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的历史与现状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410.00 KB
- 文档页数:39
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分析1、引言广电有线网络是广播电视舆论宣传的传输主渠道,是通达千家万户最普及的信息工具和最便捷的信息载体,是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以及三网融合和行业转型发展的新格局,广电有线网络行业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创新战略引领实践和发展,在支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拓展信息和全业务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探索,在实现广电有线网络双向化、宽带化,进一步提高业务聚合能力、优质音视频传播能力、全业务运营能力和智能化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2、国内最新研究进展广电有线网络关键技术主要包括:NGB、宽带接入、智能内容分发网(CDN)、IDC、融合业务平台、智能融合终端(DVB+OTT、网关、操作系统、物联网)、IPV4/IPV6共存与过渡、智能光网络传输、云计算和虚拟化、多屏切换及家庭网络、物联网应用、业务运营支撑及综合网络管理技术。
其中,最新进展综合体现在标准体系建立和新技术应用两方面。
2.1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快速启动AVS+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制定了《NGB视频点播系统技术规范》(GY/T 258-2012)和《NGB视频点播系统元数据规范》(GY/T259-2012),制定了终端中间件和可下载条件接收(DCAS)规范——《NGB终端中间件技术规范》(GY/T 267-2012 )和NGB可下载条件接收系统技术规范》(GY/T225-2012),制定了智能电视终端操作系统(TVOS)标准。
TVOS集成整合了NGB终端中间件和DCAS,解决了终端标准化、智能化问题。
制定了三个有线宽带接入网标准:《NGB宽带接入系统HINOC传输和媒质接入控制技术规范》(GY/T265-2012)、《NGB宽带接入系统C-DOCSIS技术规范》(GY/T266-2012)和《NGB宽带接入系统C-HPAV技术规范》(GY/T269-2013)。
电视的发展历程电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电子技术产业革命时期。
电视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如今的高清智能电视,每一次的革新都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和娱乐享受。
早期的电视机采用机械方式工作,运用了旋转碟片和光电装置进行图像的传输。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低效的过程,画面质量也比较差。
然而,这个原始的设想为今后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电视的发展进入电子技术时代。
德国的马尔科姆逊公司成功地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电子的电视机。
这种电视机采用了电子图像传感器和阴极射线管,克服了机械电视机的诸多问题,大大提高了画面质量。
然而,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发射和接收电视信号之间的距离较短。
在20世纪30年代,电视技术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美国的电视工程师菲人特发明了电视广播信号的标准,这成为了电视的发展基础。
同年,德国和英国实现了有限的电视广播,让更多的人可以观看电视节目。
然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电视的发展进程在一些国家遭受了阻碍。
20世纪40年代后期,电视的发展重新开始。
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推出商业电视广播的国家。
随着电视信号传播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天线接收到电视节目。
电视快速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家庭娱乐设备之一。
到了20世纪60年代,彩色电视开始出现在市场上。
彩电的问世提高了画面质量和观看体验,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视觉感受。
同时,音频技术的改进也为电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更好的音响效果。
21世纪初,高清智能电视问世。
高清技术和数字编码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看起来更加逼真、生动,同时还可以连接互联网,提供更多的娱乐和信息资源。
如今,智能电视已经成为人们家庭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故事。
从最初的黑白机械电视到如今的高清智能电视,电视已经从一个奢侈品转变为普及化的家庭娱乐设备。
无论是画面质量还是用户体验,电视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电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当时,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播技术的出现为电视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中国,电视的发展始于1958年,当时由中国科学院开展的电视试验不久后就开始了规模较大的试播。
1960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问世。
这台电视机以它简单的图像和声音播放功能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兴趣。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电视节目的范围和数量较为有限。
在1964年,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也正式面世。
