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门外的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
- 格式:docx
- 大小:18.30 KB
- 文档页数:3
叶圣陶花园外读后感叶圣陶的《花园外》是一部以青少年成长为主题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成长历程,展现出了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这部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描写,使读者对自己的成长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读完《花园外》,我深受触动,有了很多感悟。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在家庭中,他面临着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迷茫,但他仍然努力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学校中,他经历了友情的背叛和老师的误解,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和真理。
在社会中,他面对着各种诱惑和挑战,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让我深受感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其次,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追求内心的成长和完善。
在家庭中,他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
在学校中,他反思自己对友情和老师的态度和行为,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和思想素养。
在社会中,他反思自己对诱惑和挑战的态度和行为,努力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人。
这种对自己的反思和追求内心的成长和完善,让我深受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追求内心的成长和完善,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最后,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
在家庭中,他努力学习父母的教诲和家风家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家教和家风。
在学校中,他努力学习老师的教诲和校风校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业和学风。
在社会中,他努力学习社会的教诲和社风社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
这种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素养的提高,让我深受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社戏读后感800字写孩子《孩子》读后感篇一读了《社戏》,那一群孩子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就像一群灵动的小精灵,突然闯进了我的心间,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些傻里傻气又充满欢乐的时光。
文中的孩子们,那可真是一群有趣的家伙。
他们对于社戏的期待,就像是我们小时候盼着过年一样急切。
你瞧,他们为了能去看社戏,那股子机灵劲儿全使出来了。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这一段描写,我刚读到的时候觉得有些好笑,这偷豆的行为怎么还能这么光明正大地写出来呢?但仔细一想,这才是孩子呀,孩子的世界里哪有那么多对错的条条框框。
也许在他们眼里,这不过是一种小小的调皮捣蛋,就像我们小时候偷偷从邻居家树上摘个果子一样,虽然知道不太对,但那种小小的冒险带来的刺激感,让我们忍不住去做。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和一群小伙伴去村里的小河边捉鱼。
那时候哪有什么正儿八经的捉鱼工具呀,就用自己做的小网兜,还有双手。
我们在河里扑腾来扑腾去,溅起的水花把我们的衣服都湿透了。
结果鱼没捉到几条,还把自己弄得像个泥猴子。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我们和《社戏》里的孩子多么相似啊。
都是怀着一颗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心,去做那些在大人眼里看似不靠谱的事情。
而且啊,文中孩子们之间那种纯真的友谊也特别打动我。
双喜就像个小领袖,聪明又有担当。
他带着小伙伴们去看社戏,一路上照顾着大家。
当阿发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简单的一句话,就把孩子之间那种无私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友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不会因为一点小利益就互相算计,在他们的小世界里,大家都是好朋友,好伙伴。
这可比我们现在有些成年人之间复杂的关系要纯粹得多了。
我就想啊,我们是不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把这种纯粹的东西给弄丢了呢?这些孩子,他们在那个小小的乡村里,过着简单却又充满乐趣的生活。
他们的快乐是那么容易得到,一场社戏,一些偷来的豆,就能让他们开心好久。
而我们现在呢,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却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孩子与老人读后感《孩子与老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
它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一个老人之间的温馨故事,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孩子和老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友谊。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孩子和老人之间特殊的情感纽带。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孤儿,他失去了父母,生活在孤儿院里。
他的生活虽然艰难,但他却是一个乐观坚强的孩子。
在孤儿院里,他结识了一个老人,老人给了他很多关爱和帮助。
他们之间的友谊让人感动,让我深深地思考了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关系往往被忽视。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更多地与同龄人交往,而忽视了和老人之间的交流。
