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72
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1. 引言1.1 胰岛素和利格列汀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胰岛素和利格列汀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常用的药物,它们在控制血糖、改善胰岛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的分泌能力下降,导致血糖升高。
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利格列汀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它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延长胰岛素释放和降低胰高血糖素(GLP-1)降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利格列汀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可以协同作用,更好地控制血糖浓度,减轻对胰岛β细胞的负荷,帮助保护胰岛功能。
胰岛素和利格列汀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联合使用有助于控制血糖,改善胰岛功能,保护胰岛β细胞,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1.2 胰岛β细胞在2型糖尿病中的重要性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高血糖。
在2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胰岛β细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胰岛β细胞是胰岛中主要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其功能障碍或损伤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加剧高血糖的发生和发展。
胰岛β细胞在2型糖尿病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胰岛β细胞是维持血糖稳定的关键因素,它们可以根据机体的需要调节胰岛素的分泌量,从而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β细胞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胰岛β细胞功能的降低或损伤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受阻,从而引发高血糖。
保护胰岛β细胞的健康和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可以为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指导。
【字数:233】2. 正文2.1 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的治疗机制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的治疗机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二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2021年9月 第19期综合医学论坛2型糖尿病作为临床中十分多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当前生活中困扰人们的一项重大疾病,其临床病理属于代谢性系统疾病,常常会以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也被称作是高血糖,这通常是因为患者胰岛素分泌存在缺陷而导致血糖升高,而在血糖不断增高或者长期持续高血糖状态时,患者生物作用会受到严重损伤,同时在加上其他因素影响,患者血糖代谢功能也会渐渐发生紊乱,最终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3]。
近几年以来,在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下,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生活饮食结构也随之改变,这也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当前临床中哦个并不具备能够彻底根治疾病的方法,但是如果患者长时间受到高血糖的影响,则十分容易引发一系列心脏系统疾病发生,并且累及患者肾脏与血管等功能,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干预,以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促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往临床中大多采用胰岛素开展疾病治疗,虽然可以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一定改善,但长期服用胰岛素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患者体重增加或者低血糖等,给患者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药物应用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有着显著的作用,并且配合胰岛素联合治疗,能够发挥出更好的药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共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展开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全都来自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时间内在我院接收的共48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研究对象都经过临床病理学诊断确定患有2型糖尿病,且患者均不存在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与严重并发症发生,都自愿签署此次研究同意书,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通过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4例,参照组男女比重13:11,年龄34~69岁,平均(54.31±2.11)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04±1.03)年;研究组男女比重12:12,年龄33~67岁,平均(54.28±2.09)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3.11±1.02)年;将所有资料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常用的药物,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表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显著,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临床研究的角度来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一、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甘精胰岛素是一种长效胰岛素,能够模拟人体自然分泌的胰岛素,通过降低血糖水平来治疗糖尿病。
它的作用主要是在餐后注射后模拟胰岛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分泌规律,减少血糖的高峰和波动,提高胰岛素的生理利用率,减少餐后的高血糖和夜间低血糖。
而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血糖药物,属于双胍类药物,它通过多种途径来降低血糖,包括减少肝糖的合成、减少胰岛素的抵抗和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等。
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使用可以互补作用,能够更好地降低血糖水平,提高疗效。
二、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临床研究证据1. 临床试验研究一些临床试验研究表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率较高。
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显示,联合使用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临床研究证据表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在提高患者血糖控制的还能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改善血糖控制2. 降低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可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灵敏性,而甘精胰岛素可以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两者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
3. 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在临床应用中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津力达颗粒联合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津力达颗粒联合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1年1月-12月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予以津力达颗粒治疗,研究组予以津力达颗粒联合胰岛素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糖水平。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82.00%(P<0.05);治疗后,研究组FBG、2hPG、HbA1c、HOMA-I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津力达颗粒联合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显著,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利于病症好转,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津力达颗粒;胰岛素;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血糖水平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可为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具有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几率以及死亡几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1-2]。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生物作用受损所导致的血糖升高,会对患者的各种组织造成伤害,导致肾、血管、神经、心脏、眼的慢性损害以及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积极的治疗方案尤其重要。
