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渊源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事业编新公共管理知识点一、新公共管理概述。
(一)概念。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
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二)产生背景。
1.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难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需要更加灵活、高效的公共管理模式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例如,在国际贸易中,政府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制定有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
2. 财政压力。
- 福利国家的发展使得政府财政支出不断增加,许多西方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官僚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无法有效控制成本。
新公共管理试图通过引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减少财政支出。
3.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弊端。
- 传统公共行政以威尔逊 - 韦伯范式为基础,强调政治 - 行政二分法和官僚制组织原则。
但这种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机构僵化、缺乏灵活性、对公众需求响应迟缓等。
新公共管理旨在打破这种传统模式的束缚,构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体系。
4. 私营部门管理经验的示范效应。
- 20世纪以来,私营部门在管理方法、技术和理念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成本核算等。
这些成功的经验为公共部门的改革提供了借鉴,新公共管理主张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
(三)理论基础。
1. 公共选择理论。
- 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认为政府官员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
这一理论揭示了传统官僚制下政府官员可能存在的寻租行为、低效率等问题。
新公共管理受其影响,强调通过制度设计来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
新公共管理理论内容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它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化、民主化和管理学的理念,试图解决传统公共管理理论在应对复杂社会问题和挑战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本文将就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对该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化。
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在公共事务中的主导作用,而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它倡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调效率和经济性,提倡政府和市场的合作共治。
这种市场化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使得公共部门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和绩效评价。
其次,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民主化。
它认为公共管理不应该仅仅是政府的事务,而是应该由政府、市民社会和市场共同参与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民参与、透明决策和责任追究,试图建立起一种更加民主和开放的管理模式。
这种民主化的理念有利于提高公共决策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增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最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管理学的理念。
它倡导引入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试图使公共管理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管理者的专业化和创新能力,提倡灵活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这种管理学的理念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适应性,使得公共部门更加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挑战和问题。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化、民主化和管理学的理念。
它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民主参与和提升管理效能,以应对传统公共管理理论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然而,新公共管理理论也并非没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其市场化倾向可能会削弱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而民主化和管理学的理念也存在着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以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走向新公共服务理论任何改革实践都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借鉴西方先进的行政改革理论与成功经验,主要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管理运动致力于优化政府经济职能,主张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大大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新公共服务理论站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立场上,坚持以公民为中心,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和民主参与。
这些理论和实践都对我国公共服务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新公共管理理论(New Public Management简称为NPM通常指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出现的一种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指包括重塑政府和新管理主义(neomanagerialism)在内的一系列思想和实践活动。
在政治上,新公共管理系以新右派为意识形态(新右派的思想主要来源于美国自由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派与公共选择学派,主张个人主义、个人自由与不平等,以对抗凯恩斯福利国家中的集体主义、社会权利和平等)。
经济上是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
社会环境上则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信息全球化的冲击。
其核心内容是力图将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的管理方法用于公共部门管理。
当然,任何理论都有它的不足。
尤其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种不成熟的理论范式,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对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该模式所主张的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许多学者和实践家都不断地表示反对。
开始有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发起挑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内在冲突;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强调在市场模型下推进分权与公共部门进行协调的必要性;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的潜在角色及其相互关系; 私有化运动对民主价值观和公共利益的影响,等等。