老人们也常常被孤立在家中,缺少陪伴和关爱。
然而,孩子和老人之间却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他们可以互相带来温暖和关爱。
通过《孩子与老人》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重要。
孩子们应该学会尊重和关爱老人,老人也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指导。
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关爱和尊重,也可以给老人带来温暖和快乐。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友情所感动。
他们之间的交流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和美好。
我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能够更多地和老人交流,给予他们关爱和陪伴。
我也希望能够教育孩子们尊重和关爱老人,让他们学会从老人身上汲取智慧和温暖。
总的来说,《孩子与老人》这部小说给了我很多启发。
它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重要。
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多地关注孩子和老人之间的交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让孩子和老人都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花园外读后感悟50字摘要:1.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介绍2.长儿被排斥的原因及其渴望3.社会冷漠现象的反思4.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正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会发生一些让人深感冷漠的事情。
最近我读了一篇名为《花园外》的故事,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冷漠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长儿的小男孩。
他的母亲是一位洗衣工,由于地位卑微、家境贫寒,长儿被剥夺了同龄孩子享有的快乐。
他渴望能够走进那个美丽的花园,看看里面鲜艳的花朵,尽情地玩耍。
然而,现实却让他失望了。
有一天,长儿经过花园时,被大门外的大汉粗暴地推倒。
大汉大声嘲笑他:“小流氓,不出钱想逛花园,快给我滚!”坐在门口歇息的车夫也跟着狂笑。
这一幕让人心寒,长儿心中充满了痛苦和失望。
这个故事反映了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冷漠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为家庭背景、地位等原因被排斥在社会的主流之外,他们渴望被认可、被关注,却始终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
这种现象不仅让人感叹社会的残酷,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无意中伤害了他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不论对方的身份、地位如何。
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有责任去关注那些被冷漠包围的人,给他们温暖和希望。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珍惜眼前的生活。
与长儿相比,我们拥有的太多,但我们却很容易忽略这些幸福。
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感恩,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
总之,《花园外》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孩子的读后感孩子的读后感1这是著名方法学家吴甘霖夫妇19年的教子手记,是一本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让广大父母有效培养“自觉型孩子”的著作。
作者的儿子吴牧天,原是一个“捣蛋王”,后来在父母引导下,成为善于自我管理的学生,并考上美国重点大学。
他总结自己成长经历写作的《管好自己就能飞》一书,荣登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总榜,激发全国近百万学生的“自我负责,自我管理”热潮。
当今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大的缺陷在于讲道理太多,讲方法太少。
本书通过生动事例,总结了一系列让孩子养成自觉精神和自我管理习惯的`有效方法: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管时间”到“管心情”,从“战争型人格”到“正面沟通”,以及有效教子的九字方针(“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有效批评的“三明治”方针……“孩子一自觉,父母何必逼!”本书最想告诉读者的是: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只要能让孩子养成自觉的好习惯,广大父母就能摆脱吃力不讨好的教子忙累,让孩子自我管理、健康成长!孩子的读后感2暑假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许多知识丰富的书,但我最喜欢的是那本是充满童趣充满快乐的。
它是什么书呢?它呀,就是《吵闹村的孩子》。
《吵闹村的孩子》这本书里有一个小主人公,她就是调皮可爱、聪明大方的女孩丽莎。
吵闹村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只有三户人家,七个孩子。
这里又是一个快乐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十分幸福,他们时时刻刻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在学校,又温柔的老师、友善的同学、宽松的环境;在家里,又爸爸妈妈所给予的极大关爱和自由。
他们可以无忧无虑地游戏肆无忌惮的吵闹。
在游戏和吵闹中,他们学会了乐观、自信、关爱别人……我觉得我们应该像吵闹村的孩子们一样独立。
像刚出壳的小鹰一样勇敢往前飞翔。
吵闹村的孩子他们都很勇敢,喜欢独自探索世界,善于表达,特别谦虚,而且还善待别人。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孩子的读后感3今天,我读了《水孩子》这本书,这本书生动有趣。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扫烟囱的贫穷小男孩——汤姆如何变成了一个水孩子,并长大成人。
花园外读后感20字
《花园外》是一本充满活力的故事,它展示了一个关于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刻苦奋斗的家庭的故事。
