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才子佳人_小说_林译小说_鸳鸯蝴蝶派_
- 格式:pdf
- 大小:196.63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3)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九叶诗人】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诗坛的九个诗人的合称,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他们的诗选《九叶集》而得名,他们是杭约赫、辛笛、穆旦、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袁可嘉。
“九叶诗派”是40年代出现的较为成熟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受西方早期现代派诗人叶芝、里尔克、艾略特等人的影响,追求诗歌的现代化,诗歌的“戏剧化”,语言的陌生化等,特别强调对诗人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改造。
但他们对现代汉语诗歌的贡献一直到新时期以后才受到重视。
【身边小说】 .或称“自叙传小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代表作家有郁达夫,郭沫若、陶晶孙、倪贻德等。
他们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创作多以自己的一些身边琐事为题材,往往大胆展现私生活,真诚袒露自己灵魂的深处,富有主观抒情意味。
【谴责小说】中国旧小说的一种。
兴起于清末维新运动以后,以暴露社会黑暗,指责政治腐败为题材的一类小说。
代表作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刘鹗的《老残游记》等。
谴责小说虽然针砭时弊甚力,但“辞气浮露,笔无藏锋”(鲁迅语),在文学革命兴起后逐渐衰微。
【林译小说】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林纾(即林琴南)为适应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需要,从1897年开始用桐城派古文翻译欧美小说,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凡170余种,被统称为“林译小说”。
由于林纾不通外文,他的翻译以意译为主,不仅良莠不齐,而且误译、删节较多。
尽管如此,“林译小说”仍影响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在近现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泛神论】14—16世纪流行于西欧的一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观点,宣称神即自然界,自然界是本体的表象,本体是无所不在的,不受时空的限制。
也就是说神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以泛神思想否定了有神论,代表人物有布鲁诺、斯宾诺莎等。
对鸳鸯蝴蝶派的评价鸳鸯蝴蝶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股重要流派,它形成于明代中期,以杨慎、冯梦龙等人为代表。
鸳鸯蝴蝶派作品以描写妇女命运为主题,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深情而动人的情感,展现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与悲剧。
鸳鸯蝴蝶派作品的评价有好有坏,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鸳鸯蝴蝶派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这些作品通过对妇女命运的真实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和受压迫的境遇。
例如,《鸳鸯蝴蝶梦》中的林黛玉、贾元春等人物,展现了妇女在家族和社会中的无奈与无力,引起了读者对封建礼教的反思。
因此,鸳鸯蝴蝶派作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鸳鸯蝴蝶派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
这些作品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这种艺术魅力使得鸳鸯蝴蝶派作品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然而,鸳鸯蝴蝶派作品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作品的情节较为复杂,人物众多,读者在阅读时容易感到疲惫和困惑。
其次,一些作品中对妇女的描写过于悲观和消极,缺乏对妇女力量和智慧的正面呈现,这种片面的描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和偏见。
总的来说,鸳鸯蝴蝶派作品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情的情感,对封建社会中妇女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艺术价值。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鸳鸯蝴蝶派作品以其对人性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共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名词解释【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
