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高是什么原因【健康小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37.23 KB
- 文档页数:3
凝血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是构成凝血机制的基础,凝血纤维蛋白原偏高可能是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休克、风湿病等原因导致的。
具体分析如下:
1.糖尿病:若患有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等症状,血糖会明显升高,同时也会导致凝血纤维蛋白原偏高。
糖尿病虽然无法完全治愈,但是通过注射胰岛素,患者的症状能得到缓解。
2.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症状较严重时,凝血纤维蛋白原也会偏高,危险程度也越大。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例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还可以采用手术治疗,例如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3.休克:在机体遭受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有效循环血量会锐减,易导致患者产生休克现象,从而导致凝血纤维蛋白原偏高。
可以通过给患者输送血管活性药物缓解症状,例如间羟胺、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
4.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患有风湿病,可能会导致机体凝血纤维蛋白原偏高。
由于大部分风湿病目前还不能根治,所以长期坚持治疗才能缓解风湿病的症状,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例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于正常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于正常值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测异常,通常意味着血液凝血功能存在问题。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凝血是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可以防止出血和维持血管的完整性。
然而,当凝血功能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等严重的健康问题。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测指标,用于评估血液凝血功能。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应该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的值高于正常范围,通常意味着血液凝血功能存在问题。
APTT的高值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血液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异常。
凝血因子是一种在血液中存在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血液凝固。
如果某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可能会导致APTT的值升高。
除了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异常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APTT的值升高。
例如,某些药物(如肝素和华法林)可以影响血液凝固功能,从而导致APTT的值升高。
此外,一些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也可能导致APTT的值升高。
如果APTT的值高于正常范围,医生通常会进一步进行检查,以确定具体的原因。
这可能包括检查凝血因子的水平,进行遗传测试,或者评估患者是否正在服用影响血液凝固的药物。
治疗APTT高值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原因。
如果是由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异常引起的,可能需要进行补充治疗。
如果是由药物引起的,可能需要停止或调整药物的剂量。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措施来解决血液凝固问题。
APTT高于正常值可能是血液凝固功能存在问题的标志。
如果您的APTT值高于正常范围,请及时咨询医生,以确定具体的原因并进行适当的治疗。
【名称】抗凝血酶-Ⅲ【英文名】antithrombin Ⅲ【别名】【概述】人体内与凝血系统功能相拮抗的是抗凝血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维持血液在血管内的正常流动。
抗凝血酶Ⅲ是抗凝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它由肝脏合成,为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凝血酶生成,具有强大的抗凝活性.占血浆抗凝酶活性的70%。
【原理】在含有抗AT-Ⅲ抗血清(抗体)的琼脂糖凝胶板孔中,加入受检血浆或血清(抗原),进行电泳,抗原和抗体会形成特异地火箭样免疫沉淀峰。
沉淀峰的高度与样品中AT-Ⅲ的抗原量成正比关系。
【试剂】(1)兔抗人AT-Ⅲ血清。
(2)巴比妥-盐酸缓冲液(pH值8.2):巴比妥钠47.6g,溶于3L水中,加1.17mol/L盐酸(浓盐酸193ml加水1807ml)55ml,测pH值,并以盐酸校正pH 值至8.2,然后用水补足总量至4265ml。
(3)标准血浆。
(4)4.4mmol/L磷钼酸溶液。
【操作方法】(1)将溶解后的兔抗人AT-Ⅲ血清(试剂A)按瓶签标示稀释倍数的一半,用电泳缓冲液稀释备用。
另用水配成20g/L浓度的琼脂糖溶液。
将上述两种溶液在56℃等量混匀,倾入夹有80mm×80mm×1.5mm“U”形模框的两块玻板中,待凝固后,于板之一侧打一排加样孔,孔径2mm,孔距3mm。
(2)将溶解后的标准血浆(试剂B)用水作1∶2、1∶4、1∶8、1∶16的稀释,样品也用水作1∶5稀释,然后用微量加样器分别定量加入加样孔,每孔5μl,于15V/cm电势梯度下,电泳6h(加样孔应置于负极侧)。
(3)电泳完毕,将凝胶板置4.4mmol/L磷钼酸溶液中,固定15min,量取各火箭峰,自加样中心至峰尖的高度(mm)。
以不同稀释度标准血浆的峰高(X)对相应的AT-Ⅲ抗原含量(Y)在正坐标纸上制作标准曲线。
再将样品的峰高在标准曲线上直接读出AT-Ⅲ抗原含量;亦可作直线回归运算,得回归公式Y=b x+a,将样品的峰高代入式中x,即得出ATⅡ∶Ag的含量Y。
抗凝血酶iii抗凝机制1. 抗凝血酶III的基本介绍哎,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看似高大上的话题——抗凝血酶III,听起来有点晦涩,但别担心,我会把它说得简单明了。
首先,这个小家伙可不是什么明星,但在咱们的身体里可真是个重要角色。
它是一种蛋白质,主要在肝脏合成,负责调节咱们血液的凝固过程。
说白了,它就像是血液中的“交通警察”,确保血液在需要的时候流畅,而在不需要的时候不会乱成一团。
你有没有想过,咱们的血液其实是个精密的系统?它需要有条不紊地流动,才能保证营养和氧气顺利到达每一个细胞。
如果没有抗凝血酶III,血液就可能像开了天窗的车,乱成一锅粥,形成血栓,那可就麻烦了。
想象一下,血栓像是堵在马路上的大货车,让一切都动不了,结果造成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2. 抗凝血酶III的工作原理2.1 抑制凝血因子那么,抗凝血酶III是怎么干活的呢?其实,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抑制一些凝血因子,比如凝血酶和因子Xa。
你知道,凝血因子就像是小工人,负责把血液“拼”成一个坚固的网状结构,来止血。
