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的临床辨证施护
- 格式:pdf
- 大小:165.86 KB
- 文档页数:2
眩晕辨证施护记录单
护士长签名:
出院医嘱:
1.保持心情开朗愉悦,
2.饮食有节,注意养生保护阴精,有助于预防本病。
宜用清淡饮食(低盐低脂)不宜辛辣刺激之品,不可暴饮暴食,忌过食肥甘,禁咖啡与浓茶,宜戒除烟酒.
3. 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平时生活工作宜注意安全,不要登高,不要在拥挤的马路上及江河塘水边骑车。
另外患者最好不要从事责任性强,容易出危险的工作。
4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根据身体情况制定合适的锻炼方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一般说来,患者的锻炼方式可选择跑步、散步、打球、舞剑、太极拳、气功等。
病人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睡眠要保持充足、避免情绪波动、着急、恼怒、紧张、恐惧、焦虑等。
都有可能引起眩晕、饮食要清淡、少饮酒、眩晕发作时要绝对卧床休息,头部不要左右摆动。
中医按摩:
1小脑:位双脚大拇指指腹有两条横纹线的中间都是小脑反射区,刚好与颈项相邻。
按摩时方向要从外往内方向扣按后再由内往外扣按。
2.大脑:位双脚大拇指整个趾腹都是。
按摩方向是从上面往下按摩。
3.三叉神经:位双脚大拇指外侧骨缘下方的肌肉。
按摩方向是由下往上按摩。
4.额窦:在双脚五个脚拇趾末端处,刚好在脚趾甲下方。
按摩方向是由下往上按摩。
5.内耳迷路:位于双脚脚背的脚小趾下方,脚掌第一骨头边缘处,触摸时有颗粒微凸感觉。
找到微凸的小颗粒,用手按住后定点揉按。
6.耳朵(反射区有交叉):在双脚脚底的四、五趾与脚掌相交处下方的肌肉。
按摩时要由上往下扣住后,往内侧按摩。
眩晕症的辩证施护眩晕是是患者自觉头昏眼花。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短时可止,重者如座舟车,旋转不定,伴有恶心呕吐,必须静卧闭目,不能起立,是临床常见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美尼尔氏综合征、动脉硬化、贫血、高血压病、内耳迷路病及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眩晕的病变虽主要在肝,但亦可涉及肾和心脾,而且患者的情志失调、饮食偏嗜、虚体劳欲等因素常常影响到治疗效果。
2005年1月~2009年1月,笔者充分发挥中医特色护理,利用中医的辩证观,采用辩证施护方法护理眩晕症患者49例,疗效显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两组98例均为2005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患者。
将其按随机数字表发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歌49例。
其中观察组49例,男性18例,女性31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38±1.5)岁;病程0.6~12年,平均(6±0.5)年。
对照组49例,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19~84年,平均(40±1.0);病程0.8~13年,平均(6±1.0)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根据《中医内科学》眩晕症诊断标准。
2 护理方法2.1 观察组在采用传统的治疗、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按照中医的辨证分型给予护理2.1.1 肝阳上亢型:2.1.1.1 证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账,每因烦劳或恼怒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2.1.1.2 护理:①患者常因情绪激动而诱发眩晕,应做好心理护理,采用安慰、诱导等方法转移病人注意力,尽量使患者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②病室应凉爽通风,光线柔和,整洁安静,避免噪音刺激。
③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低盐,可多食新鲜蔬菜,如萝卜、紫菜、芹菜、香菇等;亦可给予决明子海带汤[1],每日一次,连服半月;忌食肥甘厚味、动物肝脏、公鸡、猪头肉等动风之品。
肝阳上亢型:
①患者常因情绪激动⽽诱发眩晕,应做好说服解释⼯作,使患者注意克制情志变化,并努⼒创造幽雅和谐的养病环境,使其⼼情舒畅。
②病室应凉润通风,光线柔和,整洁安静,避免考,试⼤站收集噪⾳刺激。
③饮⾷以清淡为主,可多⾷⽤⼭楂、淡菜、紫菜、芹菜、海蜇、荸荠,⾹菇等,禁⾷⾟辣、油腻、粘滑及过咸之品。
④针刺风池、太冲、合⾕或肝俞、肾俞、三阴交等⽳位,可以缓解眩晕。
⑤眩晕严重时,不能起床活动,需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
当眩晕缓解后,还需休息⼀段时间,起坐动作不宜太快,少作旋转、弯腰动作,⾏⾛时可⽤拐杖扶持。
怕光线刺激的患者可戴太阳镜,以减少眩晕发作。
⑥保持⼤便通畅,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
