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四川方言语音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91.94 KB
- 文档页数:4
四川方言调查报告,pdf篇一:方言调查报告文学院学年论文题目:论济宁方言的内部特征姓名:学号: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年级班级:13级2班指导教师:2015年9月15日目录摘要................................................................................................. .......................................... 1 关键词................................................................................................. .......................................... 1 前言................................................................................................. .. (1)一、选择规则的方言差异 (2)(一)义位内部组合的差异................................................................................................. .. (3)(二)义位搭配的方言差异................................................................................................. .. (4)二、序列规则的方言差异 (6)(一) 义位内部序列规则的差异 (6)(二)义位之间序列规则的差异.................................................................................................6 结语................................................................................................. ............................................... 7 参考文献................................................................................................. (7)论济宁方言的内部特征摘要: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其方言词汇跟普通话、山东方言、甚至北方方言的词汇都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四川方言研究来到四川工作,从2006年3月到2016年的3月,屈指一算,居然已经是10年.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真是不等人啊。
白发悄悄的生长。
对于四川人民的性格,也有个基本的印象了。
他们一般还是比较热情,勤劳的。
而且明朗,敢爱敢恨,且爱憎分明。
而对于这边的方言,对于敏感的人来说,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比如眼镜。
以前,在火车上遇见一个四川的大叔,他就直接叫我眼镜,因为看到我是戴着眼镜的嘛。
在湖南的家乡,就没有这样的说法的,这样子好不客气啊。
但是这也是修辞学里面的一种借代吧。
就是借助某人身上的一个事物代表他的特点。
好像戴着眼镜的人,就是一类人一样的,但是,我听了还是很不舒服,也很不自在的。
毕竟人家又不是只有眼镜而已,人家是一个完整的人,有过去,也有未来,更加的有现在啊。
人家好歹也求学了20几年,获得了硕士文凭的高才生。
而且是个女人呢。
而且是有思想也有感情的啊。
有家人和朋友相亲相爱的呢。
父母的宝贝呢,哥哥姐姐疼爱的人,同学和同事保护的人呢。
但是,那个大叔真的是太不友好了吧。
而且他是那样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飞扬跋扈的气焰,好像是在挑战和挑衅你一样的呢。
而且口气是很硬邦邦的,男人嘛,就是这么强硬的吧。
一点都不客气呢。
可能他不喜欢我啊。
摆龙门阵。
就是聊天侃大山的意思吧。
这个也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呢,很有意思的,对于我这个外地人来说。
小妹儿。
这个称呼听着好亲切哦。
昵称吧。
这个也显示了四川人民的亲切和友善吧。
而且那样的上扬的口吻,带着兴奋的感觉,让一个女人的自尊得到了满足的哦。
有一次,去商业街买饮料,一个比我看起来小很多的年轻姑娘也会亲切的喊我“小妹”,让人啼笑皆非的,但是这个不也正是说明了四川女人的正义和善良嘛。
他们不是自私的人,会关注到外界,会关心别人。
还有一次,一个人在路上生闷气呢,一个开着豪车的中年大叔,也会摇下车窗,打着招呼的询问:“哎,小妹,学校的食堂怎么走啊!”男性的豪迈与干脆的口吻,小妹也喊得让人特别的有安全感,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的,说实在的,论表达感情的话,四川话还是很有一套的呢,自己的哥哥也很少有感情的流露的。
四川方言论文四川方言,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是四川,特别是四川盆地一带,包括重庆地区当地人的日常主流话语。
与汉语其他方言一样,因特有的地域、历史、社会人文等因素,四川方言与当地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彼此影响的作用。
一:地域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以及人文、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1. 人口迁徙导致地方方言与外来方言的融合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①是中国移民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
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被移民地区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交融,进而影响原有蜀方言,逐渐形成了“新”的四川方言。
通过日后的语料研究发现,至今仍活在四川人口中的,多数并非移民前的蜀方言,而是随移民而来的各地方言,其中又以楚方言居多。
同时,在当时就已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成都和重庆的方言也对当时四川其他地方语言影响极大。
在语言融合过程中,这两地的方言基本上作为了基础方言。
因此,经过长时期的交流融合,四川方言变化为以湖北、成都和重庆方言为主,湖南长沙、永州、宝庆方言为次,混杂其他方言的基本格局。
由此可见,移民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语音最为明显。
