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36.92 KB
- 文档页数:2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仅就在悲剧理论上的而言,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念迄今为止仍然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起源大概有两个原因,每个原因都伏根于人类的天性。
首先摹仿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摹仿的。
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摹仿。
每个人都天然地从摹仿出来的东西得到快感。
这一点可以从这样一种经验事实得到证明:事物本身原来是我们看到就起痛感,在经过忠实描绘之后,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使我们看到就起快感,例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和死尸的形象。
原因就在于学习能使人得到最大的快感,这不仅对于哲学家是如此,对于一般人也是如此,尽管一般人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薄弱些。
因此人们看到逼肖原物的形象而感到欣喜,就由于在看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在领会事物的意义,例如指着所描写的人说:“那就是某某人。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原人和原物,他看到这种形象所得到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而是由于处理技巧,着色以及类似的原因。
因为不仅模仿出于人类天性,和谐与节奏的感觉也是如此,诗的音律也是一种节奏。
人们从这种天生比制定出发,经过逐步练习,逐步进展,就会终于由他们原来的“顺口溜”发展成为诗歌。
”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唯一的产生是由于回忆可以使原产生快感。
摹仿出来的东西如果建筑节奏与和谐,也就能产生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最完美的悲剧,经济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觉地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并且他总摹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爱莲和恐惧的棗这是悲剧摹仿的特征。
因此有三种情节结构应该避免。
1,不应让一个好人由福转祸;2,也不应让一个坏人由祸转福。
因为第一种结构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只能引起反感;第二种结构是最不合悲剧性质,悲剧应具的条件它丝毫没有,它既不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又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3,悲剧的情节结构也不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由福落到祸,因为这虽然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决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棗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遭殃的人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恐惧;所以这第三种情节及不是可哀怜的,也不是可恐惧的。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27-347)是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古希腊文化最伟大的贡献者之一。
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对美学的贡献。
在本文中,我将简要介绍柏拉图的美学观,以及它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
首先,关于柏拉图的美学观,其最重要的观点是“和谐和统一”,这是他主张艺术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通过美丽的形式表达人性,所以美可以是统一和和谐的。
他认为,在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基础上,可以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式,这就是柏拉图美学的核心理念,即“和谐和统一”的概念。
此外,柏拉图的美学观还认为,艺术的要素是秩序、美感、易见性和和谐感。
他认为,这些要素同时存在,才能够创造出富有内涵的艺术。
此外,他还指出,艺术有两个层次,一是抽象的美学层次,二是具体的实际表达层次。
这两个层次之间必须同时存在,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艺术。
最后,柏拉图美学观的影响。
首先,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影响了西方文学,特别是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例如希腊米开朗基罗和罗马奥古斯丁,他们都受到了柏拉图美学的深刻影响。
此外,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还影响了后来的欧洲艺术和建筑,他把“和谐和统一”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其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对西方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从文学到建筑,都反映出柏拉图的影子。
因此,柏拉图的美学观一直都受到
西方文化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它被认为是西方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
第一讲美从何处寻西方美学观点“美学” 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第一次使用“美学”:希腊词语“埃斯特惕卡” (Asthetica)鲍姆嘉通情:美学美 1750年,以“埃斯特惕卡”命名《美学》第一——“美学”这一术美学对象美、美感和艺术“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美‘的问题还在其次。
” ——《朱光潜全集》第1卷审美关系:1 客观方面:美2主观方面:美感3主客观的结合(最高形式):艺术审美活动:欣赏美、创造美一、毕达哥拉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1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 2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 3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意义和影响:1 “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真正重大的发现”——[德]海森堡2天文学研究: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开普勒——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运动的和谐法则)3数当作世界的本源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造型性或形体性‘中西艺术的区别)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二、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1 事物本身的美和事物对使用者的美2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人本主义的美学观三、柏拉图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
他通过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观点。
希庇阿斯是一位智者。
智者指公元前5世纪希腊一位以传授知识和修辞学为业的哲学家。
智者又被成为诡辩者,诡辩者当然是一个贬义词。
不过,早期智者是备受尊敬的人。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西方美学史:亚里士多德美学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三章亚理斯多德文/朱光潜一亚理斯多德——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在《论亚理斯多德的〈诗学〉》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又说,”亚理斯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
(1)研究一下从希腊到十九世纪的欧洲文艺思想发展史,我们就会明白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评价是毫不夸张的。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们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去看美学问题,到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转而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
亚理斯多德可以说是从自然科学的较发达的基础上,达到了自然科学观点和社会科学观点的统一。
