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三大焦点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在今天,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仅仅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
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
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的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审美已深入到广大人群之中。
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审美的时尚已经扩展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打扮、居室装修、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奔驰、宝马、大众、福特、丰田、数码照相机、MP3、MP4、掌上电脑等等的审美时尚自不待说,就是健康、运动、休闲、网上QQ、网络语言、手机短信、网络文学、网络新闻、个人隐私、逸闻趣事等等方面都充满着审美时尚。
审美时尚真可谓无孔不入。
大众时尚化的审美观使得审美时尚的变化周期和频率大大加速。
在现今社会中,审美时尚的变化速率也大大加快,不断推陈出新的审美时尚已经使人目不暇接,服饰翻新斗奇,发式争奇斗艳,麦当劳、肯德基的新品层出不穷,汽车款式日新月异,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频繁,网络语言今是昨非、瞬息万变,网络文学变化万千,手机短信形形色色,消费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应接不暇。
大众时尚化的审美观使得审美时尚显示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正是因为审美时尚的不断扩张和变化速率加快,消费社会的审美时尚也日益多元化,甚至于出现了光怪陆离、千姿百态,让人匪夷所思的状态,似乎可以称之为审美时尚的无政府状态,怎么都行,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行什么、玩什么、说什么、看什么、听什么、读什么、闹什么,好像都可以,人们相互之间似乎也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只要不妨碍别人的生活,也没有人来干涉。
当代诗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当代诗歌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诗歌创作。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革不仅在社会生活中有所体现,也体现在文学创作上。
当代诗歌在审美取向上呈现出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倾向。
“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诗歌创作中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关注和艺术表达。
传统诗歌往往关注的是高尚、崇高的主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不关心。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琐碎、平凡的事物产生兴趣。
当代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描写,展现出一种对生活、对人性的独特审视。
当代诗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表现在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上。
诗人们开始关注一些被视为平凡的、不被人们关注的细节,通过对这些平凡事物的描写,使其具有一种美感。
举例来说,诗人杨煜在《慢棋》中描述了人们在公园下棋的情景:“悠悠铁柱扛整理的遗像,悄悄耸立在人的尴尬中。
”这个诗句描绘了一种细碎、平凡的情景,展现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安静和放松。
当代诗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体现在对日常生活情感的表达上。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变得十分繁忙,压力也逐渐增大。
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下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他们关注人们的情感状态,将情感转化为诗歌的艺术表达。
诗人王安忆在《再生南方》中写道:“再说南方/不再是我的记忆了/你去年时的雨季/如今也玩命一样/飞涌一样/紧缩,涌心,我所不曾如此透明过。
”这个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南方雨季的怀念和对南方的情感追忆。
当代诗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还体现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上。
当代诗人关心人的生活环境,思考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他们通过诗歌探索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在这个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诗人顾城在《一些牧羊人的黎明》中写道:“一个牧羊人在房檐下驱逐思想/瑟瑟的华辰从七楼斜斜地落下。
”这个诗句通过对牧羊人的描述,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悖论
李勇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今天日常生活叙事的一条支配性逻辑,也是把握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线索.美/美感,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孕育了求真的指向与向善的驱动,所以审美文化是一种表征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价值文化.从表征角度来看,它在造成"超真实"和完美化表征效果的同时,也使审美发生域场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从价值角度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酝酿了审美和艺术大众化、民主化的效应,与此同时,它也因审美生产过于饱和而致使美的内在价值受到折损;从作为审美内在尺度的风格角度来看,它解构了风格精英式内涵的历史性限制,同时也使其在繁兴同时因自身的单一化、模式化和同质化而走向陨落.这三个角度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文化悖论.理清这些悖论,有助于摆正观视姿态,在开放性与批判性并重的悖论语场中开始我们的批判之旅.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李勇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
【相关文献】
1.像素的悖论: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的三个争议及研究路向 [J], 王佑镁
