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5.47 KB
- 文档页数:10
养殖世界YANGZHISHIJIE 编辑:邓婧(dengjing_************) 应用新优技术,促进农民增收。
颡鱼,利用其他鱼类的剩饵和池塘中的水生昆虫、底栖动物等饵料资源,除少量的鱼种费用外,没有增加养殖成本,效益较为显著,如亩产增加黄颡鱼25~30千克,亩效益提高500~600元。
三、病害防治技术养殖过程中做好日常养殖记录,包括每天池塘水质变化情况、产生变化的原因和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鱼苗下池时间、规格、放养量、放养总重量,投饲的种类、重量、投喂时间,最初所施的基肥及追肥所用的种类、重量、时间,在饲养过程中鱼病的发生情况、使用药物情况等,从而为制定更合理的饲养方案提供支撑。
主要病害防治可参考:1.小瓜虫病 主要症状表现为黄颡鱼体表和鳃部有肉眼可见白点状虫体和包囊,游泳迟缓,成群浮于岸边。
池塘养殖试验发现,2.分段养殖模式 该模式将养殖全过程分为鱼苗(水花至4厘米鱼种)养殖、鱼种(4厘米鱼种至每千克60~100尾大规格鱼种)养殖和食用鱼(大规格鱼种养成食用鱼)养殖3个阶段,能充分利用“黄优1号”的优势,实现苗种养殖与食用鱼养殖的专门化和专业化,还可达到食用鱼一年养两造或多造的目的。
应用该模式,养殖周期短,池塘的载鱼量适中,利于池塘水体空间的发挥和较大限度发挥“黄优1号”的生长特性,单季养殖产量每亩750~1000千克;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较好,产品质量高,食品安全有保证;有利于食用鱼均衡上市,价格更合理。
3.套养黄颡鱼 混养池塘通常每亩可套养黄颡鱼250~300尾。
套养的黄颡鱼鱼种以规格4厘米以上为宜,既能保证有较高的成活率,当年也可达到上市规格。
套养黄颡鱼的数量和产量受一些因素的影响。
以鲤、鲫鱼养殖为主的池塘,因为食物的竞争关系,黄颡鱼的产量受限;少量放养鲤、鲫鱼的池塘,每亩可放养全雄黄颡鱼鱼种300~500尾,亩产一般可达30~50千克。
通过池塘套养黄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健康养殖技术要点(下)372020.1838养殖世界YANGZHISHIJIE 编辑:邓婧(dengjing_************)发展生态养殖,推进绿色发展。
黄颡鱼科学养殖技术大全摘要水质:生长季节适时加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
密度:科学确定混养比例和规格,一般水体混养30-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4厘米每尾。
混养:先喂主养品种,后喂黄颡鱼。
防控: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黄颡鱼抗病能力强,但也要提前预防。
因为黄颡鱼在市场上非常受消费者的喜欢,所以现在有很多的养殖户都在养黄颡鱼,可是在养黄颡鱼的道路上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与成功失之交臂,下面专业人士给大家总结了一些关于黄颡鱼养殖技术的知识,让大家更好的养好黄颡鱼!黄颡鱼养殖技术1、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黄颡鱼喜欢在清澈洁净的水里面生活,所以池水的透明度最好保持在35厘米左右,在生长季节时需要适当的时候添加新水,在高温季节时需要勤快换水。
黄颡鱼养殖对池水溶氧要求比较高,所以水体要保持比较高的溶氧。
如果是高密度养殖池塘的话应当配备增氧机。
黄颡鱼养殖的池水不宜碱性过强,防病所用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立方米水。
2、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确定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时,需要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来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里进行混养的话,投放苗30尾-60尾左右为宜,放养规格控制为3厘米/尾-4厘米/尾左右。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就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充足,这时候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
否则的话,它到年底会达不到上市规格。
3、黄桑鱼的混养我们在投喂人工饵料的时候,应该先投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然后投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
还有就是黄颡鱼本身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所以投饵应该以夜间为主。
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能将它再与其它肉食性鱼类进行混养,比如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是不能再混养黄颡鱼的。
在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为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非常容易造成它们的生态位置竞争。
所以在蟹池中我们必须要保持充分的天然饵料,要不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以这么做,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400公斤,有条件的还可以投放部分怀卵的鲫鱼和抱卵的青虾等,让它们可以自然繁殖后供黄颡鱼和河蟹自由摄食。
