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补髓汤治疗颈性眩晕100例
- 格式:pdf
- 大小:84.16 KB
- 文档页数:1
刘渡舟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温胆汤合方治眩晕(梅尼埃病)
医案
李某,男,44岁。
1994年3月7日初诊。
患反复发作性眩晕已两年余。
眩晕每因劳累诱发,先见左侧耳塞耳鸣,继之则觉天旋地转,目不敢睜,身不敢侧,恶心呕吐,痛苦不堪。
每次发作必周身疲乏无力。
某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
观其舌苔白,脉弦无力。
刘老认为此乃中气不足,清阳不能上升所致。
治当补益中气,升发清阳,佐以化痰降浊。
疏方:
党参14g、黄芪16g、炙甘草10g、蔓荆子6g、白芍15g、葛根10g、黄柏3g、柴胡3g、升麻3g、陈皮10g、半夏12g、竹茹12g、白术6g、生姜3片、大枣12枚。
服药五剂,眩晕大减,体力有增。
又嘱服上方十剂,诸症悉除,从此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眩晕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属于“虚眩”范畴。
《灵枢·口问》篇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本案辨证眼目,在于眩晕每因劳累引发,李杲所谓:“内伤气虚之人,烦劳过度,清气不升,忽然昏冒也”。
今用补益中气,升发清阳之方,则与证情相合。
本方由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温胆汤三方合用加减而成。
益气聪明汤出自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专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风热上扰的头痛、眩晕而设。
再以补中益气汤助其力,温胆汤以化痰浊,则面面俱到,功效更宏。
补中益气汤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
炙黄芪60 g,红参须 10 g,炒白术 10 g,甘草 10 g,陈皮6g,当归10 g,丹参30 g,川芎10 g,升麻6g,柴胡6 g,葛根 30 g,天麻15g。
如兼有湿邪加苍术、制半夏各10 g 以化湿助脾散精;血虚明显者加炒白芍10 阿胶 10 g(烊化冲服)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各种诱因引起的外周交感神经张力下降和迷走神经张力病理性增强有关,最终使得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脑灌注不足而致发生晕厥。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厥证范畴,多由元气素弱、又遇悲恐、忧思或因疲劳过度,使脾失健运、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胸窍失养所致,病理性质属虚证。
祖国医学认为,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属阳,血属阴;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推动无力,甚至血随气陷或日久成瘀本方重用黄芪为君,大补脾胃之气,使气旺而促血行;红参须、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温阳固脱为臣;苍术助脾散精,配陈皮理气,当归、丹参、川芎补血活血为佐药;升麻、柴胡、葛根,升举下降清阳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升阳举陷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人参能强心、升压、改善心脑的供血,黄芪还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的能力。
葛根的有效成分葛根素则有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强冠状动脉及脑动脉血流量的药理作用。
古方益气聪明汤等今用医案1.800年奇方益气聪明汤2.老中医王圣尉关于益气聪明汤的笔记3.彭坚教授益气聪明汤验案2则4.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颈性眩晕、耳鸣病案分析5.益气聪明汤临床应用体会6.詹文涛教授应用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经验7.詹文涛教授中医药治疗脑梗塞及其后遗症经验总结8.郭秀琴教授运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痴呆症的经验9.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老年性痴呆10.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老年性痴呆( 脾肾两虚型) 临床研究11.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颈椎病25例12.益气聪明汤治疗低颅压综合征2例13.益气聪明汤临证验案举隅14.益气聪明汤治疗耳鸣50例15.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耳鸣耳聋68例疗效观察16.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00例临床观察17.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虚湿困18.论益气升阳举陷与益精升阴敛聚治法19.干祖望等治脑鸣耳鸣医案20.益气聪明汤与补中益气汤的区别21.周仲瑛哮喘临证医案心法22.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补中益气汤23.800年奇方益气聪明汤我国五千多年的中医传承下来,总共只有七大门派,一般人都知道伤寒派的创派祖师是张仲景,千金派的是孙思邈,而温补派(又称补土派)的祖师则是与张、孙齐名的李东垣(1180~1251年)。
