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宗教信仰
- 格式:docx
- 大小:15.56 KB
- 文档页数:2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一、引言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草原之一,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草原牧歌、马背上的奔驰、蒙古包中的烤羊肉等充满了诗意和神奇。
而随着时代发展,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也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充满了魅力和吸引力。
二、深度探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1. 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达斡尔族的套马节、鄂温克族的独木舟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合,也是各族群众交流、娱乐和放松的重要方式。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还体现在一些日常生活中。
蒙古族的“白嘎”、达斡尔族的“冷林盖”等传统服饰,以及传统的马术技艺、牧歌传唱等,都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符号。
2. 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蒙古族信仰的藏传佛教、萨满教等宗教文化与汉族的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融合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
这种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婚嫁、丧葬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宗教与风俗习惯的独特魅力。
3. 美食与饮食习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美食与饮食习惯也是其民族风俗的一大亮点。
当地的烤羊肉、奶酪、奶茶等特色美食不仅口味独特,而且融合了草原牧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成为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三、总结与回顾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是一种蕴含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独特风貌。
从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到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再到美食与饮食习惯,这些都是构成呼伦贝尔大草原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来说,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民族风俗,不仅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也能够增进我对呼伦贝尔大草原这片土地的认识与理解。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我来说,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
浅析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意识表现与效果【摘要】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意识表现与效果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蒙古族文化与宗教关系入手,探讨了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元素,并分析了宗教意识在电影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观众的影响。
我们发现,电影作为宗教传播的方式,在传递宗教意识的同时也起到了文化传承和美学享受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认识到了宗教意识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深入挖掘这一领域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电影的审视,我们也更加了解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关键词】蒙古族、题材电影、宗教意识、宗教元素、文化关系、表现、影响、传播、重要性、未来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其宗教文化在蒙古族的生活、艺术和传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蒙古族信仰的宗教主要包括藏传佛教、萨满教等。
这些宗教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蒙古族题材电影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这些电影中,宗教元素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蒙古族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特殊文化。
通过分析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意识表现与效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族文化中宗教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也可以探讨电影作为传播宗教文化的方式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研究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意识表现与效果,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对蒙古族文化和信仰的了解,还能启发我们对电影艺术及文化传播的思考。
通过分析电影作为宗教传播的方式,可以探讨电影在传递宗教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的潜力与局限,对于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宗教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跨文化研究和电影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蒙古族文化与宗教关系蒙古族文化与宗教关系紧密相连,宗教在蒙古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蒙古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和蒙古族传统的萨满教,这两种宗教共同构成了蒙古族的宗教体系。
试论蒙古族宗教信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荷叶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2(18)6
【摘要】如今的蒙古族丢了一些珍贵的传统内核,现代文明的后遗症困扰着我们,最突出的问题是蒙古族人们的凝聚力有所减弱,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内心力不强而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这现实中,蒙古族宗教信仰却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出了光芒.
