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下解读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
- 格式:pdf
- 大小:196.05 KB
- 文档页数:2
2010年第期安徽文学4一、引言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作品形成了黑人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区别与哈雷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后来的黑人第二次文学浪潮的作家就在于她并不是一味的鞭笞白人文化或者百般力图抹去自身的黑人印记。
她所关注的是如何去挖掘黑人民族内部的文化精髓以及如何在保持本民族传统的同时,黑人同胞应该积极解放自我,融入美国社会。
这也是莫里森不同于以往黑人作家的伟大之处。
对于《最蓝的眼睛》一书, 美国各大报刊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与好评。
纽约时代的评论认为, 小说中“ 充满如此多的痛苦与惊奇, 堪称一部诗篇。
” 豪斯顿日志称赞道:“ 大胆, 全新的写作手法以及超时间性, 使其具有伟大文学的特征。
”①由于黑人文学长期被排斥在美国主流文学之外,因此对黑人文学这一块研究一直都不是很多且资料也比较缺乏, 国内外对于莫里森的研究主要也是随着其 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前后渐渐兴起。
国内目前对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的眼睛》的研究主要从后殖民角度探讨黑人群体如何在白人社会的文化霸权压迫下逐渐迷失自我,并走向自我憎恨的末路。
在这些研究中很少能看到对黑人自身群体的批判。
纵观历史,自从黑人奴隶被贩卖到北美大陆那一刻起, 他们便低人一等, “ 黑” 与“ 白” 这对术语很容易变为好∕恶, 物质∕精神, 邪恶∕天使这样的善恶对立概念, 因为日常用语假定黑为否定面, 而且把白, 黑设定为对立面, 而不是作为一个范围内的细微差别, 因此“ 黑人几乎一直被放在邪恶的一面” ②。
即便是黑人奴隶被解放以后, 他们仍然处于被世人同情,怜悯的境地。
尤其在二十世纪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风靡西方评论界以来, 很多第三世界的文学批评家更是联合起来反抗第一世界的白人文化霸权。
被称为当代后殖民研究之父的弗朗茨 ·法农指出, 种族主义使殖民地人民丧失了自我意识, 盲目地认同, 臣服于白人的“ 普遍” 标准, 由此对黑人心理造成严重扭曲:“ 种族主义文化的定义就是不准黑人具有健康的心理”。
外国文学研究1065最蓝的眼睛6的神话原型批判段军霞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Ja m es Fraz er)早在19世纪就指出,相同的意象和主题在不同文化的神话传说和宗教典仪里反复出现。
受弗雷泽和荣格的影响,加拿大文学评论家弗莱(N ort h r op Frye)揭示了文学与神话的内在结构的对应性,他认为文学和神话相通,二者的结构原则具有一致性、自然循环性,文学的源泉是原型,而神话就是原型。
(朱刚,2006)作为人类原型记忆的参考,神话是一种启示中心力量,是作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列维#斯图尔斯(Levi Strauss)认为,/神话原型分析永无尽头,其主题在无止境的自我复制0。
(H un ter ,2005)经典传世之作大都从神话中汲取素养,神话中引人入胜的故事,神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成为文学故事的翻版,现代小说也不例外,神话成了小说的结构原则,小说则成了/移位0的神话(d is 2p lace m e n t ofmyth)。
神话原型投射在现代故事中,并没有被扭曲,但也不是被毫无新意地单一复制,而是现代小说家以文本为媒介,探索神话在现代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
作为不断被引用的原型记忆,神话虽有其一定的时空性,但当作家在其文本中利用神话时,神话原型就被赋予了喻指意义,且取代了它的最初含义。
这就使得少数族裔作家得以挖掘、颠覆主流意识强加于本族的神话,正如美国评论家亨利#路易斯#盖茨所言,现代小说中对神话的探究和思考有着/双重声音0(doub le-vo i ced))))既有重复又有改写和创新。
(G ates ,1988)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代非裔美国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堪称是运用神话的高手,她的处女作5最蓝的眼睛6蕴含着丰富的神话成分,古老的神话原型在现代黑人身上被重新演绎,但小说中人物的故事并非古代神话的简单再现,而是神话与/反神话0交织而成的当代故事,展现了在后殖民语境下美国黑人的失败经历:在白人强势文化的侵蚀下他们仇视自身,在白人单一的强权真理映衬下,他们迷失了自我,心灵扭曲,丧失了话语权,上演了一出令人心酸的现代悲剧。
品读叙事伦理视阈下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吴 悦 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展现了黑白两种文化,男女两种性别的伦理冲突与伦理困境。
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里,从小女孩的视角投射出她对美丑、善恶、黑白文化、乱伦与性侵等伦理问题进行揭露。
