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30
化学建材作业绿色建筑材料姓名:学院:班级:日期:学号:绿色建筑材料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空气污染日益严峻,人们对建筑材料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绿色建筑是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不影响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建造的建筑物,目前正在发展的绿色建筑有太阳能建筑、生态建筑、健康建筑、资源保护屋、植物建筑等.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废弃物生产的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绿色建材正在积极开发。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正是现代建筑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绿色建材特征概念及特点分类级一些绿色建材介绍发展意义我国环境污染程度处在世界前列,首都北京的污染程度又处在世界十大严重污染城市之列。
目前,住宅室内装修热方兴未艾,人们除了讲究装修格局、色调、材质、做工和价格外,更关注所用装修材料对人体健康有无危害。
近一段时期一些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时有报导入住新装修的房主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对某些装修材料的危害性也有说法,如花岗石衰变会产生氡气,人长期处在高浓度的氡气环境中会有致癌的危险;木材类复合板的生产,多用脲醛树脂、酚醛树脂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胶粘剂,在使用过程会释放出游离甲醛,它可以使蛋白质发生硬化,人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甲醛气体会导致癌症的产生;涂料所用成膜助剂主要是毒性较大的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丁醚,二乙二醇和苯甲醇等;油性涂料中的氯化物溶液或芳香类碳氢化合物以及塑料制品中使用的铅类热稳定剂等对人体都有很大的危害性等等。
这些说法一方面提高了人们选材的环保意识,提醒厂家生产中少用有害物质,另一方面也使百姓在选用装修材料时不知所措,因此,已经到了为绿色建材建立正确概念的时候了。
一、绿色建材的概念及特点绿色材料的概念是在1988年第一届国际材料科学研究会上首次提出。
1992年国际学术界给绿色材料定义为: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应用过程和使用以后的再生循环利用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对人类身体健康无害的材料。
绿色建筑材料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
材料化学毕业论文题目最新
纳米材料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微波条件下塑料包装材料化学物迁移研究
烧结ndfeb永磁材料化学镀ni-co-p合金防护层研究
基于纳米材料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及应用
qspr研究在材料化学和环境化学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化学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
烧结ndfeb永磁材料化学镀防腐研究
功能材料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
复合镍电极活性材料化学镀镍及其影响研究
聚合物薄膜和纳米材料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的研究
硅锗氰化物结构和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微波辐射下三价锰离子促进的2-取代苯并噻唑的合成研究
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在某些缩酮(醛)合成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表面化学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1无机纳米材料表面化学分析纳米材料形成后,表现会完全呈现出无机界面,并且能有效包裹在表面活性剂中,其本身并不具备生物动能,且不能直接应用在细胞或者是生物活体上。
基于此,相关操作人员要对其进行表面化学的改性处理和修饰,保证纳米材料生物功能得以发挥。
并且,在纳米材料表面化学研究体系内,主要是对生物相容性、生物稳定性以及生物分散性等进行集中传递,保证纳米颗粒研究效果更加直观[1]。
1)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出现变动,多数无机纳米材料都是非极性物质,基本的沸点较高,要求在高温环境中形成,表面都会出现油胺、油酸以及三辛基氧膦等物质,能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在对生物应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纳米材料溶解在水相中,具备非常好的分散性以及稳定性,为了其能发挥实际价值,就要对溶解性等数据等予以综合处理,整合表面改性。
目前,较为有效地表面改性处理机制就是替代法,能和无机材料亲和力更好的分子进行处理,完善替代性处理效果。
2)进行靶向修饰操作,主要是借助靶向功能分子完成基础的处理工作,利用识别靶细胞的过程有效对受体进行识别处理,将定位体系确定在目标组织中,并且有效发挥相关物质的治疗和诊断功能。
3)生物传感和检测。
因为纳米材料本身具备光信号、电信号的传递能力,因此,在生物电子和生物传感器设计工作中,要发挥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特征,规避生物识别能力较差的弱项,合理性完善纳米材料生物功能水平。
并且,进行生物传感处理后就能提升生物分子和组织细胞的固定能够效果,也能借助生物高特异性判定相关数据,构建更加有效的生物传感系统。
2纳米材料表面化学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2.1细胞分析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技术应用在生物体系中,主要利用的就是生物传感机制。
目前,生物体传感项目主要分为细胞结构、活体结构等,相较于传统的研究项目和分子结构探针元素,纳米材料能有效提升影像信号的强度,并且整体细胞结构的靶向性能更加突出,能为代谢动力学可控效果优化奠定基础。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小论文《我身边的化学》(共5篇)第一篇:小论文《我身边的化学》《化学与现代生活》小论文我身边的化学摘要: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为对象的自然学科。
也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
21世纪,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正在不断向生命、信息、材料等领域渗透或交叉。
化学不是课堂中出现的定理和方程式,也不是只有工业等方面才用得上的东西,它是处处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
关键词:身边化学生活现代和谐本学期,有幸选修了化工与材料学院王淑波教授的《化学与现代生活》课程。
王教授广博的化学知识加上妙语连珠的课堂讲解,令同学们真正学到了关于化学与现代生活的一系列知识;王教授绚丽的笑容给在场的所有人留下阳光般的印象。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明白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为对象的自然学科。
也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
21世纪,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正在不断向生命、信息、材料等领域渗透或交叉。
化学不是课堂中出现的定理和方程式,也不是只有工业等方面才用得上的东西,它是处处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
就拿日常生活来说,如果没有一些化学常识,你也许会饶很多弯路或给自己找来很多不便。
吃药喝水是大家都熟悉的事。
但有些人却想当然,偏要发明用茶冲服药物的方法服药,这看上去似乎没有问题,其实不然。
茶里含有一种叫躁酸的物质,它可以与药物中的蛋白质、生物碱、重金属盐等物质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这不但影响到药物的疗效,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因此,像胃蛋白酶、富马酸铁等药物就不能以茶服之了。
茶叶里还含有咖啡因、茶碱等成分,它们有兴奋神经的作用,所以在服用中枢神经抑制药物时不易使用茶水送服。
又比如蒸锅水一例。
在家庭中蒸馒头或小菜的水叫蒸锅水。
这种水不能喝也不能煮饭或烧粥,这是什么原因呢?蒸锅水中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当水被长时间加热时,硝酸盐的浓度相对地增加,它在受热分解后变成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对人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可以使人体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变性,不能再与氧气结合。