【总页数】2页(P148-149)
【作者】荷叶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11
【相关文献】
1.试论甘肃永登连城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的宗教信仰
2.蒙古族宗教信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3.试论孝廉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4.试论蒙古族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及其影响
5.试论党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发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赤峰元代宗教遗存看蒙古弘吉刺部的宗教信仰作者:康建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康建国(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赤峰在元代大部分为弘吉刺部的封地,弘吉剌部作为元朝后族,其宗教信仰必然受到元朝皇族的影响。
因此赤峰地区的元代宗教遗存,反映了元朝蒙古民族宗教信仰的实际。
同时,对弘吉刺部元代宗教信仰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赤峰地区宗教信仰的历史和变迁。
关键词:元代;蒙古;弘吉刺;宗教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6-0007-03赤峰地区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早在距今8000年前,就已经孕育了发达的文明。
到了公元10世纪,契丹民族在北方草原崛起,赤峰地区作为其龙兴之地,又一次迎来了其文化发展的高潮。
进入13世纪之后,赤峰地区作为蒙古后族弘吉刺部的封地,政治地位日显,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发达。
时至今日,仍然能够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中窥得当年繁盛的景象。
在这些物质文化遗存之中,占据重要比重的便是宗教遗存。
其中除一部分是辽金时期修建的佛寺,元代沿用之外,大部分都是元朝时期由蒙古弘吉刺部统治者主持修建的,而这些宗教文化的遗存恰恰成为蒙元时期弘吉刺部独具特色的宗教信仰现实例证,展示了其文化多元的属性。
一、弘吉刺部落户漠南弘吉刺部最初生活在苦烈儿温都儿(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酷烈叶儿山)、斤(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根河)、迭烈木儿(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得尔布尔河)、也里古纳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河流域)之地。
弘吉剌部同成吉思汗所在的乞颜部落都是较早生活在漠北草原的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时期弘吉剌部加入了以乞颜部为主体的部落联盟。
正是诸多像弘吉刺一样的部落的加入,才使得成吉思汗的部落联盟不断扩大,成为漠北草原上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并最终在成吉思汗时期建立了震惊世界的蒙古帝国。
而弘吉刺部在加入成吉思汗领导的部落联盟后,自始至终同成吉思汗家族部保持着联姻关系,这种关系从蒙古帝国建立前到元朝灭亡,始终未曾中断。
论蒙古族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习俗作者:程龙,赛音德力根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9期程龙,赛音德力根(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4010)摘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贡献卓著的民族。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的蒙古族约有5981840人。
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带有有传奇色彩的少数民族,中国草原地区大部分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印记,同时具有着“马背上的民族”以及“草原骄子”的美名。
蒙古族在多年以来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蒙古族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更准确地把握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对蒙古族的民俗文化有一个更清楚的理解和认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从蒙古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来介绍。
关键词:蒙古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习俗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21-02作者简介:程龙(1988-),男,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赛音德力根(1963-),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博士,现任河套学院党委委员、副书记,提名任河套学院院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文化。
