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八旗制度的是
- 格式:doc
- 大小:9.74 KB
- 文档页数:3
明清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明朝建立的时间是()。
A. 1368年B. 1279年C. 1644年D. 1381年答案:A2.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
A. 朱元璋B. 朱棣C. 朱允炆D. 朱高炽答案:A3. 明朝的都城是()。
A. 北京B. 南京C. 长安D. 洛阳答案:B4. 明朝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皇帝是()。
A. 朱元璋B. 朱棣C. 朱高炽D. 朱祁镇答案:A5.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名称是()。
A. 大顺B. 大西C. 大明D. 大清答案:A6. 清朝的建立者是()。
A. 努尔哈赤B. 皇太极C. 多尔衮D. 顺治帝答案:B7. 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是()。
A. 努尔哈赤B. 皇太极C. 顺治帝D. 康熙帝答案:C8. 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
A. 开放B. 闭关锁国C. 贸易自由D. 殖民扩张答案:B9.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是()。
A. 洪秀全B. 杨秀清C. 石达开D. 李秀成答案:A10. 清朝灭亡的时间是()。
A. 1911年B. 1900年C. 1898年D. 1880年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明朝时期,以下哪些人物是著名的航海家?()。
A. 郑和B. 郑成功C. 戚继光D. 徐霞客答案:A2. 明朝时期,以下哪些事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
A. 靖难之役B. 土木堡之变C. 万历三大征D. 红巾军起义答案:A, C3. 明朝时期,以下哪些制度是重要的政治制度?()。
A. 科举制度B. 八股文C. 东厂D. 锦衣卫答案:A, B, C, D4. 清朝时期,以下哪些人物是著名的皇帝?()。
A. 康熙帝B. 乾隆帝C. 雍正帝D. 道光帝答案:A, B, C, D5. 清朝时期,以下哪些事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
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甲午战争D. 辛亥革命答案:A, B, C, D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号为______。
以清朝历史⽂献为依据,浅析清朝⼋旗旗属更换的具体原因导语: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族建⽴的⼤⼀统封建王朝,⼋旗制度起到的作⽤⾄关重要。
在努尔哈⾚创设⼋旗制度的基础上,清朝建⽴者皇太极创设⼋旗汉军和⼋旗蒙古,并在清朝⼊关、统⼀中原的过程中做出了绝对贡献。
作为军政合⼀的基本社会组织制度,清朝在⼊关后并没有遵照“旗⼈的旗籍都是世代固定的,只有⼥⼈因为出嫁会随夫改变旗籍。
对于旗⼈⽽⾔,旗籍是仅次于世系和家族的⾝份标志”之规定,⼋旗制度是⼀种开放融合的制度,⽽抬旗、降旗、换旗等具体政治⾏为就⾜以证明该制度开放、变动的鲜明特点。
皇太极在⼋旗满洲的基础上加⼊⼋旗蒙古和⼋旗汉军就已经能够说明⼋旗制度对外具有纳⼊、融合的特点,对内也会经常出现因功过惩罚、恩赏恩遇等变动旗属。
所以“旗⼈的旗属都是世代固定”的说法并不准确。
伴随着清朝的发展,⼋旗制度也在随之发展变⾰!皇太极驾崩以后,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登基为帝,多尔衮病逝以后,逐步形成了以“天⼦亲率镶黄旗、正黄旗、正⽩旗”为上三旗、“镶⽩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为下五旗的级别差异。
与此同时,所在旗属代表⾝份贵重与否的意义也逐渐凸显。
满洲正黄旗旗帜于是,由下五旗或者⼋旗包⾐抬⾄上三旗就成为了清朝统治阶层彰显隆恩、给予恩赐的常⽤⼿段;同样,由上三旗降⾄下五旗或者直接贬为⼋旗包⾐也就成为了清朝统治阶层惩处旗⼈的重要⼿段。
清朝嘉庆年间⼤⾂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书中就对⼋旗旗属的变动有过说明:“国初,各部落及汉⼈之归附者,分⾪满、蒙、汉⼋旗,亦时有改易。
”清朝时期,旗⼈可以通过抬旗、换旗、降旗等政策,改变⾃⼰的旗籍,到乾隆七年,乾隆皇帝规定旗⼈甚⾄可以出旗,成为民⼈。
由此可见,⼋旗制度中旗属的开放和变动乃系清朝统治阶层⽤以稳固皇权统治、增强对⼋旗旗⼈社会控制的有效⼿段。
本⽂就以清朝具体历史⽂献为依据,从“抬旗、降旗、换旗”三种变动办法处罚,探究清朝⼋旗制度的开放、变动特性。
中国通史试题及答案中国通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D2、B3、C4、B5、C6、B7、B8、C9、B 10、C 11、B 12、D二、名词解释1、五代十国:从907年朱温废唐建立梁朝,到960年北宋建立,前后50多年,先后在黄河流域相继更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统称“五代”。
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和今山西一带,还先后存在10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五代与十四合称“五代十国”。
2、澶渊之盟:1005年初,辽签订盟约,议定两国各守旧界,双方结为兄弟之国,每年北向辽纳“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和约是在澶州订的,史称“澶渊之盟”。
签约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双方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3、绍兴和议:1141年(绍兴十一年),南宋与金达成议和条件:宋高宗向金称臣;宋金两国,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南宋每年向金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这个和议史称“绍兴议”。
“绍兴和议”的订立,说明宋金相互正式承认了双方政权,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了。
4、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管理全国政务。
大都及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称“腹里”。
除吐蕃外,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设置同中书省。
各省下设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地方政权机构的一项重要改革,并对以后有深远的影响。
5、《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这部书按年、月、日的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1 300多年的历史,全书近300卷。
司马光主编这部书的目的,是为了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教训,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取材广泛,叙事明晰,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6、靖难之役:明太祖时分封了24个子侄到各地做藩王,太祖后,由长孙朱允(火文)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鉴于诸王势力太大,采纳大臣齐泰等建议,实行削藩政策。