但是如果它们工作得太卖力,那可就不好了,容易形成血栓。
抗凝血酶III就像是个小老师,时不时给这些工人上课,让他们不要太过于“努力工作”。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抗凝血酶III,这些凝血因子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肆意扩张,结果就是血液变得稠稠的,随时可能“出事故”。
而抗凝血酶III的出现,正好是为了给它们按下“暂停键”,确保血液在需要的时候凝固,而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自由流动。
2.2 与肝素的协同作用另外,抗凝血酶III还有一个好搭档——肝素。
这可是个神奇的家伙!肝素会促进抗凝血酶III的作用,像是给它加了个“助推器”。
当肝素和抗凝血酶III结合时,它们的效果就像是成倍增加,让血液的凝固过程更加受控。
就好比你在打游戏时,吃到一个超级加分道具,瞬间就能提高你的分数!这两个家伙一搭档,简直是默契得不得了。
它们的合作确保了咱们的血液在不同情况下都能保持最佳状态,不至于因为“过度工作”而引发不必要的健康问题。
抗凝血酶检测原理
抗凝血酶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其原理基于凝血系统中的抗凝机制,主要使用于评估抗凝药物治疗的疗效或者协助诊断与跟踪相关疾病。
抗凝血酶检测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测定凝血酶活性来评估抗凝血功能。
通常使用的方法有抗凝血酶时间(AC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
抗凝血酶时间(ACT)是一种常用的全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方法,其中添加了抗凝剂,如肝素,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形成。
测定时,向血浆中加入凝血原物质,并通过原理上类似于全血凝血时间的方法,观察血浆凝血时间的延长情况。
凝血时间延长反映了抗凝血功能的增强。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是一种测定凝血因子活性的常用血
浆凝血检测方法。
它是通过向患者血浆中加入凝血酶原物质、磷酸脂和活化的磷酸脂,并在适当pH和离子条件下测定观察
反应的凝血时间来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
通常情况下,PT延
长意味着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即抗凝血功能增强。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用来标准化PT结果的一种方法,
它将不同实验室之间的PT结果进行标准化,以便比较和解释
结果。
INR的计算公式是INR = (患者凝血时间/标准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血小板指数。
综上所述,抗凝血酶检测的原理主要基于测定凝血时间延长或者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的情况,从而评估抗凝血功能的强度。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于正常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一种血液凝固功能检测指标,其高于正常值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凝血障碍。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分步骤阐述。
一、什么是APTT?在说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于正常值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APTT。
APTT是一种常用的血液凝固功能检测指标,它是通过检测凝血系统内聚集酶的活化情况,测定凝血酶原激活物(AP)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APTT被广泛用于诊断血液凝血功能障碍。
二、为什么APTT的值会高于正常值?如果APTT值高于正常值,通常意味着凝血系统中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具体可以归结为两种情况:1、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
在凝血过程中,一系列凝血因子需要按照特定顺序激活,如果任何一个因子缺失或产生异常,都会导致APTT值高于正常范围。
常见的凝血因子异常疾病包括出血性疾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和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2、凝血因子处于抑制状态。
如果在凝血系统中出现了某些物质,比如肝素、华法林等,它们可能会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导致APTT值高于正常范围。
三、如何诊断APTT高于正常值?APTT高于正常值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诊断:1、对症治疗。
如果APTT高于正常值是由于使用抑制因子的药物引起的,我们可以通过停止使用这些药物来缓解症状。
2、补充凝血因子。
如果APTT高于正常值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我们可以采用人工合成的凝血因子来补充。
3、诊断疾病。
如果APTT高于正常值是由于某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以确定疾病的具体类型。
四、预防措施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我们预防APTT高于正常值: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适量锻炼,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摄入足够营养素可以减少遗传因素。
2、避免服用抑制因子的药物。
如果必须服用这些药物,应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
3、注意疾病的早期症状和迹象。
如果出现非正常的出血或瘀斑,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d二聚体(原倍)高的原因
d二聚体(原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生理性因素:随着年龄增加,以及妊娠期时雌孕激素水平变化等,可能会
导致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从而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发现D-二聚体偏高,为正常生理情况,无需过于担心,可定期观察。
2.凝血功能异常:当发生凝血明功能异常时,尤其是DIC、出血以及高凝状
态时,比如有脑血栓、肺栓塞、下肢静脉栓塞等疾病时,容易导致D-二聚体增高的情况。
一般会伴随有出血或者血栓的情况存在。
3.免疫系统疾病:当发生免疫系统疾病时,容易产生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出
现D-二聚体增高的情况,比如过敏性紫癜等。
4.感染:当机体存在感染时,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以及产生毒素,容易影
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D-二聚体增高的情况。
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偏高的原因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是一种在凝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蛋白质。