养殖黄颡鱼最重要的是什么?教你养殖技术和怎么培育苗种【导读】黄颡鱼肉质鲜美,表面体肤是黄色,又俗称黄鸭叫、黄鳍鱼,现在养殖黄颡鱼的人越来越多,黄颡鱼对于水质有较强的适应性,抗病能力也比较强。
我们一起看看黄颡鱼怎么养吧黄颡鱼肉质鲜美,表面体肤是黄色,又俗称黄鸭叫、黄鳍鱼,现在养殖黄颡鱼的人越来越多,黄颡鱼对于水质有较强的适应性,抗病能力也比较强。
我们一起看看黄颡鱼怎么养吧。
一、苗种培育1.夏花培育刚出膜的仔鱼长仅4.8~5.5毫米,鱼苗池最好用水泥池,水深0.3~0.5米即可,保持微流水,每立方米放苗1.5万~2万尾。
黄颡鱼鱼苗卵黄囊较大,需要经过3~5天才能将卵黄囊消耗殆尽,卵黄囊消失后开始投饵,第一天先投喂少量蛋黄,第二天起投喂蛋黄、轮虫和水蚯蚓,投喂时做到少量多次。
一周后可投喂碎鱼肉或碎蚌肉等,或将配合饲料做成糊状投喂。
当鱼苗体长长至1厘米时,如继续在小池中培育,则应降低密度至每立方米3000~4000 尾。
也可采用池塘培育,池塘要先消毒、施肥,培育浮游动物,做到肥水下塘。
每亩可放鱼苗3万~5万尾。
每天投喂两次,并保持较高的溶氧。
一般经25天左右培育,鱼苗体长可长至3厘米,可分池进行鱼种培育。
2.鱼种培育培育池面积以1~3亩为宜,水深1.0~1.2米。
下塘前需彻底清塘、消毒,亩施腐熟的粪肥300千克,实行肥水下池。
放养密度每亩0.8万~1万尾。
池中设饲料台,定点投喂。
将鱼粉(或鱼糜)、豆粉、玉米粉、麸皮等与面粉混合加水揉成团状投喂,粗蛋白质含量要求32%以上。
苗种入池2天后进行人工投饵驯化,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进行定点、定时投饲训练。
经2个月的培育,平均体长可达10厘米,平均体重10克/尾,最大的个体达20克。
二、成鱼养殖1.池塘主养(1)池塘条件: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面积1~3亩、水深1.5~2米。
一般在每年的3-4月份放养,放养之前池塘一定要清淤消毒。
待毒性消失之后,再加水0.8~1米,然后施入有机肥,以繁殖天然饵料生物,供黄颡鱼摄食。
黄颡鱼高效养殖技术与案例介绍作者:暂无来源:《农家科技》 2017年第3期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具有体形优美、刺少无鳞、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和适应性强、养殖范围广、群体产量高、市场需求大、销售价格高等特点,是当前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名贵水产养殖品种之一。
现将相关养殖技术与试验案例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借鉴参考。
一、养殖技术1.养殖条件。
①塘址选择。
选择在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排灌方便,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GB11607)要求,周边无污染源,电力配套,交通便捷的地方开挖(改建)池塘。
②塘口条件。
池塘面积以10亩左右为宜,池埂宽2.5—3.o米,池坡比为1:(2.5~3),采用30目的聚乙烯网片护坡,水深为1.5米左右,土质为偏碱性的黏壤土,池底基本平坦。
在靠近排水口端挖出一个底于池底20—30厘米的洼坑,面积为50平方米左右,以便成鱼捕捞。
池中应配有相应的自动投饲机、进排水泵、叶轮式增氧机等机电设备,并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2.养殖准备。
①清池药塘。
冬季排干池水,铲池边杂草,挖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厘米左右,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于放养前15—20天,先用100千克/亩的生石灰干法药塘。
5—7天后,向池内加水o.8厘米左右,再用100克/亩的溴氯海因(24%)消毒,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菌、寄生虫(卵)及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②培育生物饵料。
鱼种放养前5—7天,向池内投施高效生物肥水宝,用量为200—250克/亩,以促进浮游生物、有益藻类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与快速生长,为接将入池的黄颡鱼种提供适口天然生物饵料。
然后每隔10—15天,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膏,用量为o.5—1.o千克/亩,以激活水体中各种环境生物的活性,加快池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增加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密度。
3.鱼种放养。
①黄颡鱼种放养。
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为20克/尾左右,密度为6000—8000尾/亩,时间在4月份。
黄颡鱼养殖技术黄颡鱼,俗称鮟丁鱼、黄姑、黄腊丁、黄鳍鱼等,种类较多分布于我国河川、湖泊、沟渠等水域中,是一种优质名贵经济鱼类。
该鱼产量大、肉质细嫩、少细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在国内外巿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
黄颡鱼体长,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
眼小,侧位,眼间隔稍隆起。
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伸达胸鳍基部之后,颌须2对,外侧-对较内侧-对为长。