本研究选择2021年1月-12月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津力达颗粒联合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1月-12月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4-90)岁,平均年龄(72.04±5.29)岁。
研究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5-88)岁,平均年龄(71.54±5.13)岁。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疏肝解郁法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疏肝解郁法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的作用受损,导致血糖升高。
同时,抑郁症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会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疏肝解郁法可能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者的胰岛素抵抗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疏肝解郁法对这一患者群体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选取了一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同时伴有抑郁症状。
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接受疏肝解郁法治疗,另一组接受常规治疗措施作为对照组。
疏肝解郁法的主要手段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心理疏导。
治疗周期为3个月。
在治疗前后,我们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水平进行测量,并通过抑郁评分量表(HAMD)评估这些患者的抑郁程度。
结果显示,在治疗结束时,接受疏肝解郁法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而胰岛素敏感性指标(HOMA-IR)明显改善于疏肝解郁组(P < 0.05)。
此外,接受疏肝解郁法治疗的患者的抑郁程度也明显减轻,HAMD评分显著降低于对照组(P < 0.05)。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疏肝解郁法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者产生改善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首先,中药治疗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调节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减轻压力和焦虑,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其次,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特定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最重要的是,心理疏导可以让患者舒缓心情,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和负担,有助于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疏肝解郁法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者的胰岛素抵抗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疏肝解郁法不仅可以调节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可以减轻抑郁症状,提升患者的心理状态。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些限制,如样本量较小,治疗周期较短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验证其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长周期的临床研究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疏肝解郁法在治疗2型糖尿病伴抑郁者中显示出显著的改善作用。
DOI:10.16658/ki.1672-4062.2023.21.110达格列净联合德谷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及效果评估分析董学美,魏兆丽,高爱滨滨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山东滨州251700[摘要]目的分析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应用达格列净联合德谷胰岛素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摸球法分组,每组35例。
参比组采用达格列净治疗,研究组实施达格列净联合德谷胰岛素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糖水平、胰岛功能、不良反应。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14%,高于参比组的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P=0.046)。
治疗后,研究组血糖水平优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胰岛功能优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应用达格列净联合德谷胰岛素,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存在突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达格列净;德谷胰岛素[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3)11(a)-0110-04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Dapagliflozin Combined with Insulin Degludec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DONG Xuemei, WEI Zhaoli, GAO Aibin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c Diseases, Binzhou Central Hospital, Binzhou, Shandong Province, 2517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the application of dapagliflozin combined with insulin degludec from Degu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dmit⁃ted to Binzhou Cent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May 2023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ball touching method,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apagliflozin,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apagliflozin combined with insulin de⁃gludec. The therapeutic effect, blood glucose level, islet func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study group was 97.14%,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82.86%),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3.968, P=0.046). After treatment, the blood glucose level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pancreatic function of the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dapagliflozin combined with insu⁃lin degludec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blood glucose level and pancreatic islet function, and it does not increase the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re exists outstanding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apagliflozin; Insulin degludec[作者简介]董学美(1990-),女,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Ⅱ型糖尿病一、概述糖尿病(DM) 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和继发性水、电解质紊乱。
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Ⅱ型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有关,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感染、多次妊娠和分娩、都市生活方式如应激、体力活动减少、饮食改变等都可成为Ⅱ型糖尿病的诱因。
2型糖尿病(T2DM)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而非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破坏。