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电视行业在技术上的重要突破。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电视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不仅电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还出现了更多的电视台和电视节目。
197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成立,作为国家级电视媒体,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
1980年代初,中国电视面临了新的改革和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电视行业开始引进和发展外国媒体技术和节目。
此外,电视播出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传统的广播方式由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广播取代,为电视观众带来了更多的频道和内容选择。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电视行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了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多样性。
高清晰度、宽屏显示、互动功能等新技术逐渐被引入。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为电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线视频平台和流媒体服务的兴起,对传统电视行业产生了重大冲击,但也为电视节目的传播和观众参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的来说,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技术创新、媒体改革和市场竞争等一系列的重大变革。
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现代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中国电视行业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节目内容。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一、我国电视的诞生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
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
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
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
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
二、我国电视的发展探索阶段20世纪50年代国际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
1958年4月上海市政府下达研制任务,上海广播器材厂不分昼夜进行研制,并于同年7月24日完成,收到"中心发射台"发射的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格。
测定表明,其质量和稳定度超过了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日本"通用牌"和前苏联的"红宝石牌"电视。
现在,"中国第一代电视机"已经入藏历史博物馆,这就是上海牌101 型43 厘米(17寸)电子管。
1958年,被命名为“红光”牌35SX的我国第一只35厘米黑白显象管在成都诞生。
起步阶段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数字化阶段在我国国庆50周年的日子里,数字电视试播成功。
之后,深圳、常州等地也进行了小规模数字电视试播。
作为与北京、深圳同步试验发展数字电视的上海,则在2000年开通了数字电视,其中增补27频道的一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频率:379MHZ、符号率:6835 、调制方式:16QAM );并实验其他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
2001年的APEC期间,上海主要宾馆开通数字电视节目。
2002年元月,上海开通数字有线电视节目频道,此时上海电视台的数字化程度已达45%,并计划两年内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两年后实现无磁带化硬盘播出。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资料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20 世
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为
国家开创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0 年,我国在西安发射第一个全国性的广播电视节目,开始了国家广播电视的历史,并于 1962 年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家广播电视发展的机构。
1969 年 7
月份,中央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在西安正式开播,拉开了我国电视台的开播序幕,中央
电视台后来发展为一个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台。
1973 年,中央电视台开播全国联播,使
中国电视节目覆盖了全国。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
1987 年,第一套教育台中国
教育电视台正式开播,1991 年,新世纪九一一视频技术及联播卫星电视技术于中国首次
使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此外,随着直播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国家有线电
视事业也开始蓬勃发展,收视者的数量持续增长,2016 年有线电视收视率已达到 98.7%。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大力发展电子媒体,推进电子媒体的生产、出版和播放的规范化
管理,积极推广多媒体应用,形成了以网络电视为核心的新型媒体传播体系,让公众更多
的有效获取社会资讯。
近两十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完整的电视发
射覆盖网络,给全社会带来全新的信息次元。
