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金矿“热隆-伸展”成矿理论及其找矿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12
胶东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潜力和方向摘要:矿床形成后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变化,区域隆升与剥蚀是影响矿床变化保存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构造-热年代学是目前广泛运用于研究区域隆升剥蚀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以我国最大金矿集中区——胶东西北部金矿及赋矿围岩玲珑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尝试将构造-热年代学引用到矿床成矿后变化与保存研究。
胶东金矿早阶段成矿深度大于10km,中晚期成矿深度4~7km,根据剥蚀速度计算玲珑花岗岩剥蚀量仅为2.0~4.2km,远未达到金矿最大成矿深度。
当前本区金矿勘探和开采深度普遍小于2km,因此深部至少还有1~5km深度空间具有金矿找矿潜力。
关键词:胶东西北部金矿区;玲珑花岗岩;裂变径迹;隆升剥蚀;找矿潜力Abstract: after deposit formed will experience different forms of change, and erosion is the effect of regional uplift deposits changes save the most crucial factor. Structure-hot is the chro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research area denudation of uplift an important means in this paper, the country’s largest area in northwestern jiaodong gold-gold ore and fu surrounding rock and exquisite granit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ry the structure-hot chronology reference to the metallogenic changes after research and preservation. The jiaodong gold mine early metallogenic depth is more than 10 km, metallogenic depth middle-late 4 ~ 7 km, according to erosion speed computing and exquisite granite erosion amount of just 2.0 ~ 4.2 km, far from reaching a maximum depth of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current gold exploration and mining depth generally less than 2 km, so deep at least 1 ~ 5 km deep space has gold prospecting potential.Keywords: the jiaodong gold mining area in northwestern; Exquisite granite; Fission diameter mark; Uplift erosion; Prospecting potential一、引言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矿床形成后会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3种主要类型金矿床成矿特征、成矿条件及找矿意义摘要:造山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卡林型3种类型金矿床可形成规模可观的区域性成矿带或成矿省,是金矿资源的主要产出类型,也是当前金矿找矿的主要目标类型。
通过对该3种类型金矿床成矿特征、成矿条件和控制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综述,探讨在矿产勘查实践中应用这些标志性特征和因素识别、确认金矿床类型,进而根据不同的成矿特征和控矿因素开展针对性的找矿勘探工作,为进一步提高金矿找矿的工作效率提供可靠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已有研究表明,金矿床可发育在所有地质时期、各种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矿床类型。
因此,有关金矿床类型的划分一直争论不断,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划分方案。
然而,在世界范围的找矿实践中,一些类型金矿床的探明储量在近十几年来一直稳居前列,因此逐渐成为金矿找矿的主要目标类型。
据R.Lipson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球除了南非的兰德(Witwatersrand)金矿床和砂金矿床外,金资源禀赋(过去产量+储量+资源量)排在前四位的金矿床类型分别是造山型(41.0%)、斑岩型(20.9%)、浅成低温热液型(18.4%)和卡林型(5.2%)。
尽管这4种主要金矿床类型划分和命名的标准不一致,例如:造山型金矿床主要是根据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主要基于矿床成因,卡林型金矿床的命名来源于其主要产地,但这些名称目前在矿床学术界和矿业界已被普遍接受。
斑岩型矿床中的金常与铜伴生,形成斑岩型铜金矿床,独立的斑岩型金矿床很少。
本文主要对可形成独立金(或以金为主)矿床,以及规模可观的区域性成矿带或成矿省的造山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卡林型3种主要类型金矿床成矿作用、成矿条件和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综述,探讨在矿产勘查实践中应用这些标志性特征和因素识别、确认金矿床类型,进而根据不同类型金矿床的成矿特征和控矿因素开展针对性的找矿勘探工作,以期提高金矿找矿的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胶东金矿理论技术创新与深部找矿突破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
等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期刊名称】《黄金科学技术》
【年(卷),期】2015(23)2
【摘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与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胶东金矿理论
技术创新和深部找矿突破”项目成果,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吕古贤研究员为学科带头人的研究团队,开拓了“构造物理化学”新领域,获得成矿学的理论创新成果。
科研团队开拓了“构造物理化学”——研究构造力通过改变物
理化学条件而控制地球化学过程的方向。
