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 爱分享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最新资料推荐------------------------------------------------------刑法总论(司考)一.知识框架犯罪论一.概论 1. 这部分解决俩个问题:(1)有没有罪:定罪问题(犯罪构成)(2)犯罪的时间(形态)空间(共犯)数量(竞合)问题:犯罪成立后的特殊问题 2. 犯罪构成(定罪)俩步走:先客观后主观(1)客观要件:制造法意侵害事实,也即违法性构成要件(2)主观要件:刑法上进行否定评价:责任构成要件(二阶层的构成要件)实害结果二.危害行为:与生活行为的区分法益处于危险状态重点是判断这种危险是否达到法律不允许的范围①规范的性质:核心决定性要素具体方法:首先准确找到犯罪构成 1. 作为与不作为区分:义务性规定,禁止性规定规定的行为内容,再根据内容判断②身体的举止:辅助外表特征表现形式。
其他行为是干扰项。
1/ 3限定限定注:行为人的所有行为犯罪构成规定的行为成立该罪名的核心行为判断(规定的其他行为内容可能是核心行为的手段,必经过程等,逃税罪,丢失枪支不报罪)例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 . 转移财产或有能力支付而拒不支付的. . . 虽然有转移财产的作为,还是纯正的不作为犯,违反了义务性规定(履行支付报酬的义务而不履行),以作为方式违反还是不作为方式违反只是手段问题,是第二位的。
(遗弃罪)再如:逃税罪 vs 抗税罪:逃税的方式有拒不申报,或做假账,只是表面形式,最终违反的是交税的义务性规定,只能是不作为犯罪。
但是抗税罪的构成包括使用暴力抗税(作为)加不缴纳税款(不作为),这就是作为和不作为的结合。
注:真正的不作为犯:遗弃罪、逃税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丢弃枪支不报罪,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
刑法总论知识点(优选.)刑法学总论第一章绪论一、刑法的渊源1、刑法典。
它是基本法,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1979年颁布,1980年1月1日施行。
1997年对它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习惯上我们把1979年未经改动的刑法称为旧刑法,把1997年经过修订的刑法称为新刑法。
截止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先后通过了九个《刑法修正案》,增设和修订了一系列罪名。
2、单行刑法。
(与附属刑法一道被称为“特别刑法”)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制定,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条例等形式出现,是对刑法典的补充,它是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或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
97年以后全国人大常委又颁布了新的单行刑法,如《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规定》——目前为唯一一个单行刑法。
3、附属刑法。
即附带规定在行政法、经济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规范。
即对违反禁令的行为,轻则处以行政处罚,重则规定刑事罚则,如规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我国的附属刑法称不上真正的刑法。
一、刑法的性质:1、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
2、制裁手段的严厉性。
3、干预社会的谦抑性(补充性)。
4、其他法律的保障性。
二、刑法的根据、任务和目的1、根据和目的:刑法:第一条根据:宪法。
目的:保护人民。
2、刑法的任务:《刑法》:第二条四、刑法的体系: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我国刑法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三个部分。
每一部分又分为章、节、条、款、项、段等层次。
全文用统一的序号。
五、刑法的解释(一)以解释的主体或者解释的效力为标准,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1、立法解释。
全国人大常委所作的解释。
刑法实施中,司法机关发生分歧,立法机关出面解释。
如对第93条第2款的解释,“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是否农村村民委员会的成员。
(二)以解释的方法不同,可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1、文理解释。
对条文的字、词、句的概念、术语,从字面含义上加以解释。
刑法学知识点总结【1】刑法的渊源答: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的基本原则制定的变通或补充规定也可是刑法的渊源。
但注意其没有普遍的效力只是在特定的地区适用)【2】刑法的机能1、概念:刑法机能是指刑法现实与可能发挥的作用。
2、分类:包括显在的机能与潜在的机能。
3、一般认为:刑法具有以下三种机能:○1行为规制机能,它是指刑法具有使对犯罪行为的规范评价得以明确的机能。
○2保护法益的机能,它是指刑法具有保护法益不受犯罪侵害与威胁的机能。
○3人权保障机能(即自由保障机能),它是指刑法具有保障公民个人的人权不受国家刑罚权不当侵害的机能。
【注意】:本书中认为刑法的机能只有两种即法益保护(推出刑罚目的)与人权保障(推出罪刑法定原则),行为规制机能基本上只是法益保护机能的反射效果。
(注意一下刑法第2条)【3】刑法的性质1、制定内容的特定性2、制裁手段的严厉性3、法益保护的广泛性4、处罚范围的不完整性5、部门法律的补充性6、其他法律的保障性【4】刑法的目的刑法的目的基本上有三个层次:○1刑法的整体目的即保护法益。