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起兵,号称“靖难”。
清朝12个皇帝列表-生活类1、清朝皇帝列表11 努尔哈赤(1559 年 1626 年)111 努尔哈赤是后金开国之君,他以十三副遗甲起兵,逐步统一女真各部。
112 创立了八旗制度,为后金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2 皇太极(1592 年 1643 年)121 改后金为清,正式建立清朝。
122 在位期间,不断发展壮大实力,为清军入关做好了充分准备。
13 顺治帝(1638 年 1661 年)131 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迁都北京,开始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
132 致力于消除南明势力,巩固清朝政权。
14 康熙帝(1654 年 1722 年)141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
142 他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侵略,三征噶尔丹,为清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15 雍正帝(1678 年 1735 年)151 雍正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整顿吏治、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
152 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清朝的统治更加稳固。
16 乾隆帝(1711 年 1799 年)161 乾隆帝前期,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162 但后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贪污腐败、社会矛盾加剧等。
17 嘉庆帝(1760 年 1820 年)171 嘉庆帝即位后,力图整顿朝纲,惩治贪污,但清朝的衰落之势难以扭转。
172 爆发了白莲教起义等一系列农民运动。
18 道光帝(1782 年 1850 年)181 道光帝在位期间,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2 他节俭治国,但未能改变清朝的困境。
19 咸丰帝(1831 年 1861 年)191 咸丰帝在位期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威胁。
192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110 同治帝(1856 年 1875 年)1101 同治帝时期,清朝开展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实现自强。
1102 但清朝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依然严重。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模拟试卷11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五均六筦】厦门大学2002年中国通史真题;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历史学综合真题;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中国通史真题正确答案:王莽改制时推行的经济政策。
五均是管理市场物价的官署,均即平抑物价,五均即是在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五大城市设立的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取工商业税。
六筅是专营盐、酒、铁、铸钱、征收渔猎税和五均赊贷共六事。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赐命、册封正确答案:周代封建诸侯,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谓之“锡(赐)命”。
在仪式上,受封者接受周天子的册命,称为“册封”。
册封的主要内容是授土授民,即把某一地区的土地连同其上的劳动者封给诸侯,诸侯们以此建立邦国,被封的人民都是当地居民,一般不从外地移入。
诸侯带到封国去的,只是祝宗卜史,官司奴仆及军事扈从。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3.一行正确答案:唐代僧人、天文学家。
一行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恒星移动现象的人。
他又倡议测量子午线的长短,根据在河南实际测量的结果,算出子午线每一度长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
这个数字虽不很准确,但却是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记录。
他还同梁令瓒合作.制成水运浑天铜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用机械转动的天文钟。
所编《大衍历》是一部比较准确的历法,其编写体例结构亦为后代所沿用。
涉及知识点:隋唐五代4.八旗制度正确答案: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逐步创立,并经其继任者完善的。
努尔哈赤根据战争的需要和女真族的传统习惯,把原来的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牛录”加以扩充,后来设立更上一级的“甲喇”和“固山”,用以编制女真部众。
八旗分别为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制度实际上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出则为兵,人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的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职能。
八族制度把分散的女真各部有效地统一组织起来,有利于保持战斗力、促进生产发展,推动了初期的满族社5.【会审公廨】内蒙古大学2014年中国史真题正确答案:列强在上海等地租界内设立的审判机关。
八旗的制度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后的军事、政治、经济制度。
它是清朝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是清朝管理和控制民族问题的核心。
八旗制度是由清政府建立的。
清朝在建国时,分为满洲、汉族、蒙古族和藏族四大民族。
其中,满洲族是建国的主体力量,占据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主导地位。
为了维护满洲族的权益和稳定社会秩序,清政府便在满洲派遣“八布”,即将满洲、蒙古、汉族、葫芦端、鞑靼、女真、羌、江南八个地区的军队划分为八个旗。
后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东晋、辽西、察哈尔、山西、山东、直隶、湖广、云南、贵州、甘肃、梓慷等地区也立起了旗。
八旗制度实行世袭。
旗内官员大多是满族人,他们在八旗军中担任的是管理和指挥工作。
旗下军队则由各民族组成,并特设“汉军营”。
军队内部实行等级制度,一般分为厢、寨、旗三个级别。
厢下面是小寨,而小寨下面是旗。
厢和寨相当于分公司或班组,旗相当于分地区或分派出所。
在这个等级制度中,权利和职位是严格区分的。
在军人以外的民众方面,八旗制度同样对各个民族都进行了区分。