2.悖论情境中的矛盾与解决方案--研读《管理悖论》后思考的三个问题 [J], 黄修权
3.和三个"逻辑悖论"相关的几个分类—命名问题 [J], 胡义昭
4.和三个“逻辑悖论”相关的几个分类-命名问题 [J], 胡义昭
5.三个悖论问题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讨论 [J], 陈照辉;汪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我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作者:秦叶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9期摘 ; 要:“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由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提出,并对其进行了三种意义的阐释。
这一命题引入中国引起了很多争论,诸多学者都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了一系列的阐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最终达成的共识甚少。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了两个方面对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倡导者;质疑者;中产阶层中图分类号:B 834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73-01“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引入中国已有十余年的光阴了,学术界针对这一命题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辩驳,我们从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了两方面讨论这一西方命题是否适合中国的现实。
一、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最早由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提出,成为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关于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费瑟斯通从三种意义上进行了阐释。
首先,指那些艺术的亚文化,即一战以来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将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其次,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品的谋划。
即用艺术的精神来改造和美化生活。
第三,指充斥当代日常生活之经纬的符号与影像之流。
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即商品的符号价值超越其使用价值,占据主导性地位。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1)“日常生活”审美化,即艺术和审美进入到日常生活中,这种审美不再局限于对高档品、奢侈品和艺术品的审美,而是扩大到日常生活中,扩大到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来;(2)日常生活“审美化”,即人们在普通的生活中也开始进行审美,对日常生活用品不再只关注它的实用价值,而是在关注它的实用价值之余开始关注它的审美价值,甚至象征身份、地位的符号价值。
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摘要: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无穷无尽的艺术品所填充着。
在当代的文化生活中,审美消费可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
本文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资本消费的关系,当今审美与传统审美,还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背景,探讨了中国城市建筑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美学;建筑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无穷无尽的艺术品所填充着。
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中,“美的幽灵”无处不在,无处不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
可见,在当代的文化生活中,审美消费可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
本文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资本消费的关系,当今审美与传统审美,还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背景,探讨了中国城市建筑中的一些问题。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资本消费作为发达社会中的生活样式和生活理念,“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概括了普遍性的文化现象,一方面体现着当代文化的变迁,另一方面充满着商品经济的色彩;一方面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无处不在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其实是对真正审美经验的抵消。
正如韦尔施尖刻指出:“在表现的审美化中,一统天下的是最肤浅的审美价值,不计目的的快感、娱乐和享受。
这一生气勃勃的潮流,在今天远远超越了日常个别事物的审美掩盖,超越了事物的时尚化和满载着经验的生活环境。
它与日俱增的支配着我们的文化总体形势。
经验和娱乐近年来成了文化的指南。
一个日益扩张的节度文化,侍奉着一个休闲的社会。
审美化的一些太尉突兀的分支,以及以及现实赤裸裸的化妆打扮固然可以博得一笑,但是触及作为总体的文化,它可不再是好笑的事情。
”[1]韦尔施的针砭是掷地有声的。
现在泛滥于日常生活领域中的视觉影像和华丽的外表,与那些不敢言美的年代相比进步了很多。
无论是人的观念还是日常生活中,对于美的追求成为时尚,但是它又在消费文化的氛围中形成了外衣,如此审美倒是无须心力的。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人们对生活中美的感知和追求,是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态度和观念。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生活美学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将审美化融入生活并使之成为日常习惯的过程。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视作艺术品一样去呵护和经营,追求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出美感和艺术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核心在于用心观察生活,用心设计和打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有趣和充实。