另外一些人坚持认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可能会逐渐地腐蚀和破坏公平、公正、民主。
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一、治理的定义二、治理理论的演化及主要特征三、治理理论的失效四、当前治理理论的应用五、治理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编辑本段一、治理的定义随着全球对公共治理的关注变得更为广泛和日益重要,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出现了多种说法,直到现在治理仍是一个相对模糊和复杂的概念。
“治理”被定义为多种,如“在管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权力的行使方式”,如“个人和机构,公共或私营,在管理公共事务上多种方式的的总和,如“确定如何行使权力,如何给予公民话语权,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决策的惯例、制度和程序,这些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治理这一概念的内涵。
然而,鉴于关系概念的性质,“治理”永远不可能被定义成一个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编辑本段二、治理理论的演化及主要特征对治理的关注,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不能有效解释当代公共决策的更加复杂和动态的过程而不断向前的。
两个最早的表现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方治理”和产生于80年代后期的“公司治理”运动。
截至20世纪90年代,这些不同的概念整合成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公共治理”,它把单独的公共机构的公司治理与政策网络联系起来,通常涵括了公共部门的各个层级。
治理的特征大部分学者比较趋同,概括起来如下: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
3.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4.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
5.政府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
总之,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
编辑本段三、治理理论的失效治理理论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
Bob Jessop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种两难选择。
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三是治理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四是责任与效率的矛盾。
在90年代的发展问题的辩论中,“治理”概念之发挥核心作用最后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于全球化和跨国组织的领域。
公共行政学经典读书笔记之七为谁掌舵,划桨的,还是坐船的?---- 新公共管理理论读书笔记20世纪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运动打着“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旗号在西方国家内掀起,这场行政改革运动后来被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其所依据的公共行政学理论被称为“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现实与理论背景1、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日益凸现的内在理论缺陷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与先前的政府管理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建立在两个全新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个是由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并由古德诺系统化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另一个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
建构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认为,政治与行政是可以分开的,在“二分”的情况下,公共行政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执行既定政策或达成既定目标。
有关政治、政策的问题,属于政治学范畴,政治不要干扰行政,行政是科学的问题,可以也应该保持价值中立,而以追求经济和效率为目标。
公务员应保持政治中立,他们的任务仅仅是忠实和有效地执行被政治官员制定的政策。
据此,便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最佳的行政管理原则。
公共员系统依据这些组织原则运作,剔除任何个人感情因素,像驴一样受赏罚的支配,行政管理便可以达到高度的“理性化”,政府管理也就可以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
其实,早在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形成后不久,其赖以立足的二大理论基础就遭到了包括政治学行为主义和人际关系学派的激烈批判。
行政学者罗伯特·达尔和沃尔多都曾指出,威尔逊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传统行政模式的不切实际之处就在于,政治与行政必然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不含任何价值判断的公共行政只是一个神话而已。
行政学者彼得斯也指出:“行政管理与政策并非呈现出互不相关的离散现象,而是相互关联的。
无论是通过主观方式还是通过客观方式,行政体系的属性都会影响到政治体系的政策产出。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2600字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公共管理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公共管理部门,尤其是政府机构正在进行着意义深远的改革,这场改革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成新的公共管理模式。
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事业。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改革 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曾经主导西方公共行政领域近一个世纪之久,被誉为是行之有效的主流公共行政,遭受到新的外部环境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赖以建立的两大理论基础-威尔逊和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管理论均无法回答和解决政府所面对的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政府规模的无限扩张和政府角色的膨胀、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公共支出的持续膨胀带来的普遍的政府财政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与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英美两国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方各国。
2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新公共管理”从理论上讲,它的核心是以管理、业绩评估和效率为标准,在公共部门中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并引入竞争机制,把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为主要导向,同时加强调整政府职能,优化和有效利用管理人员的自利、机会和风险的意识,使他们拥有合理充分的权力,适应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创造良好的管理绩效并强调对资源利用的节约性的理论。
[3]与以往传统的公共行政框架内进行的变革不同,新公共管理不是对现存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某种程度的局部调整,或仅仅是为了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减少行政费用开支,更重要的是,它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全面清算和否定。