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凝血酶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凝块,促进止血。
正常情况下,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水平在血液中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一些情况下,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会偏高。
生理性原因:1.妊娠: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在怀孕期间通常会升高,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妊娠期间体内荷尔蒙水平的变化以及子宫增大造成的。
2.血流动力学改变:在一些情况下,如剧烈运动、饥饿、暴露于寒冷环境等,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可能会增加。
这是因为这些因素会导致血液中纤维蛋白聚集增多,以应对潜在的损伤。
病理性原因:1.炎症和感染: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水平在炎症和感染时往往会增加。
这是因为炎症和感染会导致体内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的释放,这些介质可以刺激肝脏产生更多的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
2.非特异性慢性疾病:一些非特异性慢性疾病,如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以导致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升高。
这是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肝脏、肾脏或其他组织的功能,从而影响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清除。
3.肿瘤:一些肿瘤,如卵巢癌、肝癌等,可以释放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
4.遗传性疾病:一些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如纤维蛋白原过敏症和纤维连接蛋白原Bβ链突变,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偏高。
如果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偏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检查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水平、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和检查可能的潜在疾病(如肝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等)。
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根据基础疾病来制定治疗方案,例如抗炎治疗、肿瘤治疗或其他适当的治疗措施。
总之,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偏高的原因可以是生理性的(如妊娠、血流动力学改变)或病理性的(如炎症、感染、非特异性慢性疾病、肿瘤和遗传性疾病)。
抗凝过程中d二聚体偏高原因抗凝过程中D二聚体偏高原因在抗凝过程中,D二聚体的偏高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中的蛋白质片段,其浓度的升高通常与血液凝块的形成和溶解有关。
下面将介绍几种可能导致D二聚体偏高的原因。
1. 血栓形成:当血液凝块形成时,凝血系统会激活,释放大量的凝血酶原。
凝血酶原会转化为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形成凝块。
同时,血管内皮细胞也会释放组织因子,进一步加强凝血过程。
这些过程会导致D二聚体的产生增加,使其浓度升高。
2. 血栓溶解:当血栓形成后,机体会启动溶栓系统以溶解血栓,以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
溶栓系统会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使血栓溶解。
在这个过程中,D二聚体会释放出来,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其浓度升高。
3. 血管内皮损伤:当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时,如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炎等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会释放出组织因子,促使凝血系统的激活。
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和D二聚体的增加。
4. 血液循环紊乱:某些疾病或情况下,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血液黏稠度增加等,会导致血液循环紊乱。
这种紊乱可能使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进而导致D二聚体的偏高。
5. 手术或创伤:手术或创伤过程中,机体会释放出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炎性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激活凝血系统,并促使血栓形成。
因此,在手术或创伤后,D二聚体的浓度可能会升高。
总结起来,抗凝过程中D二聚体偏高的原因主要包括血栓形成、血栓溶解、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循环紊乱以及手术或创伤等因素。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D二聚体偏高的机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相关的疾病。
抗凝血酶Ⅲ等凝血指标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改变丁巾;李玫;胡双久;康志海;周志健;杨英姿;许志辉;许德【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1993(0)12【摘要】妊高征是产科常见病,多发病,处理不及时易危及母婴健康,甚至生命。
本文重点观察妊高征患者抗凝血酶Ⅲ等四项血凝指标的改变,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临床确诊妊高征组为35例,33~42孕周,均按1980年全国统编教材标准分为轻度2例,中度5例,重度28例(其中2例出现 DIC)。
正常足月妊娠孕妇35例38~42周。
健康非妊娠妇女45例,选择本院健康职工。
2.方法:各例均测定以下指标,抗凝血酶Ⅱ含量(AT-ⅢAg),采用 Laurell 免疫火箭电泳法。
【总页数】2页(P25-26)【关键词】抗凝血酶Ⅲ;凝血指标;火箭电泳法;妊高征患者;全国统编教材;足月妊娠孕妇;非妊娠妇女;重度妊高征;血栓前状态;妇女组【作者】丁巾;李玫;胡双久;康志海;周志健;杨英姿;许志辉;许德【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输血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输血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相关文献】1.妊娠期高血压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抗凝血酶Ⅲ的含量改变 [J], 王晓艳;2.妊娠期高血压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抗凝血酶Ⅲ的含量改变 [J], 王晓艳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改变的临床观察 [J], 郝立君; 夏米斯努尔·米尔卡米力; 卡米拉·合亚斯丁; 李智伟4.抗凝血酶原-Ⅲ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对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价值 [J], 蔡聪颖5.妊娠高血压患者血脂指标、凝血指标及红细胞压积的改变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徐蕾;应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凝血五项d2聚体偏高
