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专题
- 格式:pdf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20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发觉发展观是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必然要求,县委书记方显中在县委十届三次全会上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深入推进科学发展。
同时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通过这次学习,结合环保工作实际,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勉。
一、建设生态文明极具战略意义生态文明具有丰富内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按照生态文明“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效益原则和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的要求,生态文明不仅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要体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社会和和谐;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统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权益,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合理配置资源,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还要为后代留出持续发展的空间;要改造传统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达到循环发展的高效与协调;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平衡;弘扬环境道德,强化生态理念,塑造精神生态,确保社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由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效的生态经济和共生的生态社会所构成。
生态环境是基础,生态经济是条件,生态社会是目的,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不可缺少的三大系统。
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包括索取资源和空间,享受生态系统的服务,向环境排放废物。
另一面是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包括资源制约,自然危害,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会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自然就会威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主题。
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而生态文明则是我们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生活条件。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设生态文明。
其次,生态文明的建设也需要科学发展的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才能实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等目标。
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我们才能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也不能为了环境保护而停滞不前。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基础,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实现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和监管,企业应该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个人应该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和谐的环境中。
谢谢大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之一)党的十七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发觉发展观是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必然要求,县委书记方显中在县委十届三次全会上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深入推进科学发展。
同时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通过这次学习,结合环保工作实际,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勉。
一、建设生态文明极具战略意义生态文明具有丰富内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按照生态文明“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效益原则和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的要求,生态文明不仅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要体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社会和和谐;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统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权益,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合理配置资源,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还要为后代留出持续发展的空间;要改造传统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达到循环发展的高效与协调;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平衡;弘扬环境道德,强化生态理念,塑造精神生态,确保社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由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效的生态经济和共生的生态社会所构成。
生态环境是基础,生态经济是条件,生态社会是目的,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不可缺少的三大系统。
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包括索取资源和空间,享受生态系统的服务,向环境排放废物。
另一面是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包括资源制约,自然危害,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摘要: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是:加强生态道德、完善生态法制、促进生态科技、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生态消费。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路径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是生态文明第一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被载入党的纲领性文件。
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既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
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一环。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点(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
从内涵上看,生态文明应该包括3个基本要素:一是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人们对待生态问题的科学的、进步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二是生态法制文明,是指人们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三是生态行为文明,是指在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法制的支配和约束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繁荣的各种活动。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
一、生态文明的实质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并作为我们党的行动纲领,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
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
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
到了农业文明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
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
这时,人类对自然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利用”变为了“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
笛卡尔就认为,借助科学“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
但是,令人叹惜的是,由于盲目自大,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大规模消耗,带来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以人为本、生态先行的运行机制,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领域中去,所以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连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深化,也是对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拓展,标志着我们党对文明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生态问题在我们改革发放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显现出来。
学者普遍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公平,人与自然的和谐,理性发展,从整体观的角度把握生态问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实现我国的科学发展,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开放、协调发展的社会。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拓展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
1、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基本涵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文明形态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通过不断克服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新唐书—狄仁杰传》“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荐授并州法曹参军。
亲在河阳仁杰凳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
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
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
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
”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于是罪止弃市。
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遂免死。
数日,授侍御史。
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
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
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
”本立抵罪。
由是朝廷肃然。
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
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
仁杰曰:“是其计穷,且为患。
”乃明开首原格,出系者,禀而纵之,使相晓,皆自缚归。
帝叹其达权宜。
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
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
中宗即位,追赠司空。
(选自《新唐书·狄仁杰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B.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C.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D.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日/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卷,文中指书籍。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中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的发展。
但是,由于过度的资源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我国生态环境还在迅速恶化,危害日益严重。
首先是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水环境面临的总体形势是: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容量,来自工业生产的氮、磷污染物在水中长期累积,加速了水环境的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大量减少了生态用水,加剧了水环境污染;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降低了水源涵养功能,使水环境更趋恶化。
其次是大气污染问题。
我国当前大气污染的特征是复合型的,即煤燃烧十汽车尾气十扬尘。
大气氧化性增强,能见度降低。
与世界上相关城市比较,我国的城市空气污染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人体若长期生活在超过空气质量三级标准的环境中,其身心健康将受到损害。
再次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并遭受破坏,加上一些地区的滥捕、滥猎、滥采,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我国生态环境的客观形势表明,生态功能衰退的趋势始终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北方重要防风固沙区植被遭受破坏严重,导致沙尘暴频发。
此外,我国的江河洪水调蓄区生态系统退化、湿地面积减少、森林质量不高,生态调节功能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科学发展观之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文明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
生态文明建设史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怎样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的调查,了解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的整体。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贯彻落实发展观、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只有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及内容生态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来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相对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如国内学界多数人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由此所产生的对自身的各种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1]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即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言。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生态文明[2]都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包括生态理念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方面的内容。
生态理念文明指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理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等。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来的,适应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要求,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的重要内容,这也预示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体现了党中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超强应对能力,也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让人振奋,相信其必将为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注入更大力量,将开辟人民福祉的新境界。
一、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科学发展观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视作发展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也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目标、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从根本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1.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际上是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论文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十分紧张,人均耕地面积、淡水和森林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 ;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
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1. 引言在当前全球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科学发展观则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构建中国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共同点和相互促进的方式。
2.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根本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绿色技术的应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科学发展观则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兼顾人民的利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理念和目标上存在内在的一致性。
3.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共同点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有许多共同点。
它们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性,而科学发展观通过科技进步和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实现可持续性。
它们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的质量和人民的健康,而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它们都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
生态文明建设追求公平的资源分配和环境保护的公正,而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成果的共享和社会的公正。
4. 生态文明建设对科学发展观的拓展生态文明建设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的拓展和深化。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这使得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友好性。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得科学发展观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也提醒我们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健康,这对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有重要启示。
5. 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和推动。
科学发展观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
“生态文明”主题的提出与发展,说明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中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实践既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现实检验,又为科学发展观理论本身提供了一步丰富与发展宝贵资料。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于几大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理性思考和果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文明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 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发展理论新贡献。
要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新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容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
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
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应该做到:(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人类自始至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人类永远无法否定和摆脱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