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44.52 KB
- 文档页数:7
引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美学家,他们的诗学和美学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两人被誉为“古希腊诗学的双子星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一系列诸如“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诗歌创作的取材”、“诗歌的社会功用”等问题的探索论证,开创了西方诗学理论的先河,完成了西方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为师徒,但各有千秋。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 年,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在老师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两位大师的学术研究可谓浩如烟海,本人仅撷取两位大师在诗学美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理清二者的理论脉络。
第1章关于诗歌的起源1.1 从概念意义上去认识诗歌诗歌是一种着力于表现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1.2 客观唯心主义认知下的诗歌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
技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思想述评【摘要】《诗学》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炼出来的“摹仿说”对后人的启示作用是巨大的,对后来的西方文学及其评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章就其中的摹仿思想作了一定的探讨和评述。
【关键词】诗学;摹仿;西方文学《诗学》作为西方现存最早的一篇高质量完整的论诗和关于如何写诗及进行诗评的专著,其作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是大规模、跨学科的研究工程的设计者,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或科学分为三类,分别是理论或思辩科学、实践科学和制作科学。
诗就属于制作科学,制作科学的任务是制造,其目的就体现在制作活动以外的产品上。
《诗学》集中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精华,具备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宝贵的使用价值,后人提炼出了“摹仿说”,其对整个西方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诗学》中有关“摹仿”的思想做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技艺摹仿自然。
”因为他认为自然不是一种盲目的力量,相反,自然仿佛是有目的的。
它有既定的发展方向并且受内在法则的制约,自然是一种仿佛了解自己的希望和生产目的的运做方式。
在《物理学》中,技艺就和自然一样,是一种生产力量,两者有着引人注目的相似之处:它们的工作对象都是具体的材料,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目的都是为了生产出材料和形态的结合物。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技艺必须采用在自然中已经被证明有效的生产程序和方法,“技艺模仿自然”就是这种意义上的摹仿。
可以看到,技艺和自然存在于一个互补的机制中,技艺得益于自然的启示,自然得益于自然的辅佐。
技艺可以挖掘自然的潜力,填补自然的不足,纠正自然的缺陷,实现自然的愿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艺是对于自然的一种有益的“增补”。
古希腊人一般不注重区别技艺和艺术,在他们看来,所有的包含技术制作活动的都是“技艺”,而技艺的特点却是按照规则或可行的方式从事某项生产或推动某种活动的进行,显然,这一点也适用于对艺术进行诠释。
美的哲学古希腊的戏剧博大精深,光照千古。
曾有许多的哲人、学者对其美进行了个人的、独特的审美体悟。
但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局限的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终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直至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诗学》的横空出世,这种尴尬的局面才被打破,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一部内容较为全面、体系较为整合的论著。
一部《诗学》为我们展开了希腊戏剧的宏图画卷,亚里士多德从个人独特的角度,以哲学的角度对古希腊戏剧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与研读。
现存《诗学》共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三部分:(1)第一至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2)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
(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待人的一些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
《诗学》主要论述了三个艺术哲学问题:艺术的本性,悲剧的意义,艺术的功用。
它的美学思想可归结为三个要点:摹仿说,悲剧论,净化说。
这部作品字字珠玑,我们可以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亚里士多德将哲学与美学进行了近乎完美的结合,让两者默然相契,相得益彰。
在这部作品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与喜剧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对其两者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透视;同时,他也对悲剧的6大艺术成分进行了明细、精确地分析。
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的概念甚至为后来成为戏剧范式的三一律的“情节整一律”提供了依据。
但无以回避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也难以幸免的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限制,他的论点也显然表现着历史与思想的局限性,据推测,这部作品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讲稿,没有经过整理,甚至有些论点有彼此矛盾、阐释不清的缺陷,这是遗憾之一。
此外,《诗学》的风格虽然简洁,论证严谨,但有些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甚至有些词语无法为当代人理解,恐怕只有亚里士多德本人及其门徒才懂得。
言而总之,《诗学》这部由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呕心沥血所做的经典著作,虽有不足之处,但仍瑕不掩瑜。
西方美学史:亚里士多德美学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三章亚理斯多德文/朱光潜一亚理斯多德——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在《论亚理斯多德的〈诗学〉》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又说,”亚理斯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
(1)研究一下从希腊到十九世纪的欧洲文艺思想发展史,我们就会明白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评价是毫不夸张的。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们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去看美学问题,到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转而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
亚理斯多德可以说是从自然科学的较发达的基础上,达到了自然科学观点和社会科学观点的统一。
他是以前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但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直接继承者,而且也受到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和德漠克利特的影响。