[4] 3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3.1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强调管理的高效率。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PPP模式的缘起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建构和出现,以及西方国家政府供给公共基础设施的低效率,特别是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匮乏,引起公共管理部门对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方式进行反思,特别是英国撒切尔政府发起了公共部门私有化的倡议,一解决政府财政赤字与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以及政府供给的低效率和公共经济资源的浪费问题,公共部门私营化为政府带来多方面的益处,首先在政府预算紧张的情况下,利用明星资本实现基础设施的供给歧视里有名资本的高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最后政府可以转移投资风险,由于该倡议反映了诸多西方国家政府的诉求,因而得到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政府公共权力下放,将购买公共服务与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进行分离,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利用社会资本供给公共设施,并且将公共服务外包给私营部门。
换言之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在那些有私营部门提供更加有效率的服务的领域,政府应该主动放权,特别是在公用事业领域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者民营资本为国民提供更便利的设施,更好的服务和较低的使用成本,最终减少经济资源的浪费,从而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标。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下,公共服务民营化(privatization)浪潮在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些欧美国家开始兴起了,通过大规模的应用私营部门的资本来满足公众
需求。
特别在各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PPP的广泛应用既提高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又保留了政府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部门的控制权。
这种模式顺应了当时政府职能转变的呼声。
受英国的影响,西方许多工业化国家也开始了民营化进程,而且很多东亚和拉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开展此模式的实践。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
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
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
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
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
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
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特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民权运动的涌动,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变革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而迫切的要求,这场行政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
本文将论述新公共管理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并探索新公共管理的特点。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绩效管理一、新公共管理的概念及发展新公共管理运动最早起源于英国,1980年,撒切尔政府推行以缩小政府规模和进行“财政管理创新”为中心的改革,随后又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并迅速扩展到其他西方发达国家。
新公共管理主张运用工商企业管理和经济学的理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与传统公共管理所依据的行政二分法理论和官僚制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和治理理论。
随后,人们开始对80年代兴起的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总结,并发展为新公共管理理论。
因为新公共管理的流派较多,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定义。
其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克里斯托弗•胡德、美国的戴维•奥斯本(DavidOsborne)和特德•盖布勒(TedGaebler)以及澳大利亚的欧文•E•休斯等。
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胡德是最早为公共管理改革运动进行理论概括的学者,他在1990年首次使用了“新公共管理”一词。
他认为,“新公共管理”体现为一种管理主义的过程,包括了七项理论特征(doctrinalcomponents):公共领域的专业化管理;明确的目标与绩效测量标准;强化产出控制;公共部门的分散化;引入竞争机制;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
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DavidOsborne)和特德•盖布勒(TedGaebler)在《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一书中将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原则概括为十个方面: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服务中去;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后新公共管理的兴起的原因分析标题一:新公共管理的概念和特点新公共管理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在管理公共事务时采取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
新公共管理在公共部门中的管理理念可以追证到19世纪80年代的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的计划管理法,后来又发展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公共部门中采用经济管理理论进行管理。
新公共事务管理理念的核心是:市场化、结果导向、协作管理、公民参与和私营部门参与等。
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企业一样进行管理,并且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效果导向、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透明化管理。
在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支持下,政府需要更加注重财政可持续性和效率,实现公共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注重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标题二:新公共管理的兴起新公共管理的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很多发达国家开展行政改革探索的产物。
在这个时代,公民对公共部门的议案表决率、成效和高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促使了政府机关在管理上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
在此背景下,新公共管理理念被提出,为公共部门管理带来了重大影响。
新公共事务管理理念的兴起,使公共管理转向市场导向和效果导向,表现出了政府对财政可持续性和公共服务质量的至关重要和重视。
此外,在政府和市场关系方面,新公共管理理念也推崇政府应该具有合作与规制的角色,同时鼓励公民和私营公司对公共事务的参与。