在父母的支持和孩子的无私投入下,这个家庭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达到了比谁都更快乐的境界。
读完故事,我觉得感动和鼓舞。
作者用自己的故事提醒我们,拥有梦想也是一种美德,如果你有决心,你就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努力。
正如作者所说,“比起无忧无虑的度假,有梦想更能使人快乐”。
梦想就相当于带着一种执着和渴望,在不断地追逐着它。
另外,从故事中也可以看到,家庭的友爱和团结是很重要的。
给家庭成员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支持,而不是简单的命令和威胁,他们才能克服困难,实现梦想。
在一起度过困难,支持彼此,积极行动,让家庭拥有更强大的力量,走出困境。
最后,《花园外》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不要停止奋斗,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让家庭的光辉常照大地。
只要有梦想,就有希望,相信在梦的路上,不会有一个人永远孤单,家庭的感情还将给我们力量,让我们一起度过艰难的时刻,实现更好的未来。
- 1 -。
绿书签回家的孩子读后感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三篇《绿书签回家的孩子读后感》作文:篇一绿书签回家的孩子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绿书签回家的孩子》这本书,我这心里头啊,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这书里的主人公,就像我们身边的小伙伴,普普通通却又那么特别。
也许他曾经迷茫过,在那充满诱惑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就像我们有时候也会犯糊涂一样。
我觉得吧,这书里描述的那些不良诱惑,简直就是一个个张牙舞爪的小怪兽,时刻准备着把孩子们拖进深渊。
比如说网络上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可能一开始觉得好玩,可谁知道啥时候就陷进去出不来啦!不过呢,这主人公最后能摆脱那些坏东西,重新回到正路上,我又觉得特别振奋。
这是不是告诉我们,就算犯了错,只要有心改,啥时候都不晚?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是我遇到了那些诱惑,我能像他一样坚定地转身吗?回想起我自己,有时候也会经不住一些小诱惑,比如偷偷多玩一会儿手机游戏。
看完这本书,我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可不能这样啦!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看到了希望。
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吧?也许以后的路还会有各种诱惑,但我觉得,只要我们心里有那个“绿书签”,就一定能找到回家的路!篇二绿书签回家的孩子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绿书签回家的孩子》这本书,这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啊!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多精彩?”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被深深吸引进去了。
书里的那个孩子,一开始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被那些不好的东西迷了眼。
我当时就在想:“这家伙,咋这么傻呢?”但仔细一想,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不也经常这样吗?面对那些看似诱人的东西,可能我们就会失去判断力。
比如说,为了追求所谓的“酷”,跟着别人学一些不好的行为。
书中的孩子在经历了种种波折后,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有时候为了一时的快乐,忽略了学习,忽略了家人的感受。
我是不是也该醒醒啦?这本书里的情节,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眼前。
山沟的孩子读后感
《山沟的孩子》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山沟里的孩子们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困地区孩子们的艰辛和坚韧,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
他们没有优美的校园,没有丰富的玩具,甚至连温饱都是一个难题。
但是,他们依然乐观向上,努力学习,努力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在简陋的教室里学习。
他们没有放弃,他们坚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
这种顽强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在书中,作者还讲述了山沟里的孩子们如何努力奋斗,最终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他们通过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劳动,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明白了只要有梦想,只要有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管生活怎样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够迎来阳光。
在书中,作者还讲述了山沟里的孩子们如何珍惜自己的生活。
他们对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着感激之情,对每一次收获都充满了喜悦。
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用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这让我
明白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珍贵的,我们应该用心去对待,用心去感恩。
《山沟的孩子》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也让
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更
加珍惜生活,更加感恩身边的一切。
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
迎来美好的未来。
爱党爱国心得体会3篇爱党爱国心得体会一:近日,通过爱党、爱祖国、爱家乡,形式多样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在建党94周年的前夕,积极参加此次活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重温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难历程,我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旧中国,从此,她就像一座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旧中国黎明前的海洋。