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3块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
黄颡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
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
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一4公分,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
体长5一8公分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
超过8公分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
人工培育可喂绞碎的鱼、虾及软体动物,既要摄食动物性饵料,也吃人工配合饲料,但最好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物性鲜活饵料。
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巿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巿场发展。
因此,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养鱼技术140626/230I03P6-0.jpg" title="黄颡鱼养殖技术" />一、池塘主养黄颡鱼1、池塘条件:黄颡鱼耐低氧能力差, 对生态条件要求较高,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的池塘, 面积2~5亩, 池底平32坦、淤泥l0公分 ~20公分、水深l.5 ~ l.8m,池塘进水口用30目筛绢网过滤, 以防野杂鱼等敌害生物进入。
2、清塘培水:放养前半个月, 排干池水, 用生石灰l25 ~ l50千克 /亩加晶体敌百虫l.5千克/亩, 或敌杀死l瓶全池泼酒消毒, 彻底杀灭病原生物。
黄颡鱼由于其肉质嫩、细刺少、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黄颡鱼,更是倍受青睐,供不应求。
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的生长速度缓慢,上市规格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前景看好。
现将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生物学特性:1.黄颡鱼俗称黄姑、黄腊丁,在分类学上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各水域,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处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最适生长pH值为7.0-8.4,pH超过8.4则生长受影响。
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时会窒息死亡。
2.黄颡鱼属中与黄颡鱼相似的常见种类有瓦氏黄颡鱼(又叫江黄颡鱼,个体一般在50克左右)、长须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细黄颡鱼。
目前人工养殖多是黄颡鱼(成鱼个体一般在25克以下),少数为江黄颡鱼。
3.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
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
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厘米,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厘米,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摄食全人工饲料。
二、池塘养殖技术要点:1.池塘条件。
养殖商品黄颡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赵宪钧池底淤泥不可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
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最好每5-8亩配备2.2千瓦增氧机和渔用自动投饵机各一台。
鱼种下池前应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单养池塘清塘生石灰用量为每亩(1米水深)75-90千克,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黄骨鱼怎样养殖_怎么养殖黄骨鱼黄颡鱼,俗称黄骨鱼,也叫黄辣丁或者黄腊丁、黄丫头(江西省部分地区),在福建又称作黄公鱼。
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黄骨鱼的养殖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黄骨鱼的养殖技术一、养殖条件不论池塘、网箱或其它养殖水体,其水源必须充足并无污染,底质及周围生态环境都必须适合黄颡鱼的生长和发育。
二、鱼种来源鱼种可以是从江河湖泊捕捞的,也可以是人工繁育出来的,不论其来源如何,都必须进行标粗培育,放入成鱼塘、网箱的鱼种规格达到30至50克,这样的规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较快,能及时地达到上市的商品鱼规格(150克以上)。
放养鱼种在当年3月底以前完成,当年12月之前能捕获上市,减少过冬的损耗和死亡。