一、蒙古族生活习俗(一)饮食习惯蒙古民族以肉与奶食为主,由牧转农以后,奶肉少了,逐渐以杂粮蔬菜为主要食品,但又与汉民不尽相同,早点一般以奶茶冲泡炒米,无奶时,以清茶代替奶茶,由牛奶或羊奶加砖茶、食盐煮熬而成。
炒米是用糜子经旺火烧熟,脱皮而成,酥脆可口。
冬天,多用自制奶皮佐食。
还自制馒头、馓子当作点心佐茶食。
午、晚餐则以五谷杂粮为主,有白面、莜面、荞面、谷米等,做法与汉族不同,常用奶水和面,煮面条加干酪粉,炖肉煮面,全羊汤面等。
元朝的宗教信仰与多元文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宗教信仰与多元文化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元朝宗教信仰的发展、元朝多元文化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元朝宗教信仰的发展十分丰富多样。
元朝时期,蒙古人带来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蒙古族的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自然崇拜宗教,它崇拜天地自然以及各种动物和自然现象。
而藏传佛教是蒙古帝国的国教,元朝从成吉思汗开始就大力推行佛教,使得佛教在整个朝代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此外,元代还容纳了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使得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最为丰富多元的时期之一。
其次,元朝的多元文化表现在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
在艺术方面,元朝继承了宋代的绘画传统,发展出了元代绘画的特色,如"末世画"和"笔精墨妙"的写意画风。
元朝的建筑也融合了不同民族文化,汉、蒙、藏等建筑风格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元代建筑风貌。
在文学方面,元朝文学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元曲》、《元诗》等,这些作品既受到了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又与蒙古族和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展现了元代文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此外,元朝还积极推行各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元朝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之一。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的过程中,不仅将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带到中国,还吸收了中国的文化,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在元朝时期,蒙古帝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如元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等,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元朝的宗教信仰与多元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影响。
元朝成为了一个宗教信仰丰富多样、文化多元共融的时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朝所创造的宗教和文化的多元性,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田野纪行之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宗教信仰浅析【关键词】兴蒙乡;蒙古族;宗教信仰兴蒙乡是700多年前因战事从北方蒙古高原迁徙至通海县河西镇的蒙古族将士的后裔所组成的蒙古族聚居村落,他们历经七个多世纪的他乡生活后依然坚定于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
兴蒙乡蒙古族的历史不单是这一族群的历史,更是众多有相似经历的民族演变史的缩影。
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准备了20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调查对象的民族成分均为居住于兴蒙乡的蒙古族,笔者认为这200份问卷能在性别、年龄与宗教信仰方面呈现直观数据,所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表1 宗教信仰统计表2 性别与宗教信仰图1 年龄与宗教信仰据表一和表二可知,在200位调查对象中,男性有66位,女性134位。
有44位被调查者明确填写宗教信仰为佛教,占调查总数的22%;156位被调查对象不能明确说出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没有宗教信仰,占调查总数的78%。
在明确宗教信仰为佛教的信众里有16位是男性,28位是女性,在被调查的性别比中,男性村民占被调查男性总数的24.2%,女性村民占被调查女性总数的20.8%,余下的78%并非全无宗教信仰,而是不确定信仰什么。
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表示,家中会安放“天地国亲师”神位、祖先牌位、本家司命灶君神位和成吉思汗像。
据图一可知,11至69岁均有信佛教的村民,共44人。
在44位信佛教的村民中,15至23岁的信众有23位,占信佛教总人数的52.2%;另外,13岁的信众有2位,37至38岁的信众有4位,其余年龄段均为1人信佛教。
笔者对11岁至23岁的信教村民进行访谈后发现,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经常跟随家中长辈参加在兴蒙乡周围村落寺庙中举行的法会,但是真正明白法会内涵的人较少,多数孩子表示参加法会只是“好玩”;2位年轻妇女说自己信仰佛教,是因为孩子生病时曾到庙里上过香拜过佛;更多的人则认为自己参加过庙里的法会和其他活动,所以确定自己信佛教。
