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6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分类: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行政管理,包括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发展规划、经费划拨、师资队伍建设等);2、高等教育微观管理(内部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勤管理等)两个层面。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一)方向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要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举措,都应该有利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整体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围绕高校培养目标,科学地组织各方面工作,使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等相互配合,减少冲突和内耗,而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三)民主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征求和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注重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的民主化,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
(四)多样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根据备类高等学校或学校内部各单位的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应有的秩序,又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应随着管理对象的变化而调整,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效益性原则: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或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四种。
评估: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出现于美国,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特点: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2、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3、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4、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5、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Since the 90s of the20th century,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madeconsiderable progress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but from the aspect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goals,there are still some gaps and deviations.This paper tries to started with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the problem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measures are reviewed.1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1.1 体制改革是关键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 , 或者说有很大的变化 , 一个新型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先说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很多学校进行了新一轮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 竞争上岗 , 精简机构 , 重新组织队伍。
第二是经费筹措体制改革。
我们成功地进行了学生交费上学的改革。
学校的产业收入现在也有较大的增加 , 学校跟社会的联系广泛了 , 学校筹集经费的能力大大提高 , 一个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格局大体形成。
第三是招生就业制度改革。
高考内容的改革 , 目的就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 更多地出能力型的题和应用型的题 ; 另外一个改革是实行网上录取 , 保证了公平性。
第四 , 办学体制改革。
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 , 社会各个方面积极参与办学的新格局。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策略研究作者:周元来源:《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3年第06期摘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教育管理也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我国新的高等教育体制相对来说比较健全,但在新的教育模式下不能因循守旧。
所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性也一直在探讨中,并且慢慢融合于国际化环境。
针对全球性的经济竞争,应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这对我国的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储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管理体制现状的客观分析,并针对我国现有体制下的问题,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学者的文献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出改革现有体制相应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经济环境;人才储备;管理体制;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27-03一、引言1.研究背景中国的经济体制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国际化的人才需求非常巨大。
虽然我国一致处于高教体制改革当中,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形式的多变性,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结合社会的需要,一直在这种改革体制中保持人才的创新性培养。
鉴于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在国家的机构改革的契机下,遵循十五大提出的教育改革方向发展至今,仍存在相当大的调整需求。
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在过去的教育管理改革方案中吸取经验,并针对现阶段体制,在推行自主权的进程当中,掌握其优点,针对其弊端引起的问题,作了科学性的总结归纳,并利用学者和教育学家在教育管理政策的引导下提出的针对现状问题的策略性方案。
2.研究综述在针对高等教育管理的体制改革中,目前已经有很多的学界、业界人士的探究。
在当下的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要求。
在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指示过程中,必须朝着正常的、健康的方向飞速发展。
我国有学者指出,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人才需求量在不断的提高,但是由于教育水平的不同步性,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第23卷第12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Jour nal of H i ghe r C o r r es pon denc e E du cat i o n(Phi l osop hy a nd So c i al Sci ences)V01.23N o.12 D ece m ber2010●高校管理●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闵桢(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历史分析是研究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建国前六十年、建国后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三个阶段解读了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历史成因。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历史成因’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87(2010)12一0016~03研究我国大学管理制度需从近代开始。
因为近代大学管理制度与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在形式上已经有些接近了,而我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与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大学管理制度。
当然,我国大学的管理制度不是说完全没有了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痕迹。
作为教育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也影响着大学管理及其制度的建设。
如大学教学的管理、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等,仍然还有儒家思想在大学管理制度中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已经不是主流了。