本文将通过叙事伦理视阈对小说进行解读,在研究其叙事伦理的同时通过整个故事伦理来深刻小说的主题。
一个被白人文化腐蚀的黑人小孩,在面对自己作为‘他者’这一伦理身份时,社会、家庭通过各种话语形式、动作行为来伤害她。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叙事伦理;故事伦理;叙述伦理作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托妮·莫里森成为了女性文学的一面旗帜。
她的作品扎根于对美国黑人的独特身份和他们的现实生活,并且几乎是以黑人女性为主人公来进行刻画描写的。
无论是从小说的艺术审美角度来看,还是从小说的社会说教责任来看都把黑人写作推向了一定的新高度。
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于1970年出版,通过小说的叙述过程体现出小说的伦理向度。
现代小说家大多通过对主人公的经历的叙事体现出时代特征的道德与伦理诉求。
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不仅仅批判了以白人主流文化的文化霸权对黑人造成的精神创伤,更重要的是通过叙事伦理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及家庭伦理问题。
同时,在小说的叙述上来看,作者利用儿童第一人称有限的叙事视角、叙述结构以及隐喻的手法来进一步体现了小说的伦理价值。
文学,尤其小说的伦理之间关系由来已久。
在欧美,早先就已有亚里斯多德所强调的普遍真理,还有贺拉斯所倡导的寓教于乐。
小说就是以揭示社会现实,影响人们进行反思自我、改变自我的社会责任为主。
到了20 世纪 60 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布斯提出,小说不可能没有伦理的尺度,总是含有一定伦理价值观。
哈佛大学的纽顿也在其著作《叙事伦理》中,从两方面解释“叙事伦理”:一方面归因于叙事话语的各种伦理地位,另一方面意指伦理话语依赖叙事结构的方式。
歧视酿悲剧《最蓝的眼睛》悲剧根源分析摘要:在托尼·莫里森笔下的《最蓝的眼睛》中存在许多悲剧,如佩克拉的悲剧,佩克拉的母亲保琳的悲剧,佩克拉的父亲查理的悲剧,黑人民族的悲剧等。
本文从种族歧视、文化歧视和性别歧视等三重歧视的角度对这些悲剧进行分析,意在指出美国社会中的三重歧视是诱发各种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悲剧;种族歧视;文化歧视;性别歧视托尼莫里森和《最蓝的眼睛》托尼莫里森,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娃》《宠儿》《爵士乐》等。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第一部作品,描写的是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
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描写,由佩科拉的同龄人克罗蒂亚讲述。
佩科拉出生于一个穷苦的黑人家庭,由于肤色比其他的黑人女孩更深,她遭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嘲笑和奚落,周围邻居的冷漠和忽视。
更为悲惨的是,她的父亲在一次醉酒后将其强暴。
佩科拉将所有的不幸和痛苦都归咎于她的丑陋。
因此,她对白种人漂亮的蓝眼睛有着强烈的渴望,最终走向疯狂。
小说在围绕佩科拉的悲剧人生进行叙述时,同时也诉说着发生在其他人(如其母保林,其父查理)身上的悲剧故事。
11岁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从另一角度上来说映射的是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
这些悲剧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而种族歧视,文化歧视,性别歧视等使这些危机一触即发。
种族歧视种族歧视是指根据种族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
小说中主要体现的是白种人对黑种人的歧视。
种族歧视体现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弥散在整个黑人社区,很大程度上酿成了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
小说中,当保琳在医院生产时,白人医生当着她的面谈论道:“像她们这种黑人,你根本用不着费心,她们很快就生完的,就像马一样,一点痛苦都没有。
”小说中,黑人处处遭到白人的歧视,白人把自己视为生来就比黑人优越的民族。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假说:“所有的文明都有白人一手创造,没有白人一切将不复存在。
论《最蓝的眼睛》中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及戕害一、本文概述《论<最蓝的眼睛>中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及戕害》一文旨在探讨美国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所呈现的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危害。
本文将分析这些价值观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并阐述其如何对黑人产生负面影响,揭示白人文化对黑人的压迫和歧视。