此外,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兴起得益于新兴技术的发展(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些在加强政府资源配置的同时,也确保了政府信息公开和效率的提高,推动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正式推广发展。
标题三:新公共管理的目标新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在公共部门中实现市场化管理的思想,注重市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共服务效果的提高。
具体来说,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机关在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充分考虑行政和市场经济的融合,为公民提供合理的公共服务并减轻财政预算的压力。
公共管理发展沿革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民间组织及其他公共机构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它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传统公共管理(1900年-1960年)
传统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权威性和行政管理的专业性,主要以行政法规和管理体制为基础,以规范化和集中制为主要手段,以实现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就是韦伯的官僚理论。
第二阶段:新公共管理(1960年-1990年)
新公共管理是在对传统公共管理的批判和反思中产生的,它强调市场化和竞争,强调公民参与和服务质量,注重效率和成本控制,提倡公共-私人合作。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有奥斯特罗姆的“公共选择理论”和奈特的“合作治理理论”。
第三阶段:后新公共管理(1990年至今)
后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治理的网络化和多元化,注重社会资本和公共参与,强调创新和适应性,推崇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合作。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有德鲁克的“社会企业理论”和奥斯本的“全面质量管理”。
总体来说,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过程,它既受到外部环境和国家制度的影响,也受到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启示和引领。
未来,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加快,公共管理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概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场化政府”、“代理政府”、“国家市场化”、“国家中空化”等,只是对这场改革的不同称谓。
人们普遍认为,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出现。
赫克谢尔(C.Heckscher)指出,政府改革打破了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建立了互动交流和导向管理,并开始向“后官僚组织”变迁[1]。
而巴扎雷(Michael Barzelay)说,摒弃官僚制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共管理由重视“效率”转而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转向争取成员的认同和争取对组织使命和工作绩效的认同[2]。
“重塑政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总结美国改革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经验,宣扬政府管理的新范式[3]。
胡德(Christopher Hood)把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政府管理新模式称作新公共管理典范[4]。
“新公共管理”实践催生出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理论新范式。
这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自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
它们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导国家的经济活动,试图依靠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
然而过了多年,“福利国家”制度并未取得如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满意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滞胀、政府扩大支出产生高税收、政府公共服务无效率,造成社会普遍不满,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变革。
人们开始从政治上批判“福利国家”的政策基础,主张以自由市场、个人责任、个人主义来重塑国家和社会。
在意识形态上崛起的“新右派”思想,主要来源于自由经济思想、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经济学。
它强调自由市场的价值,批评政府干预的弊端,主张用市场过程取代政治或政府过程来配置社会资源并且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它认为国家和政府作为非市场力量,会扭曲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是研究和实践公共事务的学科,它涉及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如何管理和组织公共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公众需求。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公共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政府运作、社会学和法律等。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核心概念、主要模型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开始认识到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这促使了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的公共管理理论主要侧重于行政管理和组织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和组织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管理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一些核心概念和方法。
其中之一是公共选择理论,它强调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基于利益和权衡的结果。
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权力和权威,它研究政府和组织如何行使权力和权威,以实现组织目标和公共利益。
此外,公共管理理论还建立了一些模型和框架,以帮助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之一是“政策过程模型”,它描述了公共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过程。
这个模型包括政策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阶段。
另一个重要的模型是“领导力模型”,它研究政府和组织领导者在实现组织目标和公共利益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政府层面,公共管理理论指导着政府如何制定和执行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
在非政府组织层面,公共管理理论帮助组织更好地运作和管理资源,实现组织目标。
此外,公共管理理论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了公共管理实践的进步和创新。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理论是一门关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学科,它涉及到政策制定、组织管理、决策行为、领导力等方面。
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受到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它的核心概念和模型提供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框架。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渊源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对新