例如,在清朝前期的诸多移民中以湖南移民数量最多,因而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以湘方言为基本口音并糅杂其他语音的方言,如把“布(bu)”说成“博(bo)”、把“木(mu)”说成“磨(mo)”、“六(liu)”说成“落(luo)”、“辣(la)”说成“勒(le)”等。
再例如川东地区,早期迁徙入达州②的移民主要是江西人士,到了移民运动的中后期,江西移民更是蜂涌而来,在这一移民群体中商人以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导致江西方言最终成为达州方言的主体。
至今仍能在达州方言中发现,诸如:将你/泥(ni)说成(yi)、女(nv)说成(yu)、尿(niao)说成(yao)、年(nian)说成(yan)、牛/扭(niu)说成(you)等江西方言的影子。
语言成都话鼻音韵尾脱落的语音变异现象及成因分析谌艺榕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摘要:本文较全面地揭示了成都话鼻音韵尾脱落的语音变异现象,并从多个角度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成都话;鼻音脱落一、成都话音韵系统概述现代四川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地域上涉及今天四川省全境,它在历史上被称为蜀语,包括今天云南、陕西、重庆、贵州的部分地方。
境内除了西南官话,还包括非官话方言的客家话和带老湘语底层的老湖广话等。
成都话是四川方言的代表。
20世纪初以来,成都居住的人口相对稳定,没有大规模的移民。
因此,成都话在20世纪中、前期的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呈相对稳定的状态。
根据甄偷灵(1958)研究,成都活除了以元晋起音的字外共有十九个辅音声母。
发音部位分唇、舌尖、舌面、舌根四类。
发音方法分塞音、鼻昔、擦音、塞擦音四类。
塞音、塞擦音还分送气不送气两套,都是清的。
擦音除了与s相对的z是浊的而外都是清的。
鼻音有四个都是浊的。
这十九个辅音中有两个鼻香还可用作韵尾。
元音有九个,其中i,u,y可以作韵头,也可以单独作韵母,或单独构成音节;i,u可以做韵尾。
由九个元音,三个韵头,两个元音韵尾,两个鼻音韵尾共构成三十六个韵母(不计四声)。
中古咸、山两摄的字,在现代成都话本来念an ian uan yan,而今天的成都话中,上述诸韵的韵尾-n均存在几种不同程度的磨损变异形式。
而含有这四个韵母的字出现频率较高,所以外地人到成都,往往最易感受到这种发音特点。
笔者在高中之前同学几乎都是成都市区人,发音相同,对此完全没有感知,直到高中后,同学中有来自西昌、攀枝花(川南),达州、广元(川东)等地的,才知道成都话有这种发音的显著特点。
据外地同学描述,对此的普遍感觉是觉得成都人说话发音“很扁”,即是由于在-n脱落之后,主要元音开口度变小,唇展度变大,发音近似于。
例如笔者曾常常被开玩笑要求说“我今天吃了三碗干饭”,由于句中韵母an密集,特别显出成都话这种发音特点。
四川话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异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1.[gn]。
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
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
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
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
即:bpmfdtnlgk[gn]hjq[ni:]xzhchshrzcs2. [ni:]。
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
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
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
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宜宾市筠连县大部、成都市原温江地区个别县的部分地区等较为"孤立"的翘舌音"飞地"。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四川省内,最普遍运用的方言是西南官话中的“四川话”。
此外,还有少数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以及带老湘语底层的“老湖广话”。
四川方言虽属于北方话系统,但在语音语法上仍具有鲜明的特色。
四川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数次大移民关系紧密。
标签:四川话语音语法特点形成与发展人口变动一、四川话的语音语法特点四川话属于北方话系统,是西南官话的分支,其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与北方话其他地区大体相同,但仍有一部分语音和方言词汇与北京语音、普通话词汇差异较大。
例如,北京语音只有四声调,没有入声,四川虽然有近三分之二的地方也只有四种声调,但声调的读法却大不相同。
其中,声母和韵母大部分相同,却仍有差异。
例如,四川话中声母“n、l”不分,且大部分地区没有“zh、ch、sh、r”等声母和“e、uo、eng、ing、ueng”等韵母,但是却有普通话中没有的声母如“ng”等和韵母如“uo”等。
甚至有些音节,四川话的声韵调与普通话完全大相径庭,比如“鞋子”中“鞋”的读音,普通话念“xie”,四川话则用“hai”。
再如“虽遂”等字与“须叙”等字,这是西南官话中的特殊现象,从语音规律考查,这是汉语方言中在舌尖前音声母ts、tsh、s、z的影响下,三等合口韵介音- iu - 有两种演变方式的结果。
这种读音现象也是西南官话的特点,该特点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形成。
在词汇方面,四川话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
例如,“吹牛儿”这一词汇意义,在成都话中用“冲(去声)壳子”表示;“聊天”则说“摆龙门阵”;“软”、“软和”这一意义,四川说“耙”、“耙和”。
四川方言中的量词“盘”、表示程度副词的“少”、表示语气词等“起、展”等特殊词汇,都有学者对其用法进行过分析和归纳。
此外,语法意义的表达上,四川方言也有其独特性。
如“不会说”,四川人说“说不来”;疑问句中“你喜欢我吗?”中的“吗”会变成否定词为“你喜欢我不?”四川方言中还有一种“倒x不x/y”的结构,有学者指出该结构中的词语x或y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多有反义关系,从语义上看,此格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从x或y偏移;从语用上看,此类格式具有形容词短语的特点,带有说话人很强的主观性,口语性强。
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述评20世纪是一个重要的十年,它标志着汉语方言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新中国创建后,随着对社会语言学、音韵学、文献学等学科的加深研究,汉语方言研究的现代理论体系也有了新的发展。
其中,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展现了汉语方言研究的辉煌。