《最蓝的眼睛》是一部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描绘一个黑人女孩的视角,揭示了美国历史上种族歧视和不平等的本质。
小说中呈现的白人文化价值观,如种族优越论、种族隔离制度等,对黑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他们的生活和命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白人文化价值观:指美国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包括种族优越论、种族隔离制度等。
这些价值观在小说中被广泛提及和展示。
黑人:代表整个黑人群体,他们在历史和社会背景下遭受了长期的种族歧视和不平等对待。
影响:指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剥夺权利、排斥、压迫等。
这些影响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
戕害:指白人文化对黑人的摧残和伤害,包括精神上的虐待、心理创伤等。
这些戕害不仅存在于小说所描绘的时代,也具有普遍性,是对黑人的长期而广泛的侵害。
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小说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和戕害,并探讨其根源和危害。
同时,也将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二、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压迫与歧视:在历史上,白人文化曾对黑人实施过严重的压迫和歧视。
这种歧视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还渗透到黑人的思想、情感和日常生活中。
这种歧视影响了黑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使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
排斥与隔离:由于种族差异的存在,白人和黑人在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界限。
这导致了黑人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无法充分参与和融入其中。
这种隔离使得黑人难以获得平等的机会和资源,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最蓝的眼睛文学综述《最蓝的眼睛》的研究综述托妮.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20世纪美国文坛崛起的众多黑人作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同时也是第一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
其作品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 无论是思想内容, 还是叙述手法的运用, 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70年, 该小说以黑人社区为背景, 通过黑人女主人公在一个不利于他们的社会中寻求自我价值的经历, 表现了个体与社会, 善与恶的道德哲学。
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与影响, 积极倡导黑人民族意识的复归。
在她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近年来学者们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伦理批评分析角度;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上的戕害和小说的结构特征的分析等。
一、黑色的呐喊:《最蓝的眼睛》的伦理批评分析1,家庭中爱的缺失: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黑人在历史上却经历了很长的冰河期, 生活在爱的真空世界,因此爱的缺失就成了莫里森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人公佩克拉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 不仅经济上贫穷, 而且在爱与关怀方面也极其匮乏。
2,社会的弃儿:美国历来宣称自己是一个平等与自由的国度, 但这种自由与平等是有条件的。
黑人与白人不可能有平等, 黑人女性更无平等可言。
当葆琳躺在医院的产房里, 等待孩子出生的时候, 没有想到自己已被当作试验品了。
更具羞辱性的是医生的话,黑人生孩子时, 不会有疼痛感。
3,乱伦的悲剧:家庭伦理的沦丧集中体现在科里奸污女儿这件事上i。
二、《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在莫里森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在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 读者便可清楚地目睹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 黑人与本土文化疏离的恶果。
