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 格式:docx
- 大小:16.03 KB
- 文档页数:1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
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
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9分)【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欧洲衰落与“欧洲联邦”设想的提出【解析】(1)据材料,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可得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由“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可得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由“192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依据材料,由“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由“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得出,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由材料时间“1929年”结合所学得出,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最后得出结论:设想脱离现实。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一战爆发背景⑴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根本原因)⑵欧洲列强间矛盾加剧:①英德矛盾:世界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英:大陆均势政策;德:重新刮分世界)。
②法德矛盾:欧洲大陆霸权。
③俄奥矛盾:巴尔干问题。
⑶欧洲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扩军备战):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约,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1904年,英法缔结协约原因:①三国同盟的形成和法俄协约的签订,是英国陷入孤立的境地;②英德矛盾激化。
1907年,英俄缔结协约,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⑷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⑸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二、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⑴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战争重心在西线。
①西线:德——英、法1914年8月,德国进攻法国,实施“施里芬计划”。
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它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②东线:俄——德、奥匈交战,各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③南线:塞尔维亚——奥匈交战。
⑵第二阶段:1915年~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①东线:1915年,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20世纪初的世界已形成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2)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3)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4)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
(5)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
2.过程(1)爆发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德、俄、法、英相继加入战争。
(2)第一阶段:1914年8月至1916年底。
主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协约国掌握了主动权。
(3)第二阶段:1917年4月至1918年11月。
美国对德国宣战;苏俄退出帝国主义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4)结束:1918年11月,协约国与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3.后果和影响(1)后果: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削弱了英法,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成立:1919年4月,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
②实行“集体安全”。
③对战败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2)主要活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加强国际合作。
(3)历史地位: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
3.《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1928年8月,美、德、法、比、英、意、日、波、捷等15国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3、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4、客观条件: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过程1、大战的爆发:1914年7月28日,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双方: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等27国。
2、大战的经过(1)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2)三条战线: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由英法对德作战)、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对德、奥匈作战)、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3)三个阶段阶段时间主要概况影响第一阶段1914年战争重心在西线西线:马恩河战役(英法—德),德军撤退东线:俄—德奥(一胜一败),形成对峙局面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东西线陷入相持阶段,战争转入长期对峙的阵地战,德国丧失战略主动权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5重心在东线:德奥一举击溃俄国计划落空1916年关键性一年:重心回到西线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东线:俄军夏季攻势德国再也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方面第三阶段1917~1918年俄国革命推动人民反战运动发展为革命运动,美国、中国等国的参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补充】美国参战的原因、标志、影响和同盟国战败的原因1、美国参战的原因、标志、影响原因:一战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美与协约国接近,经济联系加强;1916年2月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直接原因);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希望协约国取胜捞取战利品、夺取世界霸权(根本原因,真正目的)。
考点37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向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2.具体原因(1)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巴尔干地区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3.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战争进程阶段时间主要战役或事件影响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二阶段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国对德宣战,俄国退出大战,中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国对同盟国国宣战三、影响1.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2.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3.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四、性质:一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1.从战争的起因看,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从战争的进程看,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充分地显示了一战的侵略性质。
3.从战争的结局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更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五、同盟国失败的原因1.战略失误(1)“施里芬计划”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2)战场形势的变化出乎德军统帅部的预料。
(3)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2.力量对比: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1)战争初期,日本参战,使德国失去了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2)意大利倒戈,使同盟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盟友。
(3)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3.内部矛盾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使同盟国内部矛盾日益加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
(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
(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高考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
教训
1.原因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
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地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第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