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7.86 KB
- 文档页数:4
草原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第一章引言草原干旱区是世界上最具有挑战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和地貌特征决定了这个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殊性。
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因素的介入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草原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供些许解决方案,以期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驱动因素2.1气候因素草原干旱区气候的变化是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首要驱动因素。
干旱、半干旱气候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受降水量、气温等气候因素的制约较为严格。
在自然因素的配合下,气候变化对草原干旱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长时间的干旱气候让区域内的湖泊干涸,沙漠化的面积不断扩大,草原退化、沙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驱动的。
2.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是草原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驱动了城市化进程,让城市扩张和建设切入了草原干旱区。
城市扩张带来的工业化和人口的增长,进一步增加了区域内能源的消费量,推动了原野转为建设区域的过程。
2.3 农业经济因素草原干旱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推动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的需求。
农业的现代化改革和农村转变方式,也需要更多的面积和灌溉设施。
随着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化进展,人的对土地需求不断增加,许多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土地负担,加剧了对非农经济的依赖。
这也导致了草原干旱区内的农业区在面积与构成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第三章生态环境影响3.1 水域生态环境草原干旱区内的河流和湖泊形成了独特的水域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张,水域系统遭到了污染和破坏。
城市的建设、污水排放和工业废水排放所带来的污染,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2 草原生态环境草原是草原干旱区的主要生态系统之一,其草地覆盖率对区域生态文明起到了关键作用。
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并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作为具体研究案例。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内蒙古翁牛特旗作为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代表,其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独特的地理和生态背景,对于理解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阐述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收集和处理翁牛特旗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尺度效应。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关联,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内蒙古翁牛特旗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其空间自相关性的研究对于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能够揭示不同尺度下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等()利用遥感影像和GIS技术,对某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
等()则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和动态演变过程,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异质性。
针对内蒙古翁牛特旗这一特定区域,也有学者对其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
例如,等()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翁牛特旗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空间格局研究,指出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和趋势。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引言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和经济区域之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对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
一、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征1. 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面积在黄河流域不断减少。
农地被转化为城市用地,农民逐渐减少,在农业用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挑战。
2. 工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在黄河流域不断增加。
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工厂、仓储设施、住宅等,这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 水域面积逐渐减少水域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在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农田灌溉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域面积逐渐减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4. 植被覆盖度下降随着农业用地的扩张和城市建设的加快,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度不断下降。
大面积的森林、草地和湿地被砍伐、开垦和填埋,植被资源丧失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二、影响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因素1.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是导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大量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
2. 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是导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增加,导致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
3.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支撑农业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量的水域被抽水用于农田灌溉和工业生产,导致水域面积减少。
4. 政策导向和规划政策导向和规划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的土地政策、城市化规划和环境保护政策等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方向和方式。
利用遥感数据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目录:一、引言二、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研究中的应用2.1 遥感数据的基本原理2.2 遥感数据的种类和获取方法2.3 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三、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3.1 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和分类3.2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3.3 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四、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4.1 研究区域的背景介绍4.2 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结果4.3 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分析五、结论参考文献一、引言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调查方法受限于时空尺度、样本选择等因素,难以全面准确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
而遥感数据的广覆盖、高分辨率、实时更新等特点,使其成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研究中的应用2.1 遥感数据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通过接收地球表面反射和发射的电磁波,记录不同波段的辐射能量,通过光谱分析等方法提取地表特征信息。
遥感数据具有广覆盖、大尺度、多源性和高时效性等特点,能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信息。