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欣赏美的品质,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培养审美的眼光和氛围。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我们关注细节。
美妙的生活之所以美妙在于它的细节,细节是美好生活的全部。
我们可以从餐具的陈列、家居布置、食物的搭配、服饰的搭配等方面去关注细节,让生活中的每一处角落都透露出美的气息。
在家中的备餐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菜肴摆放的美观一些,也可以在餐具的摆放上多费些心思,让餐品更富有诱人的视觉效果;又如,在家居布置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简约优雅的家具和摆件来装点居室,让整个家具环境充满温馨和艺术的氛围。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我们注重品质。
品质是美的外延,也是审美化的重要体现。
我们可以从选择生活日常用品开始,挑选一些品质优良的物品,让生活更加美好。
在购买食材时,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新鲜、有机的食材,这样烹饪出来的美食不仅更有营养,口感也更加出色;又如,在选择衣物时,我们可以挑选一些面料上乘、款式时尚的衣物,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具品味和风采。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我们追求完美。
让生活变得更美的关键在于我们不停地追求完美,不断地提升生活品质。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自我调节,不断地学习,努力让自己的日常生活变得尽善尽美。
我们可以在饮食方面追求更健康、更美味的食物,可以在生活习惯上不断调整自己,以更好的方式去呵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又如,在外表形象上,我们可以不断追求更好的外表形象,不仅可以从服饰搭配上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还可以从注重仪表、仪态改善自己的形象。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的追求和感悟,是一种关于生活的审美观念和态度。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旨在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的存在,从而提高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审美化和生活日常化两个方面来探讨生活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我们来谈谈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通过审美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平凡的事物和行为变得美好和有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忽略周围的美好和细节,而忙碌的工作使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审美化日常生活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好和满足。
要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需要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审美情趣是一种对美的感知和享受,是通过对自然、艺术、人文等领域的美感体验和情感共鸣而形成的。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美丽的风景、细听动人的音乐、观赏优秀的艺术作品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还可以通过阅读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或者品味一杯香浓的咖啡、一口美味的食物,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情感。
要注重日常生活环境的布置和整理。
我们可以通过布置家居环境、选择家具装饰和植物摆放等方式来打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在家中选择一些简约大方、色彩和谐的家具,悬挂一些美丽的画作或照片,摆放一些绿植和鲜花等,可以让家居空间更加温馨舒适和充满生活气息。
我们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定制一些独特的DIY装饰或手工艺品,增加生活的趣味性和个性化。
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文化修养。
生活美学强调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我们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品质。
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思考、交流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情感修养,增强对美好事物的关注和感受力。
只有通过内在修养和追求,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深刻的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让我们提高生活品质和发现美好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美。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思考作者:许俊影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4期内容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发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的许多学者都对其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其特点也十分明显,以较为丰富的形式呈现于生活中。
此外,有必要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发展进行反思,以实现它发展的持续性。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艺术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源起(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在西方的发展西方社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是迈克·费瑟斯通,他在1988年一次会议中发表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旨演讲,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打破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重重障碍,将实现二者的完美相互转换。