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研究摘要:本文从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机理入手,阐述了高分子材料阻燃剂的分类,研究了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阻燃机理;阻燃剂;进展前言高分子材料因其性能优异、价格低廉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建筑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大多数高分子材料属于易燃、可燃材料,在燃烧时热释放速率大,热值高,火焰传播速度快,不易熄灭,有时还产生浓烟和有毒气体,对人们生命安全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如何提高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性,已经成为当前消防工作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分子材料的燃烧及阻燃机理高分子材料在空气中受热时,会分解生成挥发性可燃物,当可燃物浓度和体系温度足够高时,即可燃烧。
所以高分子材料的燃烧可分为热氧降解和燃烧两个过程,涉及传热、高分子材料在凝聚相的热氧降解、分解产物在固相及气相中的扩散、与空气混合形成氧化反应场及气相中的链式燃烧反应等一系列环节。
当高分子材料受热的热源热量能够使高分子材料分解,且分解产生的可燃物达到一定浓度,同时体系被加热到点燃温度后,燃烧才能发生。
而己被点燃的高分子材料在点燃源稳定后能否继续燃烧则取决于燃烧过程的热量平衡。
当供给燃烧产生的热量等于或大于燃烧过程各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时,高分子材料燃烧才能继续,否则将中止或熄灭。
从高分子材料的燃烧机理可看出,阻燃作用的本质是通过减缓或阻止其中一个或几个要素实现的。
其中包括六个方面:提高材料热稳定性、捕捉游离基、形成非可燃性保护膜、吸收热量、形成重质气体隔离层、稀释氧气和可燃性气体。
目前常采用的阻燃剂行为主要是通过冷却、稀释、形成隔离膜的物理途径和终止自由基的化学途径来实现。
一般阻燃机理分为气相阻燃机理、凝聚相阻燃机理和中断热交换阻燃机理。
燃烧和阻燃都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很多影响和制约因素,将一种阻燃体系的阻燃机理严格划分为某一种是很难的,一种阻燃体系往往是几种阻燃机理同时起作用。
2高分子材料阻燃剂的分类阻燃剂是用于提高材料抗燃性,即阻止材料被引燃及抑制火焰传播的助剂。
稀土配位及稀土配合物在发光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赤峰学院化学系化学本科班王丽丹指导教师:桑雅丽前言:含有稀土元素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既具有稀土离子独特的光、电、磁特性,又具有有机高分子材料的优良加工性能,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功能材料,已引起广泛关注。
光致发光稀土有机配合物荧光材料作为无机发光、有机发光研究的交叉学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稀土配位特性稀土元素是一类典型的金属,能与元素周期表中大多数非金属形成化学键。
在金属有机化合物或原子簇化合物中,有些低价稀土元素还能与某些金属形成金属—金属键。
表1是稀土配合物按化学键的分布情况[1]。
表1稀土配位化合物按化学键的分布由表1的数据表明:在这些化合物中,与稀土直接配位的原子有卤素,氧族(氧、硫、硒、碲),氮族(氮、磷、砷),碳族(碳、硅、锗)和氢等五类元素。
按其成键多少,依次是氧、碳、氮、卤素、硫(硒、碲)、氢和磷(砷)。
配位化合物(包括络合离子)及金属有机化合物中中心离子的配位数是指与它结合的δ配体的配位原子数或π配位所提供的π电子对数。
根据图1可以看出稀土有大而多变的配位数,3d过渡金属的配位数通常是4或6,而稀土元素离子最常见的配位数为8或9,这一数值比较接近6s,6p和5d道数的总和;稀土离子具有较小的配体场稳定化能,而过渡金属的晶体场稳定化能较大,所以稀土元素在形成配合物时键的方向不强,配位数在3 ~12范围内变动[2]。
由图1可以看到其中最常见的配位数为8和9,对稀土化学键及电子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稀土化合物中其化学键的性质属极性共价键,稀土常以6s、6p和5d轨轨道参与成键, 其轨道总数为9,这就是稀土化合物配位数以8和9为主的主要原因。
统计数字表明:具有8和9配位数的配合物约占总数的65%,配位数高于8和9的配合物显著减少,配位数低于8和9的配合物数目也显著减少。
二、稀土配位化学[3]配位化学处于多学科交汇点,稀土配位化学是稀土化学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
碳基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姓名:陈娟专业:物理化学学号:201520651摘要本文讲述了碳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细述了石墨烯、碳纳米管、富勒烯和石墨炔四种碳基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关键词碳基复合材料,石墨烯 ,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炔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通过一定的途径组合在一起而形成另外一种多相材料。
一般在复合材料中有一相为连续的,称作基体,另外一相是分散的,称作增强材料。
复合材料集中了基体和增强材料的优点,表现出独特的性质。
顾名思义,碳基复合材料就是以碳纤维(织物)或碳化硅等陶瓷纤维(织物)为增强体,以碳为基体的复合材料。
它是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耐高温材料,是由增强碳和基体碳所组成的多相材料。
增强碳可以是不同类型的碳(或石墨)纤维及其织物,在碳/碳复合材料中起着骨架和增强剂的作用;基体碳起粘结作用,目前的基体碳可以是树脂碳、沥青碳和沉积碳。
碳碳复合材料保持了碳(石墨)的优点,克服了碳(石墨)的缺点,大大提高了韧性和强度,降低了热膨胀系数,具有比重小、化学稳定性高、耐热性好(非氧化性气氛)、导电、导热性能好、耐腐蚀性好等优点。
碳基复合材料具有两种或几种复合材料的优点,是单一材料无法比拟的,所以碳基复合材料比单一材料的应用范围更大,这也使得人们对碳基复合材料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尤其近年来,以石墨烯和氮掺杂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碳材料的发现,使碳材料和碳基复合材料会以更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成为材料之星。
1.1发展碳/碳复合材料大约于1958年问世。
开始是钱斯沃特飞机公司宇航分公司的实验人员在研究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时,由于事故而偶然发现的。
大约在同一时期,美国联合碳化公司(UCC)就用石墨布增强树脂,经固化、碳化和石墨化后,制成了第一块状碳/碳复合材料,并作为商品出售。
以美国的情况为代表碳/碳复合材料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58年到六十年代中期为初始发展阶段。
有关材料学的论文范文在材料学科上,要求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材料科学的发展前沿。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材料学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材料学的论文范文篇1论高电化学性能聚苯胺纳米纤维/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石墨烯是一种二维单原子层碳原子SP2杂化形成的新型碳材料,因其非凡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极好的机械强度、较大的比表面积等特性,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极大的关注.石墨烯已经被探索应用在电子和能源储存器件、传感器、透明导电电极、超分子组装以及纳米复合物[8]等领域中.而rGO因易聚集或堆叠而导致电容量较低(101 F/g)[9],这限制了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PANI作为典型的导电高分子之一,由于合成容易,环境稳定性好和导电性能可调等特性备受关注.具有纳米结构的导电材料,由于纳米效应不但能提高材料固有性能,并开创新的应用领域.PANI纳米结构的合成取得了许多的成果.PANI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因具有高的赝电容,其电容量甚至可高达3 407 F/g[10];然而,当经过多次充放电时PANI链因多次膨胀和收缩而降解导致其电容损失较大.碳材料具有高的导电性能和稳定的电化学性能,为了提高碳材料的电化学电容和PANI电化学性能的稳定性,人们把纳米结构的PANI与碳材料复合以期获得电容较高且稳定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11].作为新型碳材料的石墨烯和PANI的复合引起了极大的关注[12].