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衔接手段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31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语篇衔接手段研究【摘要】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篇知识。
论文运用衔接理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作文中所存在的衔接手段的错误使用现象,分析原因,并试图找到相应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语篇连贯;衔接手段;写作教学写作是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体现形式,是学生在吸收语言知识基础上再创造的过程。
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词汇量,语法功底,逻辑思维能力等。
但是与学生写作能力高低关系最为密切的还是学生的语篇能力。
然而,传统的英语写作把重点放在纠正学生作文中的语法错误,用词恰当与否,单词拼写是否正确上。
笔者在长期教授大学英语写作课的实践中发现英语写作是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薄弱的环节,其中体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有:①对写作课不够重视;②大量的语法和拼写错误,其中包含句子成分的缺失,句子结构前后顺序颠倒等;③内容不够充实,挖掘不够深入;④语言表达欠准确,有大量的中国式英语和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⑤文章前后不连贯,跳跃性思维,想到哪写到哪。
一、大学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错误运用“衔接概念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
当在语篇中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于对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出现了衔接。
”在韩礼德和哈桑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共归纳了五种衔接类型,即指称/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一)照应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
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发现学生照应关系的错误使用情况较为普遍。
例如:①some are against this thinking. ②they believe that it is absurb. ③numbers is nothing to do with luck. ④number brings us luck is just a false opinion. ⑤it’s just the opportunity that you are lucky that day and you often invoved the number……在这个例子当中,下划线部分指出了人称照应的错误使用。
第四节英文写作中过渡词的运用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段落不仅讲究内容的统一性,也讲究段落的连贯性。
讲究段落内几层意思的彼此相互关联,句与句之间的语义衔接自然,这样读者能自然地由上文过渡到下文。
我们用形象的比喻,可把段落连贯看成是一个语义链。
段落内的句子是其中的一节链,一节必须扣住一节。
而要做到这一点,每一个句子都要包含一些和上一句相似或有关的东西,才能借此扣住连接起来。
而如果两句内根本没有相同的东西,就如同两节链因没有可以互相扣住的地方而断开了。
用图来表示语义链就是:AB—BC—CD—DE—EF—FG—GH—H。
只有形成这样的语义链,才能达到段落的连贯。
英文写作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就是一个段落应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一个段落处理一个中心思想,即保持文章内容的连贯性。
汉语的连贯属“意合”,英语的连贯属“形合”,而借助过渡词取得语篇的连贯是形合法最突出的特点。
所以在英语文章内,过渡词使用的特别多。
它们的运用表明了文章中词语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文章思路的走向,使文章显得更加连贯。
没有巧妙的过渡手段,文章的连贯性将会大受影响,文字内容会变成堆砌起来的思想片段。
由于受汉语“意合”的影响,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中常常忽略过渡词的运用。
我们分析一下下面这段文章,便可知道衔接手段在英文写作中的重要性:Grades are important thing for most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competition is always hard to be a winner and easy to be a loser. I have been participating in this competition when I was five years old. I have never been satisfied with my grades.I came to study in this university and I have lost good grades. Last semester was my first experience of taking regular courses in this university. I had not expected to succeed. Professors speaks fast. I feel like a dumb elementary school kid in the lectures. I studied harder than other students. I could not understan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the class. I dropped one course and failed English composition. I only got a 2.5 grade point average. I believe that grading system is good for a school, but they are not everything for a person’s ability.这段文章的问题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不清楚,没有适当的过渡手段把作者的思想表达的合乎逻辑;二是句式过于单一(英文写作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句式应有所变化)。
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一、引言在语篇理解中,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
(Halliday,1976:31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是语篇中某一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指称意义相互解释。
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照应就是用简短指代形式表达上下文中已经或即将提到的内容,使语篇在修辞上言简意赅,结构上更加紧凑。
(邵志洪,2005:97 ) 英汉翻译中,语篇或语义照应关系是译者考虑重点,第三人称代词是语篇层面上照应重要表现形式。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英汉翻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二、韩礼德照应理论韩礼德认为,照应性可以指导读者从某个方向回收理解有关语言成分所需要的信息。
