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33.26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2分×4);分析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4,其中理由解释占3分);简答(8分×3);论述(16分×n);案例分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3建构性学习: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也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4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职业倦怠:指个体对压力反应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而产生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

7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顺利适应和妥善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社会角色: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p08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

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

了现实。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人的心

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样的客观事物也会有不同的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实践活动,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即感性经验,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揭示事物的本职和规律,这也是人的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意识的能动性表现。第二,人能够主动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

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当然,人在反映客观现实和改造现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现实及其规律性的制约。

2、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要点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强化原理?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调,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去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

从本质上来说,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如果呈现某一刺激,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即为正强化;如果去除某一刺激,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即为负强化。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反应与情境刺激之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强化只是一种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正确的强化方法对于引导学生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一)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

(1)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2)教师的威信——有效强化的重要条件

(3)强化物的性质——有效强化的必要条件

(二)有效强化的基本原则

(1)一致性原则:教师首先得消除没有目的性随心所欲的评价行为,克服不良情绪对强化的干扰,其次教师要保证标准和方向上的统一,不能行为表现出来的与内心真实的评价不一致。最后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关系,确定共同的强化标准形成教育合力。

(2)客观性原则: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已达到强化的准确与恰当。其次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成见效应,以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强化学生。最后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

(3)及时性原则:及时的强化有利于学生行为与强化之间建立直接联系,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

(4)效能原则

具体而言,为了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强化,可以采取下列手段:

(1)让学生充分了解奖惩的行为标准

(2)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个别差异

(3)正强化比负强化好

(4)惩罚只限于学生知错能改的行为

(5)多使用剥夺式惩罚。

3、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要点是什么,对高校搞好榜样教育有何启示?p34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即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即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属于间接经验的学习,它又被称替代性学习,指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个体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修正。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为。

观察学习有三种类型:(1)直接的观察学习,指对行为的简单模仿;(2)抽象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在观察他人行为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行为准则或原理,并在以后的行为中能根据这些准则或原理表现出类似的行为;(3)创造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通过观察可以将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的新的行为方式。

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1)注意过程,它是观察的开始,是人们主动地感知信息。只有当学习者注意到示范者的行为时,模仿才有可能;(2)保持过程,学习者通过表象和言语编码,将观察到的东西保存在记忆中;(3)动作再现过程,是学习者再现以前编码的信息和言语表征,并将其转化为动作的过程;(4)动机过程,学习者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