他是以前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但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直接继承者,而且也受到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和德漠克利特的影响。
在希腊文艺已达到高峰而转趋衰落的时代,他用科学的方法替希腊文艺的辉煌成就作了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因而写成了两部有科学系统的有关美学思想的专著:《诗学》和《修词学》。
除了这两部专著之外.他在他的许多著作例如《形而上学》(涉及艺术与科学,形式与材料,美的客观基础等问题),《物理学》(涉及艺术与自然,艺术与形式),《伦理学》(涉及艺术的创造性,艺术与认识,艺术家的修养等问题),《政治学》(涉及艺术教育问题)等书中都谈到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提出他的独到的见解。
他的这些理论著作在后来欧洲文艺思想界具有“法典”的权威,是作为探讨希腊文艺辉煌成就的钥匙而一直发生着深刻影响的。
亚理斯多德是柏拉图的高足弟子。
拿他和柏拉图来比较,他是既批判师说而又继承师说的,就中批判的部分远比继承的部分更重要。
亚理斯多德标志着希腊思想发展中的一个很大的转折点。
这转折的关键在于亚理斯多德首先是个自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放弃了过去的主观的甚至是神秘的哲学思辨,对客观世界进行冷静的客观的科学分析。
亚里士多德美学亚里士多德美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美学思想家。
他对美学的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美学主要包括对美的本质、艺术和审美经验的探讨。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亚里士多德美学的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物质和形式的结合体现。
物质是指具体的事物,而形式是指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美是物质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是事物的本质和最高价值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也存在于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中。
他强调美是一种目标和理想,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亚里士多德对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模仿和表达的活动,通过艺术作品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亚里士多德将艺术分为诗歌、音乐、绘画和雕塑等不同形式。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悲剧”这个概念,认为悲剧是一种高尚而有益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来达到宣泄和净化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还对审美经验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感知和思考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思考艺术作品可以获得审美的乐趣和体验。
亚里士多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是对美的欣赏和理解。
他提出了“审美快感”的概念,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获得一种愉悦和满足感。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亚里士多德美学是对美的本质、艺术和审美经验的深入研究。
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物质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艺术是一种模仿和表达的活动,通过艺术作品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审美经验是一种感知和思考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思考艺术作品可以获得审美的乐趣和体验。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华夏艺谭3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 程 靖 武汉科技大学〔摘 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人的思想主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从两人美学思想的差异性来说,主要三点不同之处:一是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同;二是对艺术创作动因的理解不同;三是对艺术社会功用的理解不同。
尽管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吸收了柏拉图的思想,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根本上导致了两人在美学观念上的差异。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差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古希腊时期“具有最高哲学天赋和成就”的两位哲学家。
黑格尔认为:“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
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①由此可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两人的美学思想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一、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进行了详细阐述,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正是对美的理式的“摹仿”。
他在《理想国》中阐述了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摹仿,因此艺术与理式之间的关系则是“摹仿的摹仿”,是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影像。
“诗人的创作是真实性很低的……他的创作是和心灵的低贱部分打交道的”,甚至“模仿的诗人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建立起一个恶的政治制度”。
②柏拉图对艺术和诗人的地位看得如此之低,与其政治主张不无关系。
柏拉图的所有理论主张,都试图为贵族奴隶主阶级说话,试图捍卫贵族奴隶主赖以巩固其地位的神权思想。
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真理只能从独立于感性世界之外的理性世界中获得,而由于艺术摹仿的对象是感性的现实世界,所以艺术是不具有真理性的。
他认为,感性和理性是完全对立的,美不能沾染感性形象,否则美就会不完满。
③在柏拉图看来,感性艺术的地位远远低于理性哲学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美学著作《诗学》中谈到了他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美学亚里士多德美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和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亚里士多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艺术和审美。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诗学》中。
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研究主要包括戏剧、诗歌和音乐等方面。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模仿现实世界,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生活的本质和真实。
他提出了“模仿论”(mimesis)的概念,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模仿。
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现实世界。
在戏剧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论”。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引起观众悲伤和恐惧的艺术形式。
悲剧中的主人公经历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和悲剧性的结局,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震撼。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激发观众的情感,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和净化。
在诗歌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诗歌的种类”。
他将诗歌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种。