照应可为句子层面上,也可是语篇层面上。
句子层面上照应对语篇衔接意义不大;语篇层面照应表现为照应使发话者通过语言手段来指代语篇中所涉及实体、概念或事态。
从语用功能角度看,照应可以分为外指和内指两种。
外指照应指语篇中某个成分参照点存在于语境中;内指所指内容可以在文章中上下文找到所指对象。
照应就是行文中前后语言对应关系,根据照应所指意义位置不同,内指照应包括两种。
前指照应在文中所指内容可以在指代词的前面找到,同理,后指照应在文中指代的意义应位于指代词的后面,相比之下,前指照应在英汉语篇中承担了大部分语篇衔接功能。
因此,内指照应中前指照应就成了照应关系和翻译方法研究重点。
Halliday 根据指代对象不同,又将照应划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在这三种照应中,人称照应较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使用更多,对英汉翻译影响也更大。
而人称照应中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又主要体现在前指照应上,语言学又把前指照应划分为表层前指和深层前指。
表层前指,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是由该种语言的语法和句法结构特点决定的;而由语境、语用因素控制的前指,即为深层前指。
(朱永生,2001:89 )本文从表层前指和深层前指两方面,探讨第三人称代词中英文对比分析和中英文翻译方法。
《教学与管理》 2007年1月2O日 语语篇教学中的衔接手段识别策略
-、-=_t读理解是对语篇直观信息(词、句、段等)l 1 0 l进行加工处理的认知过程。从功能语言学l l/ 角度讲,词、句、段等都是语篇语义系统的l 组织成分,组织成分之间凭借各种衔接手段产生语义l 上的关联。最终形成一个语义统一体——语义连贯的1 语篇。从这一意义上讲,语法“是一个与语篇相关的: 概念”,语篇接受者不仅需要掌握词汇、句法知识,还l 需要了解语篇知识,具 语篇分析能力。 l 一、
理论依据 I
本文所讨论的英语语篇衔接手段识别策略主要: 依据以下理论和观点。 l 1.Halliday和Hasan对语篇语义衔接类型的划分I (Reference。Substitution。Ellipsis。Conjunction。Lexical I cohesion)以及胡壮麟以汉语语料为据对指称衔接、l 结构衔接、逻辑衔接、词汇衔接所作的论述,为该衔接l 手段识别策略提供了理论框架。 1 2.Martin从参与者识别角度探讨_『语篇照应关一 系。他将篇内照应方式分为三种:提示性照应l (Reminding phoricity),相关性照应(Relevance l phofici ̄)和冗余陛照应(Redundancy phoricity)。他I 的照应链理论揭示了语篇较为复杂的照应序列结构。l 3.Martin从语篇角度考察了逻辑语义关系的实现l 手段——连接。他对语篇逻辑语义关系进行了划分1 (Additive,Comparative,Temporal,ConsequentiM),还: 对隐性连接关系进行了论证 l 4.胡壮麟认为,词汇衔接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l 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他归纳J 了五种词汇衔接方式: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分类关: 系,组合搭配。 l 依据上述理论和观点,笔者将英语语篇衔接手段J 分为:指称性衔接、结构性衔接、词汇性衔接、显性连I 接(有连接性词语),隐性连接(无连接性词语)。 l 二、衔接手段 l 对庞大而复杂的语篇语义系统中的衔接手段进1 行识别并非易事。划分语篇衔接层次、类化语篇衔接: 形式特征可以增加衔接手段识别策略的可操作性。 l 1.语篇衔接层次 I 根据语篇结构特点,语篇衔接层次可分为:段际l ・9O・ ⑩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 张喜荣 衔接、句际衔接、词际衔接。 段际衔接手段实现的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语义 关系。语篇一般由主题段、主体段、结尾段三部分组 成。主题是贯穿整个篇章的灵魂——主题段引出主 题,主体段展开主题,结尾段呼应主题。段际衔接手段 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连贯性,使语篇脉络流畅,中心思 想明确。 句际衔接手段实现的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语义 关系。“语篇中的每个句子都应在某种程度上与语篇 的主旨有关联。”句际(段首句与展开句之间、展开句 与展开句之间、段首句与段首句之间等)衔接手段服 务于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的连贯性。 词际衔接手段实现的是词项与词项之间的语义 关系。词项与词项之间(跨句或跨段)通过其内在的 语义关联(近义关系、上下义关系、组合搭配关系等) 形成了照应关系,使语篇语义结构更为紧凑。 2.语篇衔接的形式特征 衔接手段本身并不是衔接关系。但是,“我们在 讨论衔接时,总是以形式特征的出现作为衔接出现的 证据。”类化语篇衔接形式特征,有助于语篇衔接手 段的识别。 语篇衔接的形式特征大体可分为:指称性、结构 性、连接性、词汇性。 (1)指称性衔接特征一般由人称代词、指示代 词、定冠词来体现。 (2)结构性衔接特征主要有两类: 比较:er/est/(not)a8(80)…as/InOl ̄…/less… 代替tone(one8)/that(those)/d0(does,did) /have has had、done/same/another/SO (3)连接性衔接特征(显性连接)主要有四类: 添加(Additive):addition;alternation 比较(Comparative):similarity:contrast 时间(Tempora1):simultaneous;successive 结果(C(n帕qI-删i ):pⅡp∞e;∞Ⅸ陆m;consequence; concession;manner (4)词汇性衔接特征主要由词项之间的语义关 联方式来体现: 重复:一个词项是对语篇中另一个词项的语义或
衔接手段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应用 【摘要】衔接被看作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使语篇语言简练、信息突出、逻辑连贯的重要手段。因此,只有学习和掌握衔接手段在语篇中的应用,才能有效整体掌握和把握语篇信息。自韩礼德和哈桑夫妇于1976年出版了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国内外很多学者就其衔接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衔接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对衔接的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指导,以英语新闻语篇为研究对象,通过这种特定文体语篇中衔接手段进行具体对比分析,探讨英语新闻媒体如何运用有效的衔接手段来组织语篇。
【关键词】衔接理论;衔接手段;新闻语篇;对比分析 0引言 系统功能学派创始人韩礼德将语言学中的衔接概念区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后又与哈桑一起重新组合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种衔接方式(Halliday&Hassan, 1976)。这五种方式在国内外语言学界产生很大影响,向人们全面揭示了英语语篇中的不同成分之间是如何通过明晰的语言形式相互联系的。因此,只要把握语篇中的衔接机制,读者就可以更好的从整体上连贯地把握语篇,了解作者意图,进而提高理解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我们要了解世界,大量信息需通过国内外新闻媒体传递。这些大量来自英文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的新闻报道,是现代英语中常见的使用文体之一。韩礼德也一直主张语言学应注重实用,而不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探讨上。所以本文有必要在他的衔接理论基础上,对衔接手段在新闻语篇上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