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三、临床表现Ⅱ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较多病人体型肥胖,起病缓慢,病情较轻。
(一)症状本病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1.多尿由于血糖浓度增高,大量葡萄糖从肾脏排出致尿渗透压增高,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大量水分随糖排出形成多尿。
2.多饮因多尿失水而出现口渴多饮。
3.多食葡萄糖是体内能量及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胰岛素不足,体内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而自尿中丢失,病人常感饥饿,从而导致食欲亢进、易饥多食。
4.消瘦体内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蛋白质和脂肪的消耗增多,加之失水,致体重减轻、乏力和消瘦。
(二)并发症1.心、脑、肾、四肢、血管病变2.糖尿病性肾病变3.眼病变4.神经病变5.感染四、辅助检查1.尿糖测定尿糖阳性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
每日4次尿糖定性测定和24小时尿糖定量常用作疗效判断的指标。
2.血糖测定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空腹血糖≥7.8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用于可疑糖尿病患者的检查。
方法是在检查前3天,保持较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至少禁食10小时后,将葡萄糖75g加温水300ml溶解,于清晨空腹服下,服糖前及服糖后0.5、1、2、3小时分别抽血,同时留取尿标本一个送检。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摘要:目的:探讨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本批次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单一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长效胰岛素,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结果:观察组PBG、2PBG以及HbA1c水平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
关键词:长效胰岛素;降糖药;2型糖尿病Therapeutic effect of long-acting insulin combined with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on type 2 diabetesZhao BinjunYuech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Yuechi County, Guang'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638300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ng-actinginsulin combined with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on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A total of 78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patients in this batch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 single hypoglycemic dru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ong-acting insuli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PBG),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 The improvement of PBG, 2PBG, and HbA1c leve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Long acting insulin combined with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lood sugar level of type 2 diabetes.Keywords: Long acting insulin; Hypoglycemic drugs; Type 2 diabetes笔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当前我国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相较以往显著提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形成了较大的危害[1]。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与沙格列汀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专题报告目的:通过观察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与沙格列汀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探讨这两种药物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组(A组)和沙格列汀组(B组),每组30例。
两组均进行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HbA1c、体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结果: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与沙格列汀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达到1+1>2的效果,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33例,女26例,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42.8±2.4)岁。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组(A组)和沙格列汀组(B组),每组3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口服降糖药治疗。
3.统计学处理:将数据输入 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二、纳入标准1、患者为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2、患者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疾病,无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3、患者知情并自愿接受本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三、排除标准1、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2、排除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
4、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有明显不良反应的患者。
四、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给予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或胰岛素治疗,若患者血糖未达标,需根据血糖情况加用胰岛素治疗。
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所有患者均需每日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HbA1c,并记录饮食、运动情况,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陈秀红【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较单用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越性,以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降低低血糖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入院前患者均应用门冬胰岛素30,于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入院后改用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用量从原预混入胰岛素用量的85%起,短长效按3:2分配,门冬胰岛素按1:1:1比例于三餐前30 min皮下注射,初始剂量为0.10~0.15 U/kg/d,甘精胰岛素于每晚入睡前22:00皮下注射,首次剂量为0.2 U/kg,根据患者餐前血糖水平调整用量。
观察期间使入选患者尽量保持饮食、生活方式健康一致。
每周三监测患者七次血糖并记录,各监测3个月。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在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INS),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方面的变化。
结果患者联合用药期间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单用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使用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有助于患者有效控制血糖,且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更加安全有效。
【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30)003【总页数】2页(P149-150)【关键词】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糖尿病;疗效观察【作者】陈秀红【作者单位】天津市河东区向阳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天津3001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7.1+5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单纯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血糖的患者需进行胰岛素控制血糖,良好的血糖控制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积极的预后意义。
