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山东省行政长官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11
1由于生产力、通信交通的落后,周朝采用()来管理国家。
(1.0分)1.0分∙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我的答案:B2下列疆域类型中,属于民族或地方自治区的是()。
(1.0分)1.0分∙A、初郡∙∙B、侨郡∙∙C、都护府∙∙D、羁縻府∙我的答案:D3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
(1.0分)1.0分∙A、东西之间,由西而东∙∙B、东西之间,由东而西∙∙C、南北之间,由北而南∙∙D、南北之间,由南而北∙我的答案:C4唐太宗时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临时派遣使者观察,未成定制。
(1.0分)1.0分∙A、十四刺史∙∙B、十三刺史∙∙C、五十郡∙∙D、十道∙我的答案:D5()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疆域范围扩展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
(1.0分)1.0分∙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唐文宗∙我的答案:B6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
(1.0分)1.0分∙A、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B、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C、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D7由于怀疑反朝残余势力在海上搞破坏活动,以及日本海盗、倭寇的骚扰,()下令实行海禁。
(1.0分)1.0分∙A、朱元璋∙∙B、朱标∙∙C、朱允炆∙∙D、朱棣∙我的答案:A8南宋的首都和行在所分别是现在的()和()。
(1.0分)1.0分∙A、开封和南京∙∙B、开封和杭州∙∙C、洛阳和南京∙∙D、洛阳和杭州∙我的答案:B9先秦时期,统治者主要实行()。
(1.0分)1.0分∙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中央集权制∙我的答案:A10土司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民族部族头目,从()开始设置。
(1.0分)1.0分∙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我的答案:C111858年,沙俄通过()将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地区占领。
2018春尔雅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历史地理学科简介已完成成绩:100分1【单选题】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
A、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B历史区域地理C历史地图(集)D、以上都对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B历史自然地理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对3【多选题】代课章节及考试答案()(1.0分)1.0 分。
A、QQB、20932+C、02559D、以上都对3【单选题】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
A、2700年B、3700年C、4700年D、5700年4【判断题】历史上的人文地理现象,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通过考察、观测获得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来重构和重复。
5【判断题】本课程是关于“历史地理”的,所谓的“历史地理”是指:历史时期的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已完成成绩:1【单选题】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2【单选题】秦始皇时期实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三公九卿制3【判断题】沿革地理之所以备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延续和撤销是中央集权的治理基础。
4【判断题】黄河的中上游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上)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竺可桢先生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时期分为()。