但是用Hummers法合成的GO直接与PANI复合构建PANI/GO复合电极因导电率低而必须还原GO,化学还原剂的加入虽然还原了部分GO 而提高了导电性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钝化了PANI [13],另外排除还原剂又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因而开拓一条简单且环境友好的制备PANI/rGO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路线仍然是一个难题.基于以上分析,首先使PANI和GO相互分散和组装,借助水热反应这一绿色环境友好的还原方法制备PANI/rGO复合材料,以期获得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1实验部分1.1原材料苯胺(AR,国药集团),经减压蒸馏后使用;氧化石墨烯(自制);过硫酸铵(APS, AR,湖南汇虹试剂);草酸(OX, AR,天津市永大化学试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AR,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1.2PANIF的制备PANIF的制备按我们先前提出的方法[14],制备过程如下:把250 mL去离子水加入三口烧瓶后,依次加入1.82 g CTAB,0.63 g 草酸以及0.9 mL苯胺,在12 ℃水浴上搅拌8 h;随后,往上述溶液中一次性加入20 mL含苯胺等量的过硫酸铵水溶液,同样条件下使反应保持7 h.所制备的样品用大量去离子水洗涤至滤液为中性,随后30 ℃真空干燥24 h. 1.3GO的制备采用Hummers法制备GO,具体过程如下:向干燥的2 000 mL 三口烧瓶(冰水浴)中加入10 g天然鳞片石墨(325目),加入5 g硝酸钠固体,搅拌下加入220 mL浓硫酸,10 min后边搅拌边加入30 g高锰酸钾,在冰水浴下搅拌120 min,再将三口烧瓶移至35 ℃水浴中搅拌180 min,然后向瓶中滴加460 mL去离子水,同时将水浴温度升至95 ℃,保持95 ℃搅拌60 min,再向瓶中快速滴加720 mL去离子水,10 min后加入80 mL双氧水,过10 min后趁热抽滤.将抽干的滤饼转移到烧杯中,加大约800 mL热水及200 mL浓盐酸,趁热抽滤,随后用大量去离子水洗涤直至中性.所得产品边搅拌边超声12 h后5 000 r/min下离心10 min,得氧化石墨烯溶液.1.4PANIF/rGO复合材料制备按照一定比例将含一定量的PANIF液与一定量的6.8 mg/mL 的GO溶液混合,使混合液总体积为30 mL,GO在混合液中的最终浓度为0.5 mg/ mL,磁力搅拌10 min后,将混合液转移到含50 mL聚四氟乙烯内衬的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在180 ℃保温3 h;待反应釜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用去离子水洗涤产物直至洗液无色后,于60 ℃真空干燥24 h,待用.按照上述步骤制备的PANIF与GO的质量比分别为5,10以及15,相应命名为PAGO5,PAGO10和PAGO15,对应的PANIF质量为75 mg,150 mg和225 mg.1.5仪器与表征用日本日立公司S4800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分析样品的形貌;样品经与KBr混合压片后,用Nicolet 570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进行红外分析;用德国Siemens公司Xray衍射仪进行XRD分析;电化学性能测试使用上海辰华CHI660c电化学工作站.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将活性物质(PANIF或PANIF/rGO)、乙炔黑以及PTFE按照质量比85∶10∶5混合形成乳液,将其均匀地涂在不锈钢集流体上,在10 MPa压力下压片,之后烘干得工作电极.在电化学性能测试过程中,使用饱和甘汞电极(SCE)作为参比电极,铂片(Pt)作为对电极,在三电极测试体系中使用1 M H2SO4作为电解液进行电化学测试,电势窗为-0.2~0.8V.比电容计算依据充放电曲线,按式(1)[15]计算:Cs=iΔtΔVm.(1)式中:i代表电流,A;Δt代表放电时间,s;ΔV代表电势窗,V;m 代表活性物质质量,g.2结果与讨论2.1形貌表征图1为PANIF和PAGO10形貌的SEM图.低倍的SEM(图1(a))显示所制备PANIF为大面积的纳米纤维网络;高倍的图1(b)清晰地显现该3D纳米纤维网络结构含许多交联点.PANIF和PAGO10混合液经过水热反应后,从低倍的SEM(图1(c))可以看出,PAGO10复合物具有交联孔状结构;提高观察倍数(图1(d)和图1(e))后可以发现样品中rGO 与PANIF共存;而高倍的图1(d)清晰地显示出了rGO与PANIF紧密结合,且合成的褶皱rGO因层数较少而能观察到其遮盖的PANIF.从图1可知:成功合成了大面积的PANIF以及互相均匀分散的PANIF/rGO复合材料.2.2FTIR分析图2为PANIF,GO以及PAGO10 3种样品的FTIR图.图2中a曲线在1 581 cm-1,1 500 cm-1,1 305 cm-1,1 144 cm-1,829 cm-1等波数处展现的尖锐峰为PANI的特征峰,它们分别对应醌式结构中C=C双键伸缩振动、苯环中C=C双键伸缩振动、C-N伸缩振动峰、共轭芳环C=N伸缩振动、对位二取代苯的C-H面外弯曲振动.图2中b曲线为GO的红外谱图,在3 390 cm-1, 1 700 cm-1的峰分别对应-COOH中的O-H,C=O键振动,1 550~1 050 cm-1范围内的吸收峰代表COH/ COC中的C-O振动[16],可以看出,GO中存在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图2中c曲线为PAGO10复合物红外吸收谱图,与GO,PANIF谱图比较,可以发现PAGO10中的GO特征峰不太明显而PANI的特征峰全部出现,这个结果归结于GO含量少以及GO经水热反应后形成了rGO,另外也表明水热反应对PANI品质无大的影响.2.4电化学性能分析图4为样品的CV曲线,其中图4(a)为不同样品在1 mV/s扫描速率下的CV图,可以看出,4个样品均出现明显的氧化还原峰,这归因于PANI掺杂/脱掺杂转变,表明PANIF以及复合物显示出优良的法拉第赝电容特性.图4(b)为PAGO10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由图可知PAGO10电极的比电容随着扫描速率减小而稳步增加,在扫描速率为1 mV/s时,PAGO10电极的比电容为521.2 F/g.图5为PANI,PAGO5,PAGO10和PAGO15的充放电曲线以及交流阻抗图.图5(a)为电流密度为1 A/g时样品的放电曲线图,由图可知:4种样品均有明显的氧化还原平台,这与前述CV分析中的结果相吻合.根据充放电曲线,借助式(1),计算了4种样品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结果如图5(b)所示,很明显,相同电流密度下PAGO10比电容最大,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其比电容为517 F/g,这个结果表明PAGO10的电化学性能明显优于PANI/石墨烯微球和3D PANI/石墨烯有序纳米材料(电流密度为0.5 A/g时,比电容分别为261和495 F/g)[18-19],而PANIF比电容最小,仅为378 F/g;且在10 A/g 电流密度下PAGO10的比电容仍保持在356 F/g 左右,这表明PAGO10电极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该复合材料比电容以及倍率性能得到极大提高源于rGO与PANIF两组分间的协同效应.在充放电过程中连接在PANIF间的rGO为电子转移提供了高导电路径;同时,紧密连接在rGO上的PANIF有效阻止水热还原过程中石墨烯的团聚,增加了电极/电解质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PANIF的利用率而使得容量增加.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所制备材料的电子转移特点以及离子扩散路径,对样品进行了交流阻抗测试,图5(c)为4个样品的Nyquist图.从图5(c)可知:在高频区、低频区均分别具有阻抗弧半圆、频响直线.在高频区,电荷转移电阻Rct大小顺序为RPAGO5值说明rGO的加入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在低频区,直线形状反映了样品电化学过程均受扩散控制,并且PAGO5所展现的直线斜率最大,说明其电容行为最接近理想电容,即频响特性最好,这也是源于rGO的加入提高了材料导电性以及复合物的独特微观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导致PANIF具有十分高的赝电容,但由于在大电流充放电过程中高分子链重复膨胀和收缩,导致其循环稳定性差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此,对ANIF和PAGO10进行循环稳定性分析.图6显示,PAGO10在5 A/g电流密度下经过1 000次充放电后,电容保持率为77%,而不含rGO的PANIF电极在2 A/g电流密度下充放电1 000次电容保持率仅为54.3%,这个结果表明PANIF循环稳定性较差;另外,rGO的加入形成的PANIF/rGO紧密的连接,降低了PANI链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与收缩,使得链段不容易脱落或者断裂,从而PAGO10具有出色的循环稳定性.3结论采用自组装的方法,经水热反应,制备了PANIF/rGO复合电极材料.研究发现,rGO与PANIF紧密连接;而且,当PANIF与GO质量比为10∶1时,复合材料展现了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当电流密度为1和10 A/g时,其比电容分别为517,356 F/g.从上可知:合成的PAGO10具有高的比电容、较好的倍率性能和稳定性能,从而有望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在实践中应用.有关材料学的论文范文篇2浅谈水泥窑用新型环保耐火材料的研制及应用1 概述随着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在我国的迅速普及,我国水泥工业得到飞速发展,2012年,水泥总产量达21.