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培养革命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6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
由郭沫若,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协”的日常工作。
“文协”的机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艺》。
“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抗日斗争相结合。
“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年6月,由cc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
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年5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
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感受的现代情绪。
第二节才子佳人小说的源流发展及代表作家作品才子佳人小说勃兴于明末清初,但写才子佳人婚恋故事的文学作品却有一段源远流长的历史。
人们认为,先秦小说《穆天子传》中已经孕有才子佳人小说的胚胎,汉代史书《史记》之《司马相如列传》里的文君私奔故事已有才子佳人故事的意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如《搜神记》中的《紫玉》、《王道平》等人鬼恋情故事,《世说新语》中《韩寿偷香》故事,更已具才子佳人小说雏形,叙述宛转的唐传奇中,《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飞烟传》等作品,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才子佳人小说佳篇,宋元说话中的“烟粉”类故事继续发展着才子佳人的故事类型,元末明初的文言小说《娇红记》曲折细腻而感人,使才子佳人故事进步到一个新阶段,明中叶这类文言小说更多涌现。
与此同时,宋元明白话短篇小说中这类故事发展得更有规模,逐渐走向成熟。
此外,在元明杂剧和传奇剧中,才子佳人作品成为引人注目的类别,《西厢记》、《牡丹亭》使才子佳人的爱情获得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文言小说、白话短篇小说、杂剧传奇戏剧等各种类型的才子佳人作品的综合影响下,才子佳人小说迅速走向成熟和兴盛。
明代末年出现了一批中短篇通俗才子佳人小说,如《鼓掌绝尘》中的“风集”和“雪集”,就是两个较长的才子佳人故事,已堪称身形完备的才子佳人小说。
大约在清顺治初年及南明尚存时期,第一部标准的长篇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问世,从此开始了才子佳人小说在明末清初约七八十年的繁荣发展,形成一个势力强劲、影响广泛的小说流派。
大约到了乾隆、嘉庆时代,才子佳人小说逐渐衰微,但一直到晚清和民初,还能在鸳鸯蝴蝶派小说中见其余绪。
天花藏主人是才子佳人小说及其流派的奠基人,也是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最多最有成就的代表作家。
其姓名、籍贯至今尚无定论,故生平不详。
现知与天花藏主人名号有关的小说有16种之多,或署“著”、“述”,或署“编次”、“新编”,或作“序”,分别是:《玉娇梨》、《平山冷燕》、《两交婚》、《定情人》、《画图缘》、《金云翘》、《人间乐》、《玉支玑》、《锦疑团》、《幻中真》、《飞花咏》、《赛红丝》、《麟儿报》及《梁武帝西来演义》、《济颠大师醉菩提》、《后水浒传》,多为才子佳人小说。
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初探在中国新文学众多的流派中,几乎没有一个流派是象“鸳鸯蝴蝶派”(以下简称“鸳蝴派”)那样持续了四十余年,拥有大批作家和大量作品、刊物而又声名狼藉的了。
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开始,鸳蝴派一直被当作封建的买办的文学加以否定和批判,这似乎己成了定论。
一般的文学史对鸳蝴派也只是一笔带过。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止才有所松动,出现了为数不多的探讨论文,然而,这些文章有的限于介绍,有的重在探讨一些作家创作倾向的转变过程,这显然是不够的。
实际上:对鸳蝴派给予全盘否定或用贴政治标签的办法来处理都是不妥当的,重要的是应该对它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言情小说的产生及发展提起鸳蝴派的创作,人们自然不会忘记该派开山的创作题材——言情小说。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言情小说的名声很不好。
如果说过去人们对鸳蝴派其他题材的小说曾有过一些肯定的话,那么言情小说却一直处于被否定的地位。
当然,这是不公正的。
鸳蝴派的创作,从言情小说开始,这种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中心的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传奇。
从唐传奇开始,中国描写才子佳人的小说才多了起来,到了晚清,写情小说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鸳蝴派的言情小说可以说直接受到了晚清写情小说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的影响。
本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和军事的侵入,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固有的封建社会解体。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些大都市出现了畸型的繁荣,当时的十里洋场上海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
殖民文化侵蚀着这个大都市,于是反映洋场生活的小说也就产生了。