史诗是对英雄事迹的叙述,抒情诗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感受,戏剧则是通过对话和表演来呈现故事情节。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种类的诗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每种诗歌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
在音乐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表达情感和感受的艺术形式。
他提出了“音乐的模仿论”,即音乐通过声音的组合和节奏来模仿情感和感受。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具有治疗和舒缓情绪的作用,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除了对艺术形式的研究,亚里士多德还关注美的本质和标准。
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仅仅是主观的感受。
他提出了“美的标准”的概念,即美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来确定。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标准包括对称、和谐和适度等方面的要求。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强调艺术作品的模仿和表现力,以及美的客观存在和标准。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第一篇: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
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观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历史地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3—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生于三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之后,悲剧艺术十分繁荣的的时代。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在总结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中,从第六节到第十九节,都是在讨论悲剧。
《诗学》通过悲剧与史诗、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比较肯定了悲剧的创作过程,对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的结构原则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尊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
(1)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他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欢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苏格拉底也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地。
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她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
1500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和美学他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他的美学。
他开辟了一个和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完全对立的体系。
他承认艺术所摹拟的东西的真实性,肯定它的认识的意义;他承认艺术作品有陶冶性情的作用,肯定它的教育的意义;他承认美的事物给人以快感的享受,肯定它的审美的意义。
他认为美的本质不能离开具体的美的事物,这就使得具体的研究艺术的法则成为可能和必要。
其美学思想主要在《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以及《政治学》等著作中。
二、亚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1、模仿的意义: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诗学》是亚里士多德专门讨论悲剧、喜剧和史诗的著作,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讨论艺术的著作。
他把审美理论和艺术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的美学思想就能富于具体的内容,易于避免唯心主义的空想,突破了他在《形而上学》中所建立的体系。
《诗学》是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并为后世的美学和艺术学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在《诗学》里,他专门谈对人的行为、事件的摹仿。
研究重点已经转到摹拟的对象、媒质和方式上,重视从事物和人物的发展中表现出一般,表现出必然和可能了。
他认为,诗是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来描写事情的。
“可然律”则指未发生的而有可能发生的事所遵循的规律,它内含“必然律”。
在悲剧中,他要求情节的安排,首先要合乎“可然律和必然律”。
悲剧可以虚构人物。
他的观点,深刻揭示了艺术与现实和历史的关系。
2、.整一性:美的体现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事物和人工制品,都是由于四种原因而存在:即,①质料因——事物构成的物质性元素;②形式因——事物的实现形状;③创造因——事物形成的动力;④目的因——事物形成后所要达到的效用。
因为善本身就是完美,所以事物内在的这种善的动因,实质上也是美的动因。
事物发生、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根据是善,美只是外在形式。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美就是“整一性”。
3、艺术的功能和悲剧心理学说悲剧的主人公的性格要略有瑕疵,要有“过失” ,才能与我们“相似”。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生于当时属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Stagirus),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
18岁时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先入伊索格拉提斯的学校,接着转入柏拉图学园,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之久。
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不久受邀去作13岁的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位。
亚里士多德便返回雅典,在一个叫吕克昂的地方另办了一个学园,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Peripatetikos)。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
次年亚里士多德病逝。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代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著述据说有一千多种,已查到目录有360多种,涉猎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诗学、修辞学、植物学、动物学,还有《论灵魂》、《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动物志》等著作,内容不仅遍及当时的所有知识和学术,而且还为后来几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具有法典的地位。
同时,由于众多实验性科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带来了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即“分类”研究。
他把科学分为三类:1)理论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2)实践性科学,如政治学、伦理学等;3)制造性科学,如诗学、修辞学等。
这种分类方法也贯穿在他对某一学科的研究中。
这个方法成为后来几千年各种科学研究的范式。
作为柏拉图的得意门生,其思维风格与柏拉图迥异。
诚如罗素所说:“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许多方面和所有他的前人都非常之不同。
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他的论著是有系统的,他的讨论也分门别类,他是一个职业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凭灵感所鼓舞的先知。
他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致的、平凡的,而没有任何巴库斯激情主义的痕迹。
柏拉图思想中的奥尔弗斯成份在亚里士多德里面被冲淡了,而且被掺进了一剂强烈的常识感。
美学思想:朱光潜先生评价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时说:“最显著的是他从生物学里带来了有机整体的概念,从心理学里带来了艺术的心理根源和艺术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两个重要的观点,从历史学里带来了艺术种类的起源、发展与转变的观点。