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55%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013 届 )题目:十七烯基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的制备及对铸铁的缓蚀性能的研究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学位):合作导师:职称(学位):完成时间:年月日成绩:黄山学院教务处制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5Abstract61 引言71.1 金属腐蚀的防治方法81.2 缓蚀剂的概述81.2.1 缓蚀剂研究状况与发展方向81.2.2 缓蚀剂的分类91.3 咪唑啉型缓蚀剂的概况101.3.1 咪唑啉型缓蚀剂的作用机理111.3.2 咪唑啉型缓蚀剂的合成111.4 本文的目的132 实验部分132.1 实验仪器132.2 实验药品142.3 缓蚀剂缓蚀性能测试142.3.1 测十七烯基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的固含量142.3.2 测十七烯基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的稳定性142.3.3 测十缓蚀剂缓蚀性能的方法142.3.4 测十七烯基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对铸铁的缓蚀性能163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173.1 缓蚀剂固含量的测定和稳定性的判断173.2 失重法测定缓蚀剂的缓蚀性能183.3 塔菲尔曲线外推法测定缓蚀剂的缓蚀性能203.4 结论25参考文献26致谢27十七烯基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的制备及对铸铁的缓蚀性能的影响摘要:缓蚀剂是一种可以减缓甚至防止金属腐蚀的化学物质或者是几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
近年来,咪唑啉类缓蚀剂因拥有简单的制备方法,易得的原料,高效低毒以及缓释效果好等优点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中。
本文选用咪唑啉类缓蚀剂中的一种(即样品固含量假定为70%的十七烯基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进行实验,利用该种缓蚀剂为原料配制两种研究用的缓蚀剂,一种是加蒸馏水稀释使该缓蚀剂的固含量降至20%,另一种是将十七烯基咪唑啉季铵盐样品与蒸馏水、KSCN、硫脲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复配,通过利用失重法和塔菲尔曲线分别研究了两种缓蚀剂在10% HCl、10% H2SO4、10% HNO3 三种酸溶液中对铸铁的缓蚀效果。
浅谈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建设与成果摘要:介绍了我校材料化学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对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本专业的实力与特色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规划与初步设想。
关键词:材料化学建设成果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04-01专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一个基本尺度,专业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人才培养及毕业生就业等各个方面,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对材料化学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03年被批准开设材料化学本科专业。
经过九年的建设,材料化学专业已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在专业建设的成果上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成绩。
1 材料化学专业设置和建设基本情况为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材料化学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淮北师范大学现有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条件,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于2003年申报增设“材料化学”本科专业,经批准于2003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了九届9个班的本科学生,总数达到600多人;先后已经有六届近400人毕业。
通过九年来材料化学专业的建设实践和取得的部分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学科专业内涵。
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目前已经构建出有自己特色的材料化学专业。
2 材料化学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2.1 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通过送出培养和积极引进的方法,材料化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自2003年以来本专业先后有6位教师外出攻读博士学位,积极引进硕士和博士10多人。
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培养人,制定培养方案,通过老教师“传、帮、带”,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指导、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站稳讲台。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教务处制表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一日材料化学毕业论文选题(1022个)一、论文说明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具体可以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材料化学与高技术新材料和信息材料《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中对网络资源的应用介绍一个材料化学综合性实验基于校企合作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校企合作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两平台双能力”材料化学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材料化学专业实验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究材料化学“自主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浅析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关于纳米材料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分析材料化学工程研究进展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材料化学》选修课教学改革初探浅论《材料化学》课程兴趣的培养材料化学专业生产实习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初探浅谈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于《材料化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材料化学实验室创建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基于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优化材料化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构建浅析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材料化学专业教学探索与思考结合导师制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运行新模式研究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材料化学科研实践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探索材料化学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依托前沿科学研究提升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材料化学实验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初步探讨浅谈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建设与成果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浅谈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土木建筑材料化学性质和耐久性的分析基于CDIO理念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初探启发式教学在材料化学课中的运用初步探讨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感受《材料化学》的魅力基于磷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材料化学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型教学在材料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材料化学专业双语教学及课堂发言调查分析地方院校材料化学实验的建设与研究《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材料化学研究进展 