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一)公共事业:公共事业是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向公众提供特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公共组织负责提高全社会公民生活质量的活动。
1、公共性:一个社会或地区大多数人共同的、共有的愿望和要求。
代表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
2、公共需求:是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享性保证公众基本生活的需要。
与每个人利益相关,但个人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
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安全秩序的需要。
第二,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的需要。
第三,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设施与公共管理的需要。
第四,建立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
第五,公众对人权、自由等公民权利的需要。
第六,公共资源与公共财产管理的需要。
3、公共问题:是指具有广泛性、复合性、不可分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成员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问题,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问题。
(农民工、留守儿童、农村空心化)4、公共事务: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体现社会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二)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发展1、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一种手段。
社会发展使环境、资源、人口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务纳入了公共事业。
信息管理、信息服务成为社会公共事务。
(1)体制改革使原来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分离,由社会统一进行管理和分配。
例如:城市社区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2)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权力意识、自主意识、利益保护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及能力都增强了,对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合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形成,公民主体意识的确立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建立,使传统的政府事业向社会大众自己的公共事业发展。
2、社会公共事务及其特征: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体现社会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特征:(1)公共性(2)基础性(3)长远性(4)劳务性A、直接劳务性-公安、司法B、间接性-国防、立法C公共工程-桥梁、水利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