本文根据政治历史与政权的更替,把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历史成因分为三个部分。
一、建国前六十年的大学管理制度大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一开始就是建立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的。
所以我们谈大学管理制度,一般都要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或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联系起来。
研究建国前六十年的大学管理制度,主要针对近代以来我国大学管理的状况展开。
这一时期有一批近代大学的出现,首开近代大学管理史上的先河,开始尝试引入国外大学的管理制度办学,对于近、现代中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选择几所近代有代表性的大学,研究他们的管理制度,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大学管理是很有帮助的。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作者:王溢来源:《知识文库》2015年第20期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硕果累累,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更多问题,严重束缚了现阶段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型的教育模式,希望能对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一,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加之我国人口中受教育的比例较低,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
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无论是在教学水平、师资力量还是高校发展、学生人数等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总的来讲,我国的高等教育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差距较大,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素质教育表面化、形式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素质教育,并希望通过素质教育改变以往专业教育过窄、功利导向过重的现象,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然而现阶段的高等素质教育过于形式化,虽然很多高校都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方案和措施,但都将这些改革措施当成了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程序,并没有将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到整个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附加,高校出台的素质教育计划也只是一些表面文章,像构建素质教育基地、编写一些素质教育报告等,并没有在实际上实现素质教育。
2,教育体制存在偏差。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教育阶段,在人才培养上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出机械人才,这样的家教育模式也就导致了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一种现象:学生的适应能力极差,学生毕业后往往只会干一件事,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根本就没有学到东西,读了四年书还是找不到工作。
这也是在现阶段我国在进行高等教育时,过分的关注社会需要和学校情况,而忽略了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个性,虽然学校在形式上给了学生更多自由和参考,但在实践中仍是按照学校既定的方案逐步进行,在课程教育时也是关注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忽略对学生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大大压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和自由想象力。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摘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来,在社会全面变革、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持续不断地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面临着全球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众化的挑战,高等教育改革又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充满着矛盾与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新制度主义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的分析工具,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对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优化的路径选择以及外部和内部环境的优化对策。
关键字:新制度主义;高等教育;制度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处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全面变革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之下,同时又面临着知识经济在全球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挑战,因此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充满了矛盾,改革的发展不断产生出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改革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高等教育改革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关键与核心,制度改革的成败和制度创新成效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因此,立足于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的有关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将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新制度主义在高等教育改革领域的适用性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表现在:不再把利益群体的角逐作为对制度分析的核心和重点,也不再将制度视为社会体系结构的被动反应;相反,通过对制度不同层面的分析,以及它对社会体系结构特征影响的考察,新制度主义理论强调制度作为一种规则、规范更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变动性,这成为了新制度主义理论的优势和特点。
可见,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中有许多观点对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很有启发意义,可用于解决高等教育制度问题,因此,新制度主义理论成为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研究的可借鉴的重要方法。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和背景1.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 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然而,教育不平衡、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教育体制改革亟待加速推进。
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 统一的学制和课程改革当前我国的学制和课程设置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需要进行全面改革,以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提高教育质量。
2. 学生评价和招生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对学生和教师都存在不小的压力,需要转变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多元化发展。
招生制度也需要改革,选拔更全面发展的人才。
3. 教师培训和评价机制改革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必须加强教师培训,建立更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4. 教育投入体制改革教育的资源配置和投入方式也需要进行全面改革,以保障教育的公平和质量。
三、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1. 高质量教育的推行未来,我国教育将朝着高质量、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教育体制改革将更加深入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未来的改革将更加深入,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综合施策。
3. 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随着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教育也将更加国际化,更加开放,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学生和教师。
