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适应高考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836.00 KB
- 文档页数:23
《⽔龙吟-登建康赏⼼亭》教案《⽔龙吟?登建康赏⼼亭》教案⼀、知识教育⽬标:1.了解⾟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能⼒培养⽬标:1.了解作者⽣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知⼈论世的⽅法分析作品。
2.了解⾟弃疾词⼤量运⽤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的⼈格,强化⾃⼰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知⼈论世的⽅法分析作品,了解⾟弃疾词⼤量运⽤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导⼊新课前⾯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柳永和苏轼的词。
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下前⾯的内容。
⼤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
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律和谐,美妙动听。
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同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
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词:《念奴娇⾚壁怀古》是⾸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这件⼩事,却表达出词⼈洒脱放达的⼈⽣态度。
相信同学们都⾮常喜欢这类词。
⼀提到豪放词,⼤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位豪放派的代表词⼈。
他是谁呢?(学⽣齐答:⾟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的⾟弃疾。
(板书课题及作者:⽔龙吟登建康赏⼼亭⾟弃疾)(⼆)、作者简介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弃疾的⼀些作品。
像“醉⾥挑灯看剑”“七⼋个星天外,两三点⾬⼭前”等等。
那么对这些词的作者,⼤家⼜了解多少呢?有没有哪位同学主动站起来给⼤家讲⼀讲?好,xx同学你来给⼤家介绍⼀下⾟弃疾。
(学⽣答:⾟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著名的南宋词⼈。
他的词多是抒写爱国热情的,风格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并称为“苏⾟”。
著有《稼轩长短句》。
)好,请坐。
xx同学讲的很好。
她很简洁的给我们介绍了⼀下⾟弃疾,但把主要内容都概括到了。
下⾯我来补充⼀下,请看⼤屏幕。
(屏幕上显⽰:⾟弃疾(1140-1207),南宋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篇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学习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三、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设想:1、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词的写作背景和动机。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
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
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2、通过听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味,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通过探讨词中典型的景色描写、典故运用所蕴涵的深层涵义及所依附的丰富情感,探索词的丰富意蕴。
从而让学生透过文本去理解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1.1.2 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了解其历史背景。
1.1.3 能够解读文本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
1.2.2 学会通过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和评价作品。
1.2.3 学会从历史背景出发,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1.3.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1.3.3 通过诗词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
2.2 课文朗读与解读2.2.1 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词的韵律美。
2.2.2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水龙吟”、“赏心亭”等。
2.2.3 解读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课文翻译与解析2.3.1 翻译课文,确保学生理解每个字词的意思。
2.3.2 解析课文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辛弃疾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
3.2 课文朗读与解读分组朗读,逐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3.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思考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3.4 翻译与解析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课文翻译和解析,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课文的理解。
4.2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背诵课文,评估其记忆和理解能力。
4.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翻译和解析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提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原文,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辛弃疾生平介绍提供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内容、注释、翻译和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词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解释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教师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教师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
5. 朗读和背诵:(1)学生齐读诗词,体会节奏和韵律。
(2)学生个别背诵,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6. 创作练习:(1)学生模仿辛弃疾的词风,创作一首小令。
(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和重点。
(2)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相关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全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作者和。
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高二语文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二语文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 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 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目标2、了解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考核的办法(二)能力目标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难点: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语】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
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
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