三、投喂质量高的饲料饵料质量较高是提高黄颡鱼成活率、上市规格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黄颡鱼是杂食性、以动物饲料为主的鱼类,因此,投喂的饲料的粗蛋白应在35%以上,5月以前按鱼重量2%至2.5%投喂,6月至8月水温高,黄颡鱼正处于生长旺盛的高峰期,可按鱼体重的4%至5%喂料;9月以后水温逐步下降,精饲料的投喂量逐步减少,并根据鱼类的摄食、天气变化的情况改变投喂饲料的数量和次数。
每天定点投喂1至2次。
四、注意水质的调节和疾病的防治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要保持水的透明度35至45厘米,PH 值6.5至8,每月换水一次,池塘中安装增氧机,定时或不定时开机,增加水中的溶氧,避免或减少浮头或泛塘现象,使黄颡鱼生长正常。
鱼有病要及时防治,做好预防工作,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或其它药物消毒,杀灭池塘中的细菌、病毒和其它病源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
黄骨鱼的生活习性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
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
生存温度0~38℃。
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
黄颡鱼的养殖技巧
一、1. 水质管理:黄颡鱼对水质要求较高,需要保持水质清洁、透明、富含氧气。
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稳定。
二、2. 饲料管理:黄颡鱼是杂食性鱼类,可以吃鱼饵、虫饵、植物饵等。
饲料应该根据鱼的大小和生长阶段进行选择。
三、温度管理:黄颡鱼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0-30℃,需要保持水温稳定。
四、疾病防治:定期检查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五、养殖环境:黄颡鱼需要适宜的养殖环境,包括水深、水流、水草等。
六、养殖密度:黄颡鱼的养殖密度应该根据养殖池的大小和水质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避免过度密集养殖。
七、养殖周期:黄颡鱼的养殖周期一般为6-8个月,需要定期检查鱼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饲料和养殖环境。
八、养殖设备:黄颡鱼的养殖需要一些基本设备,如养殖池、过滤器、增氧设备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配置。
九、市场销售:黄颡鱼的市场需求较大,可以通过批发市场、超市、餐厅等渠道进行销售。
十、安全管理:黄颡鱼的养殖需要注意安全管理,避免发生火灾、电击等意外事故。
十一、养殖技术:黄颡鱼的养殖技术包括饲养管理、疾病防治、水质调节、养殖环境控制等方面,需要掌握一定的养殖技术。
十二、成本控制:黄颡鱼的养殖成本包括饲料、设备、人工等方面,需要合理控制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十三、品种选择:黄颡鱼有多个品种,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条件进行选择。
十四、收获和加工:黄颡鱼的收获需要注意技巧,避免鱼的损伤和死亡。
收获后可以进行加工,如去鳞、去内脏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十五、环保措施:黄颡鱼的养殖需要注意环保措施,避免养殖废水对环境造成污染。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一、苗种培育1、苗种培育池条件及清塘消毒。
苗种培育池要求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深 1.5 cm左右,面积1-5亩。
鱼苗培育池在放养黄颡鱼苗种前要彻底清塘消毒。
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让池底暴露日晒,以减少病害。
挖出过多淤泥,修补堤埂,填好漏洞,整平池底。
池塘出水口处的池底要比其它地方深10-20 cm,以利于干池时的鱼种捕捞。
在黄颡鱼苗下塘前10-15天,进水口要设置40-60目筛绢,过滤进水,以防野杂鱼和鱼卵进入池塘。
同时用药物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野杂鱼及其它敌害生物。
常用清塘药物有漂白粉和生石灰,用量:漂白粉10-15 kg/亩、生石灰100-150 kg/ 亩。
2、放养密度。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池塘条件,合理确定放养密度。
培养冬片鱼种的池塘,亩放黄颡鱼鱼苗万尾;7-8月份进行分池饲养商品鱼的鱼种池,亩放黄颡鱼鱼苗万尾。
黄颡鱼鱼苗下池15天后,每亩搭配花白鲢夏花400-600 尾。
3、肥水下塘。
鱼苗培育时,初期采用肥水下塘发花,后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鱼苗下塘前6-9天,池塘注水至40-50 cm,施足基肥。
一般亩施腐熟粪肥150-200 kg,或亩施绿肥200-400 kg。
也可在鱼苗下塘前3-4天,亩泼洒生物肥(含活菌数X 108个/克)3-5kg,培养浮游动物供鱼苗摄食。
养殖中、后期,随着鱼苗的长大,要逐步加深池塘水位,同时要视池塘水质肥瘦,适当追施腐熟粪肥或生物肥,保持水体肥度,使浮游动物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促进鱼苗生长。
经过25-30天的培育,鱼苗全长基本达到 3.0cm以上,此时就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转入摄食驯化阶段。
4、饲料及驯食投喂。
黄颡鱼为肉食性鱼类。
自然界中主要摄食螺蛳、小虾、小鱼、摇蚊幼虫、昆虫等动物性饵料。