在希腊文艺已达到高峰而转趋衰落的时代,他用科学的方法替希腊文艺的辉煌成就作了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因而写成了两部有科学系统的有关美学思想的专著:《诗学》和《修词学》。
除了这两部专著之外.他在他的许多著作例如《形而上学》(涉及艺术与科学,形式与材料,美的客观基础等问题),《物理学》(涉及艺术与自然,艺术与形式),《伦理学》(涉及艺术的创造性,艺术与认识,艺术家的修养等问题),《政治学》(涉及艺术教育问题)等书中都谈到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提出他的独到的见解。
他的这些理论著作在后来欧洲文艺思想界具有“法典”的权威,是作为探讨希腊文艺辉煌成就的钥匙而一直发生着深刻影响的。
亚理斯多德是柏拉图的高足弟子。
拿他和柏拉图来比较,他是既批判师说而又继承师说的,就中批判的部分远比继承的部分更重要。
亚理斯多德标志着希腊思想发展中的一个很大的转折点。
这转折的关键在于亚理斯多德首先是个自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放弃了过去的主观的甚至是神秘的哲学思辨,对客观世界进行冷静的客观的科学分析。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整体特征与正确性辨析【关键词】悲剧摹仿史诗酒神美学【概述】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把握该书的整体特征、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并结合具体实例和近现代的理论思维来辨析《诗学》中某些观点的正确性。
【作者】【正文】《诗学》是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传世之作,此书虽然因为古希腊的灭亡而一度消亡,并且该书目前的真实性也不得不让我们引起怀疑,但该书对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与古罗马的贺拉斯的《诗艺》一同成为西方文论的滥觞。
《诗学》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十六章的,一种是二十六章的。
但目前的通行版本是十六章的,而二十六章的多被疑为伪作。
全书总体来看主要阐述一下任务:艺术和悲剧的大致结构,六分法、五分法、三分发等核心理论、摹仿理论。
本书名字虽然为《诗学》,从本书来看,不仅仅局限于诗这一题材,本书更多地是去研究悲剧的结构与艺术技巧,和史诗的艺术技巧比较,对文学的起源也进行了对于同时代来说较为深入的探讨。
因此该书的使用价值也由此体现。
本书大致可以按逻辑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亚里士多德主要探讨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流传媒介和流传方式;第二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史诗的发展;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
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最后讨论了悲剧的主要写作风格;第四部分,亚里士多德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亚里士多德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
虽然每部分的内容都不是很多,整本书的全部字数也不过数万,但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文简义深,每个部分都是具有相当深厚的含义。
《诗学》是数千年前的作品,虽然是先贤所做,但由于时代造成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局限,其中的观点也不得不应该重新来商榷一下。
2016 年第 4 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5 No.4第 15 卷(总第 85 期) JOURNALOFSHANGQI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Aug.2016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综述李 恒(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摘 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美学理论 。
在其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花费了众多章节论述其悲剧理论,对悲剧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并阐述了模仿说、净化说、过失说、情节论等理论。
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悲剧理论进行论述。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I06A1671-8127201604-0080-0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欧洲美学思 学、历史学等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其文艺理论之中。
想的奠基人。
师从柏拉图的20年学习生活为亚里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现存为数不多的文学理论著 士多德后来的思想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并非 作,他和柏拉图一样将诗歌定义为模仿,准确地说 盲目地崇拜柏拉图,而是对其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 是“行为的模仿”。
式的继承。
作为学者,亚里士多德用科学的观点对《诗学》原名为“”,译为“论诗的PoietikeTekhne前人思想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其美学思想,并 艺术”。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 …创制‟ 集中体现于其美学著作《诗学》中。
《诗学》是西方 的含义。
诗即艺术创造。
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 最早的一部具有系统美学理论的著作,对西方文艺 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 批评理论发展历史有着极深的影响。
《诗学》大部 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
而 分的章节都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学说体 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1]16。
系,包括悲剧的定义、性质、功用等。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诗学原文共有三篇,分别是《诗学》(Poetics)、《修辞学》(Rhetoric)和《逻辑学》(Logic)。
其中,《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歌研究的经典之作,主要探讨了诗歌的起源、分类、特征以及创作和欣赏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诗学》的原文摘录:
1. 诗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通过语音、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2. 诗的分类有三种: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性诗。
叙事诗主要叙述事件和故事,抒情诗则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戏剧性诗则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情节和人物。
3. 诗的特征包括:情感、语言、节奏和韵律。
情感是诗的核心,语言是诗的基础,节奏和韵律则是诗的形式。
4. 诗人应该具备观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够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和感人之处,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5. 诗歌的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词汇、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