她诞生于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她就像舵手,指引着中国革命这艘航船前进的方向。
94年的风雨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94年的奋斗写满了流血流泪的歌……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亿万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八年抗战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三年解放战争打败了蒋家王朝,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从此,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带领全中国人民白手起家,在一座废墟上开始兴建我们的新国家。
其间虽然也走过一些弯路,也有过一些迷茫,但中国的这艘航船却始终不改前进的方向。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祖国建设的步伐更是突飞猛进,工业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举世瞩目,成功奥运备受世界景仰……所有者一切的一切,都在有力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历史如镜,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学习党的历史,使我更加敬仰我们的党,有了党,苦难的中国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有了党,革命才会走向成功,中国才会由弱到强;有了党,社会主义事业才更加兴旺发达,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与辉煌。
历史如书,它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而我们的党史则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活教材,它有着丰厚的底蕴,它用无数共产党人的鲜血和生命铸成,它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力量。
历史如河,它虽然有时迂回曲折,但始终不改前进的方向。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穿行于94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耀着不屈的光芒,不论是险滩激流还是壁立千仞,它始终奔流不息,勇往直前。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蒋家门外的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
导读:读书笔记《蒋家门外的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
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蒋家门外的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
自学生时代阅读到一期以研究蒋家为主题的《看历史》杂志后,
我开始对这个声名鹊起于乱世民国的神秘家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月初阅读兴趣大增,几乎一天一本的频率,我把时间挤作海绵。
但让我跳过了《蒋介石传》以及各种历史名家撰著的大部头,最先吸
引我阅读的,还是这本由蒋孝严先生所写的《蒋家门外的孩子》。
第一次知道孝严先生也是在《看历史》,那张错杂的蒋家族谱兼
关系图上他和双胞弟弟孝慈是以“章”姓作为蒋经国与红颜知己章
亚若非婚生育的两个庶出身份出现的。事隔经年,想起当年在杂志上
看到孝严先生和妻子美伦女士穿着看起来廉价的彩色运动装参加选
举时,心中便不免产生了更多的好奇。
与众多名家撰写的书籍无异,孝严先生书前几页均为曾任国民党
高官职务的政要所写序言,流露出一种浓浓的官场气息。因此当连战
先生说“此书为孝严先生历经千辛万苦所作”,我不以为然,以为这
又是一场凭借名人效应进行炒作的噱头。
可是我失算了。在这些政要们的洋洋洒洒华丽的序言之后,孝严
先生是用几近质朴无华的语言将自己的身世和奋斗历程娓娓道来,没
有丝毫的掩饰或者隐瞒,所以当阅毕全书回过头,发现那些序言不过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是一个从来没有被家人认可的敏感的孩子对身后家族的自我证明
——不在家族的庇佑之下,我一样也可以过得很好。
孝严先生是真正胸怀大度之人,在艰难奋斗的同时仍不忘与大家
庭成员坦诚以待,那种胸襟廓然开朗之感,仍涤荡在我心深处,经久
不息。
对于那些相比于他“幸运的”、从小生活在蒋家的姊妹们,孝严
先生的语言简单明了、一笔带过,但是语气辛辣,正恶分明,有一种
“扬眉吐气”之感,令人读来快活又不乏幽默。
对于母亲章亚若之死,我能感到他内心其实极不平静,一方面是
认祖归宗的渴望,另一方面则是对于真相的耿耿于怀。
对于父亲与祖父,他选择原谅,但更多的是萦绕不息的疑惑与遗
憾,但因为年久未见,所有的亲昵和父辈亲情的渴望,只能化作无尽
的感慨。我甚至能够体会,孝严先生说自己在重庆读初中时,祖父蒋
介石曾来学校视察过。当已年逾七十、因行动不便难谋面的祖父颤巍
巍的走过操场时,他说他的心“砰砰砰”几乎要跳出来了,恨不得跑
上去抱住他向所有人兴奋地介绍“这是我的祖父”。然而这段想象中
的相见被现实诸多因素给隔开了,我好像又被无限的失落萦绕。
对于祖母蒋宋美龄,孝严先生是以完全不同于其他所有具有血缘
关系的亲人的语气来写。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他曾经以有这样
一位高傲美丽、举止得体的祖母而骄傲。但当他知道他真正的亲生祖
母是毛福梅时,这无疑使他们之间的距离产生了一层一层的障壁与隔
膜,当然()还有家中姊妹们千方百计的阻挠,最终他与这位“祖母”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也只能是点头之交。但不可否认的是,蒋宋美龄的才华与学识对于孝
严先生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的。孝严先生在文中大量提及到祖母蒋宋
美龄教科书级别,严格、谨密的英文语法功力。这些看似普通的、虽
然不能面见、只能在教科书上了解到的经验,在学生时期的孝严先生
心里,因为冠上了“我祖母”的头衔,而变得格外影响深刻与有意义。
从孝严先生的书里,我感受到的是真真切切的“如鱼饮水,冷暖
自知”,在为曾拜读其大作之前,我曾无比大憾于他和胞弟不能从小
进入蒋家同姊妹们接收良好的教育与生活环境。读完过后,我也和他
在文末最后一句、几乎每天要向妻子提出的疑问产生了共鸣——
“父亲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自立、自强最可靠!合上书本,
我心底有个声音在铿锵地呐喊,前行的步伐也更坚定了。作者:邹家
璐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