2010年第15期 61 所致,当健脾益气、调和营卫,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变化组成 如下方剂:炙芪20g、党参13g、白术13g、云苓12g、当归lOg、陈皮 9g、升麻8g、柴胡lOg、防风9 桂枝15g、白芍13g、桑白皮lOg、炙 甘草lOg、大枣1O枚。五剂,一剂两煎,取15Oral早晚饭前分服。 注意厚衣被、避风寒等。3月10日复诊,自述服上药后全身轻 爽,精神好转,纳食增加,鼻塞流涕、喷嚏减轻,但还有咳嗽、咯 痰、气短之症,在原方基础上加枣仁15g、半夏lOg、五味子12g, 连服7剂诸症消失。后以补中益气丸连服两月,每次一丸,一 日二次,感冒至今未反复O本人用此法治疗虚人感冒,不论内 外妇儿凡是感冒久不愈者,均用此法治疗,每获良效。 1.5心律失常:周某,男,52岁,教师,心悸伴胸闷一年余。患 者系本人小学老师,自2007年11月3日开始,因家中修建房屋 后期而开始出现心悸、头晕、胸闷气短,休息则减轻,劳累则加 重,听诊心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 齐,Ⅱ。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查血脂甘油三酯为2.53mmo ̄L,偏 高,余项正常。经中心医院专家检查疑为冠心病,遂求中医治 疗。刻诊:中年男性,身体较胖,心悸阵作,胸闷气短,头晕乏 力,神疲纳差,睡眠不安,口唇色淡,舌质淡,苔薄自,脉细弱无 力。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宜益气健脾、养血安神,方用炙 甘草汤合归脾汤加减。处方如下:炙甘草15g、熟地lOg、党参 13g、麦冬9 阿胶lOg(烊化)、火麻仁20g、桂枝13g、生姜8g、大 枣1O枚、炙芪20g、元肉10g、白术15g、枣仁15g、远志lOg、云苓 13g。五剂,水煎服,一日二次。二诊:服上药后心悸阵作减轻, 精神、纳食、胸闷均有好转,舌脉同前,但服上药后自感腹胀不 适,分析为益气养血之药碍胃滞气之故,在前方基础上加厚朴 12g、陈皮lOg,连服1O剂诸症明显好转,以此方连服22剂而痊 愈。以后以此方为丸,每丸9g,一日三次,连服半年巩固疗效, 至今未发。心电图多次复查均正常。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上,多 数医生用炙甘草汤加减,虽有效果但效果不显,且易于反复,笔 者经常以此方与归脾汤合用而效果稳固。可见用健脾益气法 以增强气的推动作用在此病治疗上效果不可低估。 1.6慢性肾炎:梁某,男,49岁,2005年4月16日初诊。患者近 二年来自感乏力,眼睑浮肿,晨起全身有肿胀之感,双下肢压之 略凹陷,在本市中心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而住院治疗,其余 症状好转,但小便隐血始终不能消失,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 日一至二次。查舌质淡,边有齿痕,苔厚腻,脉细,尿检隐血(+ 十十),白细胞少许,B超提示肾脏结构无明显改变,排除泌尿系 结石可能,肾功正常。辩证为水肿之脾阳虚衰型,治疗用健脾 益气温阳止血之法。组方如下:干姜9 附子lOg(开水先煎)、 桂枝lOg、生芪15g、人参9g(先煎)、白术lOg、云苓12g、炙甘草 9 大枣1O枚、泽泻lOg、车前子lOg、丹参15g、山甲9g(先煎)、 木瓜15g、仙鹤草lOg、益母草13g。五剂。煎服法:先将水烧开, 下附子煎10分钟,再下山甲、人参煎l5分钟后,将余药下入煎 2O分钟,取200ml,早晚饭前温服。二诊:2005年4月23日,服 上药后眼睑浮肿等症均减轻,但仍感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 日一次,舌脉同前,在上方基础上加重黄芪至40g,并加焦三仙 各8g,以益气健脾消食,连服15剂。三诊:2005年5月l1日,服 药后诸症减轻,脉细而有力。维持上方服20余剂后尿检隐血 (十一),又服20剂后复查尿检(一),至今均正常。 2体会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具有五大功能,即推 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气化作用、固摄作用。如果脾胃 生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体,气的功能在 各个系统异常的病理过程。如气失温煦,寒邪凝滞,气滞不通 就可出现胃痛;脾气开窍于口,气化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不足, 不能充养肌肉,就可出现口腔溃疡;脾主运化,运化功能失常, 泌别失司,就会出现泄泻;脾气虚弱,推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 心失所养,就会出现心悸;气的防御功能降低,不能抵御外邪, 人体免疫力下降,就会出现反复感冒不愈;脾主统血,脾气不 足,在泌尿系就会出现尿血等症状。基于这些原理,笔者把健 脾益气与其他治法相结合,灵活运用于多系统、多种疑难杂病 之中,只要有脾气虚弱之脉症,屡用屡效,且对一些顽固性疾病 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同道者尝试,且请验证。
浅谈眩晕的辨证施护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贫血等病症。
主要原因为凤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而由痰浊中阻引起者占相当大的比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头重如裹,如坐舟车,胸闷,脘痞,常伴有恶心,呕吐或呕吐痰涎,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厚或厚腻,脉濡滑。