浅析西方悲剧的美学特征悲剧的基本美学特征浅析西方悲剧的美学特征——以《俄狄浦斯王》为例【摘要】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如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就被亚里士多德誉为“最完美的范本”“完美悲剧的典范”。
【关键词】悲剧过失说俄狄浦斯王【正文】一、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译净化)。
”这是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定义,除此之外,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引起怜悯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二、悲剧的审美特征与过失说而更详尽的悲剧理论或是说达到悲剧目的的理论是他的过失说: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的女人们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恐惧之情,而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错。
悲剧主人公遭受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或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总结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性格应该有以下四点:一是性格必须上来,二是性格要合适,三是要与一般人相似,四是性格要保持前后的一致性。
而要造成可引起观众怜悯或恐惧之情的犯错除了他性格本身以外,最为重要的便是他的行动。
在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中行动犯错又主要分为:无知的行动错误,如《俄狄浦斯王》;无节制的行动错误,如《美狄亚》;以及判断错误,如《安提戈涅》。
亚里士多德时期的科学思想摘要西方科学最早起源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他们是最早的智慧。
后来西方出现了神学的干扰,但是许多学者不满足于神学,开始了理性的思辨。
而后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自然科学的先驱们的思想引导了之后的开普勒、第谷、伽利略、牛顿等人开启了现代物理学的大门。
一、说科学要讨论某个时期的科学思想前,先要明白什么是科学。
现代定义的科学是指一种建立在实际观察和实验结果基础上的理论,并且这种理论能够接受事实的检验。
真正的科学往往有卓越知识的保证。
很遗憾,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尽管这些成就远传海外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依据科学的定义,它们很明显不能被认为是科学。
中国古代的《周髀算经》中记载了一组特别的数字“勾三股四弦五”,这是满足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组特例。
然而,西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平面上的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度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的平方。
反之,如果平面上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边长的平方,则它是直角三角形。
这个定理从此被命名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两方面对比来看,中国发现的仅仅只是一个可以被应用的特例,而西方哲学家发现的是一条完整的规律,前者不能被认为是科学,而后者可以。
二、希腊文明之前2.1史前人类的科技状态史前人类在技术方面不断积累,发明了很多实用工具。
但是由于交流、表达方面的欠缺,以及缺乏对存在自然规律的观念,所以那时并没有发展出真正的科学,或者说他们不知道有存在科学。
他们在寻求真相的过程中,往往会自身的经验范围内思考,会吧人或其他生物的特性迁移到没有生命的事物上去,比如说他们在思考宇宙之始的时候往往把它解释成“出生”,因为他们自己便是这样的。
还有很多事物都被分为善恶两个相对的方面,就像人一样。
2.2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1)数学西方科学最早起源于古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一个位于古巴比伦,一个位于尼罗河边。
亚里士多德模仿论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是其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他的《诗学》一书中。
亚里士多德对艺术和文学的模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模仿是艺术和文学的基础,并将模仿分为两种主要形式:史诗和戏剧。
以下是亚里士多德模仿论的主要观点:
1.模仿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通过表达、描绘或模拟现实世界来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
这种模仿可以通过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实现。
2.模仿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模仿有其深刻的目的,不仅在于简单地复制现实,更在于通过模仿展示人性和生活的本质。
艺术家的模仿应当具有深刻的观察和洞察,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
3.史诗和戏剧的区分:
亚里士多德将模仿分为史诗和戏剧两大类。
史诗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进行模仿,而戏剧则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对话来实现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因为它更加生动和具体。
4.悲剧和喜剧的作用:
在戏剧中,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了悲剧和喜剧的作用。
他认为悲剧通过展示人物的错误决策和遭遇的不幸来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从而实现观众情感的净化。
而喜剧则通过嘲笑和讽刺社会中的荒谬和愚蠢来引发观众的欢笑。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对后来的艺术和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欧洲文学和戏剧批评的基石之一。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总结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将美学视为一种理论学科,探讨了美的本质、价值和功能。
他的美学思想围绕着形式、目的和真实性展开,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亚里士多德把美学定义为形式研究,关注的是事物的形式和结构。
他认为,美的存在来自于形式和组织的完美,即事物的特征和结构将其提升到了美的境界。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分析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所表达的美。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具有目的性。
他将美视为一种实践的活动,通过对于道德和知识的追求,人们可以实现内在的目的,从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标。
他认为,艺术的目的是通过模仿和再现真实的世界,来传达人们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艺术家通过创造和塑造艺术作品,以达到美的目的和意义。
另外,亚里士多德将美与真实性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美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是虚假的。
他强调了模仿的重要性,艺术作品必须通过模仿现实世界来展现真实的美。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现实世界,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和表达美的真实性。
艺术家应该像哲学家一样,对于现实世界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创造出真正美的作品。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中庸之美”的概念。
他认为,美不
仅仅是极端的完美,而是一种适度和平衡的状态。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在形式和表达上达到中庸的境界,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复杂。
他强调了平衡、和谐和节制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平衡和调和各种要素,艺术作品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强调了美的本质、价值和功能。
他认为,美是一种形式的完美,通过模仿和再现真实世界来传达内在的目的和意义。
美必须是真实的,艺术家应该通过思考现实世界来达到真实性。
他还强调了中庸的美,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在形式和表达上达到适度和平衡的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