6. 诗歌的欣赏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并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7. 诗歌的作用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以上是《诗学》的原文摘录,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研究成果。
作者: 杨增莉[1]
作者机构: [1]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页码: 20-2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亚里士多德;悲剧;美学理论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西方古典美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源流之作。
他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关于悲剧的论述中,而《俄狄浦斯王》正是他最为推崇的一部悲剧著作。
在《诗学》的论述中这部著作被多次提到,也可以说《俄狄浦斯王》对于他的理论著作提供了一些借鉴,而他的理论又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这部剧更加浓重的悲剧色彩。
CAREER HORIZON学术平台125摘要:“行动”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核心词汇,是使悲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方面,它与情节其实是一样的。
动作是构成行动的一部分,性格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同时也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
关键词:戏剧;悲剧;《诗学》;行动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
《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
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
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创制实用事物,它只存在于作品之中。
诗即艺术创造。
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
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可以被广义地理解为文学作品,包括史诗、悲剧和喜剧等。
但从《诗学》的结构来看,《诗学》的研究对象是悲剧和史诗,而以悲剧为主,特别是《诗学》中阐述的悲剧理论,是形成悲剧审美体系规律的基础,是奠定戏剧技巧理论的基石,是一套明确的整体行动概念。
中文行动由英文action直译而来。
“佛格森剖析action含义,得出三种呈现模式:doing,making和contemplation”。
可见它原意内涵的复杂性与多义化。
但是,王士仪先生认为,行动有四层含义:“1.创作行动;2.做出行动;3.表演行动;4.身体行动。
”这些对“行动”本身的诠释是脱离了悲剧这个背景下进行的。
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行动解读的时候,都是在悲剧的背景下进行的,而我们不能单独地把行动脱离出来对行动本身进行诠释。
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概念及其主要原则的理解,对行动做新的诠释。
一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开宗明义指出,在研究诗的种类、功能、成分、结构之前,首先要阐明关于诗的本性的首要原理,即艺术的本性是摹仿。
他认为:史诗、悲剧、喜剧、酒神颂以及其他各种艺术“都是摹仿”,并且各类艺术之间的区别也只有三点:摹仿的对象、摹仿的媒介与摹仿的方式,这也是各种艺术进行摹仿时所使用的种差。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诗学》的地位与影响《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在欧洲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史上,《诗学》是巍峨高耸的具有开创先河、法典权威性和重大范式意义的一座里程碑,它提出的定义、原则、方法、范畴等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乃至跨跃了国界和民族区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风采,即使在今天看来其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资鉴、启示意义。
俄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诗学》是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之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鲁迅先生则曾将《诗学》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价值观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
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三、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希腊已获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辉煌的、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的史诗和悲剧的探讨,其中关于悲剧的研究又占有更大的比重。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诗学》是西方戏剧理论的濫觞。
其对悲剧的性质、来源、演变、创作特点、欣赏效果等等都提出了相当具体细致的认识,给与后世的戏剧发展和戏剧理论建设以强大的范导和推动作用。
(一)悲剧的性质在《诗学》第六章,亚里斯多德提出了西方戏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完备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要准确理解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即应从这“三点差别”入手。
第一,媒介上的差别。
第二,对象上的差别。
第三,方式上的差别。
上述悲剧定义中所说的“长度”、“完整”,亚里斯多德比较于史诗及根据当时的悲剧创作实际,亦有特殊的认识和具体说明。
关于“长度”,亚里斯多德认为,“在长度方面,悲剧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稍长于此的时间内。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典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称为“哲学之父”。
他的名著《诗学》中,他提出了许多涵盖不同学科的观点,对对于后代的哲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诗学》中提出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歌认识论的观点。
他将艺术分为两种:神圣艺术和非神圣艺术。
神圣艺术试图表达神外行为和思想,而非神圣艺术则包括其他形式的艺术,如表达日常生活事件或人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神圣艺术最能激发人们的智慧和情绪,因此他认为诗歌是最贵重的艺术形式,它能表达神圣的思想,激发人们的情感。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还提出了许多有关诗歌格调的观点。
他认为诗歌的格调有四种:咏叹、情、乐和苦乐。
咏叹是以褒贬某一事物或行为来表达对其的态度,而情绪则是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形式。
乐调则是一种欢快的、愉快的语调,而苦乐则是以悲壮、深刻的语调来表达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的格调能表达不同的情绪,这就是诗歌能够激发人们的原因。
最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还提出了有关诗歌和音乐之间关系的观点。
他认为诗歌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诗歌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而音乐也可以通过诗歌来表达。
亚里士多德说,诗歌和音乐唤起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这就是他们之间最终形成共识的原因。
总之,《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对当今的哲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将艺术分为神圣和非神圣的艺术,提出了对诗歌格调