随后他在《消费主义和后现代文化》中指出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透析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首先,我们指的是那些艺术的亚文化,即在一次世界大战和20 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第二,还指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第三是指充斥于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
”[1]沃尔夫冈·韦尔施是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在《重构美学》中,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分为低级的审美化和高级审美化两个层面,从四个方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做了的分析:“首先,锦上添花式的日常生活表层的审美化;其二,更深一层的技术和传媒对我们的物质和社会现实的审美化;其三,同样深入我们生活实践态度和道德方面的审美化;最后,彼此相关联的认识论的审美化。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学说虽早在个世纪初就已出现,但真正发展却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
改革开放使得国内外的交流的增多,审美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由艺术逐渐转向了日常生活,但此时的中国尚未明确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但已经能依稀看到了它的雏形。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边界问题“文学性”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中。
英美的“新批评”学派把这个概念继承下来,成为它们的一个主要的理论范畴。
由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沃伦主编的教材《文学理论》译入中国大陆后,“文学性”这个概念就在我国大陆的文学研究界流行开来。
一、文学边界位移的论争由“文学性”的概念自然会引发文学边界的问题。
文学的边界,这本来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因为希利斯·米勒在世纪之交来中国时引用德里达“文学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的话语,发表了《全球化和新的电信时代文学研究的未来》、《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存在吗?》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中国文艺理论界的轩然大波。
美国的J·希利斯·米勒教授在大约16年前转述马修·阿诺德的意思后,为文学理论为什么会前途无量曾提供了如下理由:“它是完成下一时期人文学科研究的两项任务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这两项任务就是档案式记忆的工作和教授批评性的解读,使其成为反对那种将语言现实同物理现实进行灾难性混淆的主要手段,此混淆的一个名称就是‘意识形态’。
”但是到了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他又宣称“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撇开理论的或者政治方面的思考而单纯地去研究文学已经“不合时宜”了。
他又在新著《论文学》的开篇中说:“文学的终结就在眼前。
文学的时代几近尾声。
该是时候了。
这就是说,该是不同媒介的不同纪元了。
文学尽管在趋近它的终点,但它绵延不绝且无处不在。
它将于历史和技术的巨变中幸存下来。
文学是任何时间、地点之任何人类文化的标志。
今日所有关于‘文学’的严肃的思考都必须以相互矛盾的这两个假定为基点。
”对于德里达的“文学消亡论”或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衰落论”,国内的老一代学者大多不愿苟同而群起撰文反击。
代表性的论文有钱中文《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理论的前景》、童庆炳《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李衍柱《文学理论:面对信息时代的幽灵——兼与J·希利斯·米勒先生商榷》等。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美育策略“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饱受批评是因为其初衷与最终结果之间的距离。
正视现实而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重视美育,尤其要重视日常生活美育。
它要求从政府到个人,从企业到家庭,从传媒到受众,都参与其中,各司其职,并认真汲取传统美育资源,真正做到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审美追求。
由此可知,正是各种生产技术、市场手段和传媒文化通过商品与符号,大规模地进入、改造和建构人们的感官、日常生活环境及其生存体验,才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潮流。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面临的困境尽管我们应该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能够在当代社会实现足以说明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但人们对此却没有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如韦尔施就说过:“在表面的审美化中,一统天下的是最肤浅的审美价值:不计目的的快感、娱乐和享受。
”[4](P6)中国更有學者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本质是向富人们投怀送抱的“食利性”,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后是当代学者与资本家的联姻。
[5]这就难免让人感到困惑,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追求不是人们自古就有的吗?连最崇尚俭朴的墨家代表墨子都承认:“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6](P22)说明只要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有对美的追求。
那么,这种追求为何会受到如此激烈的批判呢?其深层原因恐怕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难以绕开的悖论有关,即人类行为之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悖论,换句话说,人类的很多行为,其最初的目的与最终的结果之间往往不一致,会有一定距离,并由此产生悖论。
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初衷是想改变机械化大生产带来的产品粗糙、缺乏美感等现象,以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与审美水平,但我们回过头来反观,当“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潮流时,大众的生活质量与审美水平真正得到提高了吗?没有。