据历史记载,八旗制度对不同民族的居住、税收、婚姻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例如,满洲族在婚姻上是允许妻子随夫姓氏的,而汉族则是母姓传承。
此外,清朝政府还对民众的经济活动进行了监管。
如果某个民族想要在清朝境内从事贸易,必须服从清政府制定的贸易规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它的基本框架仍然没有改变。
直到清朝灭亡前夕,八旗制度仍是清朝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许多满族人仍然愿意以八旗制度为荣。
总之,在清朝建立之初,八旗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清朝建立了军事、政治和经济基础,同时也帮助清政府控制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稳定了社会局势。
虽然八旗制度存在一些缺陷,但它是清朝民族管理的重要手段,至今还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历史文化遗迹。
作者: 姜相顺
出版物刊名: 满族研究
页码: 12-18页
主题词: 牛录;固山;努尔哈赤;八旗制度;满洲;太祖;“旗”;试解;猛安谋克;女真族
摘要: <正>在清史和满族史的研究中,考查努尔哈赤创制的八旗,自然究及它初期所由来的牛录制度。
牛录是来源于明代女真族(满族前身)人的射猎组织。
以后,牛录又有了军事、行政组织的职能。
努尔哈赤创制八旗,“牛录”是基层单位,五“牛录”立一“甲喇”,五“甲喇”立一“固山”,满洲八旗共八“固山”应该指出,八旗制度和金代猛安谋克制度是有一定因袭关系的。
但以上需要弄清的问题,从金代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中却找不到因袭的痕迹。
那么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哪里呢?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谜团。
弄清这个谜团,对我们认识满洲八旗制度和入关前满族社会的真实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八旗制度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第二篇:浅论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的关系∙第三篇:八旗创建于哪一年∙第四篇:清朝八旗军∙第五篇:八旗军兴衰与军队管理∙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
为加强管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1642年,终于编成八旗汉军。
1634年,皇太极还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八旗蒙古。
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的建制类同,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实际上,八旗中的民族构成非常丰富,除满族外,还兼容了蒙古、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民族。
据记载,康熙年间,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是由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成的。
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满族的汉化,同时也有大量蒙古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满族化,有研究表明,在清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民旗”说的就是此事。
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时人的旗籍,满族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者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
到光绪朝以后,开始任用不在旗的汉族人士做都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出身的将领都做过八旗都统。
入关后,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
但从此北京和驻防关内各地的八旗人丁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
由于旗人长期脱离生产,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安于游惰的风气却蔓延开来。
清政府虽提出“扭转风气”、“筹划生计”,但完全属于治标不治本,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很多旗丁的生活每况愈下。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一、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考研知识点: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 一)明代时女真三部发展迅速,到17 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1616 年建立大金政权。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一种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后金政权建立后.与明朝政权之间的斗争逐步升级。
不久,皇太极改屋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并对政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一了东北地区:清不断发展壮大,经过继任者的努力最终人关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二)清人关初期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国内局势,积极笼络关内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宣布减免赋税,注意恢复生产;严明军纪;严禁贪污。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激进、极端的措施,如薤发令、圈地、强迫汉人投充和严审“逃人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清初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农民起义军。
民族矛盾—对汉人“剃发令”、“圈地”、“投充”、“逃人法”。
各地民间抗清。
南方的抗清斗争依托明政权的几支残余力量分为几个地区:江南,以南明福王政权为主导;东南,以鲁王、唐王为主导;西南,以桂王政权为主导。
郑成功抗清并收复台湾。
二、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清朝强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统治机构,中央设置了内阁与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理藩院、内务府;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基层政权组织采取保甲制(牌甲制) 。