的四种划分,以及将诗歌和音乐视为不可分割的艺术形式。
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歌和音乐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他对于艺术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的极其高度的敬重。
亚里士多德诗学每章概括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创作的一部关于诗歌的著作,下面是其每章的概括介绍:
- 第一章:介绍诗歌的本质和功能。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是一种模仿艺术,具有教育和净化的作用。
- 第二章:讨论诗歌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将诗歌分为史诗、悲剧、喜剧和肃剧四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型进行了详细阐述。
- 第三章:探讨情节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悲剧的灵魂,是悲剧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 第四章:讨论人物的塑造。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的人物应该是有缺陷但又不失美德的,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 第五章:探讨悲剧的语言。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能够有效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 第六章:探讨悲剧的表演。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表演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呈现,以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
- 第七章:总结《诗学》的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是一种模仿艺术,具有教育和净化的作用,悲剧是诗歌的最高形式。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对希腊艺术精神的哲学高度提炼,是西方美学的开山之作,对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悲剧美学角度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作者:王秀梅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4期内容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全面阐释了他的悲剧观,从悲剧的本质、模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到悲剧的成分、性质、分类,再到有关悲剧的评价标准问题。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模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十分全面、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悲剧观。
《诗学》谈到了悲剧的本质、模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和悲剧的成分、性质、分类,并且较全面地探讨了有关悲剧的评价标准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就是模仿,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其目的是引起人的恐惧或怜悯,净化人的思想。
实际上,“悲剧”之“悲”在希腊语中是“严肃”的意思,与“喜剧”的诙谐、滑稽相对。
“摹仿”说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文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其悲剧观的理论基础。
“完整”和“有一定长度”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他认为美应具有整一性,既不单一也不多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美的事物应有一定体积,体积又有一定的大小。
所以,悲剧,作为一种能给人带来“特殊的快感和愉悦”即美的享受的文学样式,也应该是完整的,有一定体积的。
这“一定体积”表现在悲剧上就是“一定长度”(“一定”指易于记忆为限,一般是太阳运行一周,即一天,一个白天,7-15个小时)。
这里所谓的“完整”就是指事件要有头、有尾、有身。
这里“有头”的“头”指的是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有尾”的“尾”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有身”的“身”,指悲剧之承前启后者。
“摹仿”要再现生活,离不开媒介。
悲剧从史诗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每出现一个新的成分,诗人们就加以促进,经过许多演变,悲剧才具有了它自身的性质”,因此,悲剧还有许多史诗没有的独特东西。
这媒介包括“节奏”、“歌曲”和“韵文”。
“节奏”主要指“六音步长短短格(即扬抑抑格,又名英雄格)”,“节奏”和“韵文”合称“言词”——已然是悲剧成分之一了。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免费免费免费免费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诗学》的地位与影响《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在欧洲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史上,《诗学》是巍峨高耸的具有开创先河、法典权威性和重大范式意义的一座里程碑,它提出的定义、原则、方法、范畴等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乃至跨跃了国界和民族区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风采,即使在今天看来其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资鉴、启示意义。
俄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诗学》是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之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鲁迅先生则曾将《诗学》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价值观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
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三、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希腊已获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辉煌的、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的史诗和悲剧的探讨,其中关于悲剧的研究又占有更大的比重。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诗学》是西方戏剧理论的濫觞。
其对悲剧的性质、来源、演变、创作特点、欣赏效果等等都提出了相当具体细致的认识,给与后世的戏剧发展和戏剧理论建设以强大的范导和推动作用。
(一)悲剧的性质在《诗学》第六章,亚里斯多德提出了西方戏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完备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要准确理解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即应从这“三点差别”入手。
第一,媒介上的差别。
第二,对象上的差别。
第三,方式上的差别。
上述悲剧定义中所说的“长度”、“完整”,亚里斯多德比较于史诗及根据当时的悲剧创作实际,亦有特殊的认识和具体说明。
关于“长度”,亚里斯多德认为,“在长度方面,悲剧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稍长于此的时间内。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基本观点
1.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呀!就像画家画一幅风景,不就是在模仿自然的美景嘛!
