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诗平仄规则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9
诗歌平仄解析一、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平韵诗十六式,仄韵诗十二式表)五绝1.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1.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说明:五言绝句以仄起、首句不入韵为较常见。
有括号者为可平可仄,下同。
七绝1.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词的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简单的说:平:一声和二声,分别又叫阴平和阳平;仄:三声和四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衰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而现代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字,都归入其他三个调子的字里(现代汉语的四个调依次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也就是说,要分辨平仄,只要把混在阴平阳平里的入声字分辨出来就行了。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
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
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
[古诗绝句律诗平仄规律]古诗平仄规律及押韵古诗平仄规律及押韵篇(1):新时代诗派诗歌流派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各位,大家看看下面的新时代诗派诗歌流派,了解一下吧!新时代诗派诗歌流派国风新国风即国风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新国风的基本定义是: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凝练的语言、流转的韵律、表达抒发自己对于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并力求达到晓畅明白却又内蕴深厚的艺术效果。
“五四”派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
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917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了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
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主张诗应当有音乐的美(主要指平仄,音韵),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色彩与意境等),建筑的美(主要指诗节句式的匀称整饬),总之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平仄划分规律平仄既是古代汉语的音韵基础,也是诗词格律的核心要素。
在传统文学中,平仄是诗词排布和构成的关键性因素。
平仄划分规律的深入理解,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以及现代文学的创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平仄?平仄是指字音的音高。
平音字的音高相当,如“清、明、红”等;而仄音字的音高有高有低,如“梁、山、弓、箭”等。
一般来说,平仄的音高关系可以用“上升、下降、平稳”这三个基本方式来表现。
二、平仄的分类平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平声、上声、去声。
其中,“平声”是指声调本来就很平并且轻柔的音调。
而“上声”和“去声”则分别指音调从高到低和从低到高的变化,它们也是古代汉语拼音规则的基石。
平仄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韵律的奥秘,这一分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律。
三、平仄划分规律平仄的划分有其明显的规律。
在古代诗词中,每个字都有一个特定的声调。
根据平仄的分类,平声的字一般属于平调,被称为“平音”;而上声的字及其变调字属于上调,被称为“上音”;去声的字及其变调字属于去调,被称为“去音”。
换句话说,平声的字只能和平声的字及其变调字搭配使用,上声的字和去声的字只能与同样调式的字搭配使用。
基本的平仄划分规律就是:每句诗中有唱头、对句、填词、添声等四个部分。
在唱头和对句之间,填词和添声之间,都会有一段断句,每个断句都遵循三音平仄的基本规则。
一般来说,平仄是从最后一个韵尾开始计算的。
如果一个字的韵尾是平声,就算它是上声或去声,它也是平音,否则它就是仄音。
在“平仄平仄仄平仄平”的七字句中,“盼”字和“园”字都是上音,不能和其他仄音字一起使用,因此只能和“远”“偏”这两个平音字一起使用。
这意味着词作者必须在一些字的呼应方面做出一些权衡,使用什么音或平或仄必须符合规律,这样才可以达到平仄搭配的效果。
四、平仄的运用平仄在古代的诗词创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决定了诗词的韵律、节奏、字量等因素。
在词作中,平仄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它也是诗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近体诗平仄规则】—————-—-——-—-———---——————--—-—----—--—--————--——-——-—-————--————----—--—————----〖简介〗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
是为组句规则.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何谓上下联?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
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例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让你成为写诗的高手诗词,很多人都喜欢写上几笔,博客上、微博上就有不少。
然后,真正懂得诗词格律的人却很少,多数人只是字数对了,其他的,如平仄押韵等,一概不对。
很多人也不愿看书,或者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觉得书上讲得太复杂。
那么,这里是一个以前的讲座,现稍加整理重发,目的在于针对零起点人群,以最简明的方法,教会大家诗词写作的基本格律。
诗词的格律看似很难,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坚持把这篇文章看完,不出十分钟你就能搞定它,哪怕你以前没有任何基础。
一平仄:从成语开始什么是平仄?我们都学过汉语拼音,这个貌似小学一年级就学的。