2.2 遥感数据的种类和获取方法遥感数据可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红外遥感数据等多种类型。
光学遥感是指利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进行观测,常见的数据包括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影像。
微波遥感则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等技术进行探测,具有穿透云层和雾霾的优势。
红外遥感主要用于监测地表温度和植被生理信息等。
2.3 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能够提供定量化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信息,通过时序分析等方法可以准确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
此外,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还能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貌、气候、人口等因素的关系,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机制。
《2000—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走廊,其土地利用变化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分析2000年至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近二十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地理空间数据云、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等。
三、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根据近二十年的遥感监测数据,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林地。
同时,草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二)空间分布变化从空间分布上看,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上游地区以草地和林地为主,中下游地区则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下游地区的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耕地、林地等自然用地逐渐减少。
四、影响因素分析(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对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上游地区草地退化,进而转化为林地或建设用地。
(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分布发生改变。
政策、人口、经济等因素均对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政策引导下的退耕还林还草、城市扩张等项目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根据近二十年的遥感监测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本文分析了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这一变化。
浅谈准格尔矿区土地复垦绿化摘要:准格尔矿区1989年被国家批准重点能煤炭源基地,进行开采。
煤炭和土地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炭用量的增加,相应开采的加剧,给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状态,水土流失、原始植被、地质破坏、大气污染、水质污染,伴随着爆发和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也增多,造成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生产、生活受威胁程度加重。
所以矿区的土地复垦绿化好坏程度,决定着环境的破坏恢复程度,同时也能发挥相应的经济效应。
随着西煤东运的加速,准格尔矿区的煤炭资源日益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破坏加剧,该地区煤炭开采完后,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能力,严重影响本地区子孙后代生产生活。
恶劣的结果可能是无地可种、无水可饮、无煤可燃等多重困境。
一、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给矿区周围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主要表现在:1)对耕地破坏严重,耕地面积锐减。
塌陷盆地因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造成大量优质农田被淹、盐渍化,变成荒滩洼地,绝产绝收。
在积水沉陷盆地外边缘区,原来平整的耕地变成坡地,并分布大量的裂缝,农业灌溉困难,水土和养分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产量下降。
2)地面建筑设施被毁。
采空区上方地表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地面房屋、水塔、烟囱、高压线塔等地面建筑物倾斜、开裂,甚至倒塌,危及居民的生命安全;引起桥梁的断裂,铁路、地下管线的折断,道路和水利设施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部分地区造成沟渠、河水倒流现象,影响农业灌溉。
3)受地表沉陷影响,塌陷区周围潜水位降低,地表被疏干,农业浇灌和用水困难。
4)土地塌陷导致矿区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
地表塌陷造成农林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动物消亡或迁移,居民迁居,原有生态平衡被破坏。
二、开采完成后的复垦绿化生态恢复是通过人工措施,使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能进行自我维护的正常状态,使其能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演替。
准格尔矿区所在地区为高潜水位地区,煤炭开采的地表塌陷将引起地表积水、土地沼泽化、湖泊化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社会调查报告鄂尔多斯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耕地的保护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导师职称鄂尔多斯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基于鄂托克旗的调查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地规划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
尤其是我国人多地少,在当前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为缓解这一严峻形势严格土地规划,切实保障土地的合理利用,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维护当前改革发展稳定良好局面的当务之急。
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名在校大学生,为全面客观了解政府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认识和要求,培养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2016年7月放假之后的第十天,28日至8月8日我开始了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结合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地区的实际概况,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调查地区概况鄂托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毛乌素沙漠腹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年平均气温6-8℃,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
经济以畜牧业为基础,是驰名中外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原产地。
工业上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产有40多种,主要有煤炭、天然气、天然碱、耐火粘土、石膏等,其中石膏储量居全国之首。
除此之外,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距今1000—3000万年前素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四合木、半日花、沙东青等国家级重点保护珍惜植物群系。
国家级恐龙足迹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奇特、种类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近年来草原、寺庙、温泉等旅游资源也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
二.调查目的为了增强自我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培养和训练自己社会观察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意识,也可以为毕业论文写作积累经验和搜索材料,特做出本调查报告。
基于GIS的黄河北干流岸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作者:梁之豪时芳欣陈融旭穆磊来源:《人民黄河》2021年第10期摘要:河岸帶是水陆交错带,资源十分宝贵,其质量关系到陆地及河流两者的生态状况,黄河流域岸线资源更为宝贵,为摸清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以黄河北干流岸线为研究区域,采用GIS手段分析了黄河大北干流岸线利用需求较为迫切的河曲—准格尔旗(河准段)与府谷—保德(府保段)两段河道和小北干流岸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然后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分别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预测。