A、甲骨文时期、物候时期、县志时期B物候时期、县志时期、方志时期C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D、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2【判断题】自器测阶段以来,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
3【判断题】中国最早的现代气候观测站是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象站。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下)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现在的()在宋朝时期被称为“南京”。
A、开封B扬州C商丘D、西安2【判断题】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绝大多数没有延续到今天。
民国军阀派系中华民国历时38年,在这38年里历经两代中央政府,而这两代中央政府又都是军阀政府。
可以说民国的38年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军阀时代,军阀混战是民国史上的重要内容,民国时代的主要军阀如下:北洋政府时期1、北洋军阀——袁世凯。
北洋军阀的创始人是清末权臣李鸿章,袁世凯于1895年受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并成为清廷的精锐武装力量。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民国实现第一次形式上的统一。
袁世凯死后,旗下的北洋军阀分裂,但北洋军阀派系仍控臸着中央政府直到1927年。
2、皖系军阀——段祺瑞。
从北洋军阀中分裂出来。
3、直系军阀——冯国璋,曹锟,吴佩孚。
从北洋军阀分裂而出。
4、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宗昌(山东军阀)。
由北洋军阀分裂出。
5、晋系军阀——阎锡山。
6、浙系军阀——孙传芳。
7、江苏军阀——齐燮元。
8、桂系军阀(旧桂系)——陆荣廷,沈鸿英。
9、粤系军阀——胡汉民,陈炯明,龙济光等。
10、湘系军阀——谭延闿,程潜,赵恒锡,11、黔系军阀——刘显世,王文华,袁祖铭。
12、滇系军阀——蔡锷,唐继尧。
13、川康军阀——尹昌衡,胡景伊,刘存厚,熊克武,刘湘,刘文辉,杨森等。
14、新疆军阀——杨增新。
国民政府时期1、蒋系军阀——蒋介石。
蒋介石是民国后二十年最大的军阀,1928年,由蒋介石主导的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直到1949年南京政府倒台。
2、冯系军阀(西北军)——冯玉祥。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解体,旗下将领分裂成多个军阀派系。
3、晋系军阀——阎锡山。
4、桂系军阀(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
5、粤系军阀——张发奎,李济深,陈济棠,余汉谋。
6、奉系军阀(东北军)——张学良。
7、川康军阀——刘湘,刘文辉,邓锡侯。
8、山东军阀——韩复榘。
9、宁夏军阀——马鸿逵。
10、甘青军阀——马步芳。
11、绥系军阀——傅作义,董其武。
12、滇系军阀——龙云,卢汉。
13、新疆军阀——金树仁,盛世才。
其它军阀:刘镇华,孙殿英,石友三,陈树藩,刘珍年,唐生臹,何键等等。
晚清司法运作实态之试析r ——以刺马案为例袁昭昭【摘要】从战国时期李悝制定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到清朝乾隆时出台的最后一部法典《大清律例》,中华法系已历经两千多年.目前已有学者对我国古代司法行政体制进行了研究,但关于司法在实际运作中的情况考察相对较少,特别是以个别案例为研究路径.文章以同治年间的刺马案为例,对当时的司法运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2页(P60-61)【关键词】晚清;司法运作;刺马案【作者】袁昭昭【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 730030【正文语种】中文1 刺马案之梗概马新贻,字谷山,山东菏泽人。
1870年7月25日,结束检阅箭道任务的马新贻在返程途中被刺客刺伤,凶手张汶祥被当场擒获。
次日,马新贻死亡。
案发后,江宁布政使梅启照、江宁将军魁玉等人提讯张汶祥。
8月23日,魁玉向朝廷汇报案情。
奏折表明刺客言语颠倒,仅交代姓名及籍贯,拒绝说出作案理由。
9月1日,魁玉再次上奏表态对张汶祥的审讯并无多大进展,但已抓获收留张犯的朱定斋、周广彩二人,以及向马新贻跪道求助的王咸镇和指引者刘学。
除此之外,魁玉加强了安保力度,昼夜巡防,添加兵勇,保护教堂[1]。
朝廷在接到下属的奏折后,认为此案骇人听闻,必须要严惩凶犯,并连发三道谕旨,令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安徽巡抚英翰加强地方治安及长江防范,魁玉研讯确情,严惩凶犯[2]。
随后,任命江苏巡抚张之万会同问案,但审讯工作依旧进展缓慢,被朝廷责令重审。
12月12日曾国藩到江宁,张之万、魁玉总算给出一个交代。
但是,朝廷对此回应并不满意,令曾国藩会同严讯,并派郑敦谨前往参与审理工作。
最后,此案以张汶祥受海盗龙启沄等人鼓动,为报私仇定案。
综合张汶祥所犯,情同叛逆,拟判决其凌迟处死,其他相关人犯,一并判处不等刑罚[3]。
2 本案所暴露的司法运作的弊端作为古代中国留给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中华法系渊源已久。