事实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大众被极力刺激、调动起来的所谓“美”的追求,其实主要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而且是以炫耀式消费为主,购买者对这些以审美方式呈现的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不是为追求其审美价值,而是为了夸耀自己的身份,显示自己的地位。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第26卷第3期2010年9月Vol.26,No.3Sep.2010日常生活审美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视角[摘 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随着现代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理论的出现才进入人文社会科学视野的。
在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问题上,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话语立场:前者主张保持审美的自律性和超越性,维护审美的无功利性和精神自由,却导致了审美与生活的脱节,审美成为资产阶级贵族的专利;后者主张消解精英主义文化观念,让审美回归普通大众的世俗幸福,倡导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却加重了审美的商品化、犬儒主义和虚伪主义。
面对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暴露出来的双重危机,马克思主义美学一方面以实践论强调审美的大众化而非审美的泛化,另一方面又从人类学的根基上阐释审美理想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审美自律;日常生活;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实践[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0)03-0059-05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A point view of the Marxism aestheticSHU Kai-zhi(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China )Abstract: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alo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onsumerism, mass culture, and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comes into the vis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odern aesthetics and post-modern aesthetics show different positions towards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the former retain the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and self-discipline, and maintain the non-utilitarian and aesthetic spirit of freedom , while lead to the dissociation of aesthetic from everyday life; the latter emphasize on clearing up elitist culture, advocate the concept of digestion, so that the secular aesthetic return to the general public well-being,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s and everyday life, while increas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esthetic, cynicism and hypocrisy doctrine. Facing the double crisis exposed by the modern aesthetics and post-modern aesthetics, Marxism aesthetics, on the one hand, emphasize the popularization rather than generalization of the aesthetic, on the other hand, interpret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aesthetic ideal for human beings.Key words:self-discipline of aestheticization; everyday life;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practice日常生活本是社会中的普通个体自发的、自在的生活样式,包括日常起居、日常交往、日常消费、日常饮食等,它与社会个体的存在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生产消费活动,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作者:刘海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01期【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这几年国内学术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
然而,各种论说在不质疑这一命题的前提下,反复执著于对审美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讨论,尽管也有人指出其命题的不成立,却也难以述清其理。
如果将其放入西方文化的理论背景与其生成的特定语境中,或许可以看出这一命题的常识性错误。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媒介人审美符号化感觉审美观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及其形成的具体语境1、“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及其文化背景“日常生活审美化”(又译“日常生活审美呈现”)作为西方消费文化催生的产物,这一议题的讨论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美学界。
是由迈克·费瑟斯通提出的。
1988年费瑟斯通在新奥尔良的“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讲演,并将此讲演稿作为《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_一书的相关章节。
同时,包括博德里亚、詹姆逊在内的诸多理论家都对此问题有所论述。
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也指出,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的真实世界里,装饰与时尚随处可见。
中国学术界对此议题的广泛关注始自于2000年。
是年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议题,由此引发学术界广泛争议,并成为近年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消费社会催生的一种新现象,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在国内学术界的讨论并不乏对该现象的深入解读与理论分析,然就其命题自身的提法及其指向的特定文化语境言说不明。