为了控制患者血糖,减少低血糖及相应并发症,笔者对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控制2型糖尿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9月~2014年10月的家庭病床及门诊就诊患者,共入选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9.3±10.6)岁,无严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和肝肾损害。
Ⅱ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
特点是人体自身能够产生胰岛素,但细胞无法对其作出反应,使胰岛素的效果大打折扣。
查看精彩图册目录病理详情致病原因病情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致癌几率展开病理详情致病原因病情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致癌几率Ⅱ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易出现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NKHHC).常见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有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周围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大血管并发症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变。
新观点: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不在胰岛,目前医学上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模式大都参照Ⅱ的来治,这样子根本没有办法治愈.而只有找到真正的患病原因,才能治愈,Ⅱ型糖尿病发病原因在于血液循环系统和肝脏的代谢.只要把这个调好,糖尿病就能不治而愈.而目前所谓的糖尿病的一些并发症,大多是循环系统的并发症,而非糖尿病引起.更可以这么说,糖尿病是循环系统的并发症.Ⅱ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Ⅱ型糖尿病的诊断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细胞膜上接受胰岛素的接受体即受体(酪氨酸受体)发生病变,影响到胰岛素的发挥作用,导致空腹血糖升高至6.8mmol/L(毫摩尔)以上。
诊断依据: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5.5μIU/ml(国际单位)但同时并存有高血糖,即空腹血糖高于6.8mmol/L(毫摩尔)以上时即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
其他即有正常胰岛素水平(空腹胰岛素5-25μIU/ml之间)又有血糖升高超过正常标准,口服优降糖、二甲双胍效果不佳,血糖居高不下,临床又必须依赖注射胰岛素者,仍诊断为2型糖尿病。
致病原因引起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与1型糖尿病一样,Ⅱ型糖尿病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明显,机制也更为复杂、对此有人提出了“节约基因”的假说,认为为了适应饥寒交迫的生活环境,在贫困国家以及富裕国家中的贫困民族居民的体内逐渐产生了一种“节约基因”,使人在能得到食品的时候,善于把热量集攒起来,以备荒年,结果在发生饥荒之时,有这种基因的人就容易得以存活。
什么叫2型糖尿病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一亿,在这些患者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据绝大多数。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目前,临床上关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非常有效的方法是胃转流手术,该手术自引进以来,在国内以有效治疗了上万例患者。
济南糖尿病医院专注糖尿病及并发症研究22年,开展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目前已成功有效治疗了500多例患者。
什么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
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或胰岛素抵抗所导致的胰岛素在机体内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或两者共同存在。
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胃转流手术首先,胃转流手术相对于其它治疗方法,可起到有效治愈2型糖尿病的效果。
而治疗的原理则主要是通过改变食物的生流流向,让其避免经过十二指肠,一直胰岛素抵抗因子的分泌。
从而达到消除胰岛素抵抗现象,修复胰岛细胞,降血糖,有效治愈糖尿病的效果。
其次,胃转流手术无需切除患者体内任何的器官和组织,患者所受到的创伤更小,危害也更小。
手术安全更有保障。
能让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更安心、更放心。
最后,如果糖尿病患者采用胃转流手术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治好2型糖尿病,还能够有效的治疗一些糖尿病的并发症,使其症状得到缓解,甚至是消除。
减少因糖尿病而引起的致残致死的后果。
胃转流手术原理胃转流手术,通过“胃部分阻断+胃肠吻合+肠肠吻合”的方式,改变食物的生理流向,改变胃肠道激素释放的水平,从根本上降低胰岛素抵抗,同时促进胰岛细胞增殖的方式而达到控制血糖,治愈糖尿病的目的。
手术简便快捷,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并发症少,效果好。
2型糖尿病一概述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
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二病因1.遗传因素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
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阶段。
2.环境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3.年龄因素大多数2型糖尿病于30岁以后发病。
在半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时年龄为55岁以上。
4.种族因素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2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发生。
5.生活方式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包括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应激。
应激包括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等。
由于上述诱因,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控制人体的遗传因素。
但是,我们能对环境因素进行干预,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
三临床表现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病人多肥胖,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岛素增高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但相对病人的高血糖而言,胰岛素分泌仍相对不足。
此类病人早期症状不明显,仅有轻度乏力、口渴,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多可有效。
另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临床上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据绝大多数。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T2DM的防治工作,提高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研究证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全面、实用的T2DM诊疗方案。
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慢性高血糖,伴随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兼有。
1.2 糖尿病分类糖尿病主要分为4类:- 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 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
- 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明确,如胰腺炎、药物诱导的糖尿病等。
-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的暂时性糖尿病。
2. 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2.1 诊断标准根据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T2DM的诊断标准如下:-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有高血糖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2.2 评估内容糖尿病评估应包括:- 病史采集:了解病情发展、症状、治疗经过等。
- 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皮肤检查等。
- 实验室检查:血糖、HbA1c、血脂、肾功能、肝功能等。
- 并发症评估:眼、肾、神经、心血管等并发症的检查。
3. 糖尿病治疗策略3.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治疗的基础,包括:- 饮食管理: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 运动治疗:规律运动,增加身体活动量。
- 体重管理:减轻体重,减少腹部脂肪。
3.2 药物治疗T2DM药物治疗包括:- 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
- 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
- 胰岛素:起始治疗、联合治疗、强化治疗。
- 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皮下注射。
- SGLT2抑制剂:降低血糖、减轻体重。
3.3 并发症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治疗包括:- 眼底病变:激光治疗、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