由此建立了“玲珑一焦家式”金矿找矿模式,目前,这一成矿规律在胶东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极大促进了深部外围找矿突破。
【总页数】1页(P75-75)
【作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胶东金矿深部找矿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地调项目r成果获评优秀
3.中国地质科学院“胶东金矿理论技术创新与深部找矿突破”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中国地质科学院“胶东金矿理论技术创新与深部找矿突破”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
等奖5.《基于科技资源整合模式的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工程》等两项目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胶东招平断裂带南段金矿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摘要:胶东招平断裂带南段金矿是中国重要的金矿找矿领域,是研究中国大陆构造-金属成矿作用关系的重要范例之一。
本文结合大量实际样品分析、矿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该区金矿的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结果表明,该区金矿的成矿作用主要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与古老大地构造热液成矿作用相结合,金矿的分布与大地构造演化史密切相关,震旦系火山岩是金矿成矿的主控岩系,金矿围岩主要为流纹岩和英安岩,成矿元素为Au、Ag、Cu、Pb、Zn和Bi。
本文的研究对于该地区的找矿工作和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胶东招平断裂带;金矿成矿作用;成矿规律;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古老大地构造热液成矿作用。
一、引言胶东招平断裂带南段是中国著名的金矿富集地带,该区的金矿大部分为石英脉型和砂岩型金矿,形成时代主要为晋僧寒武系和震旦系。
该地区金矿的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一直是岩石学家和矿床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结合大量实际样品分析、矿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对该区金矿的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旨在为该地区的找矿工作和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二、前人研究综述胶东招平断裂带南段的金矿床形成机制一直是研究者们的热点之一。
据前人研究分析表明,该区金矿主要来源于断裂带的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和古老大地构造热液成矿作用两种成矿作用。
断裂带的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主要受地壳中心向边缘转移和脉状活动的影响,所以金矿簇集在断裂带的具有连续性和规律性的岩层中;而古老大地构造热液成矿作用受沉积盆地的沉降和构造逆转的影响,成矿物质富集在滞留在构造陷落区深处的泥层和砂层中。
三、研究区域地质特征胶东招平断裂带是中国东部的大型活动断裂带,包括南段和北段两个区域。
南段位于山东省即墨市和青岛市之间,全长约180公里,是中国最著名的金矿富集区之一。
该区主要岩性为变质岩和火山岩,变质岩为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岩,火山岩为晋突泉组和震旦系火山岩。
关于胶东金矿深部找矿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摘要】我国胶东地区金矿集中,随着我国地质勘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该地区探明了大批的特大型、大型、中型及小型金矿床,地质储量可达千吨。
本文在分析近几年胶东地区金成矿带深部地质勘查成果及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胶东金矿集中区深部成矿的可能性,并提出具体的找矿操作方法。
【关键词】胶东地区金矿深部找矿1 胶东地区深部找矿的依据胶东金矿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块的东南边缘,沂沭断裂带以东、胶北隆起西北部及胶莱拗陷范围,该地区不仅有太古-元古宙已克拉通化的变质基底岩系广泛分布,并且还存在不同构造-岩浆期的岩浆侵入活动,此外还包括方位、序次不同的脆性断裂构造,这些断裂构造中生代以来颇为发育,主要方位为北北东、北东向。
正是这三个因素合而为一,为胶东金矿集中区的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区域地质条件。
1.1 矿床赋存规律具体而言,胶东地区矿床赋存规律如下:由于胶东金矿集中区绝大部分的大、中型金矿床是由其中三条I级控矿断裂所控制,其下盘次级断裂裂隙对中、小型金矿的产出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由此可见,要到I级控矿构造中寻找大型深大金矿床。
一般情况下,该区金矿床赋存于以下部位:断裂膨大部位、分枝复合部位、控矿构造与基底东西向构造的交叉部位以及下盘次级构造发育部位等。
1.2 矿体空间产出规律首先,在断裂构造中的矿体,通常产出于岩石破碎程度较高、蚀变强度大、主断面下蚀变岩三分带明显部位及主断面连续而稳定的部位,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蚀变带中多产出主矿体,次级矿体多产出于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
其次,由于成矿期控矿构造会出现右行扭动,因此断裂沿走向会产生引张段与压缩段交替出现的现象,其中引张段对成矿热液的流动与存储、沉淀成矿等均十分有利,相对而言,压缩段则对成矿条件产生不利影响。
构造经过多次往返复合叠加的活动,矿体在产状变化部位多呈斜列状走赂产出,而倾斜方向则形成尖灭再现规律,矿体的排列形态体现出叠瓦规律的特点。
胶东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分析探讨作者:赵宝聚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47期摘要:近年来,矿石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对于找矿行业中,第一步工作就是明确矿床地质情况,然后针对这些地质资料确定找矿方向。
本文分析了胶东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以期为大家以后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胶东地区金矿地质特征深部找矿引言矿床的开采工作是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及科学技术。
对于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及找矿标志的探索,是金矿床开采工作的前提和首要条件,需要提起重视。
1、成矿地质背景胶东处于山东省镜内,由于处于胶莱河的东面而得名。