可见44位信教群众并非真正明确自己信仰什么,而是以一定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信仰,比如是否参加过法会。
元朝的宗教与信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宗教和信仰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以及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探讨元朝时期的宗教与信仰。
元朝对佛教的宽容和支持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元朝皇室和贵族中流行佛教信仰,大量寺庙得到提倡和修建,佛教的地位显著提高。
元世祖忽必烈尤其重视佛教,他废除了金朝的限制、规定统一了佛教的教堂、坛院和僧尼的服饰。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创设的藏经阁是保存佛教经典的重要机构,这标志着元朝对佛教文化的高度重视。
此外,元代的佛教艺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壁画、雕塑等形式,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崇。
在道教方面,元朝对其的态度相对保守,与佛教相比并不是同样的宽容和支持。
元朝皇室和贵族中也有人信奉道教,但不如佛教受到重视。
元朝的道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世俗方面,如炼丹术、方术、卜筮等实践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同时,元朝也对道教的组织和教规进行了一些规范和管理,以确保其在社会上的合法地位。
总体来说,元朝对道教的态度相对保守,没有像佛教那样给予它充分的发展空间。
除了佛教和道教,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也对元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信奉的祖灵信仰和巫术等在元朝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传播。
元朝皇室和贵族中的蒙古族成员都坚守着祖灵信仰,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神灵的存在,通过祭祀和祈福来祈求神灵的庇佑。
此外,巫术在元朝的民间信仰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巫师被奉为担任祷告、驱邪、占卜等活动的重要人物。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丰富多样,对元朝的宗教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元朝的宗教与信仰呈现出多样化和包容性的特点。
佛教在元朝的统治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宣传,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宗教之一。
道教相对来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仍在社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蒙古族的祖灵信仰和巫术等民间信仰则在宗教与信仰的多样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朝的宗教与信仰对中国历史以及宗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族《格萨尔》与蒙古族《格斯尔》宗教内涵之比较呼斯勒史诗《格萨(斯)尔》形成于漫漫历史长河中,积累有多重文化因素,宗教文化是其中之一。
不论藏族《格萨尔》还是蒙古族《格斯尔》都蕴涵有无比丰富、繁复离奇的宗教成分,记录着藏蒙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宗教文化的某些信息。
本文旨在通过对藏族《格萨尔》和蒙古族《格斯尔》的宗教内涵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反映在这部史诗中两个民族宗教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异同。
一蕴涵在史诗《格萨(斯)尔》中最古老的宗教文化是萨满教文化。
萨满教是蒙古族和藏族的固有宗教或说传统宗教,在蒙古族称“博”,在藏族则称“苯”或“苯钵”教。
萨满教的一大特点是自然崇拜,如对天、地、山、河的崇拜。
藏族《格萨尔》中表现最突出的是高山及山神崇拜,这与藏民族所处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内在联系,大自然所创造的高山峻岭为古老的藏民族提供了神秘丰富的想象之源。
史诗中出现有许多山神,如岭国的格作念布山神、玛沁邦拉、古拉格卓和阿尔韦青山神等,松巴部落的息玛拉尊山神,门部的濯濯格迥山神,霍尔三汗部落的甲拉当波山神,米努部的查索古孜山神,达色部的邦霍拉山神等。
山神具有地域性,保佑生活在该地域内的人们,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出来帮助本地域的人去征战。
山崇拜的另一表现是《格萨尔》中出现有许多具有歌咏性质,历数山水问答的情节。
如贵德分章本第5章,当岭国将领尕雷公琼率领布琼桂巴达尔杰、帕雷两位小英雄抵达边境阿塞塞山口时,布琼桂巴达尔杰向叔父尕雷公琼寻问前方三十多条山川河流的名称,尕雷公琼一一作了回答,这里出现了长达上百行的赞美诗句。
〔1〕类似的历数山水问答的情节还出现在《霍岭大战》、《门岭大战》、《赛马称王》、《三十英雄赞》、《打开阿里金窟之部》、《木古骡宗之部》等分部本中。
蒙古族《格斯尔》中也有山崇拜思想,而且也多次出现有历数山水问答的情节,如北京版《格斯尔传》第五章:茹格慕高娃为验证敖勒吉伯是否是格斯尔的化身,便将故乡的山水景物编成歌词一一寻问,敖勒吉伯还以韵律极强的优美诗句,应答自如。