但在人工喂养后期,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其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要求在38-45%。
驯食方法:每亩鱼种池设置饵料台6-8m2,饲料台入水5cm左右,早晨7点前,傍晚6点后投饲诱食。
用绞碎的鱼肉酱拌5-10%m范围内,边喂边敲桶,发生声响。
以后,逐步缩小投喂范围,同时减少鱼浆比例,最后缩小到饲料台上。
15天后改用集群抢食习性,驯食基本完成。
再培育约一个月时间,鱼苗即可长到8-10cm。
注意在饲料转换时,相邻的两种饲料要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且后一种饲料所占比例要逐步增加,让鱼适应。
正常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8%,具体投饲时要结合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饲量。
二、成鱼养殖黄颡鱼的成鱼养殖可分为池塘主养和池塘套养两种。
生产者可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1、黄颡鱼主养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池塘均可进行黄颡鱼的养殖。
池塘要求水深,面积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
池塘清整消毒同苗种培育池。
(1)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密度与鱼池环境、养殖条件、饲料水平等因素有关。
一般亩放10-15g的黄颡鱼种3000-3500尾,另搭配3-5寸鲢鳙鱼150-300尾。
鱼种入池前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2)饲料与用法。
黄颡鱼饲料有动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
动物性饵料如小杂鱼、虾、水陆生蚯蚓等;人工配合饲料有黄颡鱼专用配合饲料或商品鱼饲料。
池塘黄颡鱼主养时,饲料用法:一是动物性饵料绞碎与植物性粉状饲料混合投喂。
二是配合饲料加水拌成面团状投喂。
三是颗粒饲料直接投喂。
生产者可依据自身情况确定。
(3)投喂技术。
黄颡鱼苗种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必须先对其进行摄食驯化。
驯化方法:鱼种入池2天后,把绞成糜状的动物性饵料与人工粉状配合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揉成团状,定点投喂于饲料台上,投喂20-30天后,逐步减少动物性饲料比例,直至最后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摄食驯化要求定时定点。
日投率:水温15-20 C时,投饲率为% 20 C以上,投饲率为3-6%。
早晚各投投喂一次,上午饲料投喂量约占全天1/3,傍晚占2/3。
具体投饲量要结合要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2、黄颡鱼套养黄颡鱼是一个较好的套养品种。
由于放养数量小,不影响主体鱼的养殖。
同时还可以摄食小鱼虾等野杂鱼,对池塘有很好的请野作用,因此,在主养家鱼的池塘中适量套养黄颡鱼,不失为一种增产、增收的措施。
套养方式:一是冬末春初,亩放黄颡鱼冬片鱼种100-150尾,规格10-20克/尾;二是6-7月份,亩放当年黄颡鱼夏花200-400尾;三是春初,亩放黄颡鱼亲本10-20尾,实行自繁自育苗种。
若池塘野杂鱼较多,可适当增加黄颡鱼的放养量,反之,则减少。
套养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池中主养的品种以及搭配比例按原养殖方式进行,饲养管理也按常规操作,不增加其它投入。
经5-6个月饲养,每亩池塘可增产黄颡鱼10-20kg,增加收入200-400 元。
三、饲养管理1、水质管理。
保持一定的池水深度和经常注换新水是水质管理重点。
一般每10-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4-1/3 ;7、8月高温季节7-10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5-20cm并保持池水深度-2.0m ;养殖过程中可用微生态制剂或加开增氧机以增加水体溶氧,改良水质。
2、鱼病预防。
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定期投喂药饵及泼洒外用药物进行疾病预防。
3、日常管理。
池塘日常管理必须精心细致,除做好池塘水质管理和常规管理外,在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严防敌害。
一是苗种培育池的清塘消毒一定要彻底;二是注水时要用40-60止筛网过滤,严防野杂鱼、鱼卵及敌害生物进入池中;三是鱼苗下塘前要用密网去除大型浮游动物及敌害生物;四是平时经常清除池边杂草,及时捞除池中的蛙卵及蝌蚪;五是每月用二氧化氯1ppm全池遍洒一(2)移植漂浮植物。
黄颡鱼苗有畏光性。
池水透光性不能太强。
因此,主养黄颡鱼的池塘,一是池塘要保持一定的肥度,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35cm;二是在池中设置占水面10-30%的浮萍、水葫芦等隐蔽物,便于鱼类栖息,在高温季节还可起到降温和改善水质的作用。
(3)饲料台搭设。
黄颡鱼有聚群、贴边游动的习性,饲料台应靠近池边。
(4)在主养黄颡鱼池塘搭配其它鱼类时,应在黄颡鱼放种15天后再放养,以利于主养鱼的生长。
四、常见疾病防治目前,我省黄颡鱼的养殖非常普遍,养殖方式以池塘养殖为主。
然而,病害在养殖过程中较为突出。
为养出优质、安全的黄颡鱼,必须加强病虫害防治。
具体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抓好清塘消毒关清除池塘边杂草,减少寄生虫和水生昆虫对鱼种的侵害。