凝血五项d2聚体偏高可能是由于炎症、外科手术或创伤、血栓形成、血液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原因引起的。
凝血五项中的D 二聚体是一种指标,用于评估出凝血功能失调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1、炎症:某些炎症疾病或感染可能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因为某些炎症疾病会刺激机体释放更多的这种蛋白质。
遵医嘱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
2、外科手术或创伤:外科手术或大面积创伤后,机体可能会产生过多的凝血因子,导致D二聚体升高。
需早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3、血栓形成:当血液凝块形成时,血小板和血浆中的纤维蛋白聚合生成凝块,同时也会释放出D二聚体。
当存在血栓时,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
遵医嘱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特兰等药物进行治疗。
4、血液疾病:某些血液疾病,如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友病等,可能导致凝血过度,从而导致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
遵医嘱使用肝素、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
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果有外伤、肿瘤等情况,可能会患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此病容易导致有异常出血、血栓栓塞等症状,此类症状会导致有血液异常情况,从而有D-二聚体升高的表现。
应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氯霉素注射液、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等药物治疗。
日常生活中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降低血液黏稠度,要控制盐的摄
入量,以免加重水肿症状。
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降低D-二聚体的水平,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如果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治疗。
凝血功能检查科普小知识血液在我们身体中扮演着“运输工”及“维修员”角色,能够为身体运输营养物质及氧气,且对于体内所产生的“垃圾”也起着清理作用。
凝血功能检查是临床工作中很常见的一种实验室检查,被广泛用于术前筛查、出血性疾病的辅助诊断、血栓性疾病的检查,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等。
那么凝血功能检查相关知识大家又了解多少呢?1、凝血功能检查在凝血功能检查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最为常用的两个参数。
这里需强调的是,虽然目前血栓弹力图较凝血功能检查有着较大的优势,且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凝血功能检查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如简便性等。
例如,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在诊断内源、共同凝血途径、遗传及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中就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也可用于肝素抗凝治疗的监测,除VⅡ因子外,对所有凝血因子都具备较强的敏感性。
通常而言,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可将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般情况反映出来,如血友病A、血友病B延长,在高凝状态下由于机体凝血因子活性明显提高,可见缩短。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水平觉得,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正常值为12-14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有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就是凝血因子I,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是2-4g/L,低于或高于正常范围都属于异常情况。
凝血酶时间是反应纤维蛋白原活性的筛选试验,正常范围是16-18秒。
2、凝血功能检查作用(1)追踪引起凝血病的疾病凝血功能检查的实施,有利于人们尽早发现身体中的一些疾病,即参照标准状态,观察对比凝血各参数,可起到预警身体疾病的作用。
例如,可用易栓症的筛查,易栓症一般分为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两类。
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有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抗凝血酶AT缺陷症,因子V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等,是基因缺陷导致相应的蛋白数量较少或质量异常所致,可通过基因分析或蛋白活性水平测定发现。
抗凝血酶高是什么原因
文章导读
抗凝血酶是人体的血液活性因子,一般情况下随着人体血液的凝固加上身体当
中的蛋白溶解会导致血液出现变化,容易引起血管凝血等,会容易导致人体出现肾脏疾病,还会导致肾炎等,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需要及时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平时注意观察身体变化。
抗凝血酶高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作为血液中活性凝血因子的最重要的阻碍因子,它控制着血液的
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
其血液中ATⅢ的水平根据各种疾并症状而变化,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疾患、肾病综合症等降低。
作用原理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
AT Ⅲ是凝血酶及因子Ⅻα、Ⅺα、Ⅸα、Ⅹα等含
丝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剂。
它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肽键相结合。
形成AT Ⅲ凝血酶复合物而使酶灭活,肝素可加速这一反应达千倍以上。
肝素与AT Ⅲ所含的赖氨酸结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