刑法的整体目的与宪法相符合,对宪法目的有服从、体现和保障实现的义务。
○2刑法分则各章规定的目的,是由分则的章名和有关规定体现的。
刑法分则各章的目的,贯穿在该章的全部刑法条文中,对分则各章具体条文的解释与适用必须体现该章的目的。
○3各个条文的目的,是由条文的具体规定体现出来的(这里的条文主要是指分则性条文)【注意】:○1除条文有特别规定或者应为立法缺陷导致具体犯罪存在具体归类错误的以外对各个条文目的的理解不应超出规定该条文的“章”的目的范围。
○2不同层次的目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底层次目的受高层次目的的制约,高层次目的依赖于低层次目的的体现与实现。
刑法的目的体系、结构与刑法文字是纲与目的关系。
【5】刑法规范1、概念:以禁止、处罚犯罪行为为内容的法律规范,就是刑法规范。
刑法学备考,重点ing.论述题:一、论刑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则(20分)答: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三大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量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因而,罪行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现在一般认为,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础主要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或者说是民主与自由。
罪行法定原则的具体内容分为“形式的侧面”与“实质的侧面”。
形式的侧面,法律主义、禁止事后法、禁止类推解释、禁止不定(期)刑,是罪行法定原则的传统内容,被称为“形式的侧面”。
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
其具体要求是: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只能是立法机关指定的法律,故行政规章不能制定刑法;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由本国通用的文字表述;习惯法和判例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
禁止事后法也即禁止溯及既往,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源于法律的本质、也是保障国民自由的要求、既是司法原则也是立法原则。
类推解释是指需要判断的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基本相似时,将后者的法律效果适用于前者。
实质的侧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刑罚法规的明确性原则,二是刑罚法规的内容的适正的原则。
后者又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不均衡、残虐的刑罚。
明确性表示这样一种基本要求:规定犯罪的法律条文必须清楚明确,使人能确切了解违法行为的内容,准确地确定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范围,以保障该规范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不会成为该规范的适用的对象。
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就是指刑罚法规只能将具有处罚根据或者说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从而限制立法权。
实现罪刑法定原则,要求适当改变观念、司法体制的合理性、合理解释刑法、正确定罪量刑。
二、论犯罪的停止形态。
答:犯罪的停止形态主要是指犯罪的既遂及犯罪的特殊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犯罪构成的定义: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规定的,觉得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整体犯罪构成的特征:1.犯罪构成的法定性,即犯罪构成是由我国刑法加以规定的2.构成要件的主客观统一性,即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整体3.犯罪构成与社会危害性的统一性,即犯罪构成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是一致的,而不是相脱离的(1)犯罪构成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为内容(2)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通过犯罪构成来认定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区别:犯罪概念表述犯罪本质特征和法律特征,回答的是“什么是犯罪”的问题;犯罪构成说明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回答的是“具备哪些条件犯罪才能成立”的问题联系:犯罪构成以犯罪概念为基础,犯罪概念通过犯罪构成来阐明犯罪构成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罪刑法定原则2.对刑事司法实践起着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1)区分罪与非罪(2)区分此罪与彼罪(3)区分犯罪的不同形态(4)区分普通犯罪、重罪与轻罪犯罪构成要件的概念:指组成犯罪构成的内容的成分犯罪构成要件的分类客观的要件与主观的要件:客观的要件,指形成犯罪构成内容的、表现于外界的、离开行为人意识而独立在外部存在的要件。
(犯罪客体、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犯罪的方法、时间和地点)主观的要件,指形成犯罪构成内容的、说明实施犯罪的行为人的存在于行为人内部的心理的要件。