C.N.R.Rao研究论文选地方院校综合性材料化学实验的改革实践玉米秸秆加工包装材料化学预处理条件研究材料化学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地方院校材料化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探索纳米材料化学的双语课程教学与实践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材料化学专业分层次法开设实验研究材料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探索材料化学的评述与展望纳米材料化学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探讨跨材料与化学一级学科改革我校材料专业研究生培养纳米材料的化学和光化学反应以及应用固硫灰复合胶凝材料的化学激发探索废旧聚合物材料的化学循环利用纳米结构材料的化学Ⅱ浅谈纳米材料的化学锂化与电活性学会用身边的材料做化学实验硅材料的化学提纯工艺优化研究半导体材料的化学-力学平面化分子组装成材料材料化学的实例研究:混合价态、磁性和超导现象采用FSS化学材料加固材料治理滚帮技术高职化学中材料与商品学中材料教学的关系研究材料物理专业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改革高职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探讨浅析金属材料元素化学分析方法应注意的问题“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教学价值材料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功能性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装饰材料中的化学问题探讨基于Ag@BSA核壳材料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特异性检测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与认知方法改造金属材料先进化学热处理技术及应用“材料物理化学”绪论课的教学设计研究生《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新探创设情境、拓展材料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断裂力学力学、材料科学和化学的集成复合胶凝材料体系的化学激发化学材料在消防实践中的应用材料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创新教学浅谈有机高分子化学材料—塑料“金属材料和金属的化学性质”检测题桥梁裂缝化学材料灌浆的处理方法探析新型化学材料在立井过断层破碎带治理片帮中的应用实践掘进过断层带及处理冒顶中化学材料的应用浅谈加固土体化学材料的性能与应用浅析高分子化学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化学材料让世界更美好材料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综合改革从化学材料说开去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超分子化学新材料\环境与化学复习点拨大量化学材料的应用让摩天大楼成为火灾加速器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小班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材料科学类结构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第49课时化学与材料的发展电子材料表面抛光中化学和机械的平衡及其改善方法直击中考中化学与材料类试题充分利用拓展材料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张彭义:应用化学与材料学解决室内空气污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玉米塑料——第四类化学新材料生活化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火电厂在市场化条件下如何有效管控化学大宗材料质量纳米复合材料标记物放大电化学免疫 分析乳制品中的大肠杆菌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及其在混凝土防渗堵漏工程中的应用探讨化学化工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铝电解用化学防渗材料的研究化学化工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新型高分子化学注浆材料在碱沟煤矿的应用材料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工作探讨金属材料焊接专业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骨修复材料知识引入高中化学金属材料焊接专业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新课标高中化学阅读材料——荧光增白剂运用教材中有关化学史的材料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新课标高中化学阅读材料FCC化学填充材料充填技术在高冒区中的应用离子水——新课标高中化学阅读材料节水保水新产品:第四大农用化学生产材料化学固沙材料研究进展刍议国内化学高分子材料应用前景液相化学氢存储材料制氢研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改革初探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油田化学中纳米材料的应用技术探讨初中化学《金属材料》教学案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工科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化工及材料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成效分析化学课导言材料的选择探索“材料力学性能”课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材料专业研究生《缺陷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分析化学在陶瓷原材料检测方面的应用及举例高职化学课外阅读材料教学研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成效甲基丙烯酸甲醋混凝土化学灌浆修补材料的特点与应用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在生物电化学中的应用一则高中化学课外阅读材料——锌空气电池材料点石成金且看固体化学机械化学对CaO材料烧结及抗水化性的影响浅谈水工隧洞混凝土化学灌浆工程中材料与施工工艺的合理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浅谈职专化学新教材阅读材料的教学高职化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教学电化学基础在新能源材料专业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纳米材料与超分子结构物理\化学与应用中国化学建材及建筑防水材料发展展望利用固相力化学反应制备高分子材料实践分析扩展新课标高中化学内容的一篇阅读材料低碳经济时代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环境材料课程的探讨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教学思考探究建筑专业化学实验课怎么更好的与材料课相结合耐化学腐蚀树脂基功能复合材料的防护机理概述电化学电容器中二氧化锰电极材料研究进展激发“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化学液相气化沉积C/C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化学液相沉积法制备碳/碳复合材料时的温度场研究钛表面电化学刻蚀及HAP/Ti复合生物材料的研究电化学方法制备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初步研究化学成分对Al—Zn—Mg系模具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分析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莫来石陶瓷基复合材料电化学沉积法制备氧化镍/镍电容器电极材料原位