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胃炎55例的临床疗效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中医药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临床研究方法、常用中药方剂、治疗机制等方面的进展。
重点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评价标准和治疗效果,以及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展望了未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中医药研究者投身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为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和成熟,主要包括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文献综述与数据挖掘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随机对照试验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随机分配患者接受治疗,以评估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的效果,为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观察性研究也是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中医药治疗的实际效果和患者的反馈。
56例慢性胃炎胃溃疡临床诊疗【摘要】目的对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对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方法对收治的56例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8例患者。
在对照组中,给患者使用常规的西医治疗;在试验组中,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患者进行中医治疗。
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6.4%)要比对照组(78.6%)明显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患者使用阿莫西林胶囊(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3263)1g;奥美拉唑(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50086 )20mg;克拉霉素(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8223 )0.5g。
患者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
需要连续服用7d。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患者进行中药治疗。
中药配方为:陈皮9g、半夏10g、焦神曲10g、茯苓15g、焦山楂9g、连翘10g、丹参10g、莱菔子10g。
将这些药材加水进行煎熬,取汁液200ml;早晚各服用一次,1剂/d。
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标准:患者在临床上的腹痛等主要症状得到消失,患者出现的体征消失,对患者进行胃镜复查,发现患者的活动性炎症已经痊愈,溃疡全部消失。
显效标准:患者在临床上表现的腹痛等主要症状消失,头痛等次要的症状得到了基本治愈,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发现患者的胃粘膜急性炎症得到了基本痊愈,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
有效标准:患者表现出的主要症状已经出现好转,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病变范围缩小到原来的50.0%以上,溃疡面积缩小20.0%以上。
无效标准: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头痛、腹泻等症状以及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发现没有丝毫改变,同时也没有出现恶化的情况,溃疡面积缩小20.0%以下。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炎类型,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相对较高。
西医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但易产生耐药性,并且药物治疗后容易复发。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医药治疗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中的作用。
以下是对该领域最新研究的进展概述。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方面,一是中药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杀菌作用,二是中药对胃黏膜修复和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1. 中药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杀菌作用研究进展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活性,如白芍、大黄、黄连、生姜等。
这些中药成分中的活性物质能够直接杀死或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从而达到治疗感染性慢性胃炎的效果。
中药复方的应用也在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 中药对胃黏膜修复和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研究进展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导致胃黏膜炎症和破坏,而中药可以通过促进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和修复,以及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免疫应答等方式,达到治疗感染性慢性胃炎的效果。
研究发现,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来实现,如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
中药联合西药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有研究表明,中药与西医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副作用。
黄连素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杀菌效果和减少药物耐药性。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较为明显,研究人员从中发现了很多治疗胃炎的中药,并揭示了其中的分子机制。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些结果,并提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75例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我院慢性胃炎患者共56例,根据其临床表现,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本研究经治疗3个月后痊愈23例(30.67%),显效31例(41.33%),有效17例(22.67%),无效4例(5.33%),总有效率为94.67%。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关键词] 中医辨证;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种胃粘膜慢性炎症,主要病因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自身免疫、饮食及环境因素有关,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胃部灼热感、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学将之归属于“胃脘痛”、“胃痞”、“痞痛”范畴[1]。
目前虽有多种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本文采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7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为我院2009年06月~2011年1月住院的慢性胃炎患者共75例,男︰女为0.83︰1(33/42),年龄(49.57±11.58)岁。
均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其中胆汁返流性胃炎23例,萎缩性胃炎12例,胃窦炎21例,疣状胃炎19例;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64例。
病程6月~7年,平均病程13.5个月。
1.2诊断标准症见:食少,乏力,胃脘隐痛,痞闷不舒或口苦,嘈杂灼热,大便干结或粘腻不爽,舌红苔黄腻或舌偏红少,津脉弦细或弦滑。
均经胃镜及胃黏膜组织检查证实。
胃镜下观察:轻型胃炎以胃粘膜红白相间为主,或皮疹麻疹样改变,较重型或重型者以胃粘膜充血、水肿、粘膜表面有较多分泌物以及可见散在的粘膜下出血点或粘膜糜烂等[2]。
1.3治疗方法治疗前对患者做全身评估,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肝胃郁热型、胃络瘀阻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诊治,制定适合患者的中药治疗方案。