分析可知,北干流岸线多年间土地利用在耕地、水域和建筑用地之间转化相对剧烈,其中大部分区域耕地、建筑用地呈增长态势,水域呈减少态势。
原因可能是随着北干流岸线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用地、耕地需求增加。
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对北干流岸线土地利用结构的预测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沿河人民拓宽生存空间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北干流岸线将逐渐形成以耕地、建筑用地和水域为主的布局形式。
关键词:北干流岸线;土地利用变化;GIS;转移矩阵;马尔柯夫预测中图分类号:TV212.4;TV882.1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1.10.024引用格式:梁之豪,时芳欣,陈融旭,等.基于GIS的黄河北干流岸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人民黄河,2021,43(10):123-127.Abstract: Riparian zone is a waterway crisscross zone, and its resources are very precious. Its quality is related to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land and rivers. The shoreline resourc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re more preciou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land use, this paper takes the shoreline of the north main 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as the research area, and uses GIS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land use of the shoreline of the great north main stream and the small north main 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then combines the transfer matrix of land use change and Markov model to predict the land quantitative structur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and use in the north main stream coastline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water area and construction land for many years,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 most areas are increasing, while the water area is decreasing. This may be because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area along the north main stream,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s speeding up, and the demand for construction 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is increasing. Using Markov model to predict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 of land use along the north main stream coastline, it shows that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demand of people along the river to broaden living space will continue to grow,and the coastline of the north main stream will gradually form a layout of mainly cultivated land,construction land and water area.Key words: north main stream coastline; land use change; GIS; transfer matrix; markov forecast河岸带是水陆交错带,资源十分宝贵,其质量关系到陆地及河流两者的生态状况。
2022年5月2022年第5期表1准格尔旗产能5.0×106t/a 以上煤矿生产情况序号煤矿名称生产能力/(104t ·a -1)开采方式1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哈尔乌素分公司(哈尔乌素露天矿)3500露天2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黑岱沟露天矿3400露天3内蒙古伊泰京粤酸刺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酸刺沟煤矿1800井工4鄂尔多斯市蒙泰不连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不连沟矿井1500井工5神华亿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黄玉川煤矿1000井工6鄂尔多斯市国源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龙王沟煤矿1000井工7鄂尔多斯市华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唐家会煤矿900井工8内蒙古满世煤炭集团罐子沟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煤矿600井工9北方魏家峁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魏家峁露天煤矿600井工10内蒙古珠江投资有限公司青春塔煤矿600井工11内蒙古准格尔旗力量煤业有限公司大饭铺煤矿510井工12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纳林庙煤矿二号井500井工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及洗选过程中所排放的一种黑色坚硬岩石,是一种伴随煤层产生且含碳量较低的工业固体废物。
煤矸石年排放量巨大,是中国第二大工业固体废物。
2020年,中国原煤产量3.9×109t ,伴随产生煤矸石约7.02×108t [1],占所有工业固废产生量的18.54%,综合利用率约为72.2%,近30%未加以利用的煤矸石处于堆存状态。
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是中国产煤大省,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原煤产量1.001×109t ,占全国原煤产量的27.26%。
截至2021年3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共有在产煤矿329处,其中,鄂尔多斯市229座,占比69.6%;全区煤炭产能总计9.3595×108t ,其中,鄂尔多斯市6.2685×108t ,占全区66.97%;准格尔旗煤炭产能2.6765×108t ,占鄂尔多斯市42.7%。
多年采煤带来的是巨量的煤矸石堆积,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的同时,对空气、水及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给当地带来了沉重的环保负担。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精准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区域,其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准格尔旗精准扶贫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该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二、准格尔旗精准扶贫现状准格尔旗地处鄂尔多斯市,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准格尔旗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三、准格尔旗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一)扶贫资源分配不均准格尔旗在扶贫资源分配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优质资源往往集中在政府手中,而基层组织的扶贫力量较为薄弱。
此外,由于地区差异、贫富差距等原因,导致部分贫困地区无法得到足够的扶贫资源。
(二)产业扶贫发展缓慢虽然准格尔旗政府积极推动产业扶贫,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同时,部分贫困地区对产业扶贫的认知度不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贫困人口参与度低在扶贫工作中,贫困人口的参与度是衡量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然而,由于部分贫困人口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文化素质较低等原因,导致其参与度较低,难以实现自我脱贫。
四、对策建议(一)优化扶贫资源分配机制为解决扶贫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应建立完善的扶贫资源分配机制。
首先,要加大对基层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其扶贫能力;其次,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扶贫资源分配制度,确保贫困地区能够得到足够的扶贫资源;最后,要加强对扶贫资源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其有效利用。
(二)加强产业扶贫力度为推动产业扶贫发展,应制定有效的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
首先,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其次,要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最后,要加强与市场的对接,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