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采用个人、小组、全班的方式朗读课文。诵读课文。

2.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3.以读悟情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师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以读为主。设计了自由读、试有节奏的读师范读、小组读、齐读五个步骤,层层深入体现读的实效性。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理解课文,品知音之情。

1、解说课题。

(1)“绝”是什么意思?

(2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伯牙和钟子期。问题:你了解伯牙和钟子期他们的什么情况?(预设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仔细读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中你能体现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标出来。

预设学生画出的句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理解意思。

4、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钟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5、得出知音:出示课文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6、出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并理解。

(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在通过学生熟读课文后,在从学生的感受设计

相应的、能够理解内容及课文所映射出的情感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句子来理解课文。同时,要学生能深一层的理解内容,适当的展开想象,展示相应的资料,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以读为主,适时进行引导,真正的体现文言文的以读促理解。)

四、拓展延伸,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伴着乐曲,学生再读课文。

(设计理念: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对“绝弦”有进一步的感受,感受知音。再回归课文,让学生在乐曲声中读书,用心去体会知音。)

五、总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教学实录(附ppt课件)

课前活动:

老师:同学们,老师很想了解大家。因此,我说人的姓名,看看大家知不知道。你们只需说知道或不知道就行了。周杰伦。

学生:知道。

老师:成龙。

学生:知道。

老师:李宇春。

学生:知道。

老师:毛泽东。

学生:知道。

......

一下问了七八个。学生都说知道。

老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偶像,老师也能说出来。说明我与大家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很大。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词语风暴游戏。游戏规则:看谁能又快又对的说出ABCC式的词语。

学生纷纷举手说:神采奕奕、大名鼎鼎、文质彬彬、仪表堂堂......(学生一下说了十多个)

老师: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能够多的。老师也积累了一些,(出示ABCC式的词语)我们来看看。

学生饶有兴趣的小声读着,老师静静地等着。

老师:你们说说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什么方面的?

学生:风。

学生:云。

学生:杨柳。

......

学生说了一些景物。老师引导:同学们说的这些是属于什么?

有学生:景物。

老师:是呀!这些词语是描写景物的词。大家可以再看一遍。

上课钟声响起。师生互相问候。

一、揭题导入:

1、谈话。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认识

这样两个人物(出示人物幻灯片):你们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他就是晋国上大夫——俞伯牙;而这位凝神听琴的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学生在老师引领下说着俞伯牙和钟子期)。在一个上大夫和一个樵夫之间居然发生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出示课题(课件)

2、学生读课文题目。老师指正“绝”和“弦”的读音。学生再齐读课题。

老师过渡语:今天,我们将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让学生自由地大声读课文。老师: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吧。(学生自读)

老师指名读,指导“哉”和“兮”的读音。

2、老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还讲究节奏和韵味。借助屏幕上所给的提示(出示幻灯片),试着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吧!(学生试读)

3、老师:在听你们读,老师心里也痒痒的,下面老师读一读。(教师配乐范读。)

4、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老师过渡语: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先从文章的题目开始——伯牙绝弦,怎么解?

1、解说课题。

老师:“绝”是什么意思?

学生:断绝。(很多学生认同的点点头,并放下手。)

老师引:试着把“断绝”放入“绝弦”中来理解试试。

学生纷纷说着。有学生笑了:不通。

有学生开始举手,学生:砍断,绝弦就是砍断琴弦。

还有学生说:割断,割断琴弦。

老师进一步引导: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也就是不再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