4. 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教育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未来的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制度,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0.3963/j .issn .1671-606X .2009.06.0082009年12月 第28卷 第6期Vol .28 No .6 D ecember 2009理工高教研究Journa l of H igher Educ a tion i n Sc ie n ce &Techn ology3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子课题(【教社研函】第号)作者江颖系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管理人员;宛小燕系四川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30年回溯及评价3江颖1,宛小燕2(1.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成都610073;2.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30年来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通过多次政策调整,打破了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基本上完成了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新体制。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回溯; 评价中图分类号: G649.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606X (2009)06-0035-0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模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逐步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回溯1.酝酿改革阶段(1978—1984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开始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重大决定,吹响了中华大地上体制改革的号角。
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变革促使教育战线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教育事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此时高等教育恢复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的体制。
加强党对高等教育领导的价值指向及路径选择作者:曹建高正波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51期[摘要]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制高点,处于战略性地位。
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正义、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要从坚持政治领导、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组织建设、打造人才队伍、贯穿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正风肃纪等方面着力,将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和实践到高等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明确党对高等教育领导的价值指向及路径选择,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中南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实践类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加强选矿药剂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160010030);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研究”(21C0920)[作者简介]曹建(1989—),男,甘肃定西人,博士,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矿物加工工程研究;高正波(1989—),女,甘肃天水人,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51-0021-04 [收稿日期] 2022-03-16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置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九个坚持”的首要位置,深刻阐述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关联,为未来如何继续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等教育对于培养各行各业核心竞争人才的作用无可替代,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不断深入改革,依然存在着领导体制与机制不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尤为重要[1]。
高等教育学绪论1981年,潘懋元开始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学»,1984年7月,潘懋元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我国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的。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
中国学者主要围绕着三个核心来建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逻辑体系。
一是以知识为核心;二是以人为本;三是以社会发展为目的。
第一章一、西方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什么?(简答题)1、宗教色彩浓厚;2、自治权利高度凸显;3、国际界限模糊;4、制度不健全。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简答题)1、官学与私学共生;2、儒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3、鲜明的阶级性;4、崇尚自学讨论。
第二章一、试述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论述题)1、改革的步伐不会止息;2、发展是不变的主题;3、以质量为永恒的追求;4、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5、“重点工程”建设是争创国际一流大学的主要拉动力;6、联合办学是经济高效的办学新模式;7、收费教育是最具牵动效应的改革;8、民办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9、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不可阻遏的潮流。
还需自由发挥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可以从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进行一个宏观的扫描。
第三章10116工程:建设10个重点学科、11个重点研究所、6个重点实验室。
第四章一、高深知识:高等教育所经营的知识的范围和层次。
二、高等教育本质:主体在高深知识的生成与创造中实现自我的生成、发展和完善。
三、试论述高等教育的本质?(论述题)高等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高深知识的生成、选择和创造的过程。
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主体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凌驾于高深知识之上的主观臆断和评价,而是渗透于其中的自我生成和发展。
首先,从高深知识的生成来看,高深知识并不专属于科学家或者天才的智慧,也不是静态不变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评价目标】1.把握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及运作机制的几个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革走向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而后者则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官体制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间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一)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由国家举办,高等教育管理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通过一定的计划、法律、行政命令、拨款和监督等手段来直接调节高等教育活动的管理体制。
政府和高校间表现出一种完全的上下级关系,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高校很大程度上处于依附地位。
高校的经费几乎完全由国家划拨,因此高校必须面向政府承担责任。
在利益关系上国家作为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代表,统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活动,履行全面的职责。
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等大致可归为该模式,其中以法国尤为典型。
在法国,高等教育基本属于国有,法国政府的国民教育部是最高的权力决策机构,“其主要的职责几乎囊括了全国除大学校以外的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运行的所有方面:如制订方针政策、审批学校专业文凭授予权、批准各级人事安排、确定限额招生专业及其招生数、分配经费,等等”。
大学必须围绕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展计划、经费方案和人员录用标准等,来组织安排内部的具体活动,其行为要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督、审查和限制。
1.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B)。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D.以上都不是2.1 989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D)。