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炭黑复合材料及其吸波性能初中化学实验专题教学实例——“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复习课”化学镀碳纤维增强钛酸铝—莫来石基复合材料中考化学考点解读与训练下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中科院化学所成功研制出新型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化学自组装合成Sn掺杂的纳米TiO<sub>2</sub>介孔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能无机化学实验WO<sub>3</sub>/g—C<sub>3</sub>N<sub>4</sub>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材料化学与高技术新材料和信息材料《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中对网络资源的应用介绍一个材料化学综合性实验基于校企合作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校企合作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两平台双能力”材料化学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材料化学专业实验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究材料化学“自主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浅析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关于纳米材料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分析材料化学工程研究进展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材料化学》选修课教学改革初探浅论《材料化学》课程兴趣的培养材料化学专业生产实习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初探浅谈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于《材料化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材料化学实验室创建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基于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优化材料化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构建浅析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材料化学专业教学探索与思考结合导师制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运行新模式研究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材料化学科研实践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探索材料化学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依托前沿科学研究提升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材料化学实验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初步探讨浅谈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建设与成果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浅谈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土木建筑材料化学性质和耐久性的分析。
化学工程技术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纳米材料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化学工程技术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纳米材料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催化反应是化学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纳米材料的发展和应用,纳米材料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纳米材料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为化学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优秀毕业论文范本。
2. 纳米材料概述2.1 纳米材料定义纳米材料是指在一到一百纳米尺寸范围内具有特殊性质和功能的材料。
纳米颗粒、纳米线和纳米管等都属于纳米材料的范畴。
2.2 纳米材料的优点纳米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如高比表面积、较高的反应活性、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独特的光学性能等。
这些优点使纳米材料在催化反应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纳米材料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3.1 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在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中,首要问题是如何制备纳米材料。
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溶液法、气相法、固相法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获得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纳米材料。
3.2 纳米材料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案例3.2.1 纳米催化剂的应用纳米催化剂由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并负载有活性组分。
纳米催化剂在催化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如金属纳米催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和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3.2.2 纳米材料在催化剂工艺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催化剂工艺中的应用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可以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和产物选择性。
例如,纳米金属催化剂在石油加工领域的应用,可以提高燃料的质量和产量。
4. 纳米材料在催化反应中的挑战与展望4.1 稳定性问题纳米材料在催化反应中容易受到表面积效应和晶格缺陷效应的影响,导致催化性能的不稳定。
因此,如何提高纳米材料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4.2 合成方法的优化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对其性能和应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人员需要不断优化合成方法,以获得高性能的纳米材料。
4.3 安全性问题纳米材料在生产和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化学应用论文化学材料论文氟化钡晶体开裂现象分析及解决办法研究[摘要]研究氟化钡晶体炸裂现象的机理和相应的防止炸裂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氟化钡晶体开裂现象一、引言氟化钡(BaF2)晶体是碱土氟化物晶体,具有透光范围宽、透过率高(0.2∪M~10∪M之间透过率90%,最高可达94%),折射率在较宽的波长范围内变化不大,吸水性小等优点,是一种良好透红外材料。
除了用于一般的红外系统外,还由于氟化钡晶体可以抵消热膨胀和应力所引起的光学畸变,保证光学性能和机械性能的稳定性,是一种品质优良的激光窗口材料。
氟化钡晶体还是一种具有独到之处的特殊闪烁晶体,可以同时测量能谱和时间谱,而且能量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都较高,是一种理想的闪烁晶体材料。
在核物理、核医学、高能物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国内外很多光学分析仪器公司都在使用。
但是由于试制初期,氟化钡晶体生产出来后放置于常温下,有时出现自然开裂现象,加工时更是频频出现炸裂现象,甚至有时晶体加工完成后,在客户使用时还会有炸裂现象,这就大大影响了这种晶体材料的广泛使用。
试制初期我们主要采用生长晶体后再使晶体退火的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研究氟化钡晶体炸裂现象的机理和相应的防止炸裂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氟化钡晶体开裂现象分析从氟化钡晶体的自身特点看,这种晶体密度大,热导率低,生产晶体时易产生较大的内应力,使晶体有时出现开裂现象。