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19世纪汉语方言研究的影响,又超越19世纪汉语方言研究的边界,探索和推进汉语方言研究的有关问题的研究。
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方言的族群结构、历史流变及音系演变,方言语法,及方言和官方汉语之间的关系等等。
20世纪以来,汉语方言研究得到重要加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20世纪以来,汉语方言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诸多方言研究著作陆续发表,其中“汉语方言研究”由赵元任、刘时行等人编写,收录了20世纪诸多方言的研究成果,其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方言研究论文。
此外,20世纪汉语方言及现代汉语编码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朱安节等人所编著的《汉语方言语系大系》,这是一部宏大的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的工作还体现在语言比较方面。
20世纪以来,学者们通过汉语方言的比较,推动汉语方言的总体演变,发现了各方言间的共性和异性,从而揭示出汉语方言研究有关的历史问题。
20世纪以来,学者们不断加强对汉语方言的比较,从而开拓性地推进了汉语方言演变的研究。
20世纪以来,国内外汉语方言研究学者也进行了诸多其他研究,例如论证文法、交际功能以及形态特征分析等。
可以说,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展示了诸多特色,为研究汉语方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探索汉语方言演变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启发着研究学者不断深入,发现更多有关汉语方言的新知识,为研究汉语方言进一步奠定理论基础。
四川方言儿化音变 0 引言李延瑞的《论普通话儿化韵及儿化音位》(1996)中提到:汉语北方话中的儿化现象,据李思敬考察,至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北京话里,林焘认为,“儿化韵儿化作用的完成很有可能只是近一百多年的事”。
儿化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语言生活中,其中北京话的儿化数量极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因此儿化也存在于普通话中,与北京话相比只是数量上有差异。
儿化除了存在于北京话、普通话中,也广泛存在于各大方言中。
因此,无论是从历时还是从共时角度来说,儿化现象活跃于我们的语言生活中。
学者对儿化现象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对儿化进行了分析研究。
就语音方面来看,儿化的研究涉及音系分析、声学实验、社会调查等多个层面。
另一方面,除了关注北京话、普通话的儿化,各方言区的儿化现象也备受关注,如胡光斌的《遵义方言的儿化韵》、王森的《临夏方言的儿化音变》等。
1 四川方言儿化音变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作“儿化韵”。
但是对卷舌色彩的作用点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卷舌色彩只作用于音节的某一个元音上,也有人认为卷舌作用贯穿于整个韵母。
其实通过考察儿化音变的规律,虽然我们发现韵母环境不同,儿化音变的具体表现不同,但是无论何种韵母环境,儿化的音变是根据韵基(韵腹和韵尾)的不同而变化的,如有高元音“i”“ü”韵腹的,加央元音“?”,有“-i”“-n”韵尾的,卷舌时韵尾脱落,有的要改变韵腹或增音。
另一方面,卷舌色彩作用于某一个元音上,但是无韵尾或有“u”韵尾时,儿化时只需要加上卷舌动作,儿化音变并未体现在元音上。
卷舌作用也并未贯穿于整个韵母,因为儿化音变时,韵头(介音)不受影响,并未发生变化。
因此,儿化卷舌色彩的作用点是韵基。
王理嘉在《儿化规范综论》(2005)一书中提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方言的国家里,儿化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儿化“并非只是北京话里的方言土语现象,它同样也出现在其他汉语方言里,只是儿化的方式各有不同,儿化韵具体的语音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罢了”。
成都话单字调的实验语音学统计何婉【摘要】四川话是西南官话的代表,而成都话又是四川话的代表,所以成都话的研究意义不言而喻.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中心地位,经济最发达,交通最便利,说成都话的人相对最多.关于成都话,前人有过一些研究.文章采用语音实验的方法,研究成都方言声调,主要研究成都方言单字音声调,将音高换算成log值,然后用科学计算软件matlab7.0进行计算和绘出音高曲线,从而得出五度值.通过实验研究,最终得出成都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以及他们的动态段和稳定段.【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119-123)【关键词】成都话;单字音声调;实验研究;稳态段;动态段【作者】何婉【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1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4对38位成都人的发音进行语音实验和统计分析,考察了成都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特征。
分析主体分布、极限分布以及对照比较,得到了每一个声调调位内部调位变体的分布趋势,从而区分出每个声调调位的稳态段和动态段。
一、成都话(一)成都话是西南官话的代表方言之一。
甑尚灵(1958)的研究描述了成都话的语音概况,本次调查研究的范围是成都市区话。
(二)前辈学者对成都话的声调调查和描写中,认为成都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调类。
各家对成都话的调值分析如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甑尚灵1958 55 21 53 213杨时逢2006 45 21 42 213 1984 55 31 42/53 24何婉上述研究都是选择数量较少的发音人并且依靠耳朵的听觉来进行的调查研究。
本文准备考察成都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特征。
我对38位成都人的发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验和统计分析。
其中主要是对成都话的四个调类总体分布趋势的统计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区分了每个调位的稳态段和动态段。