这一现象的兴起,正是发生在西方社会的七、八十年代。
当时西方文化从现代主义转入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大众文化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异军突起:后现代主义的诞生,正逢资本主义后工业时期大众文化工业与娱乐文化市场盛行之际。
艺术的革命与大胆尝试,恰好成为大众文化补充自身文化资源库空缺的外来给养,它丰富并更新着大众文化时尚车轮不断翻新的要求。
雅俗距离消失: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变得模糊难以辨别,艺术符号、色彩、形式等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消费品,大到居室、广场,小至汤勺、杯托等都被精美的设计和绚丽的色彩、图案、纹饰装饰。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1988年自费瑟斯提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之后这个话题就受到热议,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文学艺术不再是空泛的纸上谈兵,也不再曲高和寡。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并非是偶然,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消费的过程不仅仅是物质的消费,更多的是审美的消费,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
日常生活审美化将生活与审美融合在一起,使文学与艺术也发生转变,拓宽了美学发展和研究的空间,有重要意义.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整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简而言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生活中美的体现,将审美的态度引入现实生活,大众的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所填充。
美无处不在,服装、家具、电器、房屋、交通工具、广告牌、城市公共建设等等都显示出了审美生活化的力量,在各种设计中都留下了美的身影。
甚至就连人体本身都脱离不了大众化审美设计,美容、美发、美甲到美体都是审美泛化的体现,由此可见在当代生活审美消费可以使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成为美的消费品。
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神圣性,造成了经典高雅文化艺术的衰落,在康德所处的文化神圣的时代,艺术成为上层社会所垄断,艺术的传播范围很小,艺术与日常生活和整体利益完全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强大,物质力量的不断提升,人们衣食足而求美乐;市场经济的背景催生,文化生产的全面实践,催化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而消费文化比重的大幅度增加、大众传媒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为此奠定了发展的平台。
于是审美从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急速拓展,从“圣坛”走向“世俗”。
在当代商业社会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充满了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场”。
占据这个“场”的主导社会力量就是普通群众。
这种普通群众的审美化诉求,却往往会作为某种普遍的社会和文化倾向呈现出来。
精英的消费取向和生活方式,悄悄地转化为人所共有的某种生活样板。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是生活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互为支撑,共同构筑着人们的美好生活。
首先,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对生活的多方面进行美学思维和审美体验,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质量。
日常审美化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入手,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外在方面来看,日常审美化需要注重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美化。
良好的环境可以创造出良好的生活氛围,因此,我们需要注重管理自己的居住空间,保持整洁、卫生、舒适且美观。
比如,定期打扫卫生,清洗地毯、窗帘等家居用品,添置绿植、花卉等装饰品,让家居环境更具生气和活力。
从内在方面来看,日常审美化需要注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品味。
生活的细节不仅仅包括外在环境和物品,更包括人们的行为、情感和思考等方面。
例如,我们需要注重仪态礼貌,尊重他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让自己的内在更加美好。
其次,审美生活日常化是指将审美习惯和体验贯彻到日常生活中,使其成为生活的常态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生活日常化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延伸。
具体来说,审美生活日常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第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审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保持健康的饮食和作息习惯,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为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第二,重视生活品质。
生活品质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
我们需要注重生活的物质品质,如饮食、住房、交通、医疗等,同时也要注重生活的非物质品质,如文化、教育、娱乐等,提高自己的生活素质,享受美好的生活。
第三,创造美好的社交环境。
审美生活也离不开美好的社交环境。
我们需要注重与他人的交流,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和社交活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之,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是生活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概念。
通过这些概念,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享受更加美好、有质量的生活。
浅谈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审美与生活相互渗透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越贴近生活,越平凡化的创意,越容易被人接受。