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那么,粗略地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
也就是说,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
为什么说这只是个粗略地划分呢,后面我们会说到,实际上诗词里每个字的平仄,不是按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来划分平仄的,而是按一种特殊的韵书叫平水韵的来划分四声,划分的方法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区别。
这个我们可以先不管它,我们现在先按现代的四声来吧。
现在我们先来看成语。
曾经在某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要求在场的学生随口说出一个四个字的成语,也就是最先想到哪个成语就说哪个。
学生说了很多,比如虎背熊腰、赤胆忠心、一马平川、疾风劲草、井井有条、峰回路转等等。
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它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就会发现,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虎背(仄)熊腰(平)、赤胆(仄)忠心(平)、一马(仄)平川(平)、疾风(平)劲草(仄)、井井(仄)有条(平)、峰回(平)路转(仄)。
当时学生报上来20多个成语,除了两个不符合这个规律之外,其他的都符合。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大多数成语符合这么一条规律:二四分明,也就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我们如果翻开一本成语词典,就会发现,大多数成语符合“二四分明”这一规律,比例有多高我未做过统计,但凭感觉来说,应该有70%到80%,而那天学生报出来的比例要更高些,当时有20多个学生报了成语,只有两个人的不符合这一规律,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
古代诗歌基础知识:押韵、平仄和对仗押韵押韵的规则古体诗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
近体诗押韵相对较为严格。
押韵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例如: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
又如:登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二)押平声韵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也遵守这个要求。
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短促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无论以古入声韵尾还是以今普通话ie、ue韵朗读,均没有拗口之嫌。
(三)一韵到底原则上,近体诗中间不能换韵,尤其是在科考考场上的试帖诗、应制诗和限韵诗。
但由于科考使用的《切韵》体系已经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语声韵,部分韵母已经合并或分离,更可能有诗人乡音难改,使用方音作诗,因而仍有在诗中更换为邻韵的作品,如杜甫的《吾宗》: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
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
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
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注:二、四、八句的“风”“同”“中”是平声“东”韵,第六句的“丰”是平声“冬”韵,“东”与“冬”通押。
日常作诗与应试不同,不应用应试的要求苛刻地对待作者,尤其是后世使用古韵书作诗的作者。
(四)首韵借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原则上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应参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格律诗的⼗六种格式格律诗的⼗六种格式格律诗平仄排列的基本格式,那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写格律诗,这个基本格式是最关键的,其他的格式(五⾔绝句,七⾔绝句,五⾔律诗,七⾔律诗都有四种格式,共计16种格式)都是从上边的“基本格式”推导出来的。
我们在学习中,⼀定要把“基本格式”背熟。
从基本格式推导出其他的格式来,这是学习格律诗的⼀个窍门,否则⽆规律的机械的记忆是很难的,到后来还是稀⾥糊涂。
为什么说上⾯的格式是最基本的格式呢?因为:1,这个基本格式囊括了格律诗的最本质的特征,看,该相对的地⽅相对,该相粘的地⽅相粘,平仄在句⼦中都是两两相间,偶数句尾都为平,没有三平尾,没有三仄尾,没有孤平。
2,这个基本格式囊括了每种格律诗的四种格式,即:平起不⼊韵格平起⼊韵格仄起⼊韵格仄起不⼊韵格为什么说这个基本格式能推出格律诗的16种格式来呢?因为格律诗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除外),⽽每⼀种都有4种格式,共计16种格式,皆是根据“相对,相粘,平仄两两相间,偶数句皆押平韵”的规则推出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下⾯我们分别来列举这16种格式,然后尽⼒找出⼀些名家范例⼤家参考,最后再仔细对⽐⼀下。
⼀,五⾔绝句的四种标准格式:1,仄起不⼊韵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句以“仄起不⼊韵”为最常见,也是为最标准的格式,如:登鹳雀楼王之涣⽩⽇依⼭尽,黄河⼊海流。
欲穷千⾥⽬,更上⼀层楼。
2,仄起⼊韵格。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
平明寻⽩⽻,没在⽯棱中。
3,平起⼊韵格。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这个格式没有找到标准的范例有很多⼈把李⽩的《静夜思》归⼊了此类,下⾯我们来分析⼀下这⾸《静夜思》是否就是五绝。
静夜思李⽩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体诗平仄规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 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 联,每诗四联。
例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五绝】: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七绝》: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 ( 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五律》: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仄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