公共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理论流派主要有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
论以及治理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
二战以后,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日益盛行,政府大规模介入经济领域保
证了资本主义经济近30年的持续“繁荣”。然而,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
家开始出现以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胀”现
象。人们逐步发现,如同市场会失灵一样,政府同样会失灵;市场解决不好的问
题,9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公共选择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在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个独立的学科出现之前,经济学家几乎没有认真
地思考过这样的重大问题:政府真的能够以有效率的方式做到人们期望它做的事
情吗?政府真的会创造出一个公正的社会吗?经济学家之所以很少思考这样的问
题,是因为他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两套标准来判断市场活动与政府活动。
人们倾向于认为市场活动的主体是经济人,只受狭隘的个人利益驱策;而政府活
动的主体是政治官员和公务员,他们是控制集体利益的代表,只遵循公共利益行
事,别无他求。公共选择理论对曾经流行的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同样的人怎么
可能仅仅因为从经济市场转入政治市场之后就由一心求利的利己者转变成为“大
公无私”的利他者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基于这种认识,公共选择理论沿用“经
济人”假设,以严格的“自利”措辞来塑造所有公共选择者,以此为基点,把政
治舞台模拟为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分析个人在政治市场上对不同的决策规
则和集体制度的反应,以期阐明并构造一种真正能把个人的自利行为导向公共利
益的政治秩序。公共选择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的影响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政府失败
理论”,它与20世纪30年代福利经济学所发展起来的“市场失败理论”构成了
鲜明对照。正像人们根据理想化的标准来检验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时,发现
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体制在某些方面显示出缺陷一样,当人们同样根据理想
化的标准来检验政府工作的效率和公平时,发现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政府体
制在某些方面也同样存在着缺陷。政治家、公务员与其他人没有两样,而“政治”
本质上与市场一样,也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下的游戏,许多目标迥异的游戏者在其
中互动,以至于产生出一系列依照任何标准来衡量可能是既无内在的一致性也缺
乏效率的结果。①既然存在政府失败,那么市场的缺陷就不是将问题转交给政府
处理的充分条件,相反,市场的竞争机制倒为克服政府失败提供了可能。在公共
选择理论的指导与影响下,新公共管理强调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克服
公共部门的弊端,对政府机构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以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实现有
效的公共管理。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应该包括两个相互联
系的方面,首先,把所有可能由私人部门完成的活动和决策都尽量交给私人部门
去完成,为此,要进行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改革,限制政府活动范围、缩小政府规
模、提高公共部门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310
效率;其次,在公共部门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重建竞争结构和激励结构,打
破政府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垄断。
2、委托代理理论
简单的说,委托代理理论是指在所有权、控制权两权分离和利益分割
的状况下,代理人能否按照契约规定的权限和委托人的意愿,来代替委托人采取
行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以下方面:(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
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动细节并不了解或保持着“理性的
无知”;(2)由于(1)的存在,在报酬由委托人支付的情况下,代理人从自身
的利益出发,可能采取某些机会主义的行为,使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降低自身承担
的风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双方都可能存在着不道德的欺诈行为,甚至违法
行为,而监控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又非常高;(3)委托人预期效用的实现,依赖
于代理人的行动,同时也取决于委托人在契约中的制度供给、彼此的承诺、相互
信任、激励与补偿机制与监督制度的安排等;(4)由于上述条件的存在,对代
理人的行为予以激励与监控,建立契约执行的规则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就成为委
托代理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中,不难发现,代理人
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未必一致,他可能去追求个人利益而把委托人的利益放在
次要位置甚至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在公共选择领域,选民和政治家、政
治家和官僚构成委托代理关系。官僚作为代理人负责公共服务的供给,必须忠实
执行委托人的意愿。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由于公共产品的非市场性质、利润激
励的缺乏和官僚机构的实际垄断地位,政府机构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官僚
追求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与委托人的利益相冲突。同时,官僚与政治家拥有
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信息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官僚在这种信息不对称中处
于优势地位。政治家要减少官僚的投机行为,必须获取足够的信息,这将大大增
加代理成本。官僚利用其拥有的不对称信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在实质上逃
避了委托人的监督和控制。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
何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诱导代理人去追求委托人的目标,使其行为符合委托人
的利益,达到“激励兼容”。委托代理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的影响,主要在于它通
过对公共行政领域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为减少公共部门的委托代理问题指出
了方向:首先,缩减政府规模,将公共服务签约外包。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私营
部门的委托代理问题比公11共部门的较轻,因此可以通过供给与生产相分离、
签约外包等方式将公共部门委托代理问题转移到私营部门中去,从而减少公共部
门的委托代理问题;其次,强化公共部门之间的竞争。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竞争
能减少委托人所面临的代理成本,而提高代理人从事投机行为的成本;再次,制
定激励契约。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固定报酬制度不能对个体产生有效的激励效果,
反而会强化官僚的偷懒动机。采取绩效工资制可以有效激励个人,实现个体利益
与共同利益的相容。
3、治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