胶莱河源出于山东半岛西南部的胶州市的胶山,北流于渤海。
胶东金矿分布区主要涵盖了全部的烟台市、威海市以及青岛市的北部地区,总面积达到26333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0.27%。
胶东金矿集中分布在胶东隆起区,面积约为16522km2,仅占全国面积的0.17%,却浓集了全国近1/4的黄金储量。
因此,胶东金矿区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之一。
1.1 地层胶东矿区位于沂沭断裂带东侧的胶东隆起区的西部边缘地带,地貌类型为半丘岭平原地貌,矿区内地层最老的为古元古代荆山群,最新的为第四系。
古元古代荆山群是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主要存在于东部及南部,岩性为中厚层状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蛇纹石化大理岩、含石墨岩系夹长石石英岩、麻粒岩等,厚度大于700m。
第四系主要由粘土类和砂类组成,一般厚约28m。
1.2 构造矿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按走向分为了三组: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
北东向断裂是由于在中生代近东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压扭性断裂,北北东向断裂是燕山晚期发育起来的压扭性断裂,二者是属于同一区、同一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期次的产物。
这两组断裂是成矿前的构造,由于受印之期及燕山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的影响,其得到继承性发展,岩浆活动加剧,内生成矿作用明显,矿体系充填断裂构造中或充填交代断裂破碎带而成,并且两组或者多组不同方向断层交汇处,往往是矿体的富集处,所以成矿前的断裂构造对矿体的分布和形态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地幔中金的赋存特征及对金成矿的指示胶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其黄金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已探明黄金储量超过5000吨。
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胶东地区浅部金矿日渐枯竭,探寻地壳深部的金矿的需求日渐加深。
传统认为,胶东金矿床在空间上与地幔具有强熔体交代的区域一致。
该矿集区集中成矿时代与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金矿集区成矿热液是来自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
胶东金矿省陆下岩石圈经历大范围的地幔富集过程,经历了碳酸盐熔体、硅酸盐熔体和硫化物熔体的多期次、多阶段交代过程。
关键词:大陆岩石圈地幔;熔体交代作用;金富集机制[1]胶东金矿集区是全球唯一晚于赋矿围岩几十亿年而发生大规模金成矿的地区(Goldfarb and Santash et al, 2014)。
其成矿地质背景与产出环境及成矿作用在全球金成矿中独具特色。
前人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构造转折-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深化了对克拉通破坏作用的时空分布、机制和驱动力等认识。
华北克拉通东部(较中西部)经历了显著的破坏作用。
胶东金矿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的演化存在密切联系。
地壳中的Au矿床的形成可能是由时间和空间两个要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上地幔或下地壳源区富集Au;短暂的再活化事件和有利的岩石圈规模的管道结构。
其中,地幔岩石圈熔/流体演化过程中对围岩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熔/流体中的Au的迁移富集受到什么因素的控制?由于岩浆演化和构造活动的多期性、叠加效应和复杂性,对于这些问题仍存在争议。
对于华北克拉通金矿的构造背景,多数学者认为胶东金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强烈的构造体系和动力机制转换的背景下,华北克拉通由早期的东西向构造格架向北北东构造格架转变,动态背景由挤压变为伸展。
近年来,提出了多构造动力系统的伸展成矿理论,建立了胶东金矿“陆壳重熔-流体活化-伸展拆离”成因模式(宋明春等, 2010)。
华北东部大陆地壳,特别是下地壳,作为中生代构造转换时期岩石圈减薄的陆内动力过程的直接响应,经历了剧烈的重组和重熔,壳幔物质的大比例交换和混合导致了强烈的陆内动力学过程花岗岩岩浆活动和流体活动,形成了新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
胶东金矿集中区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成矿作用
胶东金矿集中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胶东半岛南部,因产出丰富的金属矿物资源而广受瞩目。
该区域的地质结构复杂,成矿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岩石圈结构和深部地质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胶东金矿集中区地层沿海地形从南向北依次为新生代沉积岩、太古界与古生界复杂地层。
整个区域经历过琼东南换向带复杂地质环境的演变,地壳厚度较大,但产生了多个金矿区。
地球物理勘查证实,金矿以脉状分布为主,随采深增加矿化程度逐渐降低并向深部逐渐转化为硫化物矿床,这为研究该区域的成矿机制和探索深部矿藏提供了重要依据。
岩石圈结构在胶东金矿集中区的成矿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胶东陆块处于太平洋板块边缘,板块与陆块的相互作用使得本区地形结构复杂。
巨厚的下陆统砂砾岩、深坑岩及其上覆的三叠系沉积岩层支配了该区域的地貌,同时在地球内部,巨大的构造运动也是支配成矿过程的重要力量。
深部地质过程对于胶东金矿集中区的成矿作用影响也是重要的。
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本区域的地壳厚度较大,同时区域内多处存在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体。
这些地质环境为热液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能量源。
经过长期的地质过程演化和作用,形成了多个大中型金矿床和众多小型金矿床,其中多数属于岩浆热液型矿床,少数为变质热液型矿床,品位较高,是具有广阔前景的金属矿床。
总之,胶东金矿集中区的岩石圈结构和深部地质过程的演化提供了支配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同时在科学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中,也对勘查人员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对于深层次认识和掌握胶东金矿集中区的成矿机制和矿床及其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