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第一课时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引入】(提问式引入)课件展示:想一想?1.你知道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在称象时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化整为零,化大为小)2..已知托盘天平的最小刻度为0.1克,你能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吗?你的主导思想又是什么?(积小成大,聚微为宏)深入到化学: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2Na+2H2O=2NaOH+H2↑质量:46g 36g 80g 2g微粒数:? ? ? ?课件展示:宏观?微观(质量)(分子数)【提问】要想找到微观粒子的个数与宏观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用什么指导思想?【讲解】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提问】物质的量的定义是什么?一、物质的量1、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符号是n,其单位是摩尔,简称(mol)。
【提问】: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
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学生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课件展示: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学生填空】【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4页第3—4段回答下列问题:1、1摩粒子的数目大约是多少?(约为6.02×1023个)2、6.02×1023这个数值是以什么为依据得出来的?(是以0.012 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依据得出来的。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与应用, 利用物质的量将宏观的物理量与微观粒子的个数联系起来,并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
2.在有关物质的量计算过程中, 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计算的方法, 建立摩尔质量、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题目的解答模型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与黑板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问题一:现有最小刻度为0.1cm的尺子, 你能想办法用它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吗?问题二: 现有最小刻度为0.1g的托盘天平, 你能想办法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吗?一张纸, 一粒米均不能用尺或托盘天平进行测量, 因为它们太小。
我们想的办法是测量许多纸, 许多大米的质量。
我们的思想可以用几个字来形容, 即: 聚少成多, 聚微成宏。
生活中一些物品个体单位和生活中常用的单位分别是什么?(PPT)[讲述]我们发现生活中大的物件一般就用它的个体单位表示, 如电脑用“台”, 而小的物件一般用许多个体的集合, 当做一个整体来表示, 如大米, 一般用“个”的集合“包”、“斤”来表示那么我们怎么去计量微观粒子呢?需要用集合体的形式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1. 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符号:n(2)单位: 摩尔, 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符号为mol物质的量同长度, 质量, 时间等一样也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摩尔是它的单位。
长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集合体数目的多少。
注意: 1、物质的量是一个整体;2.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是微观粒子或微观粒子的集合体。
3、物质的量的适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一般使用化学式)。
表示: 数+单位+微粒名称设问: 每个基本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基准, 如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 那么物质的量的基准是什么呢?多少是一摩尔呢?问题1:我们需要100支粉笔, 同学们要去数100支粉笔吗?100支粉笔我们可以取两盒粉笔, 一盒是50支。
《物质的量》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2.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的表达方式,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3. 物质的量的表达方式:化学式、物质的量浓度等4. 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5. 物质的量的应用:化学实验、科学研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量单位、表达方式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 利用实例和化学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形象的教学手段。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3.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的表达方式4. 第四课时: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1)5. 第五课时: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2)六、教学内容6. 物质的量的应用:化学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7. 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8.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计算9. 物质的量在其他科学领域的应用:生物学、物理学等10. 物质的量的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应用、物质的量相关的计算、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相关的复杂计算、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量的应用。
2. 利用化学方程式和计算实例,讲解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 采用比较法,分析物质的量在其他科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差异。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第三节物质的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宏观可称量的物质与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引入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2.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含义,培养学生“宏观辨识”的核心素养。
3.掌握质量(m)、物质的量(n)和粒子数(N)的关系及有关换算,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的概念。
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
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初步形成。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导入]钻石早在4000多年前就被人类发现,事实上它已在地表蕴藏亿万年。
由于它散发出来的光泽永恒灿烂,在远古法老时代,钻石是贵族独有的珍宝,逐渐地钻石被用来象征爱情的坚贞不渝。
