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说教材课件解答
- 格式:ppt
- 大小:7.50 MB
- 文档页数:19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说课稿总汇(9 20课鉴赏经典美术作品)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说课稿总汇(9-20课-鉴赏经典美术作品)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说课稿《中国古代绘画撷英》就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品酒》教材第九课内容。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程序这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予以阐释。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画从题材内容去分类,分成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
在整个教材中占据关键的地位。
本节内容属民族文化传统类教材,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教育和唤起民族审美情感都具备关键的意义。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②能力目标:通过鼓励学生掌控观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美术观赏能力。
③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对我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并作基本的介绍和重新认识。
教学难点:涵盖面比较广,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
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就是教育观念的具体内容彰显、就是同时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手段。
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用以下教学方法:1、比较分析法:通过中国作品《朝元图》与外国作品《蒙娜丽莎》的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人物画主要的造型手段是“线条”。
2、鼓励探究法:美术作品观赏就是个体的审美活动。
绘画作品就是静态的物质形态,如果使学生独自找到审美的切入点,并进行观赏,最后获得身心健康审美感受,就是比较困难的。
这一过程须要教师的逐步鼓励,所以我使用“鼓励探究法”。
3、八字教学法: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所以我教给学生美术作品欣赏的方法:描述―感受―理解―评论。
这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4、运用投影仪辅助教学。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记录、观察、理解、记忆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 、导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
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三单元主题二《体量与力量——雕塑的美感》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新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的第三单元主题二《体量与力量——雕塑的美感》。
本册教学属于“美术鉴赏"模块,内容由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等组成。
本单元教学是鉴赏内容,共有三个主题,围绕什么是雕塑、如何欣赏雕塑及其与生活的关系展开学习、以对实体雕塑的材质、功能与意义的认知,尝试从形态、体量和力量等角度欣赏雕塑,思考雕塑与日常生活及城市发展间的关系,逐步了解雕塑所蕴含的人类历史观、文化观,提高对雕塑的鉴赏品位。
主题二"体量与力量——雕塑的美感"让学生尝试从形态、体量和力量等角度欣赏雕塑,理解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新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匠心之用——雕塑艺术》的主题二"体量与力量——雕塑的美感"。
本课紧紧围绕"体量与力量"这一基本主题展开问题探究。
以"如何感受雕塑的形态美”"如何感受雕塑的体量美""如何感受雕塑的力量美"三个议题展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创设情境切入课题,明确三个学习任务,教师示范引领,分析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预设问题,分组探究学习,通过对代表作品进行比较、讨论,认识到雕塑的美感,理解本课主题,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赏析中外雕塑作品的鉴赏、分析、比较、初步感受雕塑作品与历史、文化、环境、人文等直接的内在联系,体悟中外艺术家不同的表现情怀。
2.理解感受雕塑作品呈现的体量美,与力量美的寓意,激发学生对雕塑的美能够积极主动阐述自己的独特理解,使学生对雕塑艺术语言有一种全新的感知和认知。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八课《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8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和教学过程三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任何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属于艺术家,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和观众,所以不同的美术作品在不同的社会和观众眼里就会有意义和价值上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主动参与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培养审美的眼睛。
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是因为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幅作品时,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是不一样的。
(二)教学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关系,二是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
(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引子说明美术鉴赏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意图,还有一个观众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问题;第二部分讲述的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其产生的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即它的产生受当时的时代和地域的限制;第三部分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第四部分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二、教学方法采用的有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
学法:三、教学过程:首先导入课题,由马远、夏圭的小品式山水画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眼里给的评价不同,说明美术鉴赏存在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
教学内容一: 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①首先通过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来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的关系。
罗中立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
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无不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