晚清“均势”外交与“门户开放”杨天宏〔摘要〕 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为应对列国交侵的复杂形势,清政府制定出“门户开放”政策,并确定以“自开商埠”为其运作形式,试图通过维持在华各国力量“均势”的方式,寻求自身的生存。
这一政策对应了美国同期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但在实践层面,却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仅留下了近代中国外交艰难竭蹶的历史记录。
〔关键词〕“均势”外交;门户开放;岳长开埠;东三省门户“自开”〔中图分类号〕K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6-0146-08学界普遍认为“门户开放”(open-door policy)系美国在中国推进的旨在排斥各国之独占性,以便将其势力渗入中国的政策。
实际上,与美国提出这一政策几乎同时或稍早,清政府也在酝酿推进形式相类的政策。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外国因素成为不容忽略的重要存在。
作为反制手段,清政府正式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确定以“自开商埠”为运作形式,企图制衡已在中国沿海沿江划分势力范围的东西列强以及正将侵略触角伸入中国东北的日、俄。
在外来威胁日渐加深的当时,清政府的做法虽包含有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初衷,实际作用却适得其反。
它使中国向外部世界的“开放”扭曲变形,很大程度上成了对付列强侵略的单纯外交手段,未能收到“门户开放”的预期效果。
清政府在处理民族主义与国家发展两者关系时的艰难权衡,值得研究者探究。
一、“门户开放”思想主张的酝酿早在鸦片战争结束之际,主动对外开放的思想便已初露端倪。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今英夷既以据香港拥厚赀,骄色于诸夷;又以开埠裁各费,德色于诸夷。
与其使英夷德之以广其党羽,曷若自我德之以收其指臂。
”[1]所谓“自我德之”,即隐含主动开放以通好外人之意。
同期夏燮“大张通市之谕”的主张,虽着眼点在以“夷人”制“夷兵”,亦寓有主动对外开放的思想。
[2]魏、夏二人的主张,应为近代中国“门户开放”思想主张之嚆矢。
保定直隶总督署基本简介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
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
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
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管辖区域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后,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
直隶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利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
因直隶地处京歌,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
总督作为朝廷派出的命官,并逐渐形成官制从明代开始清代定鼎北京以后,总督、巡抚的设置进一步走向制度化,清初有一段曾经是督抚并存。
不久,总督由临时派遣转为定制,由专管军务发展到综理军民要政,实际已成为地方最高军事、行政长官。
直隶总督的权力很大,一般为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统管全省官吏任免、节制军队、诉讼审判、外交处理、题奏咨请、省例定制、岁计审核等军民要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负责。
直隶是天子脚下的畿辅重地,其地位较他省为重。
直隶总督经历了由中央直辖到地方统辖的过渡时期。
统兵是总督的专责,直隶总督统兵除了维护地方安全外,还负责保卫京师的重任,因此当时有诗云:“三资辅为政,屏藩卫帝京。
”说明朝廷对直隶总督统兵保卫京师格外关注。
1由于生产力、通信交通的落后,周朝采用()来管理国家。
(1.0分)1.0分∙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我的答案:B2下列疆域类型中,属于民族或地方自治区的是()。
(1.0分)1.0分∙A、初郡∙∙B、侨郡∙∙C、都护府∙∙D、羁縻府∙我的答案:D3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
(1.0分)1.0分∙A、东西之间,由西而东∙∙B、东西之间,由东而西∙∙C、南北之间,由北而南∙∙D、南北之间,由南而北∙我的答案:C4唐太宗时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临时派遣使者观察,未成定制。
(1.0分)1.0分∙A、十四刺史∙∙B、十三刺史∙∙C、五十郡∙∙D、十道∙我的答案:D5()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疆域范围扩展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