中华五千年 2007年12月05日16:15 (来源:中华五千年)【简繁大中小】【收藏此页】【打印此页】【关闭】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
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
声母四川话有20个声母,总数比普通话少。
只有舌尖前音,没有舌尖后音。
[n]与[l]不分等特点。
韵母四川话有36个韵母,总数比普通话少。
声调四川话通常有阴平、阳来、上声、去声4个声调,古入声字绝大多数归入阳平调。
4个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21、53、213,在条目中,本馆以1、2、3、4分别表示。
名词名词约占四川话方言条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特点是其与普通话的词干相同,词缀不同。
四川话常在名词后加“子”、“巴”等词尾构成方言。
动词四川话的普通话差异较大,有的与普通话的动词貌似相同,但词义和使用范围不同;有的由于语音和词义不同。
四川话中动词一般不用重叠式。
短暂动作常用动词后面加“一下[i21 xa213]”来表示,例如“转一下”、“看一下”,不用“转转”、“看看”。
形容词四川话里的形容词,有的用特有的方言字来表示,如莽[man55](意:傻、憨、身材粗壮等)。
有的借用普通话中的同音字,如汤水[tan55 suei53]。
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词缀构成生动形式,表达各种不同的状态、感情色彩。
如“瓜(傻)”,除了“瓜稀稀”,还常说“瓜不稀稀”、“瓜眉瓜眼”、“瓜眉日眼”等形式。
代词四川话的代词主要有哪个[na53 ko21](谁)、啥子[sa213 ts53](什么)、哪阵[na53 tsen213](什么时候)、咋个[tsa21 ko213]、啷个[nan53 ko213](怎么)等。
量词四川话的物量词,如:匹:一匹瓦、几匹肋巴骨。
四川方言调查报告篇一:方言调查报告文学院学年论文题目:论济宁方言的内部特征姓名:学号: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年级班级:13级2班指导教师:20XX年9月15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前言.................................................................................................................. (1)一、选择规则的方言差异 (2)(一)义位内部组合的差异 (3)(二)义位搭配的方言差异 (4)二、序列规则的方言差异 (6)(一)义位内部序列规则的差异 (6)(二)义位之间序列规则的差异.................................................................................................6结语.................................................................................................................. ..............................7参考文献.................................................................................................................. . (7)论济宁方言的内部特征摘要: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其方言词汇跟普通话、山东方言、甚至北方方言的词汇都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从声调演变看四川方言南路话与湖广话的历史关系本文以洪雅方言声调演变为例,讨论四川方言南路话与湖广话的历史关系。
首先,通过实验语音学方法,分析了洪雅方言单字音声调格局及两字组连读变调。
由此,比较近八十年来洪雅方言与成都方言声调的演变情况,并结合方言史和移民史,发现在四川方言中,南路话与湖广话来源不同但接触深刻,湖广话引领南路话演变。
标签:四川方言南路话湖广话语言接触洪雅方言连读变调一、引言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隶属眉山市。
下辖15个乡镇,总人口约35万。
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张振兴,2012),洪雅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
最主要的语言特征就是有5个声调,入声独立成调。
根据周及徐(2013)的方言史与移民史研究,现代四川方言有两大来源,岷江以东以北地区是明清移民带来的方言,即所谓的“湖广话”;岷江以西以南地区则是当地宋元方言的存留,即所谓的“南路话”。
洪雅方言属于南路话,成都方言则属于湖广话。
研究连读变调对于理解方言的历史演变有重要意义。
从历时的观点看,动态的连读变调可能保留当地方音更多的历史特征,“本调”反倒可以说是“变调”的变化结果,此即丁邦新先生提出的著名论点“变调即原调”(Ting Pang-hsin,1982)。
也就是說,比较研究洪雅方言和成都方言的声调及其变化情况,可以发现二者的历史源流关系和语言接触规律。
本文发音合作人:曾从新,男,1956年10月生,洪雅东岳人,退休干部,高中学历。
曾先生世代居住于洪雅县内乡镇,家庭所有成员都操洪雅方言。
其本人也无外出居住史,是比较理想的、有典型性的洪雅方言语音的代表人。
二、语音实验步骤(一)实验准备根据《汉语方言词汇调查手册》,我们分别设计了单字音声调格局调查字表、两字组连读变调调查词表。
单字音调查字表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分5组,每组选取4个当地方言的常用字。
两字组调查词表分为25组,每组选取4个当地方言常用的双音节词。
论四川自贡地区方言语音特征及其社会溯源作者:余松琦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川自贡方言的语音进行特征归纳及对自贡地区盐文化进行浅究,在语音学视角下探究自贡方言独特性的同时,试图以社会文化视角揭示这些特征的形成溯源。
关键词:自贡方言;语音特征;社会溯源;独特性一、自贡方言的语音特征(一)自贡方言平翘舌分明,有卷舌特征自贡方言语音上最显著的特征即是其严格的平翘舌区分,这在川渝方言区中独具一格。
例如,在成都方言中,其“四”与“十”之区别主要表现在声调上,而发音方式相同,都为平舌发音。
而在整个四川方言区乃至西南官话区,除了自贡及川南周边方言以外,都不区分平翘舌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严格的平翘舌区分,使得自贡方言在发音方式上与普通话较为相近。
例如,普通话中有zh---z、ch---c、sh---s的区别,自贡话仍有zh---z、ch---c、sh---s的明显区别,自贡话除了极个别的字如“师”、“生”等由翘舌音念作平舌音外,在zh---z、ch---c、sh---s 的对比上与普通话整体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因此,自贡方言也常被认为是最接近于普通话的四川方言。
但是,自贡人在发翘舌音时,舌尖较普通话更为靠后,因此有卷舌特征。
(二)自贡方言的鼻音n和边音l区分不足,且没有后鼻韵及和韵尾在自贡方言中,几乎不存在鼻音n与边音l的区别,这在四川方言区中也独具特色。