民族宗教学习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民族宗教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信仰与宗教文化,这些民族宗教的学习材料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信仰与文化传统。
本文将通过介绍一些典型的民族宗教学习材料,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1. 藏传佛教经典藏传佛教是中国境内的四大传统佛教之一,也是藏族同胞的主要宗教信仰。
学习藏传佛教经典是了解藏族文化与信仰的重要途径。
其中,《金刚经》、《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经典著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材料。
通过深入研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藏传佛教的教义与精神内涵。
2. 蒙古族萨满教神谱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传统宗教是萨满教。
了解蒙古族萨满教神谱是学习蒙古族宗教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蒙古族神话传说繁多,神谱中包含了各种神祇的形象及其神话传说,是研究蒙古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料。
3. 壮族祖先崇拜文献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主要宗教信仰之一是祖先崇拜。
了解壮族祖先崇拜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壮族人民的信仰世界。
通过学习壮族祭祀仪式、神话传说等文献,可以感受到壮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生死轮回的探索。
4. 安集海回族《唐史》诠释回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民族,其宗教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
学习安集海回族对《唐史》的诠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回族文化与信仰的特点。
安集海回族是我国著名的回族学者,其对《唐史》的诠释既包含了对历史事件的传承,也融入了伊斯兰教的解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以上民族宗教学习材料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丰富多彩。
这些学习材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信仰与文化,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希望通过学习民族宗教,我们能够更加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信仰与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1、()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A.道教B.佛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B2、创立时间最早的是()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A3、蒙古族主要信仰()A.藏传佛教B.大乘佛教C.伊斯兰教D.上座部佛教A4、释迦牟尼成道地是()A.鹿野苑B.拘尸那迦C.菩提伽耶D.蓝毗尼花园C5、释迦牟尼诞生地是()A.印度B. 不丹C.尼泊尔D.巴勒斯坦C6、傣族主要信仰()A.东正教B.藏传佛教C.大乘佛教D.小乘佛教D7、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在()A.印度B.中国C.泰国D.尼泊尔B8、西汉“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佛教开始传人中国A.《大藏经》B.《道德经》C.《浮屠经》D.《古兰经》C9、()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B10、()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久远、对中国文化思想影响最广远的宗派A.禅宗B.律宗C.华严宗D.净土宗A11、禅宗创始人是()A.慧能B.菩提达摩C.弘忍D.释迦牟尼C12、白族主要信仰()A.伊斯兰教B.藏传佛教C.大乘佛教D.小乘佛教C13、西双版纳的上座部佛教受()佛教的影响较大A.缅甸B.泰国C.印度D.尼泊尔B14、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是()A.天主教B.东正教C.新教D.景教D15、清真寺的教长称为()A.阿訇B.哈吉C.毛拉D.伊玛目D16、()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源为主旨是纯粹中国化的佛教A.禅宗B.律宗C.天台宗D.净土宗A17、()僧人戴黄色桃形僧帽俗称“黄教”A.宁玛派B.萨迦派C.噶举派D.格鲁派D18、()是15世纪初由宗喀巴创立的教派B.格鲁派C.噶举派D.萨迦派B19、()享有“道观之祖”美誉A、陕西户县重阳宫B、北京白云观C、陕西周至草楼观D、四川青城山常道观C20、()概括为“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A.苦谛B.集谛C.灭谛D.道谛B21、“五阴聚合说”中()包括“风、火、水、土”四大因素A.色阴B.受阴C.行阴D.识阴A22、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是()A.苦谛B.集谛D.道谛C23、佛有“法身、报身、应身”相对应的佛名依次是()A.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B.