1国内外衔接理论研究 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开始把语篇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单位,语篇分析发展迅速。而衔接作为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语篇的衔接成为语篇研究的核心,也同时是语篇研究能否站得住脚的关键。韩礼德和哈桑出版其专著Cohesion in English,指出了衔接的范围“衔接上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够找到;但它的位置完全不是由语法结构来确定的。”(1976)在这本专著中,两位学者对五种衔接手段给予了详尽而充分的描述,成为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语篇衔接理论。
[收稿日期]2003203208[作者简介]唐静(1968-),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大学外语系讲师,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汉英双语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唐 静(安阳大学外语系,河南安阳455000) [摘 要]本文对汉英语篇的部分衔接手段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这些衔接手段在两种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各有所偏重。
汉语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采用照应和替代。
[关键词]照应;替代;省略;原词复现[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330(2003)0320084202 语篇指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它具有形式和逻辑语义的一致性。
语篇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联系的句子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通过各种衔接手段(C o 2hesive devices )而实现的有机结合。
因此,衔接手段自然成为篇章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Halliday &Hasan 在C ohesion in English 中,将英语的衔接手段分成五大类: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语及词义衔接。
虽然汉英的语篇衔接手段都可粗略划分为以上五种,但在具体运用上二者却各具特点。
本文主要从照应、替代、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
一、照应(reference )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通过照应别的词项来说明信息。
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1人称照应英语是通过人称代词、所属限定词和所属代词来实现的,汉语中也是运用人称代词如“他”“它”等。
为使篇章连贯,汉语中广泛采用的一个衔接手段就是把原词重复一下,而英语则大量运用照应,用代词替代原词。
如:(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cf.In that winter ,my grandma died and my father lost his job.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him in hastening home to at 2tend my grandma ’s funeral.When I met him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 orderly mess in our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my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He said ,”N ow that things have come to such a mass ,it ’s no use crying.F ortu 2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 《背影》及其英译文(参见张培基,1994)译文仅在第一句使用了名词my father ,接下来的几句都用he 和him 来代替,而原文却4处都用“父亲”,一处也未用代词。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翻译方法青岛大学/曲茹茹【摘要】本文从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四种语法衔接手段探讨了英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以及调整英译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常用翻译方法。
英汉语法机制差异突出体现在形合与意合的问题上,两种语言间的差异经常成为翻译的障碍。
语法衔接机制发生冲突时,为了维持语篇的连贯性,有必要根据译入语的衔接原则调整衔接模式。
【关键词】语法衔接 照应 替代 省略 连接一、引言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
衔接不当就会造成语义链断裂或语义模糊,话语不连贯,不成语篇。
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两者的衔接形式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1.无对应形式的衔接手段,如汉语没有英语关系代词这种衔接手段;2.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在使用频率和习惯上有所不同”。
这种衔接机制的差异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
本文主要从语法衔接的角度分析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通过两者的对比,探讨调整衔接手段的转换方法,从而使译文表述清晰自然,达到语篇连贯效果。
二、语法衔接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有复现和同现。
徐莉娜在《英汉翻译原理》一书中指出,语法衔接的四种手段中,衔接项与被衔接项之间在语篇表层受到某种形式规则的限制,在语篇深层受到被衔接项语义的限制。
1.语法衔接的分类。
语法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解释另一个成分含义的参照点的衔接手段,其又分为人称照应、指示词照应和比较照应三种情况。
替代是用替代词取代另一语言成分的衔接手段。
“替代词指示形式,它的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中去寻找。
”被替代的成分也是确定替代词含义的参照点。
“根据被替代成分的语法性质,替代词相应地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三种。
”省略是一种特殊的替代,被称作“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其表现为以结构上的空位取代具有同语义内容、同语法结构的另一个语言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