鲁迅对这种鸳蝴派小说的产生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这时候,有的才子们跑到上海来------。
才子原是多愁多病,要闻鸡生气,见月伤心的。
一到上海,又遇见了婊子。
去嫖的时候,可以叫十个二十个的青年姑娘聚在一处,样子很有些象《红楼梦》,于是他就觉得自己好象贾宝玉;自已是才子,那么婊子当然是佳人,于是才子佳人的书就产生了”。
明末清初的小说流派--才子佳人小说才子佳人小说是明末清初的小说流派,也被认为是世情小说的一种。
明末清初之际,“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的浪潮过后,迎来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时代,《平山冷燕》、《好逑传》、《玉娇梨》等作品相继问世。
以歌颂爱情为题材的故事本来可以写得美好动人,但因作者多为下层穷困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结果作品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充斥着大量的俗滥之作: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贵族出身的青年男女,一个郎有定邦之才,一个女有骄人之貌。
二人一见钟情,订下终身。
这时,出现豪门权贵或阴险小人,千方百计地挑拨,从中作梗。
经过曲折的斗争,小人的阴谋被粉碎,才子克服种种困难,金榜题名,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小说中,出于艺术结构的需要,才子佳人都是奇才奇情;才子先是英雄失路,佳人则慧眼识珠;二人因都饱有才学,时常以诗文传情。
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多本身不得志,其毕生追求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愿望不能实现,因此才借小说宣泄,满足自己对功名和情欲的渴望。
小说的篇幅一般在十六到二十回之间。
非常有趣的是,这样被国人批为酸腐十足,庸俗不已的小说,到了国外文人的眼中,却成了绝好的上品。
德国大诗人歌德,在读了这些小说的德译本后,对遥远的东方古国神往不已。
据《歌德谈话录》记载,歌德曾动情地说:“故事里穿插着无数的典故,援引起来很像格言,如说一个姑娘步履轻盈,站在一朵莲花上,花竟没有损伤;还有一个颇具才干的年轻人三十岁就荣幸地和皇帝谈了话;又有一对相互钟情的男女在长期相识中十分纯洁自爱,有一次,二人不得不在一间房间里过夜,就说了一夜的话,谁也不招惹谁……”据后人考证,歌德提到的就是《好逑传》。
想来,读过这部小说的当代中国读者,很难会产生歌德那样美好浪漫的联想吧。
名词解释【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
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培养革命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6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
由郭沫若,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协”的日常工作。
“文协”的机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艺》。
“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抗日斗争相结合。
“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年6月,由cc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
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年5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
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感受的现代情绪。
1.文学研究会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孙伏园、叶绍钧、郭绍虞、许地山、朱希祖、耿济之、瞿世瑛、蒋百里等十二人。
以改版后的《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关注社会和人生问题,体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
在文学创作、翻译、研究等领域均有所成就。
2.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东京日本,主要由留日学生组成,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
创办《创造》季刊、《创作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也同时受到了“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应忠于作者内心,重视文学的美感与时代使命感,推崇创作直觉与灵感,奉行浪漫主义,受到当时新兴的现代主义创作潮流的影响。
体现出与文学研究会迥然不同的艺术倾向和美学研究。
3.创造社小说主要作家有郁达夫、郭沫若、周全平、倪贻德、王以仁、张资平、成仿吾等。
文学研究会作家庐隐的创作风格和创造社相近。
4.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5.学衡派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激进”,秉承新人文主义立场的流派。
其基本主张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趋势,与新文化运动殊途同归。
1922年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
以东南大学教授和《学衡》杂志为基地。
6.甲寅派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发表了《评新文学运动》等文,倡导尊孔读经,提出“读经救国”,反对白话文学。