李东垣的温补派吸收发扬了《内经》的理论,认为人类疾病均与脾胃有关,“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其治病绝活就是补中益气,补中就是补脾胃。
李东垣的传世名方有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
其中益气聪明汤就是专治耳鸣耳聋的中医奇方,相传,“此方一出,举国无耳鸣耳聋之患”。
李东垣指出:“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
就是说:人体五脏之气汇集在脾胃,靠脾胃来主导升降,肝肾来疏泄。
当人体的脾胃、肝肾功能不平衡,清阳不升,浊气上扰,疏泄不利,就会瘀阻宗脉造成耳神经受损,就会产生耳鸣耳聋的症状。
因此调理好脾胃、肝肾,益气升阳,扶正纠偏,恢复脏腑功能的平衡,才是治好耳鸣耳聋不复发的根本。
加减益气聪明汤治疗眩晕,头痛,头脑不清,神疲乏力等组
成:生黄芪
加减益气聪明汤治疗眩晕,头痛,头脑不清,神疲乏力等。
组成:生黄芪、太子参、蔓荆子、赤芍、白芍、升麻、黄柏、葛根、炙甘草。
主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眩晕,头痛,头脑不清,神疲乏力,记忆力减退或注意力不集中等。
加减:纳少者,去黄柏,加香谷芽15克;便溏、面色萎黄者,去黄柏,加白术10克;畏寒或腹中冷痛者,去黄柏,加干姜3~6g 甚则肢冷者更加附子3~10g;兼有痰饮苔腻脉滑而恶心呕吐者,去黄柏,加泽泻15g 白术10g 姜半夏10g;兼心神不宁,夜寐不安者,炙甘草加至6g 加淮小麦30g 大枣10~15克,或更加枣仁粉6g (吞);兼月经紊乱、烘热烦躁见于更年期者,加仙茅12g 仙灵脾12g 当归10g 知母6g。
按:益气聪明汤出《证治准绳》,原方为黄芪、人参(各)五钱,葛根、蔓荆子(各)三钱,白芍、黄柏(各)6g 升麻钱半,炙甘草3g。
治内障目昏、耳鸣、耳聋,乃据“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之理而设。
金氏据脾胃内伤学说,认为许多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皆为上气不足之证,而上气所以不足多由于中气不足、清气不升,于是将此方加以适当变化广泛运用于心脑血管、内分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取得显著疗效。
方用太子参、黄芪、甘草以益气,升麻、葛根、蔓荆子升发清阳,芍药收敛,黄柏苦降以防升发太过。
还认为上气不足之症益气药必须与升阳药同用,祗益气不升阳则气无从上达;祗升阳不益气则无气可升,反有造成虚阳上越之弊。
张琪教授利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眩晕案例的心得体会智瑜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0【摘要】眩晕属于常见的疾病,多因气血亏虚而致,在治疗上中医手段多样化,如针灸、中药汤剂、针刺等,均能改善患者中医证候。
张琪教授利用益气聪明汤治疗眩晕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遂取经典案例共享,并整理成报道。
【关键词】益气聪明汤;眩晕;案例;疗效[中图分类号]R249; R2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4-0048-02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非常深刻,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从病性而言,属于风,此风非彼风,在病位上看属于肝,《内经》提纲挈领[1],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周学海《读医随笔》中言[2]:“肝者,贯阴阳……握升降之机。
”肝性烈刚强,属风木之性而善动。
如阴阳失和,阳失制于阴,则阳化生风发为眩晕。
眩晕之关键在脾。
脾为运化之官,主全身水气津液运行,气虚无以推动生湿化痰,致使其纳运失职,水谷不化精微,反聚湿生痰,久则成瘀,痰瘀互结,壅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发为眩晕[3]。
其根本在肾,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他脏病久均可及;反之,肾气亏虚,传及他脏均可致脏腑功能失常。
聪明益气汤出自出自《东垣试效方》卷五[4]。
本意在于治疗内外障、耳鸣耳聋。
同时可以振奋精神,强健身体,达到耳目聪明的功效,故得此名。
治疗肾虚久病耳聋。
导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中老年男性多易发生肝肾阴虚所致眩晕,今列举一,与大家共享。