例如,在“你看那的篱笆都要烂了哟” 这句话中,“篱”、“里”和“烂”都读作鼻音,并无明显的区分。
而在这一点上,自贡方言与重庆方言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则是将鼻音n归入边音l音中。
同时,自贡方言另一显著特征即是其缺少后鼻韵和韵尾。
例如“能”、“城”、“行”等字在自贡话中分别读作“nen”、“chen”、“xin”。
当然,作为四川方言中的次方言,这一点也是其与四川其他地区方言所共有的。
(三)自贡方言大量出现儿化音变,音调抑扬顿挫与四川其他地区方言不同,自贡地区方言儿化音普遍,这使得其音感较为独特,易于识别,比如:堆堆儿[tuei+tuei+?]变读为[tuei+tu?]、罐罐儿[kuan+kuan+?]变读为[kuan+ku?],这两个词语儿化时,韵腹和韵尾失落,只保留韵头,然后直接加上卷舌音。
近十年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综述【摘要】近十年来,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首先从语音教学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实践案例分析和技术应用探索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在总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最后展望未来,探讨了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了解近十年来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理论、方法、实践、案例分析、技术应用、发展趋势、总结、存在问题、解决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语音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语音教学的效果成为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语音教学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实践案例分析都在不断推进中,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借鉴。
深入研究近十年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研究目的:近十年来,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十年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的综述,总结目前研究的主要趋势和成果,揭示存在的研究热点和盲点,提出改进方法和建议,为未来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总结近十年来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成果,梳理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2.分析当前语音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趋势,探讨新颖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提升语音教学效果和效率。
3.探讨语音教学实践案例,深入挖掘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探索语音教学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探讨新技术在语音教学中的潜在作用和价值。
通过上述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了解近十年来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为未来研究方向的探索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第38卷第6期学报No 6Vol 382023年6月JournalofLeshanNormalUniversityJun ꎬ2023DOI:10.16069/j.cnki.51-1610/g4.2023.06.009四川方言叹词 哦嚄 的 小三角 研究凌艺桓(华中师范大学㊀文学院ꎬ湖北武汉430070)摘㊀要:近年兴起的网络热词 哦嚄 来自四川方言ꎬ作为四川方言高频叹词ꎬ 哦嚄 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和语用价值ꎮ将真实语料与 小三角 (表-里-值)理论相结合ꎬ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ꎬ适合于分析 哦嚄 这一方言叹词ꎮ在此基础上ꎬ将 哦嚄 与意义相近的叹词进行列表对比分析ꎬ能全面直观地展现 哦嚄 一词的丰厚韵味与独特价值ꎮ关键词:四川方言ꎻ叹词ꎻ 哦嚄 ꎻ 小三角 理论中图分类号:H172.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9-8666(2023)06-0059-08收稿日期:2022-04-02作者简介:凌艺桓(1998—)ꎬ女ꎬ四川资阳人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汉语词汇㊁方言ꎮ㊀㊀作为四川方言中极富代表性和表现力的老派叹词ꎬ 哦嚄 在四川人日常生活以及方言影视剧中的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ꎬ近年来更是凭借其诙谐爽利的特点和表意简明的功能进入网络领域ꎬ受到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欢迎ꎮ经考察ꎬ笔者注意到 哦嚄 一词在网络交流中常以表情包形式出现ꎬ用于表示起哄㊁幸灾乐祸等情绪ꎬ此外也在少数情况中表示 遗憾㊁惋惜 ꎬ例如: 哦嚯ꎬ节目异常ꎬ请稍后重试 (咪咕视频提示语)ꎮ但在四川方言中ꎬ 哦嚄 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ꎮ因此ꎬ对 哦嚄 一词进行理性地认识和思考ꎬ对其语义色彩和语法功能进行系统的分析是极有必要的ꎬ这对语言研究和方言保护大有裨益ꎮ叹词 哦嚄 并非四川方言所独有ꎬ由于地区间语言接触ꎬ 哦嚄 在重庆㊁云南㊁贵州㊁湖北等地的部分方言点均有分布ꎬ但受各方言片区习用语法系统的影响ꎬ其语义特征㊁语用功能等并不完全一致ꎮ基于此ꎬ本文是以四川方言(以成渝片区为主)中的叹词 哦嚄 为主要研究对象ꎬ旨在探究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ꎮ本文以邢福义(1984)提出的 小三角 (表-里-值)理论为基点ꎬ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ꎬ借用对比分析法及认知语言学㊁语篇分布理论㊁信息焦点㊁功能语言学等ꎬ对四川方言叹词 哦嚄 的语表形式㊁来源演变㊁语义特征㊁语用功能及语用价值进行描写㊁研究ꎬ力求全方位㊁多角度地展现 哦嚄 一词的整体面貌ꎮ文章的方言语料一部分来自四川方言影视剧«幸福耙耳朵»ꎬ其余语料为笔者自拟ꎮ㊀㊀一㊁ 哦嚄 的语表形式和来源语表形式是一个语言现象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及相关特征ꎬ也是最容易被人观察㊁注意到的部分ꎮ[1]439邢福义认为ꎬ小到语素㊁词ꎬ大到复句和句群ꎬ都有着自己的语表形式ꎮ在语音方面ꎬ作为口头习用叹词ꎬ 