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C.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D.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释迦牟那佛C24、()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大象”人称“大行菩萨”A.观世音B.文殊C.普贤D.地藏C25、以山西五台山为道场的菩萨是()A.文殊菩萨B.地藏菩萨C.普贤菩萨D.观世音菩萨A26、观音菩萨的道场在()A.山西五台山B.四川峨眉山C.浙江普陀山D. 安徽九华山C27、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分别是()菩萨道场A.文殊、普贤、观音、地藏B.文殊、观音、普贤、地藏C.地藏、观音、文殊、普贤D.普贤、文殊、地藏、观音A28、()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A.佛B.菩萨C.罗汉D.法师A29、身穿青色手握慧剑的是()A.东方持国天王B.南方增长天王C.西方广目天王D.北方多闻天王B30、四大天王是指()A.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B.东方增长天王、南方持国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北方广目天王C.东方多闻天王、南方广目天王、西方增长天王、北方持国天王D.东方广目天王、南方多闻天王、西方持国天王、北方增长天王A31、四大天王手持的法器()代表做事要合乎中道、恰到好处A.宝伞B.缠龙C.慧剑D.琵琶D32、伽蓝神地位相当于寺院的()A.门神B.水神C.天神D.土地神D33、()是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A.关羽B.韦驮C.关平D.周仓A34、大肚弥勒佛一般供奉在佛寺的()A.大雄宝殿B.天王殿C.山门殿D.罗汉堂B35、下列不属于佛教常见礼仪的是()A.礼拜B.绕佛C.合掌D.五体投地A36、()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道场的佛教圣地A.五台山B. 峨眉山C.九华山D.普陀山A37、()的大白塔为尼泊尔阿尼哥设计的藏式白塔是五台山的象征A.显通寺B.塔院寺C.南禅寺D.菩萨顶寺B38、五台山台外的()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A.显通寺B.南禅寺C.佛光寺D.塔院寺B39、()是普陀山规模最大的寺院和佛教中心A.普济寺B.法雨寺C.慧济寺D.国清寺A40、()成为近代中国佛教最大的国际性道场A.五台山B.峨眉山C.九华山D.普陀山D41、峨眉山最大寺院是()A.报国寺B.伏虎寺C.佛光寺D.万年寺D42、()是九华山唯一宫殿式建筑的寺院和九华山规模最大的寺院A.祇园寺B.甘露寺C.东崖寺D.百岁宫A43、()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A.敦煌石窟B.云冈石窟C.龙门石窟D.麦积山石窟A44、()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A.大足石刻B.乐山大佛C.龙门石窟D.云冈石窟B45、道教创始人是()A.孔子B.老子C.张陵D.王重阳C46、陕西()是玄奘最后译经场与圆寂之地A.华严寺B.慈恩寺C.兴教寺D.玉华寺D47、东正教最高首领是()A.耶稣B.教皇C.牧首D.牧师C48、()是格鲁派第一座寺院和祖庭A.甘丹寺B.哲蚌寺C.色拉寺D.大昭寺A49、()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历来有“释源”之誉。
敖包经幡美句介绍敖包经幡敖包经幡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文化符号,也是蒙古族重要的神圣场所。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国土之神”,是蒙古族人民崇拜的对象。
而经幡则是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中的重要标志之一,经幡用来纪念、祭祀、祈福。
敖包经幡既具有宗教意义,又蕴含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敖包经幡的起源敖包经幡的起源可追溯到蒙古族的古老历史。
根据蒙古族历史记载,在古代蒙古族的家族、氏族、国家等公共场合,人们总要搭建敖包,用来祭祀祖先及天地之神。
经幡最初起源于藏传佛教,后来融入到蒙古族传统信仰中,成为敖包的重要组成部分。
敖包经幡的形成和发展,既与宗教传统有关,也与蒙古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连。
敖包经幡的制作与意义1. 制作过程敖包经幡的制作是一门独特的工艺。
制作敖包时,首先选取一块适合的土地,然后用茅草、树皮等材料搭建起敖包的框架结构,再用天然染料对敖包进行彩绘,最后在敖包上插上五彩缤纷的经幡。
经幡通常由丝绸、棉布等材料制作,上面绘有佛教经文、神秘图案和吉祥物等。
2. 反映丰富的文化内涵敖包经幡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幡上绘制的神秘图案和佛教经文,反映了蒙古族的信仰观念和审美情趣。
而敖包的形态和制作过程,则是地域文化和手工艺的结晶。
敖包经幡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既是蒙古族工艺传统的延续,也是对祖先智慧的致敬。
敖包经幡的祭祀仪式敖包经幡作为蒙古族的神圣象征,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这些仪式通常在春节、清明节等重要传统节日或者特殊日子进行。
祭祀仪式的内容包括祭奠祖先、祈福祈愿、守护土地等。
蒙古族信徒们会簇拥在敖包旁,手持经幡,虔诚地祈祷,同时在敖包周围游行,随行奏乐,以表达对祖先和自然神灵的敬意和追思。
敖包经幡的保护与传承敖包经幡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遗产,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在蒙古族地区,政府、社区和民间都积极参与到敖包经幡的保护工作中。
