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7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下面请欣赏几幅美景:泰山之雄峻,黄山之幽奇,匡庐之韶秀,峨眉之清凉,黄河之浑茫,长江之浩渺,西湖之妩媚,洱海之绚丽。下面就让我们走人文中的一副美景《答谢中书书》。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三 、介绍作者、解题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准确、流畅、字正腔圆。(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2)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标准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五、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自主学习(5分钟) 1、单字解释; 2、整句翻译; 3、联想想象。 合作交流(5分钟) 小组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仍未解决的,全班交流。 六、品味美点 语 言 美、结 构 美、意 境 美、情 感 美。 (1)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了吗? (2)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3)你能选择一个角度,说说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哪里 ? 动静相衬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搭配。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七、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 八、拓展阅读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请你找出下文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借景抒情的句子,读一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题解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三、作者与背景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与:参与,欣赏。 3、指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写景部分,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五、合作探究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四季,晨昏。 ) 4、写了哪些景物? (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6、活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_______,看到______之美,尤其是___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 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七、总结
《答谢中书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弘景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
3.欣赏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欣赏山水之美。
2.难点:掌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山水画卷或图片,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山水之美的感受和理解。
2.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介绍陶弘景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背景介绍:讲解《答谢中书书》的写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3.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疏通文意。
2.分析山水之美,从山、水、林、竹等方面入手。
3.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结合等。
4.理解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4.主题探讨: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3.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2.开展“山水之美”摄影比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山水之美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山水之美的短文,要求运用文言文的写作手
法。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大自然的美景。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内容,翻译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2)课文意境的感悟和描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
2.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解释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进行课文填空练习,检测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意境出发,进行联想和想象。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主题和作者情感。
(3)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拓展延伸(1)学生进行古文阅读训练,选取与《答谢中书书》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
(2)学生尝试进行文学创作,以课文主题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查阅资料,了解谢灵运的其他作品及其文学成就。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解读《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欣赏美景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答谢中书书》的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句式特点;领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第四章: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谢灵运其人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答谢中书书》,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探讨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资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3. 网络资源:有关谢灵运及其作品的资料。
第七章:教学方法与策略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 自主学习法: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掌握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 句子结构和句式的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朗读法: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谢灵运的背景和《答谢中书书》的来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表达意图。
5. 课堂练习: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疑问。
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检查其对课文语言的掌握和表达能力。
一、教案概述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对象:高中语文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大量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文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欣赏文中运用的大量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教师通过朗读、感悟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案例。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学生跟读、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探讨学生进一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欣赏文本之美。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5. 情感体验学生跟读、背诵课文,感受作者对自然山川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领略古人高尚的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知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理解。
3. 课文的翻译和重点句子的解释。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2. 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答课文中的疑问,深入解读课文。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领略作者的高尚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整理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制作学习卡片。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美好和追求真理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验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熟悉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引导: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景物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一)布置预习,让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
(二)小组合作学习文言文,合作探究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妙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赏析景物之美,探究景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人物心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走近作者一、导入新课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一)解题: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作者简介。
(三)写作背景简介。
板块二:美文美读一、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老师范读。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节奏、韵律,感受情感。
)二、读准字音,学生抢答。
三、分男女同学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四、学生齐读课文。
板块三:理解美文一、学生对照注释读课文,掌握重点语句:(一)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二)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抢答的形式翻译重点语句和全文。
(四)学生齐读课文,巩固理解。
二、理清本文写作思路。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开头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部分具体描写“山川之美”。
(三)结尾议论抒情,总括全文。
板块四:美文共赏一、导入: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请以“山川之美,美在”的句式写一段话,合理想象,从多个角度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
一、教案基本信息《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文章内容。
(3)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答谢中书书》。
(2) 学会对比分析,将《答谢中书书》与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对比,体会其独特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文章内容。
2. 教学难点:(1)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学会对比分析,将《答谢中书书》与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对比,体会其独特魅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3. 对比分析法:将《答谢中书书》与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对比,体会其独特魅力。