希腊人认为钻石是星星坠落地面的碎片,也传说它是天神的眼泪。
你知道钻石的重要单位是什么吗?[PPT]珠宝精巧、贵重,用普通的方式计量很不准确,所以人们想办法寻找最准确的计量单位,最方便适用的砝码。
怎么衡量宝石的重量呢?早期人们用当地常见的植物种子,欧洲许多国家最初用国家盛产的大麦来做砝码。
但各地区出产的大麦大小不同,重量差异大,用大麦称量常发生争端,最后用一种叫克拉的种子做统一的标准,因此克拉是宝石的重量单位。
[PPT]各国所用的克拉表示的略有不同。
1907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计量委员会第四次大会上,正式通过将标准克拉定为0.200g。
[设计意图]通过重量的单位——克拉的由来引导学生认识物理量的标准的重要性。
[过渡]若一粒种子的质量是0.2g,那么一千粒、一万粒、一亿粒树种的质量马上就能计算出来。
反过来,若称量出一定量树种的质量,也能很快计算出种子的数目。
那么,可称量物质与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用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为单位来计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2.新课讲授[师]一盒粉笔100支,那么一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在1971年的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了7个基本的物理量。
2.3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应用,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3.理解和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
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初步形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提出问题1、从冬季烤火取暖引入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表述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提出疑问:如何将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联系起来。
阅读、思考、产生疑问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积极思考。
环节二:物质的量的概念[过渡]用具体数据来展示12g C、32gO2、44gCO2所对应的粒子数为6.02×1023,如此巨大的一个数据,使用起来非常不便,那么有什么好办法使其更简便吗?引出“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
”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集合体所代表的含义,很多时候我们用“个”这个量词来表示事物是很不方便的,于是会增加一些新的量词,使计量更加方便,如“盒”、“箱”等都是用来描述一定数目的集合体。
聆听,思考生活中的计量思想与计量微粒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从具体数据情境中引入新概念,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展示国际七个基本物理量通过对比,接受新的物理量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板书} 聆听、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讲解[强调]1."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增减任何字。
2.物质的量用于描述具体微观粒子,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3.物质的量使用时要说明具体的粒子种类课堂活动:希沃白板竞赛"初识物质的量"1.在游戏中练习,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使学生思维外显化,诊断学生掌握水平。
环节三:阿伏加德罗常[图片展示]18g水、27g铝等物质的粒子数及物质的量,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思考交流,总结归纳。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
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
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
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课后篇素养形成合格考达标练1.对1 mol H2O的说法正确的是()A.含有6.02×1023个氢分子B.含有6.02×2×1023个氢元素C.质量为18 gD.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之比为2∶1,故A错误;元素是含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能谈种数,不能谈个数,故B错误;1 mol水的质量=1 mol×18 g·mol-1=18 g,故C正确;1 mol H2O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之比=(1×2)∶16=1∶8,故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 mol氢约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氢B.1 mol CaCl2含有1 mol Cl-C.1 mol电子约含有6.02×1023个电子D.1 mol H2O含有1 mol H2和1 mol O错误,未注明微粒的种类,氢是氢分子、氢原子还是氢离子,指代不明确;B错误,1 mol CaCl2应含有2 mol Cl-;D错误,由初中化学可知H2O中无H2,正确的表述为1 mol H2O含有2 mol H和1 mol O。
3.下列物质所含原子数与0.2 mol H3PO4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相等的是()A.0.4 mol H2O2B.0.2 mol H2SO4C.0.5 mol HClD.0.3 mol HNO3mol H3PO4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2 mol×8=1.6 mol。
A 项,0.4 mol H2O2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4 mol×4=1.6 mol;B项,0.2 mol H2SO4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2 mol×7=1.4 mol;C项,0.5 mol HCl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5 mol×2=1.0 mol;D 项,0.3 mol HNO 3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3 mol×5=1.5 mol 。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摩尔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投影仪、教学课件、实验器材;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烧煤气、燃烧蜡烛等,引起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2. 提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物质的量?它在化学中的作用是什么?Step 2: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概念的图片,如化学方程式、分子结构等,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量。
3.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质量有何区别?为什么物质的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Step 3:介绍摩尔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实验装置,向学生展示摩尔的概念。
2. 讲解摩尔的定义: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国际单位,用符号mol表示,1摩尔等于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量,即6.022×10^23个。
3. 提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摩尔的数量是6.022×10^23个吗?请思考并回答。