笔者对30例眩晕病人进行临床分型观察,其中痰浊中阻者17例,占56.6%,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例,肥胖者5例,我们以中医辨证的方法,对眩晕病人根据其体质不同分别予以辨证施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积极配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疾病护理眩晕病多起病急,病程短,病情重,病人表现痛苦。
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询问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因及伴随症状。
如血压、舌像等。
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防止发生意外。
如病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尤应注意,防止跌倒。
如有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眩晕痰浊中阻病人,多因形体肥胖,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而致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蒙蔽清阳而致眩晕发作。
其发病急,故急则以降浊化痰治标为主,缓则以健脾和胃治其本为主。
因此护理上应配合治疗,采取急者护理其标,缓则护理其本的原则。
如患者面微红,舌质淡,形体肥胖,可立即针刺内关、曲池、足三里,让患者卧床休息,闭目养神,以缓解症状。
治疗护理其标为主。
待病人自觉症状好转,病情稳定后采取护理其本原则,予以休息,调节饮食。
可用杭菊花泡水代茶。
形体肥胖者予降脂茶,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 生活护理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病室应整洁,宽敞明亮,室内光线适宜,避免噪音,保证病人充分的睡眠、休息,《内经》之“阳气者,烦劳则张”。
烦劳过度则耗伤气血,气逆上冲巅顶而眩晕。
因此,睡眠和休息充足对眩晕疾病的治疗是必要的。
眩晕重者卧床休息,嘱病人在改变体位时动作轻缓,应避免旋转、深低头等动作。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引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到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或有摔倒感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失调、阴阳失和、气机紊乱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眩晕患者,中医提出了一系列护理方案,旨在调理身体、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本文将详细介绍眩晕中医护理方案。
1. 中医辨证施护中医的治疗理念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护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辨证,可以将眩晕分为虚证型和实证型,具体如下:1.1 虚证型虚证型眩晕多与气血不足、阳气亏虚等有关。
护理方案如下:•调理饮食:饮食应以易消化、易吸收、容易入口的食物为主,常食用补气益血的食物,如山药、红花、莲子等。
•加强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
•调节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睡眠质量要好。
•精神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1.2 实证型实证型眩晕常与肝阳上亢、痰火郁结等有关。
护理方案如下:•饮食调理:禁食辛辣、油腻、油炸食物,多食用清淡、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忌辟因多源:避免长时间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放松。
•调节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
•中医按摩:可进行头部按摩,例如太阳穴按压、风池穴按摩等,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2. 中药调理2.1 补气血药物常用于虚证型眩晕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党参等。
具体用法如下:•黄芪:常用于气虚血亏的情况,可煎服或制成糖浆。
•当归:常用于血虚的情况,可与其他药物配伍煎服。
2.2 祛痰或解郁药物常用于实证型眩晕的中药有佩兰、半夏、枳实等。
具体用法如下:•佩兰:常用于痰火郁结的情况,可煎服或制成丸剂。
•半夏:常用于痰湿郁结的情况,可与其他药物配伍煎服。
3. 艾灸疗法中医认为,艾灸能温经通络、理气活血、调和阴阳,对眩晕有一定的疗效。
具体方法如下:•穴位选择:可选择风池、百会、耳尖等穴位进行艾灸。
•艾灸频率:每日艾灸1-2次,每次约15-30分钟,连续使用1-2周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