同时,用药物彻底清塘,杀灭病原生物,为黄颡鱼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药物清塘的方法主要有:(1)生石灰清塘。
每亩用生石灰75-150kg全池泼洒消毒,彻底杀灭病原生物。
一般清塘后5-7天药力完全消失,即可放鱼。
(2)漂白粉清塘。
每亩用含有效氯30%左右的漂白粉15kg加水溶化后,全池遍洒,杀灭病原生物。
一般下药后经4-5天药力完全消失,即可放鱼。
2、抓好苗种质量关所放鱼种要求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壮。
在运输、投放中应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感染水霉。
苗种在入池前需用5%食盐水浸洗10分钟。
3、抓好饲养管理关(1)水质管理。
在黄颡鱼养殖中,水质管理最为关键,需要保持一个清爽的水体环境。
为防水体老化,在五、六月份每月注入新水30厘米,6月-9月每半月换水15cm,保持水深在;坚持6月-9月每月使用15ppm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以净化、消毒水质,减少过多有机悬浮物;每半月在食场和增氧机处使用5kg生石灰(或2kg漂白粉)局部处理一次;坚持观测水体藻相和藻类浓度,根据水色用生物渔肥调节水体肥度,保持透明度在30-35cm ;根据溶解氧的测定和天气、水质情况科学使用增氧机,适时增氧,以补充水体溶氧,使池塘水体溶解氧应保持在5mg/L 以上。
(2)饲料投喂。
采用营养全面、营养价值高的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饲料蛋白要求在38-45%,同时须添加适量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
食性转换阶段要进行训食。
不同生长阶段投喂相适应粒径的人工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必须新鲜无霉变、无酸败。
投喂要“四定”,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
通过科学投喂,增强鱼体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抓好几种常见病疾病的防治关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
但是,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渔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或患寄生虫病,这就需要提前预防和及时治疗,抓好几种常见病防治:(1)烂鳃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
少食或停食。
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①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5%食盐水浸洗10分钟。
②治疗以池塘水体消毒为主,每亩水体用二氧化氯1 ppm 或10%聚维酮碘溶液300-500ml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可治愈。
③病情严重时,可在每公斤饵料中添加10%氟苯尼考2-3 克或双黄苦参散20-40克(按5%投饵量计算),连喂3-5天。
(2)出血性水肿病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
症状: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
该病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①改良水质。
养殖期间,应经常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使用降氨药物或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改善水体环境。
高温时增大换水量。
②发病时,每亩水体用二氧化氯 1 ppm或10%聚维酮碘溶液300-500ml全池泼洒,连续2-3次。
③病症严重者,可每公斤饲料添加10%氟苯尼考2-3克或板蓝根大黄散20-30克拌饲内股(按5%投饵量计算),连喂3-5天。
④加强管理,及时捞出死鱼及病情严重的鱼。
(3)肠炎病病原:占状产气单胞菌。
症状: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食道和肠充血发炎。
防治方法:①预防方法:1)彻底清塘,鱼种下塘时用5%食盐水浸浴10分钟。
2)不投霉变食物,活鲜动物性饲料用2-3%的食盐水浸泡或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3)每亩水体用有效氯》25%的漂白粉667-1000克或二氧化氯1ppm全池泼洒,进行消毒。
②发病时,池塘水体消毒方法同出血性水肿病。
内服: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10%氟苯尼考2-3克或双黄苦参散20-40克(按5%投饵量计算),连喂3-5天。
(4)小瓜虫病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孢囊。
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在水面。
黄颡鱼对小瓜虫有易感染性,发病后出现暴发性死亡。
防治方法:①预防:鱼种放养时,可用200-250克/立方米的冰醋酸液浸浴15分钟。
②治疗:使用辣椒分和干生姜煮沸半小时后全池泼洒,使用量每亩水深1米用辣椒粉,干生姜。
但需注意,千万不能用硫酸铜或食盐等治疗,不但不能杀灭小瓜虫,反而会引起小瓜虫形成包囊大量繁殖,使鱼的病情恶化。
(5)原生虫病病原:主要为斜管虫和车轮虫,主要危害苗种。
症状:病鱼的鳍条、鳃上粘液增多,反应迟钝,头下尾上或侧卧,严重感染时病鱼有跑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