A.校长负责制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校长负责制并存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3.我国目前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B)。
A.集权模式B.集权与分权管理相结合的模式C.分权模式D.并重模式4.(C)最早产生于美国,后成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高校管理制度的一大特色。
A.教授治校B.委员会制C.大学董事会制度D.校长负责制5.我国高等学校在1950~1955年期间实行的是(A)。
A.校长负责制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D.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6.(B)是欧美各国普遍采取的大学管理模式。
A. 教授治校B. 委员会制C. 大学董事会制度D. 校长负责制7.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学校,由上级首长对下级下达命令的组织形式为(D)。
A. 职能制组织结构B.直线一职能制组织结构C.矩阵式组织结构D.直线制组织结构8.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B)个层次。
A. 2B.3C.4D.59.以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是(C)。
A.美国模式B.英国模式C.欧洲大陆模式D.并重模式10.以下不属于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是(D)。
A.一定的招生权B.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权力C.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评聘权D.教学、科研和行政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事配备权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2.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间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柏拉图于公园前387年在雅典开办创立的学园(柏拉图学园或阿加德米),是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也是西欧最早的学术研究机关。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端是中世纪大学,特点:①入学时间和学习期限没有严格规定②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演和辩论③享有较多的自治权利④游学风气盛行⑤文、法、神、医⑥学位形成。
中世纪大学形成类型有三种,分别是自然形成型、国家或教会创办型、衍生型。
巴黎大学是自然形成型,罗马教廷大学是国家或教会创办型,牛津大学是衍生型大学。
意大利1088年博洛尼亚大学是全世界第一所大学,欧洲大学之母11世纪初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是欧洲最早的医科大学。
(洪堡)柏林大学1810年创办设有哲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科,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班级授课制首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19世纪中叶得以推广。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萌芽形态起源于商朝时期的“右学”——我国最早的高教机构。
春秋/私学:高教萌芽。
汉代/太学:高教雏形。
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兴太学”等主张,于建元六年在京师长安开办了中央级的高等学府“太学”。
汉代设有鸿都门学,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唐宋/书院:高教的发展,形成专门和独立的学术教学机构。
清政府1862年建立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1898年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期间我国开始出现真正的新式大学,中西学堂1903年正式命名为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
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77年,文革时期中断的高考制度恢复。
1994年7月实施“211工程”。
1998年5月,江泽民提出“985工程”。
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63所。
最早提出使用课程概念——斯宾塞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世界上第一所正规高校学园的创立者——柏拉图最早将形成性评价概念引入教学——布鲁姆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选择[摘要]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关于国家政府、高等学校以及社会权责关系的规定,该制度的优劣将极大地影响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
文章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及创新起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选择,以期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关于国家政府、高等学校以及社会权责关系的规定,其实质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治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这就从法律上明确了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原则。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隶属于国家行政体制,其优劣将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施行的是国家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协调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而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则有赖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
本文拟对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选择。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由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关于国家政府、高等学校以及社会权责关系的规定,因此,它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我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巨大转变,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全面启动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应,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也呈现出中央集权的特点。
政务院在1953年颁布的《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确立了中央政府对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分不同情况由中央高等教育部与中央有关业务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在此之后,国家对集权和分权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先后颁发了几个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文件。
例如,195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196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逐步确定“对高等学校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领导的制度”。
同时规定,中央业务部门协同中央教育部管理一部分高等学校。
上述文件所确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基本上延续到现在。
但由于当时中央与地方都按国家统一计划进行管理,加上两者之间也没有明确的责权利划分,因此,尽管在“大跃进”那样短暂的特殊年代,中央统一管理曾有所削弱,甚至出现失控的现象,但从总体上说,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还是在高度统一的模式上运行的。
(二)第二阶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确立与深化改革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早在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便确定了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并要求“积极倡导部门、地区之间联合办学”。
可以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启动了对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实质性改革的进程。
自此以后,中央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例如,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高等学校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对中央与地方、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政府与学校等方面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规定。
1993~1994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的颁布,更使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步入“两级政府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新阶段。