(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特定身份、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
记述的要件与规范的要件:记述的要件,指该行为构成的要件是否存在,仅仅根据对事实的认识就能确定的要件。
规范的要件,指该犯罪构成要件是否存在,需要由法官根据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法律进行评价后才能确定的要件。
共同的要件与选择的要件:共同的要件,指每一犯罪构成都必须具有而不可缺少的要件。
(犯罪客体、犯罪行为、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犯罪的故意或过失)选择的要件,指不是每一犯罪构成必须具有的,而只是一部分犯罪构成具有的要件。
刑法总论知识点刑法概说总论⾼铭暄马克昌第⼀章刑法概说第⼀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概念: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性质:(⼀)阶级性质:社会主义类型(⼆)法律性质:其⼀:保护的社会关系较为⼴泛其⼆:刑法的强制性较为严厉其三:谦抑性能⽤其他⽅式解决的就不⽤刑法了第四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1.⽴法解释:最⾼⽴法机关全国⼈⼤常委会2.司法解释:最⾼司法机关最⾼⼈民法院最⾼⼈民检察院3.学理解释:专家教科书专著论⽂案例分析典例注释法律上没有约束⼒4.⽂理解释:字义(单词概念术语)5.论理解释:按照⽴法精神,从逻辑上所做的解释(1)当然解释:刑法规定虽未明⽰某⼀事项,但依照规范⽬的、事物属性和形式逻辑,将该事项当然包含在该规范适⽤范围之内的解释。
(2)扩张解释:超过字⾯意思:飞机to航空器(3)限制解释:限于字⾯意思的解释:某情况下才从重第⼆章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适⽤刑法⼈⼈平等原则(定罪量刑⾏刑)罪责⾏相适应2.含义: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3.罪刑法定原则:法⽆明⽂规定不为罪、法⽆明⽂规定不处罚。
四个派⽣原则:排斥绝对不定期刑、禁⽌有罪类推、禁⽌重法溯及既往、排斥习惯法4.罪责⾏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纠正重定罪轻量刑的错误倾向,把定罪和量刑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倾向,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观念。
纠正不同法院量刑轻重悬殊的现象。
第三章刑法的效⼒范围第⼀节空间效⼒:1.属地原则属⼈原则(国籍)保护原则(本国利益:国家公民利益)普遍原则(国际社会)2.豁免权:向右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民族⾃治地⽅国家⽴法机关所制定的特别刑法的特别规定⾹港澳门特别⾏政区基本法第⼆节时间效⼒1.⽣效:公布之⽇起公布后经过⼀段时间2.失效:国家⽴法机关明确宣布⾃然失效(新法代替旧法)3.溯及⼒:从旧、从新、从新兼从轻、从旧兼从轻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第⼀节犯罪概念1、形式概念: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下定义:○1违反刑事法律的⾏为○2是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为○3以犯罪成⽴的条件来概括犯罪概念2、实质概念:犯罪对社会的危害:马克思---○1孤⽴的个⼈○2反对统治关系的⽃争,和法⼀样,也不是随⼼所欲地产⽣的。
第 1 页 共 4 页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2012-2013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补考试卷
课程代码: 课 时: 考试用时:
课程名称: 刑法总论 适用对象:
试卷命题人: 试卷审核人:
[请注意:将各题题号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
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该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
的(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2、甲乙两家有仇。某晚,两拨人在歌厅发生斗殴,甲、乙恰巧在场并各属一方。
打斗中乙持刀砍伤甲小臂,甲用木棒击中乙头部,致乙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
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属于正当防卫
B、属于紧急避险
C、属于防卫过当
D、属于故意杀人
3、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
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该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
的(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4、某甲与某乙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携带匕首向
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某甲的行为属( )。
A、犯罪预备
B、犯意表示
第 2 页 共 4 页
C、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5、医生甲疏忽大意开错药方,司药乙没注意检查,误照错药方发药,致婴儿服
药后死亡。对甲、乙的行为( )
A、应按共同犯罪处理
B、分别处理
C、属于意外事件