清朝还在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设特别行政区。
与此同时,采用“京察”和“大计”等针对各级官员的考察制度。
清代中央主要政权机构:内阁,顺治十五年( 1658 年) ,改内三院( 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为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特设的中枢权力机构,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留。
清代内阁只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关,而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后来的军机处才是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
军机处,(或称设军机房) ,以亲王、大臣充任。
八旗制度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
为加强管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1642年,终于编成八旗汉军。
1634年,皇太极还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八旗蒙古。
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的建制类同,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实际上,八旗中的民族构成非常丰富,除满族外,还兼容了蒙古、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民族。
据记载,康熙年间,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是由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成的。
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满族的汉化,同时也有大量蒙古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满族化,有研究表明,在清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民旗”说的就是此事。
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时人的旗籍,满族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者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
到光绪朝以后,开始任用不在旗的汉族人士做都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出身的将领都做过八旗都统。
入关后,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
但从此北京和驻防关内各地的八旗人丁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
由于旗人长期脱离生产,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安于游惰的风气却蔓延开来。
清政府虽提出“扭转风气”、“筹划生计”,但完全属于治标不治本,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很多旗丁的生活每况愈下。
清朝中期以后,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从咸丰、同治年间起,北京旗兵的饷银和禄米分发中已经出现了减成发放的现象,到光绪年间只按照七成发放。
到1906年还设立了八旗工厂,想“使八旗子弟,人人皆能各执一业,以为谋生自立之基”,但已经积重难返,于事无补。
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与清王朝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浅论八旗制度11历史师范范天文 201424143113摘要: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清朝的八旗制度和满洲族的政治地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由满洲族建立的。
在清朝的统治下,八旗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满洲族也获得了特殊的政治地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八旗制度和满洲族的政治地位等方面进行深入论述。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朝建立的历史背景。
清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7世纪满洲族领导人努尔哈赤的努尔哈赤成立了八旗制度后,逐渐统一了满洲诸部落。
他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继位后,改朝改制,建立了清朝,并在1644年攻破明朝的首都北京,确立了统治地位。
从此,清朝成为了中国的统治者,而八旗制度也成为了清朝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的核心。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项重要特征。
八旗是根据满洲族的军事组织而设立的,分为正白旗、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白旗和镶红旗,每个旗下又分为满洲、蒙古、汉军等不同部门。
八旗以满洲族为核心,具有很高的军事和政治地位。
八旗的成员享有特权,他们担负着清朝的统治与军事的重任。
八旗制度为满洲族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且特权的社会群体,加强了满洲族的凝聚力和统一性,为清朝统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除了八旗制度,满洲族在清朝的政治地位也非常特殊。
满洲族是清朝的创立者,他们以皇族身份统治着全国。
满洲族的政治地位可见一斑。
首先,满洲族有很高的权力,皇帝必须是满洲族后裔,皇帝和皇后等官员都必须属于满洲宗室,这确保了满洲族的统治地位和特权。
其次,满洲族担任了清朝的核心职位,如内阁大学士、都察院大臣等,这些职位掌握着重要的决策和管理权力。
此外,在地方行政中,满洲族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们担任着各级官员,并通过该制度保持对各地的控制和统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革,八旗制度和满洲族的政治地位逐渐受到了挑战。
随着清朝领土的不断扩张,各个省份逐渐向中央政权靠拢,地方官员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满洲族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削弱。
此外,清朝后期出现了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这也削弱了满洲族的统治地位。
作者: 许会娟
作者机构: 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1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8期