4.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自然山水画面,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谢灵运其人及其文学成就。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答谢中书书》,遇到生僻词语和句式做好笔记。
3.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遇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翻译并解释文章内容。
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对比分析:将《答谢中书书》与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对比,体会其独特魅力。
3. 讲解分析: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4. 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示自然山水画面,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
《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答谢中书书》。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的情感。
2.2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释关键字词和句子。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描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书写展示,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4.2 知识掌握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练习等方式进行评估。
4.3 技能运用情况: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对课文表达方式的运用情况,关注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课文《答谢中书书》文本。
相关古诗词示例。
生僻字词的解释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相关古诗词和修辞手法的例子。
笔记本和笔,供学生记录和写作。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重点生僻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僻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朗读与默写:通过朗读和默写,加强记忆,提高理解。
4. 实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 朗读与默写:组织学生朗读课文,要求熟练背诵。
5. 实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收集其他古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比较学习。
3. 写一篇关于《答谢中书书》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修辞手法收集和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1、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三、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水平偏低,思维水平、审美水平不高,所以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操。
四、教学方法(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第26课——郦道元的《三峡》;2.教师导言:学完《三峡》,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既像画又是诗,到底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学习和感受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基础知识1.解析文题答:回复,答复。
谢中书: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哪些学过的句子中有例子能够证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唐·杜甫《石壕吏》课题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意思。
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中,大自然的美景无处不在。
当我们置身于山川湖泊之间,是否会被那壮丽的景色所吸引,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朝文学家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去领略他笔下的山水之美。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
(四)疏通文意,积累字词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章描绘了哪些景物?明确: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高峰入云”写出了山之高峻;“清流见底”写出了水之清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写出了石壁色彩斑斓;“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树木葱茏,四季常青;“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早晚景色的变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答谢中书书》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四)德育渗透要点: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
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
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
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
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
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新课的
导入是课堂
教学中重要
的一环,我在
这一环节联
系过去所学
内容,让学生
对所学内容
有一定了解。
同时简单的
诗句激起学
生学习的兴
趣。
二 、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要求大家通过研读课文,体味文中的美丽景
色,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
目标的
出示让学生
有一个明确
的学习目的,
做到有的放
矢,便于发挥
学生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三 、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
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
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
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
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
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适当的
背景介绍让
学生更容易
理解课文内
容。介绍背景
时,问题环环
相扣自然流
畅,让学生在
不知不觉中
接受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
字。)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朗读,也
是理解文意、
品味语言的
一种有效方
法。通过反复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的朗读,学生
不仅能掌握
文章的字词
及停顿,同时
能培养他们
良好的语感。
五、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⑴重点字词:
四时(四季);歇(消散);鳞(鱼);自(从);
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⑵重点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
了。
(3)找个别学生口译文章。
(4)带着想象再读课文。
这一环
节引导学生
利用教材提
供的注释,进
行自主合作
学习,提高语
文学习的能
力。同时学生
自己找问题
共同解决的
方法,能加深
学生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
比老师一人
讲解的效果
要好。
六、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
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
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
雾.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
序来写的?
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教师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
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
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活动
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
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 ,看到
之美,尤其是 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
这一环
节通过问题
设置让学生
感受文中所
描绘的美景,
并体会作者
所表达的情
感。所以所设
置的问题很
关键。我所设
置的问题连
贯,由浅到
深,循序渐
进,让每一学
生都能理解。
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
(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
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
鸣;傍晚红日西沉, 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
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
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
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
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教师小结:全文短短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
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
备。全文无一字之虚,无一字之冗。
(7)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作者发出了
怎样的感概呢?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8)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自豪,得意之情。
(9)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
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
这一活
动以学生为
主体,设置了
一个情境,让
学生自主发
言,激发了学
生的兴趣,培
养了学生的
口头表达能
力。
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
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
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
衷赞叹和热爱。
七、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
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
谢中书书》。
为学生
创设背诵的
情境,再次体
会文中美景,
及作者志趣,
使课堂气氛
达到高潮。
八、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
着他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
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
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
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
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
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
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小结时
再一次概括
了文章的主
要特点,并对
学生进行了
情感培养。
九、作业
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及语言,描绘自己认为最美的
一处景物。
让学生
懂得学以致
用,通过这一
课的学习来
发现美,描绘
美。
十、板书:
答谢中书书
仰视:高峰入云 山水相映之美
俯视:清流见底 四季 色彩搭配之美
平视:两岸石壁 美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 晨昏 动静相衬之美
夕日欲颓
得意 ,自豪之情
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简洁明
了的板书让
学生对课文
有清晰完整
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