D、甲应负刑事责任,乙不负刑事责任
6、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是( )。
A、各级人民法院
B、各级人民检察院
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7、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是( )。
A、有罪判决发生法律效力
B、司法机关立案之时
C、犯罪人被宣告为有罪之时
D、犯罪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之时
8、一般累犯中,后罪发生的时间,是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 )。
A、1年内
B、3年内
C、5年内
D、任何时候
9、甲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经过减刑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应不少于( )。
A、10年
B、5年
C.8年
D、6年
10、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有权决定特赦的机关是(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最高人民法院
C、国务院
D、司法部
第 3 页 共 4 页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哪种情形属于共同犯罪( )
A、甲乙共谋要一起盗窃某银行,到约定的时候乙未去,由甲一人单独窃得200
万。
B、甲某(女)与乙某(女)积怨甚深。为了败坏乙某的名声,指使其丈夫强奸乙
某,甲某的丈夫将乙某强奸。
C、甲某唆使一个15岁的中学生乙某从学校盗窃自行车,然后低价从乙某手中
收买。
D、甲某在将乙某杀害之后,为了销毁罪迹,指使丙某将乙某的尸体浇上汽油
焚毁。
2、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以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
某扔下悬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而死。关于本案,下列
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刘某在本案中存在着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B、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
C、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D、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3、刑事责任的法学根据是( )。
A、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
B、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C、行为人实施的符合犯罪构成的实际行为
D、危害行为
4、余某犯罪后自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对余某依法应
如何量刑?( )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如果犯罪较轻,应当免除处罚
D、如果犯罪较轻,可以免除处罚
5、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减刑适用的实质条件是( )。
A、未提出申诉
B、悔改表现
C、主动表现
D、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
第 4 页 共 4 页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减刑
2、共同犯罪
3、 吸收犯
4、附加刑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死刑缓期执行考验期满后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的处理?
2、简述假释与缓刑的区别?
3、简述犯罪未遂的特征与处罚原则?
五、案例分析(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甲意图抢劫,尾随一妇女身后。当该妇女回家开门后准备关门时,甲以为其
家中无人,强行挤进房内,该妇女被吓得惊叫一声。她的丈夫闻声起床,拉开电
灯,见甲站在门口,便问:“你是干什么的?”甲答不上来,该妇女的丈夫上前打
了甲几个耳光。在邻居的帮助下,甲被扭送到公安机关。甲供认他的目的是抢钱。
甲的抢劫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
2、马某是某厂业务员,已婚,有一3岁女孩。因工作需要,马某经常出差。在
某市联系业务时,马某与一饭店女服务员刘某互有好感。马某谎称自己未婚,于
1995年7月利用空白介绍信填写虚假内容与刘某结婚。一年后刘生一子。久之,
马某萌生害妻之心。1999年6月某日,马某在其妻潘某的咖啡中放入氰化物。
马某的重婚行为是否已超过追诉时效?
3、杨某、李某曾于2009年12月共同抢劫并致被害人死亡。此案一直未被破获。
2010年2月,杨某因盗窃罪被依法逮捕。与此同时,李某因伤害他人被拘留。
杨某在看守所见到了李某,心想如果李某先交待以前的抢劫致人死亡的罪行,自
己就要被从重处罚。为争取从轻处理。杨某主动交待了与李某合伙抢劫致人死亡
的罪行。杨某交待这一罪行之前,司法机关并未掌握杨的罪证,也未怀疑杨某作
案。对杨某应如何定罪量刑?
4、甲因故意伤害罪于2009年12月20日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附加剥夺政治权
利1年。判决于2009年12月30日生效,2010年1月10日交付执行。此前,
甲被羁押2 个月。甲在有期徒刑执行期间未获减刑、假释。对甲附加剥夺政治
权利的期限应当如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