2. 悲剧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这可是很重要的观点呢!你想想看,看一场感人的悲剧,是不是会让你心情复杂,好像自己也经历了那些情感一样!
3. 亚里士多德强调情节的重要性,这就好比一部电影,如果情节乱七八糟,那谁还看得下去呀!
4. 人物性格得鲜明呀!不然就像一个模糊的影子,谁会记得住呢,就像那些经典小说里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一样。
5. 诗学里说诗歌也有它的魅力呢!不就像音乐能打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沉浸其中嘛!
6. 艺术应该给人带来快感呀,难道不是吗?就像吃了一顿美味的食物让人满足。
7. 亚里士多德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这跟老师教我们知识不是一样重要嘛!
8. 悲剧的净化作用可神奇了呢!仿佛能把我们内心的负面情绪都清理掉一样。
9. 诗学的观点影响深远呀,一直到现在都还在被探讨呢,这多厉害呀!
10. 艺术的形式多样,就像世界丰富多彩一样,亚里士多德早就看到啦!
我的观点是: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基本观点真的非常有价值,对我们理解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体会。
皖西学院
课题论文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
——悲剧的“灵魂”,情节的净化
姓名:
学号:
系别: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汉语言文学辅修《西方文论》课题论文
摘要:
《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
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
史诗。《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表达了对艺术及悲剧的观点,认为艺术
的本质是摹仿;而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
摹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由于史诗,因为——除了别
的原因外——它能比史诗更好地实现严肃诗歌的功效和目的①。同时,
亚里士多德也说明了决定悲剧性质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
言语、唱段和戏景。并指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和“灵魂”②。在《诗
学》中,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出情节的重要性,并多次提到一个词“卡
塔西斯”。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
二类主张宣泄说。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是主张净化说的,他也将
“卡塔西斯”译为净化。但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有宣泄的意
思。本文在净化说方面,以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为据。作为悲剧的“灵
魂”——情节,从它的编制、设计,引发读者的怜悯和恐惧。使读者
得到净化和宣泄,感受到悲剧美。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过“《诗学》
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
据” ③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诗学 悲剧 情节 净化
汉语言文学辅修《西方文论》课题论文
一、悲剧的定义
要了解悲剧,首先就要明确悲剧的起源。西方的悲剧艺术最早诞
生于古希腊,它起源于古希腊人每年秋季举行的祭祀酒神的歌舞表
演,及“酒神送”。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
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
利、成功的到来。 悲剧“是从即兴表演发展而来的,悲剧起源于狄
苏朗伯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④
看到悲剧二字,第一反应就是悲惨的剧目。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悲剧并非指结局的悲惨,而是指严肃剧。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下了
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
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
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
这些情感得到疏泄”⑤ 。而后人也大都认同这个定义,并延续至今。
鲁迅先生曾说过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写到“悲剧就是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⑥。那么首先,悲剧要表现出“价
值”让人感受到美好,而后再进行毁灭,令这种美好破灭。让人产生
怜悯,让情感得以宣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体会到悲剧所带给人的
独特美感。古往今来,无数学者都在研究悲剧美学,探索悲剧所能给
人带来的美学感受。悲剧究竟如何归类,有何作用,能给人带来怎样
的情感寄托、宣泄以及净化,都是众多学者一直在探讨研究的话题。