主题词: 八旗制度;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摘要:八旗制度是清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崇德七年(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八旗实为24旗,即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入关之前,各旗人丁3年编审一次,每壮丁300名编为一佐领,后又改为每佐领编壮丁200名。
八旗实行兵民合一,兼具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的职能。
创立八旗制度的是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XX年)正式创立,
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XX年因“归服益广”将四
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
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
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
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
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
满、蒙、汉八旗共二十
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
旗和驻防八旗。
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中华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女真人以射猎为业。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
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
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
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
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
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
到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
事组织制度不复存在。
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
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
努尔哈赤
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
成为“正黄旗”等。
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
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36年建立清国。
八旗制度特点: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
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
为兵。
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
来愈小。
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
入关前满洲八
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个;蒙古佐领1个,又八旗铠甲半分佐
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
八旗满、蒙、汉佐领共
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
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
康熙时满洲佐领
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
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
蒙古佐
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24)定制为204个。
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
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
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
康熙五十一年(12)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
1个。
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
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
乾隆五十五年(90)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
此后终
清不改。
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
兵丁12万人。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
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入关以后,为
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
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
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
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
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
并有炮营、枪营、护炮藤牌营,附属于汉军骁骑营。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
如封爵,天命、天聪时期定王公爵止于
贝勒,崇德元年始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
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九等。
顺治十年(53)增奉恩将军为十等。
亦有异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汉人甚少。
清代世职,太
宗时与官名本多相同,顺治四年成为荣誉称号。
乾隆元年定民爵精奇
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阿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
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
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壮丁原则上三年编审一次,分正户、另户、另记档案及旗下家人等。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
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
丧等均有规定。
清初定旗民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
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