哦嚄 的语音随意性较强ꎮ在四川地区ꎬ 哦嚄 一词的读音可大致分为[o11xo55]㊁[o51xo55]㊁[o51xo213]和[o11xuãr55]四种ꎮ经笔者考察ꎬ四种声调的使用并无特定的地域分布规律ꎬ而是与说话人的日常语言习惯有关ꎮ相较而言ꎬ四川人对[o11xo55]㊁[o51xo55]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要比[o51xo213]㊁[o11xuãr55]更高ꎮ另外ꎬ在意义和用法上ꎬ带儿化的[o11xuãr55]一般只用于表示窃喜㊁幸灾乐祸ꎬ其他三者声调则通用于惋惜和幸灾乐祸两种语义情境ꎮ叹词的书面符号是借字而成ꎬ故至今并未有与 哦嚄 确凿对应的本字见于辞书ꎮ除了本文书写所采用的 哦嚄 ꎬ该词也常被写作 哦嗬 哦嚯 和 哦豁 ꎮ在这四种写法中ꎬ 哦豁 的使用频率最高ꎬ但 豁 在词义上几乎与 哦豁 毫无联系ꎬ有随意之嫌ꎮ而比较«现代汉语词典»对 嗬 嚯 嚄 三词的释义可以发现ꎬ 嚯 嗬 所表达的惊奇义远不如 嚄 出乎意料[2-3]ꎬ因此我们认为ꎬ此处选用 嚄 记音更为恰当ꎮ作为方言典型叹词ꎬ 哦嚄 通常置于句首㊁句中作独立成分或单独成句ꎬ少数情况下也可作谓语和宾语ꎮ例如: 你 哦嚄 过来 哦嚄 过去ꎬ也没得作用ꎮ (谓语) 她听到过后就说了句 哦嚄 ꎮ (宾语)但是ꎬ立足四川方言区纵观语言事实ꎬ绝大部分情况下 哦嚄 都是作为独立语出现ꎬ不具有完全的述谓性[4]ꎬ也不能与其他语气词连用ꎮ在考释 哦嚄 来源的过程中ꎬ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ꎮ«巴县志»卷五«礼俗 方言»篇提到: 通语惊叹词曰呜呼ꎬ巴语声转曰恶祸ꎮ恶读上声ꎬ祸读去声ꎮ 这里的 恶祸 便是指 哦嚄 ꎬ«巴县志»认为ꎬ 哦嚄 乃是古代汉语通语中 呜呼 的声转ꎬ 哦嚄 与 呜呼 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我们认为是有的ꎮ首先ꎬ 哦嚄 与 呜呼 在语音形式上相关性高ꎮ 哦[o11] 与 呜[u55] 的音同为舌面㊁后㊁圆唇元音ꎬ而 嚄[xo55] 与 呼[xu55] 的声母和声调则完全一致ꎬ韵母也较为接近ꎻ其次ꎬ从语义上看ꎬ虽然 哦嚄 另有 幸灾乐祸 的情态义ꎬ但其使用语境与 呜呼 仍然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ꎬ即都是用于不尽如人意㊁会带来损失的状况中ꎮ2002年ꎬ蒋宗福对 哦嚄 做出进一步考察ꎬ他在«四川方言词汇考释»中指出: 昭人对事物失败㊁失散等之叹惜词曰哦何㊁哦何完了㊁哦何吹了ꎬ即嚄之长盲ꎮ嚄ꎬ«声类»云: 嚄ꎬ大唤也ꎮ 大声可为喜而大声ꎬ则曰既ꎬ曰唏晞ꎮ惊喜则曰欢ꎮ失望大声则曰诶ꎮ至丧失而曰嚄ꎬ其义至极ꎬ故其声亦至极也ꎮ [5]蒋宗福将 哦嚄 的音义结合起来探讨ꎬ认为 [xo55] 乃是因丧失某物而发出的叹息遗憾之 大唤 ꎮ从 哦嚄 的音义特性上看ꎬ我们认为蒋宗福的考查结果是有参考价值的ꎮ«巴县志»一书与蒋宗福的考释都指向一个结论ꎬ即 哦嚄 是一个由 呜呼 嚄 等叹息声发展而来的表示惋惜等情感态度的心理叹词ꎮ关于 哦嚄 的演变是一个怎样的过程ꎬ目前语言学界尚无确定的考证和推断ꎬ但追溯这个词语的可能来源ꎬ对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意义ꎮ㊀㊀二㊁ 哦嚄 的语义特征语里意义是一个词或一个结构隐含在内的意义㊁内容或关系ꎮ[1]440 哦嚄 的语义十分丰富ꎬ我们在对其语义特征进行详尽描摹和叙述的同时采取 表里互证 法ꎬ探讨 哦嚄 的语义色彩与其语调形式之间的关系规律ꎬ并将 哦嚄 与共同语和四川方言中意义相近的叹词进行列表对比分析ꎬ以便更加直观深入地突出 哦嚄 的语义特征ꎮ㊀㊀(一) 哦嚄 的语义分类从总体上说ꎬ 哦嚄 是一个表情叹词ꎬ用于传达说话人对周围事物或对方说话内容的感情态度ꎮ 哦嚄 用于对当事人而言不利㊁不妙的境况中ꎬ如事物折损消耗㊁忘记要紧之事㊁得知不虞消息等等ꎮ根据 哦嚄 所表达情绪和使用语境的不同ꎬ可以大致将其语义分为两类:一是表示惋惜ꎻ二是表示幸灾乐祸ꎮ要注意的是ꎬ无论是表达惋惜还是表达幸灾乐祸ꎬ 哦嚄 都附带一种调侃㊁缓和情绪的意味ꎬ因此在面对火灾㊁地震㊁车祸等会造成巨大损失㊁危害人身安全的严峻形势或得知某人死亡伤残时ꎬ说话人即使感到惊诧㊁惋惜ꎬ也不宜用 哦嚄 ꎮ依据 哦嚄 的前身 呜呼 嚄 等叹息声可以推断出ꎬ 惋惜 应为 哦嚄 的中心语气意义ꎮ那么ꎬ表示惋惜㊁遗憾的 哦嚄 是如何发展出幸灾乐祸义的呢?我们认为ꎬ这与反语修辞以及四川人豁达幽默的性格有关ꎮ当 哦嚄 表示幸灾乐祸时ꎬ话语的实际意义与 哦嚄 的原义 惋惜 恰好相反ꎬ这其实是一种 反话正说 的手段ꎮ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ꎬ 反语 修辞能够传达出说话人幽默㊁讽刺㊁强调等语气ꎬ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ꎮ当说话人故意以叹息之声表达对对方的调侃戏谑时ꎬ语义与语表形式之间的矛盾也就使得话语充满了鲜明活泼的感情色彩ꎮ另外ꎬ上文提到ꎬ即使说话人用 哦嚄 表示幸灾乐祸ꎬ也绝非恶意嘲笑ꎬ而是充满嬉笑谐谑ꎬ具有很强的玩笑色彩ꎮ 四川人嘻哈打笑的乐观心态ꎬ练就了其能侃善谑的本事以及 言子 功夫ꎮ [6] 哦嚄 幸灾乐祸义的产生和流行正是川人这种幽默爽利的性格在语言表达上的投射ꎮ 哦嚄 这一幽默灵动的用法由于贴合了四川人的性格和语言习惯而被频繁使用ꎬ久而久之ꎬ 幸灾乐祸 也就作为 哦嚄 的一个正式义项被固定下来ꎮ1.表示 惋惜作为说话人在突发不利情况发生瞬间或讲述㊁听闻坏消息时出于惋惜的感叹词ꎬ 哦嚄 具有较强的临场性和瞬时性ꎮ 普通的句法结构ꎬ即使脱离语境进行分析ꎬ也有其自身的句法结构义ꎬ当进入某种语境ꎬ还会获得语境意义ꎮ[7]因此当 哦嚄 表示 惋惜 时ꎬ具体语境还赋予其 意外㊁无奈㊁懊恼㊁焦躁 等情态义ꎮ准确地说ꎬ四川话中的 哦嚄 更接近于混合式感叹ꎬ能同时表达多种复杂的感情ꎬ其语气和情绪比普通话中的 啊 哎 唉 哎哟 天啊 等叹词更为生动丰富ꎮ哦嚄 所能表达的话语意义十分灵活ꎬ人们在对所发生之事作出反应或是在与他人进行对话时ꎬ往往一句 哦嚄 就能道尽心中所蕴藉的种种情绪ꎮ在实际运用中ꎬ虽然 哦嚄 能同时传达出多种情感ꎬ但其含义侧重和感情程度也因语境变化而有所差异ꎮ我们可以结合具体语例来理解 哦嚄 一词所能表达的含义:1)表示 惋惜 ꎬ兼表 意外 惊诧(1)(突然停电)哦嚄ꎮ(2)(从电视上看见冬奥会比赛中武大靖摔倒)哦嚄!(3)(发现小狗的脚瘸了)哦嚄ꎬ狗娃子ꎬ你脚杆啷们怎么搞起的?(4)A:说是果果把脚杆摔流血了ꎬ她老汉儿带她去包了下ꎮB:哦嚄ꎬ严不严重哟?(5)A:好霉啊ꎬ上午手机落了ꎮB:哦嚄ꎬ找到没得喃?在例(1)(2)(3)中ꎬ 哦嚄 是说话人在突然停电㊁运动员摔倒㊁发现小狗受伤的一瞬间出于意外的下意识反应ꎬ其中例(1)还表达出对停电影响自己生活的无可奈何ꎬ例(2)(3)均有对运动员摔倒㊁小狗受伤的惋惜㊁意外ꎮ例(4)(5)中ꎬ 哦嚄 作为接语出现ꎬ表达应答者在听闻坏消息后的惋惜㊁吃惊ꎬ其后所带的补充说明话语ꎬ在 惊诧 之外也传达出应答者对当事人的同情㊁关切情绪ꎮ2)表示 惋惜 ꎬ兼表 失望 无可奈何 这时的 哦嚄 传达出说话人在得知坏消息和事件未能如愿的情况下遗憾可惜的情绪ꎬ其程度较浅ꎮ换言之ꎬ尽管事件不如人意ꎬ但不至于让人感到紧张㊁恼怒ꎮ(6)A:我听到小李说陈家巷那家烤肉店关了ꎮB:哦嚄ꎬ那家烤肉少很好吃ꎮ(7)A:我们晒到外面的花生遭耗子啃啊ꎮB:哦嚄ꎮ(8)我昨天想起把虫草炒来吃ꎬ翻出来一看ꎬ哦嚄ꎬ过都过期了ꎬ晓得好久买的哦ꎮ(9)哦嚄ꎬ下雨了ꎬ出去耍不成了噻ꎮ(10)(学校里停电几分钟后又来电)学生们:哦嚄!