(1.0分)1.0分∙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唐文宗∙我的答案:B6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
(1.0分)1.0分∙A、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B、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C、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D7由于怀疑反朝残余势力在海上搞破坏活动,以及日本海盗、倭寇的骚扰,()下令实行海禁。
(1.0分)1.0分∙A、朱元璋∙∙B、朱标∙∙C、朱允炆∙∙D、朱棣∙我的答案:A8南宋的首都和行在所分别是现在的()和()。
(1.0分)1.0分∙A、开封和南京∙∙B、开封和杭州∙∙C、洛阳和南京∙∙D、洛阳和杭州∙我的答案:B9先秦时期,统治者主要实行()。
(1.0分)1.0分∙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中央集权制∙我的答案:A10土司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民族部族头目,从()开始设置。
(1.0分)1.0分∙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我的答案:C111858年,沙俄通过()将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地区占领。
第一辑 晚清时期山东省行政长官 晚清时期,山东省最高行政长官为山东巡抚,共33任,32人(其中崇恩两任。)。按清代定制,巡抚官阶为从二品,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多兼兵部侍郎衔(加衔后为正二品)。1743年(乾隆八年),照山西、河南之例加提督衔。光绪末年官制改革后,山东巡抚兼陆军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 在巡抚之下,设布政使、按察使,为巡抚的直接属官,分掌民政财赋与司法监察;另设提督学政,统辖全省学务;盐运使,负责全省盐务;督粮道、运河道,各分掌全省漕粮征收及河道事务;关税监督,专掌关税的征收。这些均为省一级主要官吏,各有其所分掌的专职机构。清末改革官制,在地方官制方面稍有变化,1906年5月(光绪三十二年四月),裁学政,改设提学使;1910年8月(宣统二年七月),改按察使为提法使;1908年3月(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增设巡警道、劝业道,专管全省警政及农工商业之事。自鸦片战争爆发至山东独立的71年间,山东计有布政使30任,按察使、提法使共47任,学政、提学使共31任,盐运使52任,督粮道31任,运河道(包括兖沂曹济道兼运河道)共25任(关税监督资料暂缺。)。 1840年至1911年历任山东巡抚任职期间,省级主要职官姓名和任职时间如下。
一、托浑布任山东巡抚时期(1839.9.14-1843.1.21) 巡抚 托浑布 布政使 杨庆琛(1838.9.17-1842.7.7) 王笃(1842.7.9-1847.12.9) 按察使 徐宝森(1839.12.17-1840.11.6) 王笃(1840.11.6-1842.7.9) 崇恩(1842.7.9-1843.6.23) 学政 李汝峤(1840-1842) 盐运使 王延兰(1840年任) 何其兴(1841-1842) 方涛(1843年任) 陈士枚(1843-1844) 督粮道 汪云任(1840-1842) 景霖(1843-1852) 运河道 清平(1840-1846)
二、程采任山东巡抚时期(1843.1.21-1843.1.25) 巡抚 程采 布政使 王笃 按察使 崇恩 学政 殷寿彭(1843-1845) 盐运使 陈士枚 督粮道 景霖 运河道 清平
三、梁宝常任山东巡抚时期(1843.1.25-1844.1.25) 巡抚 梁宝常 布政使 王笃 按察使 崇恩 方涛(1843.6.23-1843.7.31) 陈庆偕(1843.7.31-1846.12.2) 学政 殷寿彭 盐运使 陈士枚 督粮道 景霖 运河道 清平
四、崇恩任山东巡抚时期(1844.1.25-1847.12.23) 巡抚 崇恩 布政使 王笃 徐泽醇(1847.12.9-1848.7.1) 按察使 陈庆偕 徐思庄(1846.12.2-1847.11.28) 刘源灏(1847.11.28-1848.7.1) 学政 殷寿彭 何桂清 (1946-1848.3.9) 盐运使 陈士枚 沈拱辰(1845年任) 刘源灏(1846年任) 韦德成(1847年任) 督粮道 景霖 运河道 清平 汤建中(1847-1849)
五、张澧中任山东巡抚时期(1847.12.23-1848.7.1) 巡抚 张澧中 布政使 徐泽醇 刘源灏(1848.7.1-1853.6.19) 按察使 刘源灏 蒋 远(1848.7.1-1949.1.9) 学政 何桂清 冯誉骥(1848.9.22-1851) 盐运使 黄乐之(1848年任) 督粮道 景霖 运河道 汤建中
六、徐泽醇任山东巡抚时期(1848.7.1-1849.10.30) 巡抚 徐泽醇 布政使 刘源灏 按察使 蒋 远 黄宗汉(1849.1.9-1850.2.3) 学政 冯誉骥 盐运使 黄乐之 联英(1849年任) 王懿德(1849年任) 司徒照(1849-1852) 督粮道 景霖 运河道 汤建中