1 病案病例:初诊:患者陈某,男,58岁,因“头晕反复发作2年,加重1天”门诊就诊。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多次测血压>140/90mmHg,最高达180/110mmHg,长期服用压氏达5mg qd、缬沙坦80mg qd降压治疗,血压控制不理想,今晨突发头晕,视物旋转,恶心欲吐,行走不稳,自测血压160/90mmHg,由家人送入门诊就诊。
刻下:头晕,体位变动时视物旋转,平素多与情绪相关,无胸闷心慌,无黑矇晕厥,无肢体发麻偏瘫,时作腰酸。
• 1452 •光明中医2021年5月第36卷第9期CJGMCM May 2021. Vol 36.9[5 ]常再平,王林,李龙,等.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11) :2116-2118,2109.[6 ]赵辉,曹素,董文君.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下肢关节运动功能锻炼[J].骨科,2017,8(4):313-316.[7 ]彭勋潜.基于“天癸竭”探讨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J].湖北中医杂志,2019,41 (6) :53-55.[8 ]王慧森,刘明,梁瑞峰,等.基于HPLC-PDA及滋阴作用的地黄苷类提取物工艺优选[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9) :2053-2056. [9 ]赵平,刘伟伟,张亮,等.基于骨髓基质细胞自噬和旁分泌探讨黑地黄丸治疗肾性贫血的作用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2) :146-152.[10]颜春鲁,安方玉,刘永琦,等.地黄饮子水煎剂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骨强度和股骨病理形态结构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24) :148-152.[11]张坤,牛良晨,袁福杰,等.中药促进骨折愈合在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2017,30(8) :777-782.[12]史岩,马秋野,喻一东,等.骨碎补总黄酮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参与Wnt/p-catenin信号通路的初步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8,46(2):49-52.(本文校对:刘乃彬收稿日期:2020 -08 -31)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王子龙摘要:目的探究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刺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8年8月一2020年3月进行治疗的颈 性眩晕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
对照组仅采用针刺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眩晕【病例】某男, 57岁,已婚,干部, 1961年4月17日初诊。
从1952年起头晕,当时头晕较剧,如立舟车,感觉周围环境转动,呕吐、血压低,耳鸣如蝉声。
于1953年、1957年均同样发作过,西医检查有耳内平衡失调,为美尼尔氏综合征。
近二月来头昏头晕,不能久看书,稍久则头痛头晕加重,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并有摇晃欲倒,食纳减退,体重亦减,常暖气,矢气多,大便正常,晚间皮肤发痒,西医认为荨麻疹,影响睡眠,恶梦多,小便稍频,有少许痰,有时脱肛,脉弦细无力,舌淡无苔【辩证】属中虚脾弱挟痰,兼心气不足【治则】宜先益中气,调脾胃,佐以宁心理痰,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炙黄芪四钱,党参八分,柴胡八分,升麻八分,白术二钱,当归一钱五分,陈皮一线五分,炙甘草一线,茯神二钱,炒远志一钱,法半夏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用法】服五剂,隔天一剂。
5月12日二诊:服药后诸症均见轻,由于看报稍久,六天前又失眠严重,经某医院诊治,给予镇静剂后稍好,但大便有时燥,近日二便尚调,脉迟滑,舌正中心苔薄黄腻,似有食滞之象,仍宜调和脾胃,健强中气兼消胃滞,原方黄芪改为二钱,加枣仁二钱、焦山植一钱,服三剂。
5月31日三诊:服上药后自觉很见效,食欲及睡眠好转,二便调,精神佳,看书写字能较前久些,但超过二小时就觉烦躁及头部发紧,小便正常,脉虚,舌正无苔,改用心脾肝并调,以丸剂缓治。
补中益气丸。
八两,每早服二钱,归脾丸八两,每晚服二钱,感冒时停服。
药后头晕失眠等症基本消失。
【说明】本例西医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发时止,多用脑后易发,而且呕吐欲倒,并有脱肛等症,中医系眩晕为病。
其病因较多,古人分析有:一、风眩:始见《内经》:“诸凤掉眩,皆属于肝”。
而孙思邈、沈芊绿等均认为肝风引起眩晕。
二、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疾饮,胸胁支满,目眩”。
朱丹溪亦认为:“无疾不作眩”。
《济生方》等亦主张胖人停饮而眩。
三、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