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鸳鸯蝴蝶派一与世界上不少国家一样,中国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涌动起通俗文学的滚滚洪流,真有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之观,然亦有支流蜿蜒,亦有水势大小,及至四十年代末,内地终因政体变革而逐渐枯竭,前后持续半个多世纪。
它发萌期的代表作品,有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孙家振的《海上繁华梦》、张春帆的《九尾龟》等;它终结期的代表作家有张恨水、张爱玲、徐讦、无名氏等。
作者之众,作品的种数和印数之多,都远远超过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在社会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社会和文化的转型,为建立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性”,并以此启蒙社会大众,开始对当时这一主流文学现象进行发难。
清末民初的绝大部分通俗文学作者都成为牺牲品,被斥之为鸳鸯蝴蝶派。
如果说,现代史上确实存在这一文学流派,那真是群体庞大、情形复杂的阵营。
可惜他们并没有共同的宣言或宗旨,只是被认为有相同的“趣向”而被归纳在一起。
鸳鸯蝴蝶派这个名称,不但是批判者所起,并且它的范畴和概念也在批判过程中不断修正。
据目前所知,最早提出鸳鸯蝴蝶派概念的是周作人,1918年4月19日,他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作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时,批判当时旧形式、旧思想的中国小说,特别提到“此外还有《玉梨魂》派的鸳鸯蝴蝶体,《聊斋》派的某生者体,那可更古旧得厉害,好像跳出在现代空气之外的,且可不必论他”。
1919年2月2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七期上,他又发表《中国小说中的男女问题》,称“近时流行的《玉梨魂》,虽文章很是肉麻,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祖师”。
周作人说的鸳鸯蝴蝶派,乃专指才子佳人的哀情小说。
鲁迅对鸳鸯蝴蝶派的理解,也是这样,直到1931年,他在《上海文坛之一瞥》中提及民初的情形,说道:“这时新的才子+佳人小说便又流行起来,但佳人已是良家女子了,和才子相悦,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但有时因为严亲,或是因为薄命,也竟至于偶见悲剧的结局,不再都成神仙了——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进步。
“鸳鸯蝴蝶派”考辨孙向阳[摘要]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鸳鸯蝴蝶派"不仅缘起模糊,名称各异,概念内涵更是众说纷纭。
论文讨论了以往人们对“鸳鸯蝴蝶派”这一概念的考证,并借助相关史料试图还原“鸳鸯蝴蝶派”的真正历史本质。
尊重历史事实,回到历史现场,还原“鸳鸯蝴蝶派”的本来面目,不仅仅是纯粹的考辨问题,也是一个文学立场问题,更是我们正视和评价这一文学流派的历史态度。
[关键词]鸳鸯蝴蝶派;概念考辨;文学立场;历史意识[作者简介]孙向阳(1976 — '男,铜仁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铜仁554300),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23)说到“鸳鸯蝴蝶派”,大家并不陌生。
文学界一般认为,这是一个病态的消极的文学流派。
它发 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由清末民初的言情小说发展而来,包括言情、社会、历史、黑幕、武侠、侦 探、公案、娼门、家庭、神怪、军事、滑稽、宫闱、民间等各种类型。
因写才子佳人成双成对有如鸳鸯蝴 蝶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才子佳人小说。
1914年6月6日,由王钝根和周瘦鹃分任编辑的杂志《礼拜 六》在上海创刊。
《礼拜六》杂志作为“鸳鸯蝴蝶派”的代表刊物,在民初文坛显赫一时,影响极大。
因而,“鸳鸯蝴蝶派”又被人们称为“礼拜六派”。
这一文学流派的全盛时期是在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因此,“鸳鸯蝴蝶派”还被称为民国旧派文学。
一个文学流派,怎么会有这么多种说法?出现这么多种别称?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又怎么 来界定它呢?有必要做一番考辨。
―、为什么叫“鸳鸯蝴蝶派”?关于“鸳鸯蝴蝶派”的命名,平襟亚在一份关于“鸳鸯蝴蝶派”的资料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记得在一九二〇年某日,松江杨了公作东,请好友在上海汉口路小有天酒店叙餐。
座中有姚鹓雏、朱鸳雏、成舍我、吴虞公、许瘦蝶、闻野鹤及笔者等,而以南湖居士廉泉为特客。
因有人叫局,故杨了公发兴,以“洋面粉”“林黛玉”为题作诗钟。
鸳鸯蝴蝶派的繁荣与消亡作者:余醴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11期内容摘要:鸳鸯蝴蝶派小说曾是新文化运动前文学界最走俏的通俗读物之一,文学定位于娱乐和消遣,正好与中国现代文学精神中的启蒙、政治等功用对立,因此屡次被批判、被否定,在爱国救亡的历史大背景下渐渐消亡。
关键词:鸳鸯蝴蝶派通俗小说现代文学精神二十世纪初,在新小说崛起的同时,通俗小说的创作也悄然而起并日趋繁荣,形成了雅俗对峙互补的格局;这里所说的通俗小说,是指清末民初强调政治功利性的新小说相对的、为满足广大市民群众文化娱乐的要求而创作的小说,也就是,后来屡遭挞伐的“鸳鸯蝴蝶派”小说。
到了今天,有相当一部分评论家认为它文学价值不高,还有人批评它“媚俗和低级”。