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还
将继续加快发展,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为改善人民的生活、加快社会发展作
出积极贡献。
广电有线网络发展现状与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广电有线网络得到了长足进步。
它是一种由宽带网络技术组成的一体化有线传输系统,它既可以传输语音、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还可以提供多种服务,比如室内电视、宽带网络接入服务、视频点播等。
近年来,大量传统电视观众改变了观看方式,从传统电视观看转向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的份额在快速增长。
此外,随着宽带接入服务的发展,有线网络的收入也在快速增长。
目前,广电有线网络的发展现状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由于国内外投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虽然在建设和维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投资环境和消费者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广电有线网络发展也激烈多变。
未来,广电有线网络将继续向着新兴技术发展,比如四维图像传输技术和超高清技术,以优化覆盖质量和节能减排,实现网络提速和网络普及率的提升。
此外,在未来的发展中,广电有线网络还将重点发展新服务,将广电有线网络作为宽带网络的基础,将传统的视频和语音服务与新兴的互联网服务有机结合,实现融合发展。
从业者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加强市场开发,扩大市场份额,打造有竞争力的有线网络平台;还需加强产品的技术开发,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并且积极发展各类有线服务;还需加强管理,改善管理机制,完善有线网络的服务的投诉处理和技术支持,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总之,广电有线网络发展迅速,由于服务质量提高和市场竞争,
今后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广电有线网络还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电视机技术发展1.开山鼻祖:CRT显像管电视显像管电视的成像原理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电子枪发射电子束,利用电磁立场对电子束的偏转作用控制电子的方向来轰击荧光屏上荧光粉,从而产生图象。
CRT显像管的发明不能归功于某个人或某个国家,从1883年尼普柯夫第一次尝试传输图像到1923年发明电子扫书描式显像管直至1925年第一台电视的试播,其中承载了多国科学家的不解努力。
早期显像管电视CRT背投彩色电视与投影管CRT背投电视的成像原理从根本上与显像管相同,不同在于普通彩电收LCD液晶背投与外光源灯泡背投电视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电视“更大、更清晰、更省的地方”的要求,不过这种显示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背投技术的高成本一度使背投电视成为有钱人的专用品,并没有真正走进百姓家庭,20000小时左右的寿命也不能满足家用而高昂的维修费用也成为背投电视被舆论诟病的地方。
等离子电视成像原理示意图等离子电视中的每一个等离子腔体都是一个单独的像素点,所以理论上只要像素点足够小,等离子电视的像素可以无限高,这样就打破了CRT电视清晰度液晶电视液晶电视是目前主流平板电视市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LCD液晶电视的目前世界最大尺寸液晶电视平板电视是目前电视产业中绝对的主角,如果说早期的背投淘汰显现管是人们一厢情愿的话,那么现在看来平板电视全面替代CRT电视则是大势所趋。
LED液晶电视是依托液晶技术经过改良背光源后推出的新一代产品。
前面提到过液晶电视的成像是需要光源支持的,为传统的液晶电视提供光源的是冷凝式灯管,这种灯管寿命短、发光质量差,不能还原出优秀的画面。
而采用LED 背光照明后色域和对比度被扩大,色彩效果有明显的提升,画面显示更加真实、自然。
由于LED背光源的体积比冷凝式灯管小,所以LED液晶电视的厚度进一步减小。
OLED液晶电视OLED液晶应用于手机等小屏幕产品时间较早,最近才被应用到电视制造领域。
其成像原理是在原有液晶板电极之间夹上有机发光层,当正负极电子在此有机材料中相遇时就会发光,从而成像。
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及管理1 现有有线电视网络的现状众所周知,有线电视网络系统覆盖面较广,在信息传播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在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产业正处于战略性改革重组时期。
大多数的有线电视网络正在从原来的国有体制中转型出来,以期建立为独立运行的模式,从一个行政单位,变成一个公司制的单位。
我们欣喜地看到城市的有线网络公司正在积极寻求网络的改造升级和新业务的拓展。
但目前有线电视网络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以期能为有线电视网络的运营及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为促进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事业不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 有线电视网络存在的问题追溯历史,我国的有线电视行业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末, 是由共用天线系统不断演变和发展而成的。
但是,随着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的公司制进程的推进,因体制改革、行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等导致诸多问题的存在。
2.1 网络运营的管理体制问题我国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大部分还是一个分散的、相互独立的网络系统,管理各异,很难统一、规范、整合,无法形成整体优势。
究其原因,还是体制问题。
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依然沿用着较为落后行政管理体制,管理决策层较长,办事效率较低,对有线电视网络改革和发展缺乏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
