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精)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27
27.短文两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进一步感知文意,品味语言。
2、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们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复习导学】1、常识填空.(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
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B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C 、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合作研讨】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如下问题:1、《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答谢中书书》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4、找出《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记承天寺夜游》中把“寻张怀民”中的“寻”改为“访”好不好?为什么?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了什么?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8、《记承天寺夜游》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9、《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拓展延伸10、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欣赏完图片后,请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自己浏览过的山水风景。
看泰山之雄峻,观黄山之奇峰,赏庐山瀑布,游桂林山水……名山大川让人心旷神怡:清风明月、蓝天白云、雁落平沙、池生春草、曲径风荷……平常景观竟也贮满诗意。
真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一读课文--通文意1、轻松听一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歇( ) 颓( ) 沉鳞( ) 康乐( ) 与()2、快乐译一译:小组内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3、大胆读一读:读出层次和意境。
建议大家这样读:A.把课文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B.把课文读成三个段落。
(总起----描写----议论)(四)二读课文--品意境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我从文中句中,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
(五)三读课文--悟情怀陶弘景给朋友的书信中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现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感慨呢?背景材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年级上册语⽂27课短⽂两篇原⽂ ⼋年级语⽂上册第27课短⽂两篇中的古诗可以启迪⼈们的智慧,陶冶⼈们的情操。
⼩编整理了关于⼋年级上册语⽂27课短⽂两篇的原⽂,希望对⼤家有帮助! ⼋年级上册语⽂27课短⽂两篇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松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翻译:元丰六年⼗⽉⼗⼆⽇,晚上。
解开⾐服想睡觉时,⽉光从窗⼝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
想到没有可与⾃⼰⼀起游乐的⼈,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光宛如⼀泓积⽔那样清澈透明,⽔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和翠柏的影⼦。
哪夜没有⽉光,哪⾥没有绿⽵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川之美,古来共谈。
⾼峰⼊云,清流见底。
两岸⽯壁,五⾊交辉。
青林翠⽵,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河的壮美,是⾃古以来⼈们共同谈赏的。
这⾥的⾼峰插⼊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阳将落,可见到⽔中的鱼⼉竞相跳跃。
这⾥实在是⼈间的仙境啊!⾃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能置⾝这佳美的⼭⽔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 选⾃<<东坡志林>>。
此⽂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光。
⼊:照⼊,映⼊。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
欣然:⾼兴、愉快的样⼦。
欣,⾼兴,愉快。
然,……的样⼦。
优质课教案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一年初中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能通过工具书基本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2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要实词“念、户”等的意思和虚词“于、遂”的意思。
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难点: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是我们非常熟悉宋代的文学家。
活动2【讲授】走进苏轼介绍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才华横溢的苏轼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对这篇文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不过,对于这个评价我们不少同学在初读课文时是持有疑义的,甚至有同学说是因为这文章是苏轼写的,有名人效应了才被评为“精品”的。
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精读这篇文章,看看它是否当得起“精品”二字吧!活动3【活动】一读课文,知内容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注意正音及停顿。
2、学生齐读,要求字正腔圆地读。
3、谈所得:(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2)借助文下注释,串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相与步于中庭”。
4.小结:通过初读,我们发现这篇短文字约意丰,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却不再添枝加叶。
看来确实当得起“精品”二字。
活动4【活动】二读课文,析妙句1、男生读课文,要求节奏分明地读。
2、析妙句:(1)既为赏月,作者如何写月色?女生齐读文章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借助文下注解释句。
4、谈所得:这个写景的句子妙在何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突显月色的清明。
5、小结:“月色如水”这比喻并非自苏轼开始,但是苏轼化明写为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
难怪被称为“精品”了。
活动5【活动】三读课文,品感情1、齐读课文,要求带点感情地读。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与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与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学习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2、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3、.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4、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