Step 4:摩尔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如何使用摩尔的计算方法。
2. 解释摩尔与质量的关系:摩尔和质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称为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分子质量)得到。
3. 引导学生进行摩尔计算的练习,如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所含的摩尔数等。
Step 5: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强调物质的量和摩尔的重要性。
2. 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际例子,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Step 6:课堂实验(10分钟)1. 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物质,并计算其摩尔数。
物质的量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
2、掌握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及应用。
3、能进行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
(2)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及应用。
2、难点(1)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
(2)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打”来计量鸡蛋,“箱”来计量啤酒,“双”来计量袜子。
在化学中,我们也需要对微观粒子进行计量,比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但是这些微观粒子非常小,用常规的计量方法很难描述它们的数量。
那么,如何对微观粒子进行计量呢?这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二)讲授新课1、物质的量(1)概念: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
(2)符号:n(3)单位:摩尔(mol)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如一堆稻谷,我们很难一粒一粒地去数清楚它的数量,但是我们可以把一定数量的稻谷装成一袋,然后用“袋”来计量稻谷的数量。
同样,对于微观粒子,我们也把一定数目的粒子组合在一起,用物质的量来计量。
2、摩尔(1)摩尔的定义: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 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与 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
(2)阿伏加德罗常数经过科学测定,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约为 602×10²³。
我们把 1mol 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 NA,通常用 602×10²³mol⁻¹表示。
例如,1mol 氧气中含有 602×10²³个氧分子;1mol 氢原子中含有602×10²³个氢原子。
(3)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n = N/NA通过这个关系式,我们可以进行物质的量、粒子数之间的换算。
第三节物质的量课题物质的量(第1课时)单元 2 学科化学年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记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的概念。
2.熟记阿伏伽德罗常数和摩尔质量概念。
3.掌握物质的量及其他属性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概念,掌握计算物质的量的方法,灵活运用几种属性间的关系求解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化学态度.2.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重点 1.熟记几种概念。
2.掌握物质的量及其他属性的关系。
难点掌握物质的量及其他属性的关系根据关系求解相关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杯子里装了多少水?(展示图片)学生1回答:杯子里装有36克水。
学生2回答:杯子里装有6000万亿亿个水分子。
教师:从宏观上看,物质是可称量的。
例如杯子里的水称重后是“36克水”。
从微观上看,物质是难以称量的。
例如杯子里的水用水分子的个数表示是“6000万亿亿个水分子”。
教师提问:那么,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时,能否将可称量的物质与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之间联系起来呢?教师: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
例如,用米、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问题进行思考。
图文并茂,能够较快地让学生进入本节课堂学习。
简单的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不害怕对本节课知识点学习,感悟本节课的知识点。
厘米等来计量长度;用千克、毫克等来计量质量。
人们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离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展示图片)教师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在问题中引出本节课内容。
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的注入。
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新课讲解】物质的量教师: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物质的量学案
通常以6.02×1023个微粒作为一个集体去衡量一定量的物质中所含有的微粒数目的多少。
我们有必要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去描述一定量的物质中有多少这样的微粒集体,我们把这个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
[ 阅读:”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的集合体”。
“物质的量”是一个整体,不可拆分。
它是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n;单位:摩尔mol ]
1.什么叫做1摩尔呢?
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
.......(符号:N A)个微粒的集体叫做1摩尔(1mol)
2.什么是阿伏加德常数?
12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叫做阿伏加德常数。
符号:N A其数值约为6.02×1023,单位:mol-1 (在使用物质的量时,一定要指明微粒的种类。
)
判断:1.摩尔是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6.02×1023个氧原子的的氧气叫做1mol氧()
N=n×N A n=N/N A N A=N/n
练习:
1.含有3.01×1023个O2分子的O2的物质的量是,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
2. 2molH2O中含有的H2O分子的数目是,氢原子的数目是,氧原子的数目是,含有电子的数目是,含有质子的数目。
3. 一定量的H2O中含有的氢原子的数目为3.01×1023个,则水的物质的量是;一定量的H2O中含有的电子的数目为3.01×1023个,则水的物质的量是;
4.一定量的Ba(OH)2中含有6.02×1023个OH-,则Ba(OH)2的物质的量是。
5.1molMgCl2中含有的Cl-的物质的量是,Cl-的数目是。
6. 6.02×1023个OH-中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7. 3.01×1023个CO32-中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8.1mol Na2SO4l中Na+的物质的量是,SO42-的物质的量是。
9. 2mol H2SO4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总的原子数目是,所含有的电子总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