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历史五色斑斓,千姿百态,正是如此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才使得每一时期的历史都有其独特性,每一具历史人物都有其丰富的个性。
新课程努力全面反映人类社会的进展历史进程,从多角度反映人类社会的历史成就,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如此的课程框架结构算是一种积极的探究。
必修一政治文明史可以使人们了解政治制度的由来和演变必修二经济文明史能够使人们熟悉物质文明的进展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能继承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从中国方面看,必修三设计了五个专题,古代中国两个专题,近代现代三个专题,古代两个专题一具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具为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要紧是要求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的进展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则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骄人的科技成就和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艺术成就,这两个专题并别仅仅是要学生识记四大发明、唐诗、宋词、汉赋等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要透过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史的学习,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啥是中国,啥是中国的传统,怎么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并在正确承继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等,近现代的三个专题分不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历史进入近现代,中国的进展失去了古代的优势,面对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别可幸免,对这种冲突的态度实际上别仅贯通于近现代的历史之中,也会贯通于我们那个如今正在举行的全球化时代。
近代以来,思想解放的潮流怎么冲破旧思想制度的束缚便成为世代主旋律,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实际上要紧算是怎么走出封闭学习西方并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别断结合自身实际而制造自个儿的新文化历史过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学习西方解救中国成为仁人志士努力的方向,于是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萌发到李大钊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已然降后的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成为当时爱国者们的共同追求到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算是按照以上内容来展开的。
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第一部分前言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一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X,认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意义。
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4.从比较角度综合辨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对立与统一。
知识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形成:众多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X,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X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X“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学学派。
③整理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X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孔子之“仁”与孟子之“仁政”的不同孟子提倡的“仁政”不等同于孔子提倡的“仁”。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必修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Ⅰ》教学内容说明 北京师范大学 朱汉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模块共设有9个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上述专题中,前五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后四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世界历史中不同发展阶段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九个学习专题共同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Ⅰ》的主要学习内容。 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由于学时的限制,我们要事无巨细的学习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我们选取的九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则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力图通过这九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 宗法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皇帝制度的创立 郡县制 (3)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内阁制 清军机处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上起先秦,下讫明清,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在不同阶段的重要内容及演变过程,认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本专题的重点与难点是: 1.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如何理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其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形成:皇帝与三公九卿(君权与相权);郡县制(中央与地方) (2)影响: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官僚政治的形成;君主专制独裁。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出版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于2013年9月问世。该书以教育部制定
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
以高中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教科书为基础,依据有关学术著作,精心选择与高
中课程有关联的内容,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必修课程专题的内涵及其专题之间的逻
辑关系;以求真、求实为原则,注重陈述史实细节及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介绍
了学术前沿的观点;每节课后提出的教学设计建议渗透了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理
念,对教师教学创新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阅读过该书稿的教师有如下评价:
我一直都有一个看法,制约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一个瓶颈就是教师的专业素
养。这本书结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教学内容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学术背景,介绍
了史学研究的成果,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建议,为教师提高学术
素养打开了一道便捷之门,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历史和教学问题找到了循序渐进的路
径。无论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晓峰
这不是一部令人望而生厌的历史课程专著,亦非高深莫测的历史专业著述。
它是一部在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一部有新意和深意,有视野和联
想的精品之作;是一部引路入境、掘井及泉、柳暗花明的智慧之作。因为,它连通
了历史课程与历史教材之间的沟壑;连接了历史问题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裂痕;连贯
了学术研究与课程开发之间的落差。
世江先生精准扑捉到了历史课程中相关问题的关键点,切入了教师知识结构
中的生长点,把握了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点。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的
精心解读;点到为止、画龙点睛的企划建议;博约有度、便于检索的书目推荐,必
将对我们这些经年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教师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灵感。
——上海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惠军
本书保持着任教授作文的一贯风格,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身,既
有对课标、课程和教材的透彻理解,又有对史学研究成果的准确把握,在把史学成
果的学术价值转变成历史教育价值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是一部含金量高的中学
历史教学与研究的指导用书。本书对提升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对提升中学历史
教师的专业素养,将会产生长时段的、持续的积极影响。
——江西省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周明学
这是一部从历史学科逻辑和高中生历史学习心理逻辑相结合的现代课程论视
角,深入研究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内容的力作。作者秉持历史课程的公民人文素养教
育理念,坚守历史课程内容“求真、求实和创新”的底线,以课标的“内容标准”
要求为依据,以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倾向和思维能力为基础,以现行高中多版
本教科书内容为参照,以当代史学研究重大成果为牵引,以课程内容选择研究为主
线,以教学设计建议为辅线,逻辑清晰而又主次分明,语言平实、简洁、准确而不
故弄高深,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全书处处体现了作者“课程内容选择是教师教学
创新的起点”这一著述宗旨。
——河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范红军
从课程的视野而不是局限于教科书的范畴来理解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深
入人心。课程意味着学科资源、专业素养和教育观念。本书帮助你从宏观的层面来
理解课程内容;它提供了新颖的历史认识思路,帮助你从独特的角度进行教学设
计;提供了历经岁月沉淀的人文感言,帮助你从大教育的境界来审视历史教学。这
是任世江教授潜心钻研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心血之作。既总结了他十年的研究成果,
也为新一轮的改革开启了一扇窗户。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牧航
中学历史教师统一配发的《教师教学用书》,是出版社组织各种人员为教科
书配套而编写的,水准难免参差不齐。这本书则是由一人独自完成的。本书不是单
纯意义上的教学参考书,它运用课程论和人文教育理念,解析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
点,介绍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推荐了学术著作书目,还有充满睿智的教学建
议。历史教师要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很有必要读这本书。
我相信,细细品读这本书并用于教学实践,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一个学习型教
师、科研型教师。我相信,这本书将有助于深化历史课程改革,将引领教师去深度
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真相,追求历史教学的至臻至美境界。
——江苏省正高级中学教师、南通市历史教研员陈康衡
如果您正在寻找一部融生动细节、真知灼见和教学思路于一炉的案头必备之
书;如果您期盼拥有一册原创性、学术性、可读性兼具的历史教学参考用书;如果
您想成为受学生尊重、喜欢的历史教师,我诚恳地推荐:就是这本,有容貌、有灵
魂,内容丰富,耐人寻味。
——浙江省正高级、特级中学教师、嘉兴市历史教研员戴加平
这本书体现了任世江先生“求真、求实”的一贯治学风格,解决了一线教师
困惑的问题,即课程内容标准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该书结构是先提出主张并条分
缕析,接着对有关教材选材进行点评,在一般水平之上再精选教学资料,同时还提
供教学设计建议和阅读书目。通过这一本书教师可以了解到有关高中教学内容的学
术研究状态。这是一本教师备课难得的重要参考书。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 魏恤民
该书作者任世江曾长期担任《历史教学》杂志主编,熟悉中学历史教学,主
张以研究课程内容为核心提升教师专业素质,首先解决“教什么”,然后促进“怎
么教”的方法问题;认为历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必须以培
养学习兴趣为基本点;曾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聘请参加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
作,现为天津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
全书37万字,25个印张,16开本,定价39.00元。本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作者包销。购买此书请发函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