(1)肝胃不和型:柴胡、厚朴、枳壳、旋复花、佛手、香附、川芎、半夏各10g,白芍、代赭石各20g,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30g,生姜、炙甘草各6g,焦三仙15g,大枣3枚。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68 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 34 例,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94.1%,高于对照组的 76.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中成药三九胃泰治疗,每日早晚饭后服用三粒。
连续服用一个月。
观察组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连续服用一个月。
肝胃不和型:证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暖气频作;嘈杂反酸;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1 / 5方剂:陈皮(醋炒)、柴胡各 6 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 4.5 克,甘草(炙)1.5 克,香附 4.5 克。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胀满或胀痛;口苦口干;恶心呕吐;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健脾。
方剂:生姜 12 克(切片)、生旱半夏 6 克(捣碎)、陈皮 9 克、竹茹6 克、枳壳 6 克、炙甘草 3 克。
痰湿中阻型:症见:胃脘痞满或隐痛;恶心,呕吐清水或酸2 水;不思饮食,食后胀甚;舌质淡红,苔白腻。
治法:芳香化湿,健脾和胃。
方剂:藿香 6g、川朴 3g、姜半夏 4.5g、赤苓 9g、杏仁 9g、生苡仁 12g、白蔻仁 3g、猪苓 9g、淡香鼓 9g、泽泻 4.5g、通草 3g。
胃络瘀血型:---------------------------------------------------------------最新资料推荐------------------------------------------------------ 症见:胃脘胀满、刺痛;痛处拒按、痛有定处;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55例的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11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效果较好,患者各临床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中医;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慢性胃炎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致病原因多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刺激性物质、胆汁反流、环境变化、长期精神紧张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1-3]。
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出血等情况。
中医辨证疗法体现整体观,除了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作用突出,对患者的远期健康也起到了很好保障作用。
慢性胃炎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很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加重,引发胃黏膜糜烂、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4]。
本研究作者选取本院在2015年6月~2016年8月确诊为慢性胃炎的110例患者进行实验观察,探究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資料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8月收治的11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我国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均存在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胀气、反酸厌食等症状。
且经电子胃镜检查,患者胃部均出现水肿、黏膜充血,呈现花斑状或者痘疹样改变,伴随着黄白色或者灰色分泌物附着,可见散在性或者局限性的出血点或糜烂。
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35.6±3.9)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33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4±3.7)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口服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片用药单一,希望内容丰富点](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3372),3片/d,3次/d。
可适量给予稀盐酸和胃蛋白酶,如1%盐酸10 ml,3次/d;胃蛋白酶合剂10 ml,3次/d。
如果患者贫血,则给予维生素B12 50~100 mg/d肌内注射,治
疗20~30 d,口服叶酸5~10 mg,3次/d,直至症状和贫血完全消失。
1. 2. 2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疗法,首先对患者的具体胃炎类型进行诊断,若患者属于脾胃虚寒型胃炎,则给予香砂理中汤,组方为:木香、砂仁、党参、白术、干姜、甘草、法夏;若患者属于胃热炽盛型胃炎,给予左金丸和泻心汤,组方为:吴茱萸、黄连、黄芩、大黄、莱菔子、香附、青皮;若患者属于肝胃气滞型胃炎,给予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味,组方为:柴胡、赤芍、川芎、香附、枳壳、吴茱萸、黄连、青皮、白术、蒲公英;若患者属于瘀阻胃络型胃炎,给予失笑散与丹参饮加味,组方为:炒蒲英、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延胡、地榆;若患者属于胃阴亏虚型胃炎,给予益胃肠汤,组方为: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花粉、山楂、蒲公英。
具体用量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酌情加减,连续治疗1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5]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404,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4,P<0.05)。
见表2。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由于其发病比较缓慢,且症状不十分明显,往往得不到患者的重视,导致病情发展,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现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外,还与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6-10]。
因此治疗该病不能仅依靠正常的治疗方法,同时还应要求患者注意生活和饮食习惯,尽量少食辛辣、凉食物,不饮酒,并保证足够的睡眠及保持愉悦心情。
本次研究中,作者选取本院11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观察,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处方中黄连、黄芩性苦寒,能够起到清除中焦之热的功效;干姜、半夏辛温燥湿,具有补中益气、祛除阴邪功效;党参能够帮助受损的胃黏膜进行修复,并提高患者免疫力;木香行气止痛、消除腹胀、调中导滞的功效;青皮消积化滞、疏肝破气;甘草对以上诸药能够起到缓和作用,并对胃黏膜进行保护。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
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效果较好,患者各临床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岳沿江. 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安全分析. 医学信息,2014,15(7):431.
[2] 常建华. 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疗效观察. 甘肃医药,2012,31(9):657-659.
[3] 李金臣. 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14-15.
[4] 张峻山.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心理医生,2015,21(18):49.
[5] 田杏红.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7):99-100.
[6] 王菲,王会丽,娄静,等. 慢性胃炎50例临床中医治疗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2014,9(13):186-187.
[7] 王先锋,孔令辉.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0):20.
[8] 刘天杰. 探讨中医内科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4):159.
[9] 吕光. 浅析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效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99-100.
[10] 陈斌,刘艳红.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研究.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5(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