晶体出现开裂现象后,我们对这种现象的出现做出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氟化钡晶体出炉后不是每根晶体都有开裂现象。
于是我们更进一步对毎炉、每根晶体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比较、分析,最后认为最大程度的开裂出现在非最优条件下生长出来的晶体中,晶体的开裂都是沿平行于【111】解理面开裂,主要原因是在生长过程中,温场设计不合理,生长速率和降温不适合造成的。
三、解决办法研究经多年生产实践的摸索,我们在晶体生长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功能材料论文论文题目:热双金属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材料化学班级:材料化学121学号:1208110046学生姓名:焦慧指导教师:黄英老师2015年6月6日贵州大学论文(设计)论文诚信责任书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完成。
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特此声明。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第3 页贵州大学论文(设计)第I 页目录摘要 (Ⅱ)Abstract (Ⅱ)第1章引言 (1)第2章热双金属的发展现状 (1)2.1发展状况 (1)2.2分类及应用 (1)2.2.1通用型 (2)2.2.2高温型 (2)2.2.3低温型 (2)2.2.4高灵敏度型 (2)2.2.5电阻型 (2)2.2.6特殊型 (2)2.2.7耐腐蚀型 (2)第三章热双金属的工作原理 (2)第4章热双金属的制备技术 (3)4..1 熔合法 (4)4..2 双浇法 (4)4.3 热轧复合法 (4)4.4 爆炸复合法 (4)4.5 真空扩散法 (4)4.6化学复合双金属簇 (4)4.7 可控气氛复合 (4)4.7.3退火处理 (5)第5章应用前景 (5)5.1 “Bloom”装置 (6)5.2热双金属层保护的玻璃盒子 (6)5.3热双金属式系统 (6)5.4蚱蜢式构造呼吸墙壁 (7)第6章结语 (8)参考文献 (8)致谢 (9)热双金属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摘要本文对热双金属材料的发展现状、工作原理、制备技术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热双金属材料当受到温度变化时,将使材料的曲率改变。
此曲率随温度而变化(温曲率)是各种热双金属的基本性能。
因其这一特性,它作为调节控制、检测与保护元器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除此之外,它具有良好的控温性能,在未来的建筑领域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热双金属,发展现状,工作原理,制备技术,应用前景AbstractIn this article,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rmal bimetal material, working principl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were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d. Thermal bimetal material when subjected to temperature changes will make the curvature of the material change. The rate of change with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and curvature) is the basic performance of thermal bimetal. As a result of its characteristics, it is used in various fields as regulation control, detection and protection components.. In addition, it has good temperature control performance, in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field also has a huge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words:Hot bimetallic, development status, working principl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rospect第1章引言热双金属材料一般是用两层或多层具有不同膨胀系数的金属或合金复合组成条片或薄板形状的复合材料,属于功能材料的范畴。
材料化学导论论文学习《材料化学导论》对我的影响 1学习材料化学导论对我的专业的影响学习材料化学导论,不但使我学到了很多材料化学方面的新知识,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给了我很多启发,使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通过材料化学的学习,我有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有了创新精神。
这将有利于我其它课程的学习,也为我今后走上材料化学方面的相关专业的科学研发道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采用了设疑或质疑的方式, 引导我们独立思考, 并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教师还不时的引导我们的思维方式, 提倡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这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师生互动性, 也培养了我们敢想、敢说的勇气, 提高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平时不爱说话的我来说,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更重要的是:我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将有益于我学习专业课程等,也将有益于我的整个人生。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方式”, 可以说是做到了:不但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教我们学会学习,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 这将有利于我的长远发展。
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还引入了英文, 不但使我掌握一定的材料化学方面的专业英文词汇, 还使我对学习材料化学更感兴趣了,这对材料化学的学习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使我养成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顺便记忆核心专业词汇。
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也将用于其它课程的学习,这将增加我相关词汇的积累,这将有益于我的发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经常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经常提及生活中的一些可以用材料化学的知识解决的问题。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不但学习了理论知识,同时我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学习材料化学,我已经能较灵活的运用我所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这种能力将使我受益终身。
老师在上课时,还提到了很多装饰材料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陶瓷大理石类( 含天然、人造石料) : 由于产地不同, 可能与各种放射性矿物伴生, 产生射线并有氡衰变, 长期辐射可导致血液病及癌变;各种木制板材及涂料: 这些材料中含有大量的甲醛、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有毒物质, 长期吸入可导致呼吸道疾病、神经系统及造血系统疾病;各种纤维及毛纺制品: 因可吸附性强, 是细菌、螨类、灰尘的隐蔽处, 由于不能及时清洗, 一遇空气流动, 可引起皮肤疾患、哮喘等。
材料化学论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6,7-二甲氧基喹唑啉-4-酮的合成学院: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年级: 2007级专业: 材料化学姓名: 崔玉祥20073064 学号:指导教师: 井立强,张华2011年 5 月 20 日摘要喹唑啉类化合物在药物和农药领域具有多种优良的生物和生理活性,其合成方法是目前药物和农药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本文着重从构筑喹唑啉母环骨架的角度出发,按成环原料种类对喹唑啉环的构筑和喹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同时对喹唑啉类化合物在抗肿瘤、抗疟、抗菌、抗病毒等方面的生物活性进行了介绍。