同时,管理人员和维护技术人员危机意识单薄,竞争意识浅弱,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工作消极、效率不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此外,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因受资金、体制、管理理念等方面的限制,网络发展规划存在局限性,缺乏全局性、系统性,没有切实施行长远规划,只顾眼前利益,造成我国有线网络电视的发展出现浪费资源、重复投资、持续性差等问题。
2.2 技术发展与技术体制的问题我国不少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是放大器联级数过长造成信号质量变差,导致网络传送信号质量下降,造成线路故障率提高,网络管理维护人员时常为了解决网络故障而奔波,由此增加物力、人力、财力等额外支出;二是由于很多地区的有线网络系统大量的租用中国电信的光纤资源,导致自身运营成本增加,网络资源自主性不强;三是由于有线电视落网的管理时间较短、管理经验较少、行政管理体制等问题,造成全国各地的网络建设规划方案各异,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连成系统,造成网络运营局限性;四是虽然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系统较大,但因体制、历史及管理落后、技术落后、业务单一、网络运行质量差等问题致使其经济效益较差, 特别是和国外的同类型网络相比, 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的各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足,差距非常大。
论家庭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建设数据业务摘要: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有线电视网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应该合理规划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方案。
建设家庭有线电视宽带网络,不仅为电视客户提供优质的视频服务,还可以拓展增值服务渠道,推广家庭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庭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建设引言:随着家庭有线电视的发展,建立家庭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才能适应“三网融合”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与服务资源,合理设计网络宽带建设方案,不仅要满足家庭有线电视宽带网络需求,更要确保家庭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的有效应用。
下面本文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了解。
一、有线电视网络宽带数据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使得整个网络不断升级,网络的带宽也在不断增加,有线电视其传输的节目在不断的增加,其电视的信号强度可以达到4级以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电子节目的数字化能够将整个电视网路网络的数据业务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从提高internet的连接速度做起,使得数据业务在VPN虚拟网、电子商务、会议电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能化小区以及网上证券进行业务的扩展。
随着数据业务的不断扩展,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对其扩展的业务进行服务,从而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二、有线网络发展历史与业务的前景分析2.1数字业务发展历史概述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有线电视在不断的发展,对于通信行业的发展其步伐也是越来越快,因此电子技术以及同步的通讯卫星在不断发展时,取得的成效使得地面卫星接收在全国迅速的建立起来,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电视逐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数字、高速的发展状况,使得全国的光缆电线已经实现了部分联通,其用户数量正在急剧上升,电视的覆盖率逐步上升其范围还在不断的扩大。
2.2业务开展探究有线电视的发展过程中会存在着很多的业务,其中传送电视节目中的音频和视频业务是最基本的业务,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信息的全球化使得网络技术以及广播电视也在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将声音和图像以及文字进行一起传播,通过数字技术可以改善图像的清晰度,还可以将画面的质量提高了更高的质量,对于数字业务的拓展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对于音频和视频的传播实现数字化传播;采用广播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大量的资料性的服务;采用图文电视为用户提供基本的实事动态数据形象;使用互联网的数据传播功能将互联网的数据进行传播。
广播电视技术的历史演变分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广播电视技术的出现和演变无疑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变革。
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娱乐消遣和文化交流的方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期的广播电视技术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期。
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如何通过无线电波来传输信息。
1895 年,意大利人马可尼成功进行了无线电通信的实验,这为后来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 20 世纪初,无线电广播开始崭露头角。
最初的广播只是简单的语音传输,通过调幅(AM)技术将声音信号加载到无线电波上进行发送。
