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42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1-17课)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匈牙利改革1.匈牙利事件2.匈牙利改革(1)措施:政治(略)经济(略)(2)影响: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80年代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3.1968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被苏联镇压。
二、东欧剧变1.原因:(1)内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又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外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2.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改变。
(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3.概况:各国执政党丧权;社会制度改变;政治版图的改变。
4.启示:(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一、印度独立1.背景:二战后初期,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再次高涨。
2.时间:1947年,英国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3.领导人:尼赫鲁4.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1.埃及独立(1952年,纳赛尔领导),收回苏伊士运河(1956年)。
2.非洲独立年(1960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也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1.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亲美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人民通过不懈斗争,从美国手里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1999年)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一、战火频仍的中东1.“中东”概念:亚洲西部,欧亚非三洲交界地带,以阿拉伯人为主,也是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际秩序演变第14课一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背景(1)19C晚期~20C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
(2)根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列强矛盾激化;(3)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协约国集团(英法俄)VS 同盟国集团(德意奥);(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二、过程1、战线:(1)西线【决定性战场】:英法vs德军;(2)东线:俄VS德奥联军;(3)南线:俄、赛VS奥军;2、阶段: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战争阶段与重大战役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6年,凡尔登战役(绞肉机,首次使用毒气弹,时间最长,转折点)1916年,索姆河战役(首次使用坦克、规模最大)1916年,日德兰海战(制海权在英国手里)第三阶段(1917-1918年)1917年,美国、中国参战,1918年,俄国退出战争,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战败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4、影响:(1)经济: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萌芽;(2)政治: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改变世界格局;A、引发社会主义革命,出现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B、削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改变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①欧洲在国际上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意等国受到重创。
②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4)科技: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5)思想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和平主义)。
三、战后国际秩序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定义: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缔结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系列国际条约,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史实: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接任临时总统2、史能:(1)归纳整理: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和武昌起义的背景及其阶段性的历史作用。
(2)分析比较: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在领导力量、目的要求、斗争方式、结果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3)分析理解:全方位解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3、史识:(1)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革命活动,感怀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追求进步、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但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需要另谋新的救国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教学要点1、重点:辛亥革命步步深入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成果。
2、难点: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到20世纪初,中国人探索了哪几条救国道路?结果怎样?第10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一、背景1、甲午战争以来,民族危机深化。
(1)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以上所有这些,使中华民族危机深化。
2、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必须另辟救国之路。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选择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过程1、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创立兴中会(1)时间、地点:1894年,檀香山(2)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3)口号:“振兴中华”(4)实践:广州起义这次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辗转日本、檀香山、美国、欧洲各地,继续宣传革命,发展革命力量。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证明他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一战前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的解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史实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争根源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保持人类发展和进步同时远离战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索避免战争的可行方案,培养全局观和现代意识。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 1、两大军事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矛盾引起了哪些冲突?最终结果如何?答: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形成,工业发展突飞猛进。
由于各国在经济上的激烈竞争,对殖民地的疯狂争夺,逐渐形成了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加剧了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1879年,德、奥两国缔结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同盟。
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形成,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
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两国接近。
1892年,两国签订针对同盟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
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德国,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1904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约,标志着和三国同盟对抗的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接连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爆发冲突,主要有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4―1918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终于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什么说巴尔干地区是20世纪初欧洲的一座“火药库”?答:第一,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
九年级历史教案第一次世界大战9篇第一次世界大战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初三世界史在同学们的印象中似乎远离他们时空,难于感受,更谈不上兴趣。
特别历史课本中的战争史实,对处于和平时代的孩子简直等同与卡通故事中的虚拟情节,过目就忘,与自己的生活并无关系。
世界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要求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如何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从每天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报道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展开对战争话题的讨论。
教学片段:老师:人类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如果说那时距离我们还很远,那么2003年3月20日爆发的伊拉克战争,通过每天的新闻媒体的报道,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
(播放几则新闻报道)同学们能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吗?学生1:我看常常看晚上世界新闻报道,对有关伊拉克战争了解一些,今天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感受到了战争很残酷,生命很脆弱。
学生2:我看电视画面上的儿童受伤,哭喊着爸爸情景心里感觉很难受,我不喜欢战争!学生3:假如世界上没有战争,世界将充满了和平的阳光,我们会快乐地成长,生活是美好的。
一战和伊拉克战争告诉我们,没有战争,世界是和平繁荣的。
学生4: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例如一战中出现了坦克、远程大炮、毒气弹等,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使用了最新的研制的先进的电子侦察系统等……老师:那么针对那些地区性的冲突和矛盾,你觉得应该怎样解决?你怎样看待“萨拉热窝事件”?学生:我觉得可以通过对话、和平谈判来解决。
不要使用恐怖行动,如刺杀、袭击。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次突发事件,也成为发动战争的借口,将人类带入战争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