作为美学范畴或妹的特殊表现形态的悲剧,一颗称为悲、悲剧性或悲
剧美。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
汉语言文学辅修《西方文论》课题论文
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人们在同情悲愤中探索追求,在强
烈的情感激荡中奋发向上的审美对象。而亚里士多德《诗学》则是体
现悲剧审美意义的一部优良载体。
二、悲剧的灵魂——情节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也应具有模仿的三个要素,
即模仿的媒介,方式和对象,同时他又认为悲剧应该包括以下六个艺
术成分:情节、性格、语言、思想、戏景和唱段。而其中“情节是悲
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⑦ 。 可见情节对于悲剧
的重要性。在上述六个悲剧成分中,情节、思想有隶属于模仿对象的
成分,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是悲剧的灵魂”情节反
映出人物的行为,性格在行为中展示,而思想则是到导致行为的决定
因素。
情节就如同将整个悲剧串联起来的主线,没有了情节的悲剧,就
如同一盘散沙,更不要说给读者带来任何的视觉享受和心灵的寄托
了。或者用亚里士多德最爱拿来作比的画,情节就如同线条,却是线
条画不成画,色彩再明丽,也无法动人。一副黑白素描比各种好看的
颜料的胡乱堆砌更能使人产生快感⑧。 情节的设计,决定了悲剧中
悲感的艺术体现。为谁而悲,为何而悲,怎样感到悲,又如何将这种
“悲”得以宣泄,寻求到心灵的寄托与净化,都是情节所展现给读者
的。情节不仅是故事的设计,也能更完善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无法
直白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性格因素,都可以通过情节侧面表现。同样,
人物的思想也可以通过行为(情节)侧面反映出来,相比于直白无味
汉语言文学辅修《西方文论》课题论文
的叙述,通过情节的表达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从而产生共鸣。
三、情节的净化、美的感受
“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
和发现”在悲剧中,极度冲突的主题与客体在不断对抗、拼搏中把悲
剧的情节推向高潮,激发出巨大的本质力量。观众在宏大的力量和气
势中,在主人公将人不把。不屈不挠的与逆境的抗争中,体会精神上
的崇高美,寻求情感的宣泄。悲剧中所表现的英雄的豪情壮志,高尚
品格,以及因这种品格而生的种种行为,都让读者在精神上得到陶冶。
在冲突和对比中,悲剧并不遵循因果报应的结局,并不一定以好人就
有好报,恶人就有恶报这样的结局为美。而是以好人遭受厄运,并在
与这样不公命运的抗争中所展现出来的高昂的气质为美。好的悲剧不
顺应现实主流的思想,在因果互不对应的情况下体现生活真实残酷的
一面。从而激发人们积极向上,乐观生活,无畏无惧的意识,让人的
心灵得以净化。
亚里士多德在给悲剧下定义的时候就曾说过,悲剧具有“卡塔西
斯”的作用。对于“卡塔西斯”的含义也存在着很多争论,主要分为
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二类主张宣泄说。我国学者朱光潜先
生也将“卡塔西斯”一词译为净化。但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
有宣泄的意思。
而情节作为悲剧的灵魂,无疑是是悲剧达到“卡塔西斯”作用的
最佳手段。人们刚刚进入会场准备观看悲剧,或者是准备翻开一本著
作的时候,大多是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态。而随着情节的发展,观众
汉语言文学辅修《西方文论》课题论文
的心情也随之发生变化。根据作者情节的设计,而产生快乐、伤感、
愤怒、怜悯等情绪。好的情节能将读者平静的心态打破,让读者随着
故事发展,情节的深入而产生不同的心态情绪。悲剧的情节使人痛苦、
感伤、愤慨,让人沉浸在人生的忧患和人性的崇高之中。而随着结局
的展现,这种心绪得以纾解,使读者在心态上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
是心灵的扩张和升华,是精神的扩张和高扬。
在长期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在审美情
感中,爱与恨、悲与喜、苦痛与崇高、哀怨与怜悯……都是经常交织
在一起的,各种情感的交织产生心绪的波动。而情节设计恰恰就是为
了打破读者平衡的心态,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到无处纾解的难受
与苦痛,最后跟随悲剧的结尾一同宣泄出来,从而产生一种快感。自
然情感、社会情感、个人情感就在这样的宣泄中得到净化,达到另一
种新的平衡,从而产生审美。就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净化的要义在于
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
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⑨情节的设计,正是使人打破平衡,
继而建立新平衡的始作俑者。情节是悲剧的目的,是悲剧的灵魂,也
是悲剧的最美之所在。是让人心灵得以净化的最好手段。
注释:
①《诗学》第二十六章(本文所出现的《诗学》摘录均参考1996
年,商务印书馆陈忠梅译注版)
②《诗学》第六章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
汉语言文学辅修《西方文论》课题论文
页
④《诗学》第四章p48
⑤《诗学》第六章p63
⑥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第15期(1925年2月23日)
⑦《诗学》第六章p64
⑧《诗学》第六章p65
⑨西方美学史》上册, 第8 一89 页, 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 7
9 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