听众们使用简陋的收音机接收这些信号,虽然音质不佳,但却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体验。
广播内容主要包括新闻、音乐和戏剧等,它迅速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调频(FM)广播技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
与调幅广播相比,调频广播具有更好的音质和抗干扰能力,能够提供更清晰、更稳定的声音效果。
这使得广播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也进一步扩大了广播的影响力。
电视技术的发展则相对较晚。
在 20 世纪 20 年代,英国科学家贝尔德成功进行了电视图像的传输实验。
早期的电视采用机械扫描方式,图像质量粗糙且不稳定。
然而,这一突破为后来电视技术的发展开启了大门。
在 20 世纪 30 年代至 50 年代,电视技术逐渐从机械扫描转向电子扫描,图像清晰度和稳定性有了明显提高。
同时,彩色电视技术也开始研发。
1954 年,美国正式播出了彩色电视节目,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
在广播电视的传输技术方面,最初采用的是地面无线传输方式。
电视台通过发射塔将信号发送出去,覆盖一定范围内的观众。
然而,这种方式的覆盖范围有限,而且容易受到地形、建筑物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卫星通信技术在 20 世纪 60 年代被引入广播电视领域。
通过卫星转发信号,广播电视节目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培训课件2023-10-28•有线电视系统概述•有线电视系统的安装•有线电视系统的调试目录•有线电视系统的常见故障与排除•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与保养•有线电视系统的未来发展与趋势01有线电视系统概述有线电视系统的定义与特点特点高信号质量:由于采用同轴电缆传输信号,有线电视系统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的图像和稳定的信号质量。
可同时传输多种信号:有线电视系统可以通过调制方式将多路信号调制到同一传输线上,实现多种业务的综合传输。
抗干扰能力强:同轴电缆对外部干扰信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从而保证了有线电视信号的稳定性。
定义:有线电视系统是一种通过同轴电缆将电视信号传输到各个用户的分配网络系统。
有线电视系统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解决远程电视信号接收问题而设计的。
有线电视系统的历史与发展起源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有线电视系统逐渐实现了信号的双向传输、数字传输和网络化发展。
发展历程现代有线电视系统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双向传输、高清化、网络化发展,并且正朝着融合多种业务的综合性信息平台方向发展。
现状与趋势系统组成:有线电视系统主要包括前端设备、传输网络、用户终端及管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工作原理前端设备:负责接收和调制来自卫星或其他传输方式的电视信号,并将其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格式。
传输网络:采用同轴电缆、光纤等传输介质将电视信号传输到各个用户。
用户终端:用户接收并解调来自传输网络的电视信号,并通过电视机观看节目。
管理系统:对用户进行管理,实现节目的预定、收费等功能。
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02有线电视系统的安装明确系统的规模、布局和所需设备,制定详细的系统需求表。
了解系统需求准备材料确定安装位置根据系统需求准备相应的设备、线材和工具。
为每台设备预留足够的空间,确保设备安全、方便操作。
03安装前的准备工作0201在安装过程中始终遵守安全规定,特别是在高空作业时。
遵守安全规定确保线材连接牢固、接触良好,避免虚接或短路。
固原市有线数字电视的现状和发展摘要:有线数字电视的开通标志着固原市有线电视发展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如何运营和管理好数字电视业务平台,是网络经营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有线数字电视;现状;发展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1-0007-02固原市有线电视网络于1991年立项并实施建设,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2004年建立了以光缆为主干线、同轴电缆为分配网,带宽为1 000mhz的全市有线基础网络。
在建网的同时,时刻关注国内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动向和有关技术信息,意识到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的意义,并于同年和区网络公司达成协议开通了固原市有线数字电视,成立了宁夏网络有限公司固原分公司。
1固原市有线数字电视的现状1.1构建了以光纤为主干线路的城区传输网络固原市有线电视系统自1991年建网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市区入网用户2.43万户,未入网用户达2万余户。
由于技术和业务的发展,2004年固原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完成了城区hfc网络的升级改造工作,共敷设光缆主干线路120余公里,建成120多个光节点,网络覆盖市区大街小巷,既保证了信号的不中断传输和图像质量,又为将来发展有线电视用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建立了完整的用户推广体系收费电视的性质决定了用户数是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支持和依托,只有拥有相当规模的用户,有线数字电视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为此,市局专门成立了有线数字电视推广部,专项负责机顶盒的市场营销、广告策划、市场调查和用户服务工作,从系统建设、网络维护、用户投诉、收费管理等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1.3市属各县区网络改造建设亟待进行固原市下辖原州区、西吉、泾源、隆德、彭阳一区四县,目前只完成了固原市区及原州区、西吉县城有线电视网络光缆干线升级改造工程,其余各县虽然都有自己的有线电视网络系统,但线路老化严重、急需更新设备、进行网络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