例(6)(7)(8)中ꎬ说话人对 喜欢的烤肉店歇业 老鼠偷吃自家花生 食物过期 这三件事情感到惋惜㊁遗憾ꎻ例(9)中说话人用 哦嚄 传达出因下雨不便外出玩耍的失望和盼望雨停却无可奈何的情绪ꎻ例(10)是四川方言中非常有趣的例子ꎬ我们可以将其与例(1)对比起来进行探讨ꎮ供电恢复能使人们的生活恢复正常运转ꎬ但这可能并非学生所愿ꎬ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更是如此 停电时的 哦嚄 表示学生面对停电这种突发情况的意外惊诧以及对 顺理成章 停课的窃喜㊁幸灾乐祸ꎬ而来电则意味着教学秩序恢复正常ꎬ此时的 哦嚄 表达出学生因不能继续偷懒而失落遗憾㊁无可奈何的情绪ꎮ同是一个 哦嚄 ꎬ在停电前后却表达出了同一群体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ꎬ可见该词表意之灵活多变ꎮ3)表示 惋惜 ꎬ兼表 懊恼 焦躁 醒悟要注意的是ꎬ这里 哦嚄 的感情程度较2)中明显更深ꎬ常用于会给人们带来一些麻烦或是造成不小损失的突发事件中ꎮ(11)(不小心把盘子打碎)哦嚄!(12)(关闭电脑时突然想起文件没有保存)哦嚄!哦嚄!我论文好像搞忘保存了!天哪!(13)(偷看电视的小孩猛然意识到妈妈回来了)哦嚄ꎬ哦嚄ꎬ糟了ꎬ我妈回来了ꎮ(14)(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凤姐: 哦嚄!搞快点回去ꎬ老娘的衣服还晾到外面在!(«幸福耙耳朵») (15)哦嚄ꎬ我钥匙呢ꎬ哎呀ꎬ我屋头还炒起菜的ꎬ天嘞!例(11)说话人对自己失手打碎盘子这件事感到懊恼㊁惋惜ꎻ例(12)中说话人猛然醒悟到自己忘记保存文件ꎬ辛苦写的论文白费劲了ꎬ用 哦嚄 来表示此时自己的懊恼㊁焦躁㊁醒悟㊁无奈和些许恼怒之情ꎻ例(13)中小孩猛然意识到妈妈快到家了而自己已经来不及关电视ꎬ可能会受到母亲的责备ꎬ 哦嚄 表达出小孩的懊恼㊁醒悟和紧张焦躁ꎻ例(14)中 哦嚄 传达出突然下雨来不及赶回去收衣服的焦躁㊁无可奈何ꎮ例(15)中说话者猛然发现自己忘带钥匙ꎬ感到懊恼ꎬ同时对无法进家门关火这件事情感到焦急ꎬ所以再用 哎呀 天嘞 等叹词加以宣泄ꎮ例(12)(13)中的 哦嚄 有一个共同点ꎬ即都采用反复的形式ꎮ在语言运用上ꎬ词语反复可以起到增强语气㊁放大情绪㊁突出强调的作用ꎮ四川人习惯将 哦嚄 作为一个独立运用的感叹词ꎬ但在日常对话中ꎬ为宣泄情绪ꎬ 哦嚄 也会以反复的形式出现 例(12)忘保存文件的懊恼焦躁ꎬ例(13)将会被母亲责备的懊恼紧张都因此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ꎮ2.表示幸灾乐祸当不幸降临到自己身上时ꎬ 哦嚄 是一种自嘲ꎻ而当不幸降临在他人身上ꎬ说话人一声 哦嚄 则既可能是真切的惋惜ꎬ也可能表示幸灾乐祸ꎮ 哦嚄 的这一义项大致等同于普通话中 哈哈 等叹词所表达的调侃义ꎬ多用于长辈对晚辈或亲密朋友间的善意揶揄ꎬ带有很强的玩笑色彩ꎬ不能用于严肃场合ꎮ要注意的是ꎬ在四川方言中ꎬ 哦嚄 不用于恶意嘲讽挖苦ꎬ也不常用于晚辈对长辈或是关系一般的人之间ꎬ否则可能引发误解ꎮ(16)A:我英语作业搞忘带了ꎮB:哦嚄ꎬ那你小心遭老师收拾哦! (17)(得知王宝器因打麻将被老婆教训)兄弟伙: 哦嚄ꎬ之前就喊了你夹起尾巴做人ꎬ这下遭了噻! («幸福耙耳朵»)(18)(逗小孩)哦嚄ꎬ你妈老汉儿走了ꎬ不要你了哇ꎮ在例(16)(17)中ꎬ 哦嚄 均有对好友遭遇的调侃㊁幸灾乐祸ꎬ有调和气氛之用ꎮ例(18)小孩在商场无理取闹ꎬ其父母冷处理假装离开ꎬ这时路人想提醒孩子赶上父母ꎬ此处的 哦嚄 看似幸灾乐祸ꎬ实则是对小孩的关心ꎮ受人们复杂认知心理的影响ꎬ 哦嚄 在表示 幸灾乐祸 时其情感对象逐步扩大ꎬ也即不再局限于以别人的不幸为乐ꎬ也可以是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好㊁不利的事件为乐ꎮ这时 哦嚄 表达的情态义更接近于 窃喜 ꎬ这种情况相对较少ꎮ例如: (19)(公司停电)哦嚄!好不容易停回电ꎬ搞快点下班啰!(20)我今天上吐下泻ꎬ哦嚄ꎬ这下又要瘦了ꎬ嘻嘻ꎮ上述两例的 停电 和 上吐下泻 在客观认知中都属于坏事ꎬ但说话人并不以为然ꎬ相反还认为是对自己有利的事件ꎬ因此用 哦嚄 来掩饰心中的喜悦情绪ꎮ㊀㊀(二) 哦嚄 的语义色彩与语调形式表情叹词多用于笼统地表达说话人内心的感受和情绪ꎬ故其语义具有较高的模糊性ꎬ 哦嚄 一词也不例外ꎮ为了区分其不同义项ꎬ理清说话人的真实意图ꎬ除了依靠交际语境ꎬ听话方还可以充分利用听觉视觉条件ꎬ以说话人的语气㊁语调㊁语速及其表情体态为辅助进行清晰辨义ꎮ一个句子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成分和结构方式ꎬ为了适应具体环境中的交际需要ꎬ它还必须有特定的语调ꎮ [8]在语言交流中ꎬ语气语调是语义信息㊁说话者情感传递不可或缺的因素ꎬ其受说话者情感因素的影响而变化ꎬ让听者得以准确地捕捉到说者的情绪状态以及试图传达的重点信息ꎮ有着直接抒发胸臆效用的叹词ꎬ其语调形式尤为丰富ꎬ 哦嚄 也不例外ꎮ例如表嘲讽㊁幸灾乐祸等情感时是尾音拉长而稍升高ꎻ表惊诧㊁懊恼时语调变为升调且高ꎻ表惋惜㊁无奈时降调偏低ꎮ除语调㊁语气外ꎬ语速在叹词意义表达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ꎮ一般情况下ꎬ当说话者处于激动㊁喜悦等积极情绪时ꎬ其说话的语调会自然提高ꎬ语速也会随之加快ꎻ而在急切㊁紧张㊁惊诧等心理状态出现时ꎬ其说话的语速则更为偏快ꎻ反之ꎬ当说话者处于懊恼㊁无奈等消极情绪时ꎬ其说话的语速则会减慢ꎮ自然ꎬ无论是语调㊁语气还是语速ꎬ都会随着主体感情的强烈程度而有所差异ꎮ[9]为更好理解 哦嚄 一词是如何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调㊁语速来表达其丰富复杂意义的ꎬ我们不妨结合已搜集的实际语料进行分析:(21)(吃饭时不慎将筷子掉落在地)哦嚄ꎮ面对生活中一些小插曲ꎬ例如在使用过程中不小心掉落笔㊁梳子㊁筷子等ꎬ四川人也习惯用 哦嚄 一词加以 抒发胸臆 ꎬ这正是其性格中 感性直白 一面的体现ꎮ在这类使用语境中ꎬ 哦嚄 的惋惜㊁意外等语义特征变得很弱ꎬ感情色彩趋于淡化ꎬ更多是起到对这些小插曲的缓和作用ꎬ故而发音缓慢ꎬ语气㊁语调较为平稳ꎮ(22)哦嚄ꎬ狗娃子ꎬ你的脚杆啷们搞起的?说话人不经意发现小狗的爪子瘸了ꎬ急于弄清楚情况ꎬ此处的语速因意外吃惊而有所加快ꎬ语调也相应上升ꎮ(23)哦嚄ꎬ我考级没过ꎮ说话人为自己考级未过感到惋惜ꎬ情绪低落ꎬ这里 哦嚄 语调低沉ꎬ尾音拉长而下降ꎮ(24)哦嚄ꎬ我的笔喃?在考试之前ꎬ说话者突然发现自己忘记带笔ꎬ这里的 哦嚄 表现了说话人意识到自己忘事瞬间的懊恼㊁不顺心等情绪ꎬ此时语速紧凑ꎬ语调偏低ꎮ(25)哦嚄!哦嚄!我手机掉到厕所头去了ꎮ此处连续出现的两个 哦嚄 突出了说话人在手机掉进厕所后的焦躁㊁自责㊁无法接受ꎬ又因事发突然ꎬ故而也有意外㊁茫然等情绪ꎬ此时 哦嚄 语气较重ꎬ语速加快ꎬ语调明显抬高ꎮ(26)A:我校牌落了ꎬ门卫不要我进去ꎮB:哦嚄ꎬ那你要遭起咯ꎮ这里 哦嚄 一词用于表达应答者对朋友不幸的幸灾乐祸ꎮ说话者对对方的处境以及接下来可能的遭遇持戏谑㊁嘲讽之情ꎬ其语调大致可分为高升调和曲折调两种情况:其一ꎬ说话者当众起哄ꎬ音节拉长ꎬ语调高而上扬ꎻ其二ꎬ对话仅发生在两人之间ꎬ说话者不事张扬ꎬ其戏谑之情通过阴阳怪气㊁略带曲折的语调表现出来ꎮ㊀㊀(三) 哦嚄 与近义叹词的比较哦嚄 与四川方言叹词 哦哟 哎呀 以及普通话近义叹词的语义区别见表1:表1 哦嚄 与近义叹词对比情况汇总词语意义与 哦嚄 的区别哦嚄方言叹词ꎬ表示惋惜㊁幸灾乐祸ꎮ语境的不同赋予该词不同的情绪意味ꎬ如惊诧㊁无奈㊁焦躁等ꎮ哦哟[o53yo21]四川方言叹词ꎬ表示惊异㊁赞叹㊁讥讽ꎮ1. 哦哟 不能表示惋惜ꎮ2. 哦哟 的讥讽义范围更广ꎬ且更侧重对对方得意之事的调侃ꎮ哎呀[10]四川方言叹词ꎮ1.哎呀1[ai21ia21]ꎬ表示惋惜㊁焦躁或不耐烦㊁不满意ꎮ2.哎呀2[ai55ia13]表示惊讶或赞叹ꎮ1. 哎呀 不能表示幸灾乐祸ꎮ2.