一方面,制定保护措施,加强对敖包经幡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敖包经幡的认识和重视。
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在历史上曾信奉过多种宗教,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以及与周边民族接触的不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也在发生着变化。
萨满教是蒙古族的传统宗教,它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
在蒙昧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原始人认知水平的局限,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都十分敬畏,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思想,日月、星辰、风暴、雨雪、山石林木、河流湖泊、凶禽猛兽都曾是人们膜拜的对象。
在这一点上,蒙古族早期萨满教与其他地区的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并无根本差异。
进入文明时代后,原始宗教也随着社会的需要,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表现在宗教信仰更大程度地折射着社会的现状,例如神祗系统中出现了分工,如猎神、财神、战神、火神等等。
宗教的人为化成分越来越浓厚,与人间的贫富、等级制度相对应,神界也有了高低尊卑的差异,天神腾格里神逐渐上升为主神,最后成为至上神。
人们认为世间可见和不可见的万物都是由腾格里神缔造的,他还在冥冥中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帝王都是由天神指定的,他们是“天子”。
在有文献可考的时代,古代蒙古族萨满教已进入了人为宗教时期,社会上有职业的萨满教神职人员孛额(男性)、依都干(女性);有了固定的宗教节日和活动,如祭天、祭火、祭神纛、祭祖等等。
“蒙克腾格里”长生天概念的产生,标志着蒙古族萨满教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13世纪初期,萨满教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吉思汗在政治斗争中也充分利用了它的影响。
在蒙古族统一前,由于各部族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一些文化发展较为进步的部族,较早地放弃了萨满教信仰,选择了其他宗教。
如克烈部在11世纪初期开始信奉基督教的异端教派聂斯托利教(蒙古人称之为“也里可温”教)。
到了13世纪初,我们知道蒙古族中的乃蛮部、汪古部等也在信仰该教。
这些部族的基督教信仰借助婚姻等关系,在蒙元时期曾对蒙古族统治集团产生过影响。
一直到20世纪,聂斯托利教的一些礼仪仍然积淀在鄂尔多斯的一些蒙古族民众的文化或习俗中。
在蒙元时期,随着蒙古族对外交往的广泛,各种宗教开始向蒙古社会渗透,像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及道教等都不同程度地对蒙古族民众产生过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
根据史书的记载,蒙元时期最早和藏传佛教发生联系的是窝阔台汗的第三子阔端。
1247年,西藏高僧萨迦·班智达和两位侄子八思巴、恰那多吉在凉州与阔端会晤,揭开了蒙藏关系乃至中国历史的新的一页。
此后,由于忽必烈汗的政治需求,藏传佛教在元朝成为国教。
元代信仰佛教的蒙古人主要集中在统治集团内部,而民众仍然信奉萨满教;而在中亚、西亚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征服者的蒙古族逐渐被伊斯兰文化所吸引,绝大部分人最终成为穆斯林教徒。
今天的阿拉善、鄂尔多斯地区仍有少量的蒙古族信仰伊斯兰教。
对后世蒙古族宗教信仰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发生在16世纪后期。
1577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与西藏格鲁派高僧索南加措在青海会晤,确定了双方的供施关系,并决定以法律的形式将佛教确立为蒙古族唯一合法的宗教,同时将萨满教确定为非法宗教。
在蒙古各部统治者的倡导下,佛教格鲁派在半个世纪的短暂时间里,迅速传遍了蒙古高原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全民族的信仰。
佛教的传人,在客观上极大地丰富了蒙古族文化的体系。
佛教的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学,包括《甘珠尔》、《丹珠尔》在内的大量佛教经典被译成蒙古文,蒙古族中也产生了一大批用蒙藏文进行创作的大德高僧,寺庙一度成为蒙古社会的文化中心。
佛教促使蒙古族文化从内容到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其影响是深远的。
但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它对蒙古民族历史观、价值观的不利影响也是极大的。
尤其是在清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羁縻和弱化蒙古族,制定和推行了很多政策,其中“兴黄教,安抚众蒙古”成为国策。
在清政府的推波助澜下,佛教在蒙古地区呈畸形、泛滥发展之势,据清中叶的统计,当时内蒙古地区的喇嘛约占男性总人口的40%到50%,个别地区达到了60%左右。
清嘉庆年间,内蒙古地区佛寺有1800多座。
清末,内蒙古有寺庙1600余座,平均每个旗有佛寺20余座,个别旗达到了50到60座。
佛教在历史上对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繁衍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进入近现代之后,蒙古族社会内部否定佛教、排斥佛教的思想日渐加强,信仰佛教的社会文化氛围日渐淡化。
目前在蒙古族民众当中佛教信徒所占比例较小,佛教文化的一些成分主要是以民俗、艺术、医学、文学等形式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