各种标榜着“草根”、“平民”的选秀节目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文概课上我们学过,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在传统文化中,审美是贵族特有的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又成为精英知识分子的专利。
听上去他似乎很抽象,遥不可及,然而,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被打上了审美的烙印。
正如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说:“审美化最明显点的见之于都市空间之中,过去的几年里,城市空间中的一切几乎都在整容翻新。
购物场所被装点得格调不凡,时髦又充满生气。
这股潮流长久以来不仅改变了城市中心,而且影响到了市郊和乡野。
差不多每一块铺路石,所有的门把手和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没有逃脱这场审美化的勃兴。
”这在石家庄这个中型城市就可以体会的到:各种房地产宣传时都标榜着回归自然或者贵族奢华云云;新建的写字楼都有着洋气的欧式的名字;衣服鞋子上山寨着GUCCI,CHANEL的标志……那么,什么事审美日常生活化呢?鲍德里亚认为,现在"一切事物都趋于审美化"。
"世界上所有的工业机构都要求具备一种审美的维度;世界上一切琐屑的事物都在审美化过程中转变"。
因此,在当今世界,"当一切都成为审美的时候也就无所谓美丑"。
这就是说,当今艺术的价值已经像癌细胞一样扩散开来,蔓延开去,渗透到社会与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广告形象到服装设计,从室内装潢到城市规划,唯美主义者在一个世纪之前所梦想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而且其形象化、艺术化的程度远远超出他们当年的想像。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三大焦点王焱内容提要“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由它衍生的文艺学科边界问题的论争,无疑是近三年来文艺学、美学界最受瞩目的话题。
围绕这一话题,学界产生了激烈的交锋,交锋主要来自对语境条件、主体身份以及对象性质的不同理解,并由此形成了论争的三大焦点:即“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不是当下中国的本土命题;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应如何;“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美的泛化,还是美的异化。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条件主体身份对象性质“日常生活审美化”(以下简称“日”)以及由它衍生的文艺学科边界问题的论争,无疑是这近三年来文艺学、美学界最受瞩目的话题,《文艺报》、《文艺研究》、《文艺争鸣》、《文学评论》、《哲学研究》、《学术月刊》等众多权威报刊都为之辟出专栏,《文汇读书周报》甚至将之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这场引发了广泛关注的论争,尽管商榷质疑之声尖锐直截,你来我往颇有几分针尖对麦芒的激烈,但所幸参与论争的各位学者均能保持良好的修养和气度,使得对学理本身的探讨能够深入下去。
时下,这场论争虽已过高潮,但仍未落幕,笔者以为,实有必要在这个冷静但尚未冷却的当口,即认识日趋理性而激情尚未退却的时候,对论争本身进行一番客观的回顾,并对论争的焦点问题进行总结梳理,以图发掘出论争本身的意义及其背后的问题。
纵观这场论争,交锋主要来自对语境条件、主体身份以及对象性质的不同理解,而论争焦点也由此形成。
一、语境条件:“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不是当下中国的本土命题?“日”最早见于陶东风的文章《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1] 根据陶东风的解释,“日”意指审美活动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具体表现在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诗歌、绘画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如广告、流行歌曲乃至居室装修等。
艺术活动的场所也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等。
而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
陶东风在提出“日”这一命题之后,随即摆出该命题的西方资源,如维尔什、博德里亚、费塞斯通等人的观点,以加强印证对这一命题关注的合法性和急迫性。
然而,恰恰是这一对西方资源的引征,诱发了许多学者的征讨,纷纷对这一命题语境条件的本土真实性和正当性表示怀疑,认为该命题作为“美学用语的舶来品”,在中国的当下语境中实质上是个“伪命题”,至多不过是个“局部命题”。
赵勇饱含激情地表达了这种质疑:“这是一个从中国的现实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话题吗?好像不是,因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这一命题出自西方理论家之手。
……依我的判断,西方学者提出这一命题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步入了一个后现代社会,他们的这种判断实际上是要为当下的社会形态找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但是中国进入到一个后现代社会了吗?相信有一点常识的人都会作出否定的回答。
……立足于中国的现实语境,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贫困化’而不是什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2] 朱国华也表示:“在中国大部分人还未能摆脱生活的必然性困扰、还在向着小康社会迈进的时候,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课题虽然很有吸引力,但还不是一个普遍性命题。
”[3]可以说,赵勇和朱国华的这种担忧代表了许多“左翼”思想者的心声:在一个不仅理论资源需要进口,就连问题意识都依赖进口的年代,鉴于“唯西方”情结的扭曲和“伪命题”的泛滥,学术界应该警钟长鸣。
因为这种忽视语境条件,将特殊阶层的话语在学术研究的合法名义下偷换为普遍性话语的做法,不仅有可能使自己的话语阵地为西方话语的跑马场,而且会有可能使研究者自身成为特殊阶层的共谋者。
总的说来,持“非本土论”的诸位先生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对“无远弗届”的西方理论保持着高度警惕,更对“盲目崇洋”的当下学风极为反感。
王元骧曾在《文艺理论的现状与未来之我见》一文中忧心忡忡地写到:“关于当前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现状,总的印象,笔者很同意有些学者以‘跟风赶潮’、‘追新逐异’八个字来概括……西方一百多年来出现的各种文学观念,现代的、后现代的几乎都在我国当今文学理论界找到回应,以致有人把当今我国文艺理论界比作西方文艺理论的‘集散地’。
像前几年流行的‘纯文学’,近年来又被人炒得火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等,何尝都不是一种从西方贩卖过来的文学观念?”[4] 二是对社会阶层之间的复杂关系有着敏感的认识,对草根阶层、劳苦大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对食利的权贵阶层持激烈批判态度。
童庆炳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一文中对普罗大众的眷眷之情溢于言表:“今天的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绝不是中国今日多数人的幸福和快乐。