七、陈庆偕任山东巡抚时期(1849.10.30-1852.3.26) 巡抚 陈庆偕 布政使 刘源灏 按察使 黄宗汉 王懿德(1850.2.3-1850.11.14) 福济(1850.11.14-1852.11.21) 学政 冯誉骥 徐树铭(1852-1855.4.29) 盐运使 司徒照 督粮道 景霖 运河道 汤建中 方墉(1850-1852)
八、李 任山东巡抚时期(1852.3.26-1853.9.13) 巡抚 李 布政使 刘源灏 崇恩(1853.6.19-1854.4.10) 按察使 福济 英桂(1852.11.21-1853.10.26) 学政 徐树铭 盐运使 司徒照 景霖(1853-1854) 督粮道 景霖 姚锡华(1853年任) 运河道 方墉 罗镶(1853-1854)
九、张亮基任山东巡抚时期(1853.9.13-1854.4.10) 巡抚 张亮基 布政使 崇恩 按察使 英桂 厉恩官(1853.10.26-1854.4.10) 学政 徐树铭 盐运使 景霖 督粮道 姚锡华 叶圭书(1854年任) 运河道 罗镶
十、崇恩任山东巡抚时期(1854.4.10-1859.8.28) 巡抚 崇恩 布政使 厉恩官(1853.4.10-1856.5.22) 晏端书(1856.5.22-1856.12.3) 吴廷栋(1856.12.3-1859.10.6) 按察使 谭廷襄(1854.4.17-1854.7.10) 升福(1854.7.10-1857.8.1) 叶圭书(1857.8.1-1860.2.13) 学政 徐树铭 吕序程(1855.9.12-1857) 郑敦谨(1858-1860) 盐运使 景霖 陈景亮(1855-1859) 督粮道 叶圭书 金肇洛(1855-1860) 运河道 罗镶 敬和(1855-1857) 吴吉昌(1858-1860)
十一、文煜任山东巡抚时期(1859.8.28-1861.2.26) 巡抚 文煜 布政使 吴廷栋 清盛(1859.10.6-1862.1.3) 按察使 叶圭书 联英(1860.2.13-1860.11.14) 贡璜(1860.11.14-1861.1.3) 孙治(1861.1.3-1861.1.27) 吴廷栋(1861.1.27-1863.2.28) 学政 郑敦谨 尚庆潮(1861-1863) 盐运使 陈景亮 明新(1860年任) 桂亮(1860-1861) 督粮道 金肇洛 呼震(1861年任) 沈维 (1861-1866) 运河道 吴吉昌 周 (1861年任) 宗稷辰(1861-1866)
十二、谭廷襄任山东巡抚时期(1861.2.26-1862.12.12) 巡抚 谭廷襄 布政使 清盛 贡璜(1862.1.3-1864.9.30) 按察使 吴廷栋 学政 尚庆潮 盐运使 桂亮 呼震(1862年任) 督粮道 沈维 运河道 宗稷辰
十三、阎敬铭任山东巡抚时期(1862.12.12-1867.3.31) 巡抚 阎敬铭 布政使 贡璜 丁宝桢(1864.9.30-1867.3.31) 按察使 吴廷栋 丁宝桢(1863.2.28-1864.9.30) 恩锡(1864.9.30-1865.10.11) 潘鼎新(1865.10.11-1867.3.31) 学政 尚庆潮 赵佑宸(1864-1866) 张家骧(1867年任;1867.9.23卸) 于建章(1867.9.23-1869) 盐运使 恩锡(1863年任) 卫荣光(1864年任) 卢定勋(1865年任) 潘骏文(1866年任) 锡祉(1867年任) 督粮道 沈维 郑金文(1867年任) 贵宝(1867-1869) 运河道 宗稷辰 江健(1867年任) 承启(1867年任) 陈继业(1867年任) 王化堂(1867-1873)
十四、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时期(1867.3.31-1876.10.27) 巡抚 丁宝桢 布政使 潘鼎新(1867.3.31-1869.7.10) 文彬(1869.7.11-1873.2.3) 李元华(1873.2.3-1877.1.2) 按察使 卢定勋(1867.3.31-1868.1.13) 文彬(1868.1.13-1869.7.11) 李元华(1869.7.11-1873.2.3) 长赓(1873.2.3-1874.2.5) 陈士杰(1874.2.5-1879.2.15) 学政 于建章 潘斯濂(1870.6.14-1872) 黄体芳(1873-1875) 钮玉庚(1876-1878) 盐运使 锡祉 潘 (1868年任) 范梁(1869-1870) 郑兰(1871-1872) 周恒祺(1873任) 傅观海(1874-1878) 督粮道 贵宝 周恒祺(1870-1872) 丁彦臣(1873年任) 潘骏文(1873年任) 李宗岱(1874年任) 豫山(1875年任) 崧骏(1875-1878) 运河道 王化堂 蔡寿生(1874-1878)
十五、文格任山东巡抚时期(1876.10.27-1879.4.30) 巡抚 文格 布政使 李元华 余思枢(1877.1.2-1879.4.30) 按察使 陈士杰 谭钧培(1879.2.15-1879.2.16) 灵杰(1879.2.16-1881.3.18) 学政 钮玉庚 戴鸿慈(1879-1881) 盐运使 傅观海 李宗岱(1879年任) 李朝仪(1879年任) 张桐(1879年任) 督粮道 崧骏 陆仁恺(1879-1883) 运河道 蔡寿生 穆特布(1879-1883)
十六、周恒祺任山东巡抚时期(1879.5.1-1881.6.11) 巡抚 周恒祺 布政使 薛允升(1879.5.1-1879.10.14) 崇保(1879.10.15-1888.5.30) 按察使 灵杰 潘骏文(1881.3.18-1883) 学政 戴鸿慈 盐运使 张桐) 林述训(1880年任) 张荫桓(1881-1882) 督粮道 陆仁恺 运河道 穆特布
十七、任道 任山东巡抚时期(1881.6.11-188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