在表示 惊讶意外 义时ꎬ 哎呀 的使用范围更广ꎬ不只是对突发不利事件感到意外ꎮ啊㊁哎叹词ꎬ表示惊讶㊁惊异ꎮ在表示 惊讶 义时ꎬ 哦嚄 只限用于听闻坏消息或用于突发不利情况中ꎬ而 啊 哎 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ꎮ哎哟叹词ꎬ表示惊讶㊁痛苦㊁惋惜等ꎮ与 哦嚄 相比ꎬ 哎哟 的惊讶义更为广泛ꎬ可用于中性㊁积极㊁消极等语境中ꎮ哦嚄 往往不能表示痛苦ꎮ哎哟 不能表示调侃㊁幸灾乐祸ꎮ唉叹词ꎬ表示伤感或惋惜ꎬ能表示失落㊁无奈的情感ꎮ 唉 不能表示幸灾乐祸ꎮ天啊叹词ꎬ表示惊讶ꎬ难以置信的感情ꎮ1. 天啊 不能表示调侃㊁幸灾乐祸ꎮ2.在 意想不到 这层意义上ꎬ 天啊 的程度较 哦嚄 更深ꎬ更侧重于事件的 难以接受 ꎮ呵哟叹词ꎬ表示赞叹㊁戏谑或惊异ꎮ同是表 戏谑 ꎬ 哦嚄 是对对方不幸的戏谑ꎬ偏重幸灾乐祸ꎬ 呵哟 没有这方面的特点ꎮ呵哟 不能表示惋惜ꎮ嘿嘿叹词ꎬ形容得意或满意ꎮ 嘿嘿 在得意㊁嘲讽之意上与 哦嚄 重合ꎬ但其表示 满意 的意义项在 哦嚄 中没有体现ꎮ㊀㊀三㊁ 哦嚄 的语用功能与语用价值表-里-值 小三角的最后一环 值 ꎬ指的是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效应及其在运用中产生的特定价值ꎮ邢福义认为ꎬ一个语法单位或是一种语言现象能够在语言系统中存在ꎬ在语言交际中承传ꎬ必定有其语用价值上的根据ꎬ否则便会被淘汰ꎮ[1]442在此章中ꎬ我们引入语篇分布和信息焦点理论ꎬ探讨 哦嚄 的语篇分布及相应语用效果ꎬ实现 表 值 结合ꎬ以便更深入地挖掘 哦嚄 一词的独特语用价值ꎮ㊀㊀(一) 哦嚄 的语篇分布和语用功能如果把叹词置于语篇或会话中来进行观察ꎬ其主要功能就体现为组织话语的程序性功能ꎮ[11]当叹词 哦嚄 处于会话结构中时ꎬ一般有三种分布形式:位于话轮前端㊁位于话轮中间和作为独立话轮出现ꎮ①1.位于话轮前端当 哦嚄 位于话轮前端时ꎬ形成 哦嚄+后项 的模式ꎮ该模式既可以是在某种情境下引出话题的发语ꎬ也可以是作为应答反馈的接语ꎬ其信息焦点一般集中于后项所表述的内容ꎬ 哦嚄 则起到标记情感态度㊁引人注意的作用ꎮ例如: (27)A:哦嚄ꎬ我作业搞忘啊带ꎮB:哦嚄ꎬ那现在回去拿搞得赢不?例(27)中ꎬ第一个 哦嚄 位于发语的前端ꎬ一方面宣泄着说者的情感ꎬ表达其忘记带作业的惊诧㊁焦急㊁懊恼等情绪ꎻ另一方面有着对话语信息的强调和提示作用ꎬ能够引起听话人的注意ꎮ第二个 哦嚄 位于接语的前端ꎬ起着标记说话人立场和情感态度的作用ꎮ前面提到ꎬ位于接语前端的 哦嚄 既可以是积极的㊁肯定的ꎬ也可以是相对消极的ꎬ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后项内容以及说者语气态度加以判定ꎮ例(25)接语中有表示关切㊁建议的内容ꎬ故而此处的 哦嚄 表达了说话人对对方处境的惋惜ꎬ表现出他的立场ꎮ2.位于话轮中间当 哦嚄 位于话轮中间时ꎬ形成 前项+哦嚄+后项 的模式ꎮ此时的 哦嚄 往往起着连贯承启的作用ꎬ作为 黏合剂 和情感线索将前后的内容加以衔接ꎮ例如:(28)A:又停电了ꎬ等哈打麻将只能手搓ꎮB:你那个算啥子哦ꎬ我衣服丢到洗衣机头才刚刚开搅ꎬ哦嚄ꎬ安逸了噻ꎬ这热的天等到来电衣服怕要泡馊哦!在例(28)中ꎬ 哦嚄 是一个非概念的情绪表达ꎬ表示说话人对停电一事及其可能引发后果的惋惜㊁不满㊁无奈ꎮ在这样一个话轮中ꎬ若删掉中间的叹词 哦嚄 ꎬ虽不损害前后语句表意的完整ꎬ但会对话语连贯性和说者主观态度的明晰程度造成影响ꎬ换言之ꎬ会对听者能否省力地理解语句造成影响ꎮ因此ꎬ此处 哦嚄 除了凸显说话人立场态度ꎬ还能给听者提供 情感线索 ꎬ协助其准确解码ꎬ快速理解说者表达意图ꎮ3.作为独立话轮出现当 哦嚄 作为独立话轮出现时ꎬ话轮中无话语焦点ꎬ听者必须借助其他话轮或说者的表情语气才能对 哦嚄 的意味加以推导ꎬ例如: (29)A:妈哟嘞ꎬ遭逮到不按导向车道行驶ꎬ扣了我2分ꎮB:哦嚄ꎮA:莫在这儿给我幸灾乐祸的哈ꎮ在这种结构模式中ꎬ 哦嚄 没有前后项内容ꎮ一般来说ꎬ在实际语用中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语气语调便能推定此处 哦嚄 的情态义ꎮ另外ꎬ后句中听话人 不要幸灾乐祸 的 谴责 和抱怨ꎬ也可以表明这里的 哦嚄 表示的是说话人戏谑㊁幸灾乐祸的态度ꎮ㊀㊀(二) 哦嚄 的独特语值李宇明将语言的职能分为工具和文化两大范畴ꎮ他认为ꎬ语言作为工具是用于交际㊁体现思维ꎻ在文化方面是起承载㊁反映文化以及增进身份认同和情感依存的作用ꎮ[12]我们可以在此指导下对 哦嚄 的语用价值作积极探索ꎮ1.工具范畴1)表意灵活ꎬ交流便利在四川方言中ꎬ 哦嚄 是一个包含多重意蕴情绪的混合式感叹语ꎮ 哦嚄 的情态义虽然丰富ꎬ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ꎬ其语义就会变得十分明确ꎮ因此ꎬ在对所发生之事作出反应或是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ꎬ往往一句 哦嚄 就能道尽说话人心中蕴藉的种种情绪ꎮ如:(30)(公司停电)A:哦嚄!。
四川宣汉话的“X儿”现象研究“X儿”现象既涉及音变现象又涉及词汇、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宣汉方言中“X儿”现象(儿尾、儿化现象)很明显,与其他方言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
探讨宣汉话的儿尾、儿化的性质及内涵、渊源、分布及原因、结构类型、读音、功能等必将有利于加深人们对宣汉话的认识,促进对当地方言文化的研究。
标签:四川省方言宣汉话儿尾儿化宣汉县历史悠久,建制始于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现今幅员4271平方公里,人口123万,位于四川东北边陲、大巴山南麓、嘉陵江上游。
近年,宣汉县普光镇发现了储量位居全国第二的天然气田,随着天然气的陆续开发及当地社会的发展,吸引着无数人走近它、了解它甚至探寻它。
探讨宣汉话里的“X 儿”现象,必将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这片历史悠久而今成为开发热土的方言文化的认识,促进对当地方言文化的研究。
一、宣汉话“X儿”的源与流“儿”本义指“小儿”,《说文》:“儿,孺子也。
从儿,象小儿头卤未合。
”段注:“儿孺双声,引申为幼小之称。
”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中的不少意义空灵的虚词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实词虚化而来。
语素“儿”就是其中之一,它经历了由实语素转化为虚语素的过程。
王力先生最先在《汉语史稿》的“语法的发展”中说明了这个问题,后来鲁允中先生在《轻声与儿化》一书中继续说明了汉语“儿”语素从实语素转化为儿尾的构词后缀,再继续虚化直至完全儿化的全过程。
“‘儿’字附在其他语素后边儿、联缀成一个词的,在先秦的文献里是罕见的,到了汉朝人的作品里,就可以找到一些了。
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用例就多了起来。
……‘儿’在这个时期。
已经开始了虚化的过程。
往后到了唐宋时代,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儿’的使用范围扩大了,而且还可以从附加在一些非古生物名词后边儿的‘儿’字看出它的虚化过程发展得极为迅速。
……‘儿’字虚化为一种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的构词后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及至元、明、清时期,带‘儿’字的使用频率空前提高,并且充分显示了‘儿’在汉语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