实行“两级政府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使省一级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权力和责任越来越大。
1996年4月,国家教委在《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淡化和改变学校的单一隶属关系。
1998年,国务院决定除教育部外,国务院其他28个部委今后将逐步放弃办学职能。
1999年,在中共中央“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指导下,基本完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共管学校和部分中央院校转为地方管理的体制转轨,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
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今后三年,继续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式,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
”2000年则是自1992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以来改革力度最大、调整学校最多的一年,这一年进行了第三次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此次调整的完成,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改革,已逐步建立起国家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协调为主的新体制,高校布局日趋合理。
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长期以来计划体制的“惯性”,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迄今未能有效解决,需要创新宏观管理体制。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选择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在《财富》论坛关于“世界500强”的访谈中曾指出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从根本上说,“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和人才都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
从中国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②,这一看法不无道理。
事实上,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都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也不例外,它也必须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断破旧立新。
(一)树立制度创新的普遍性观念,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何谓制度创新?在经济领域,它通常被视为制度的变迁与发展,拉坦指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一词将被用于指(1)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变化;(2)这一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3)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
” ③美国学者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则把制度创新定义为用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来代替另一种制度的过程。
制度创新这一概念使用到今天,已不再仅局限于经济学领域。
本文使用的制度创新乃是借用了经济学上的术语,并将其应用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选择中,指的是有关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而进行制度创新的目的,则在于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在这里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内涵,即它是指对各种具体制度所作的创新。
它已不是领导阶层或者少数精英的专属,普通人也可参与其中。
这种提法是基于创新的基本属性,即普遍性。
创新起源于拉丁语,其原意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则是形成于20世纪,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提出来的。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把创新概念引入管理学领域,形成了管理创新。
德鲁克之后,西方又有一些经济学家对创新理论进行了研究。
随着创新理论的发展,“创新”早已走出原有的经济学范畴,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影响。
同时,创新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
2003 年,欧盟提出要重新认识创新概念。
2004 年,美国国家创新行动计划中反复强调创新的变化特征。
④创新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对其加以理解:一是狭义的创新。
它是指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出发,在原先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的东西,包括思维产品或物质产品。
二是广义的创新。
就广义而言,创新的内涵要宽泛得多,即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相对于自己而言,导致所从事的活动、思维,可能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成果。
换言之,只要是个体所从事的活动相对于其自身而言,具有一定的新颖性,那么,这种活动就属于创新的范畴。
通过对创新概念的分析,我们发现,从本质上讲,创新具有普遍性。
因此,我们要树立制度创新的普遍性观念,促进人们从主观上增强创新观念,有效地调动各方面进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选择创新的有效方式,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引创新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选择一种适合的方式,无疑将有助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大体而言,创新一般可分为革命和改良两大类。
前者是指完全推翻和否定原有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并且极力强调原有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不兼容性和新制度的优越性。
后者则是指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变,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它更强调制度变迁的连续性以及制度发展的渐进性。
事实上,改良所强调的渐进性是适合于对当前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所进行的创新的。
渐进决策模式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教授提出来的。
其特点有三:一是渐进主义;二是积小变为大变;三是稳中求变。
渐进的方式比较容易获得支持,而急剧的变革往往会带来人们心理上的不适应和行为上的抵制。
基于对渐进主义的认识,我们认为,对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而言,其创新的有效方式应是改良而非革命。
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形成了国家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协调为主的新体制。
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但其重点已不再是进行革命性的变革,而是在适应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现有的框架里进行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新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它更强调体制变迁的连续性以及体制发展的渐进性。
(三)以转变政府职能为起点,重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角色,加快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的进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不具有随意性,它必须与政治、经济体制相协调,既不能滞后,也无法超越,这是进行创新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角色,是加快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进程的关键。
而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则是要变直接管理为宏观调控,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形成国家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1994年,世界银行在《高等教育:经济教训》一书中,根据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曾提出过一条重塑政府角色的基本原则:由直接控制转变为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政策环境。
这一原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教育体制创新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这是因为,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高校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更加宽松而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