70精神分析法下的《最蓝的眼睛》詹 莲(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
她凭借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确立了其在美国黑人文坛上的地位。
该作品中许多动机和现象都可以置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而更全面的理解角色的内心冲突,和对作品的深层认识。
关键词: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精神分析;深层认识一、创作动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寻求释放。
在其文艺观中,文学是性欲的升华,文学的本质是作家性欲本能的升华。
作者群体有着异常强烈的本能欲望,又具有异常强大的审美和升华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文学创作,将这种本能转移升华为被社会道德所允许的,具有价值的艺术创新活动。
所以作者的创作动机跟自身的经历和发泄欲望是有关联的。
这本书的作者托尼莫里森,她的母亲,如她书中所著,同样在白人家做女佣。
同样是现实生活中在白人家作女佣的黑人妇女的女儿,她熟悉母亲工作的流程,母亲的情感,她有现成的材料。
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对于塑造人物的真实性、逻辑性、共鸣性有巨大的帮助,使作品更具说服力。
这是她出生和成长的城市,在这里她接受教育,结识朋友,开始接触到她作为有色人种和主流人群的差异。
书中描绘的某条街道,某个商铺,某座教堂,都是她曾进出过的。
某个人物,在现实中也有原型。
莫里森曾说,这部书的创作灵感,就是基于她和儿时朋友的谈话。
那位朋友最大的愿望即是一双蓝色的眼睛。
因为熟悉,所以描写才能如信手拈来般真实。
她知道众多黑人小女孩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况,她们爱吃的冰激凌,爱收集的玛丽珍糖纸,爱讨论的白人女星,还有受欺负和歧视的悲惨经历。
而且,众多日后成为了作家的黑人女性,她们也多在童年有过被强暴的经历。
莫里森也难逃此劫。
这段不堪的往事深藏在她们心中,像一座火山,喷发出了许多创作的火花。
通过创作,她们一方面在描述别人的事件,一方面在发泄自身的苦闷,并希望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最蓝的眼睛》中的非洲传统意义的上帝论文关于《最蓝的眼睛》中的非洲传统意义的上帝论文关于《最蓝的眼睛》中的非洲传统意义的上帝论文论文关键词:莫里森最蓝的眼睛非洲文化上帝论文摘要:通过对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浓郁的非洲文化气息的评述,向人们展示出昨洲传统意义上的上帝的形象与西方的上帝相去甚远,它在美籍黑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而别析了莫里森的小说中非洲文化传统的深刻意义:如果黑人放弃自身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恶剧。
一、非洲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异于西方观念的上帝的形象美国黑人作家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黑人文学己经成为美国文学及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托尼·莫里森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该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
“她在创作过程中致力于保持和弘扬黑人文化,使作品深深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中,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最蓝的眼睛》以黑人小女孩作为故事的主角,通过描写在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心灵的扭曲,告诉读者:如果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的文化观念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在美国,黑人文化处于劣势。
莫里森强调,黑人民族要生存下去,除了拥有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以外,必须保留住黑人文化。
《最蓝的眼睛》这部作品本身则始终充满了浓郁的非洲文化特色,其中,非洲传统的上帝的形象是点睛之笔。
二、非洲民俗和传说中的上帝在西方传统里,上帝自己是完美的,所以他要求他创造出的人类也应该完美。
不同于欧美的上帝形象.非洲传说和神话里的神的形象既非确定也非万能,而是更接近凡夫俗子,甚至有些时候对生活中的灾难也无可奈何。
他通常表现为在外貌、性格和能力等各方面和人很类似的形象。
他有和人类一样的面孔,性格可爱,有幽默感,偶尔也会犯错误。
他总是在尽力使世界更美好,但是很多时候他并不知道他正在做什么。
“这种传说里的神的形象不仅被看做人类的创造者,而且也被看作人类的祖先,因此他就具有很多他的不完美的‘作品’—人类—的特点,这与西方的万能的、从不犯错误的、鄙夷人类缺点的上帝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