以 4 ,5- 二甲氧基-2-氨基苯甲酸为原料,通过与醋酸甲脒一步成环反应合成新型癌药物吉非替尼中间体 6 ,7 -二甲氧基喹唑啉- 4 -酮,改进了工艺,考察了各种工艺条件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得到最适宜反应条件,在优化条件下,总收率为 89%。
关键词6,7-二甲氧基喹唑林-4-酮;4 ,5- 二甲氧基-2-氨基苯甲酸;醋酸甲脒抗IAbstractQuinazolines have shown many excellent biological activities both in the areas of medicine andpesticide. Their synthetic methods are important topics of pharmaceutical and pesticidal researches at present. The progress of synthetic methods of quinazolines has been reviewed from the point of building the ring skeleton and basedon the types of raw materials. At the same time,the biologicalactivities of quinazolines such as the anti-tumor,anti-malarial,antibacterial,antiviraland so on have been introduced.The new cancer drugs 6,7-thiazole quinoline dimethyl oxygen radicals benzopyrazine-4-ketones is synthesized by reaction with acetic acid armour based on the raw material of 4,5-dimethyl oxygen radicals-2-amino acid. The synthetic process is improved, and inspected the various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influence of target product yield and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the reaction were determined with an overall yield of 89%.Keywords6,7 -dimethoxy quinazoline -4-ketone;4,5 -dimethoxy -2-aminobenzoic acid;Anti-formamidine acetateII目录要 ................................................................. ...................................................... I 摘Abstract ........................................................... . (II)第1章前言...................................................................... (1)1.1、喹唑啉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 1.2、几种喹唑啉化合物的合成合环方法 (1)1.2.1 从邻氨基苯甲酸出发合环方法 (1)1.2.1.1 与甲酰胺反应合环 (1)1.2.1.2 与硫代乙酰胺反应合环 (2)1.2.1.3 与醋酸甲脒反应合环 (2)1.2.1.4 与酸酐或者酰氯反应合环 (3)1.2.1.5 与 NaOCN / KOCN 反应合环 (3)1.2.1.6 与硫氰或硫氰盐反应合环 (4)1.2.1.7 与醋酸铵和原酸酯反应合环 (4)1. 2 .2 从邻氨基苯甲酰胺出发 (5)1.2.2.1 与醛类反应合环 ......................................................................51.2.2.2 与原甲酸酯和苯胺反应合环 (5)1.2.2.3 与乙二酸二乙酯反应合环 (5)1.2.2.4 与 2-羰基戊二酸反应合环 (6)1.2. 3 从邻氨基苯甲腈出发 ..................................................................... .. 61.2.3.1 与氯甲脒盐酸盐反应合环 (6)1.2.3.2 与氨基或氰基胍或胍反应合环 (6)1.2.3.3 与腈反应合环 ..................................................................... .. (7)1.2.3.4 与甲酰胺反应合环 (7)1.2. 4 从邻氨基苯甲酸酯出发 (7)1.2.4.1 与胍或盐酸胍成环反应 (7)1.2.4.2 与甲脒的盐反应闭环 (8)1.2.4.3 与异硫氰反应合环 (8)1.2.5 其它闭环方法...................................................................... .. (8)1.2.5.1 邻卤苯甲腈与胍盐合环 (8)1.2.5.2 串连aza-Wittig 反应合成 (9)1.2.5.3 邻酰胺取代苯甲酰胺合环 (9)1.3喹唑啉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101.4小结 ..................................................................... ...................................... 10 第2章实验部分 ..................................................................... . (11)2.1实验目的 ..................................................................... .. (11)2.2 实验试剂 ..................................................................... . (11)2.3 实验仪器 ..................................................................... . (11)2.4 实验内容 ..................................................................... (12)2.4.1. 6,7-二甲氧基喹唑啉-4-酮的制备 (12)2.4.2 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2)第3章结果与讨论 ..................................................................... .. (15)3.1 6,7-二甲氧基喹唑啉-4-酮合成条件讨论 (15)3.2 喹唑啉类化合物的结构分析方法与结构确定 (15)结论 ..................................................................... ............................................... 19 参考文献 ..................................................................... ........................................... 20 致谢 ..................................................................... .. (24)6,7-二甲氧基喹唑啉-4-酮的合成第1章前言1.1、喹唑啉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年来,喹唑啉类化合物因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所以在农药和医药上都应用广泛,尤其是4-氨基喹唑啉类衍生物更是成为化学界和生物学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喹唑啉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疟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喹唑啉类化合物还具有药理活性以外的多种生物活性,因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喹唑啉类化合物合成方法报道很多,下面主要从合成喹唑啉母环方面介绍其合成方法,从药理活性和农药活性两个方面介绍喹唑啉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喹唑林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用邻氨基苯甲酸作为合环原料的方法。
在这些合成方法中,有的方法原料价廉易得,但合成路线长,产率不高;有的方法步骤较为简便,但所用试剂毒性大;有的方法反应速率快,需要时间短,但反应配置要求高;还有的反应产率高,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人们对喹唑啉类化合物研究的深入,合成喹唑啉类化合物骨架的新方法不断涌现。
应结合各种反应的特点,综合考虑原料、合成步骤、反应时间、产率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发现更多更好的方法。
1.2、几种喹唑啉化合物的合成着重阐述合环方法1.2.1 从邻氨基苯甲酸出发合环方法1.2.1.1 与甲酰胺反应合环邻氨基苯甲酸及其衍生物与甲酰胺反应环合构筑喹唑啉母环是广泛采用的[1-15][4]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