他们提出的新的美学也不过部分城里人的美学,绝非人民大众的美学,或者用我的老师在上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的话来说,这不过是‘食利者的美学’。
”[5]为此,陶东风曾专门撰文《也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作为对童庆炳的回应,他着重指出:“我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发生在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一种消费文化现象,而不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普遍现实。
(笔者按:这似乎与他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一文所提出的大众文化中心转移的论调有些出入)……我并不认为一个目前在数量上没有优势的事物就不值得去研究。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消费文化虽然是集中在中国城市的现象,但是正如在经济上城市对于乡村具有辐射力一样,在文化与思想观念上也是这样。
我不能否定中国许多农村地区还较穷或很穷,但是由于电视这个最重要的大众传播手段的极大普及,城市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已经强有力地影响到农村。
追求名牌、追求夸饰性消费的心理在农村同样十分普遍。
因此我并不认为研究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更何况学术研究可以也应该具有超前性。
”[6]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学者也对“日”的现实基础进行了积极的辩护。
杨春时指出:“有一种观点认为,审美批判理论是外国资源,因此不能成为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基础。
这种观点之不妥当在于,审美批判是针对现代生存而发,而现代生存方式具有普世性,不独西方为然。
中国目前已经开始确立现代性,现代社会的弊病已经显露,虽然没有发展到西方那样的程度,但性质是一样的。
因此,开展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是有现实基础的。
”[7] 朱志荣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话题近年开始在国内流行,这一现象不是偶然的,其中既有西方后现代理论影响的原因,又有着当前日常社会生活发展的现实背景因素。
”[8]“本土论”的诸位先生认为: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现象之所以总是能风靡全球,并让中国等第三世界社会蜂拥跟随,是因为西方文化现象的背后总有强大的政治经济作其后盾。
只要我们在政治经济上承认西方强势渗透的事实,那么在文化上步其后尘的处境也就不可避免。
因此,“日”可判定为一个源自西方,但却具有或即将具有或迟早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命题。
也就是说,“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客观存在,其不仅是当下中国的既成事实,而且将是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主体身份: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应如何?如果我们承认“日”的确是当下社会的一个日渐壮大、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那么对于这个现象,研究主体应该持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和言说立场,即研究者的身份问题便亟待揭开面纱。
总的来说,对“日”进行研究的学者,其身份可分为三类:批判者、阐释者和辩护者。
不难发现,其中“批判者”的人数最为众多,否定质疑的声音也明显占了上风。
以下信手拈出的观点尽为征讨发难之词:鲁枢元对“日”这一现象的定性是:“技术对审美的操纵,功利对情欲的利用,是感官享乐对精神愉悦的替补”。
[9] 赵勇的定性则是:“对现实的粉饰和装饰。
”[10] 耿波慨然直言:“‘日’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学术在当代文化生产中日渐显露出来的庸俗的一面:食利性。
”[11] 姜文振更是沉痛呼吁:“我们需要的决不只是给‘审美化’的消费文化锦上添花、涂脂抹粉,更需要为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为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雪中送炭,更需要在工具理性、金钱力量独霸的消费文化日趋扩张之时保持澄明的人文理性与批判精神。
”[12]统而言之,“批判者”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他们继承了精英主义和理想主义一贯的精神血统,以“人文精神”守望者的身份为社会立法,对社会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对消费主义文化的种种流弊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人文精神的失落有着深深的焦虑。
“阐释者”是赵勇对陶东风的一个基本定位,也是当下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所欣然扮演的一种角色。
对此,尽管陶东风表示并不同意,但在我看来,这一定位大致可以成立。
“阐释者”是相对于“立法者”而言的一个概念,指只涉及事实陈述,不作价值判断的一种研究身份。
虽然陶东风多此撰文申明有自己的价值立场,声称“我的立场绝对不是站在那些中产阶级、白领或新贵阶层一边,而是站在真正的‘大众’与弱势群体一边的。
”[13]。
然而他在《也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中的一句辩词,却无意中泄露了身份,他写到:“批判性地反思一个对象——比如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前提是对它的学理性的研究”。
[6] 这句话表明陶东风的研究逻辑是:先阐释再批判,阐释是批判的前提。
换言之,事实陈述是价值判断的先决条件,在研究中起到第一性的作用,言下之意:一个研究者首先必须是个阐释者,而后才有可能成为别的什么者。
而对于真正具有鲜明价值立场的“立法者”来说,他们的事实陈述和价值判断是合二为一、血肉交融、没有前后之分的。
再者,依据陶东风一贯的行文风格和整体上的立论来看,尽管他的文章中有对消费主义忧虑和批评的文字,但这种文字常常是惊鸿一瞥、蜻蜓点水,而并没有构成他思考的重心和行文的重点,更多的还是对文化现实不动声色的描述。
而这貌似客观谨慎的、价值判断缺席的、言说立场沉默的研究,很容易导致他人得出其“价值立场的暧昧”的结论。
鲁枢元曾质疑过这种模糊不清的价值趋向。
耿波更是预言了这种“阐释者”向“辩护者”的嬗变:“如果‘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不向前走一步,走出勇敢的批判的一步,那么这样一种仅仅满足于描述的理论,最终会变成资本生产商的‘超级广告’。
”[11]事实上,陶东风更倾向于被看作为“日”辩护者。
尽管陶东风曾郑重声称: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事实陈述而不是价值判断,并不包含有为之辩护的立场”,[6] 但他对这种文化现象的声援之词还是隐约可见的,在《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一文表现得则尤为突出。
但与王德胜比起来,这种辩护的势头则有点“小巫见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