此类小说萌生于1906年前后,1912年出现了它们的代表作徐枕亚的《玉梨魂》,此后就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文学流派。
作者的人数高峰时达到近三百人,开始分散于江浙一带,后来集中于京津沪等一些大城市。
作者群开始是分散的,没有固定的组织,后来有了青社与星社。
包天笑为这一派的主持者,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徐枕亚、张恨水、吴双热、吴若梅、程小青、孙玉声、李涵秋、许啸天、秦瘦欧、冯玉奇等。
他们创作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既有“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的才子佳人恋爱小说,也有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社会小说等。
他们创作了众多深受市民喜爱的通俗小说。
其中最为闻名的就是鸳鸯蝴蝶派小说,也是当时最走俏的通俗小说之一。
比如徐枕亚的《玉梨魂》,再版了三十二次,销售超过数十万。
张恨水的《嘀笑因缘》也再版了十余次,鲁迅的母亲也是张恨水的“粉丝”之一。
张恨水、包天笑、周瘦鹃他们的作品在报纸连载时,市民们曾经排队等候报纸发行。
这个时期也是鸳鸯蝴蝶派的全盛时期。
五四运动以后,鸳鸯蝴蝶派屡次遭到新文学阵营的批评和打压,读者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在市民中仍有不少拥趸。
到新中国成立后,该流派的价值观和追求与当时社会大环境和人民的期盼与追求格格不入,导致最终消亡。
试论鸳鸯蝴蝶派鸳蝴派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当时殖民地化的城市上海,畸形的商业繁荣和与之俱来的酒肉征逐,妓馆歌场的纸迷金醉的生活到处充斥。
应运而生的是一些以品花(玩弄妓女)、谈戏子私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嫖界小说,如海上漱石生(孙玉声)的《海上繁华梦》可说是这种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他们办无聊小报,靠吹捧有钱的巨商,津津有味以十分轻薄下流无耻的文字谈他玩弄不幸女人的经验。
这确是鸳蝴派的末流。
但从社会影响来说,这些小说有些是用吴语(苏州话)写的,或者是用文言文写的,他的读者范围可说是仅限于懂江南方言或者受过封建教育能读古文的旧分子。
因此它的影响在当时也不大。
这样作品起的是消极作用,是文学运动中的一股逆流,必须给予批判。
可是我们也不能因为鸳蝴派中有这些作家和作品,把那些内容较健康的、写作态度较为严肃的人,因为也是鸳蝴派而一律加以否定。
在鸳蝴派作家当中我可以举出张恨水先生,他是一个老新闻记者,接触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社会的各个侧面,因此他写作时的态度虽然未能完全脱离章回小说的窠臼,但他对于那些贪官污吏军阀是十分反感的。
在他的作品中这些人都是被批评的对象。
张恨水开始写《春明外史》时,还带着一些感伤情调,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各个侧面反映不深。
对有些官僚还寄予同情,但到他写《啼笑姻缘》时,无疑向前跨了一步。
他善于写底层人物的生活,对他们倾注同情。
他写的恋爱故事已与有些鸳蝴派作家不同。
有点接触到时代的脉搏,不再是空想的编造故事了。
当然如果和当时有些新文学作品来比,深度毕竟不够。
它既没有接触到大革命前夜社会矛盾的本质,也没有写出当时十分尖锐阶级对立的情况。
对腐朽落后反动的北洋军阀的斗争,他也没有看到革命势力才是唯一推翻他们的力量。
他幻想通过关寿峰、秀姑父女侠客行径喋血除暴,这就十分不真实了。
如前所述他对社会底层人物接触较多,书中的沈三弦、沈大娘、沈凤喜描写的就较为深刻。
而何丽娜、陶伯和这样中上层人物就比较概念化了。
《啼笑姻缘》一直到今天还为群众所欢迎,一再重版,被改成戏剧搬上舞台。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晚清时期小说:1、“小说界革命”N——是晚清文学革命中影响最大的部分1、口号:梁启超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时在创刊号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2、作用:边缘推向中心,开启小说迅速繁荣局面;弊:过于功利化3、成绩:1、数量巨多2、杂志报刊多3、小说类型众多4、题材:一为民主制度,二为神奇之科技4、晚清狭邪小说N韩邦庆《海上花列传》(流入“鸳蝴”)2、谴责小说N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jian)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赏析)曾朴《孽海花》(赏析)(流入黑幕)3、鸳鸯蝴蝶派:N1、代表作:包天笑《一缕麻》徐枕亚《玉梨魂》(白梨影、何梦霞、崔筠倩)2、评价:与传统文学距离甚远;在新旧道德之间折冲权衡,客观上营造新文化运动的乘势第一个十年1、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1、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1919.05鲁迅《狂人日记》*2、如何确立正宗地位?1、1902年梁启超发动小说界革命“”口号2、印刷报刊等出版传播手段3、报纸书局支付稿费,稿费制度3、“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现代化带来契机(转型原因):1、思想启蒙、社会变革的推动2、青年学生读者和作者群体3、白话文运动的成功代替文言4、西洋小说流入中国——“林译小说”N(周译小说N)2、三种类型:1、问题小说:“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风潮(过去没有,五四时期才产生)1、发展:A端倪: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B开创风气:冰心《斯人独憔悴》C高潮:1921文学研究会公开倡导“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2、主要作者:冰心、王统照、卢隐、许地山3、形成风潮的原因:A“五四”新旧更替时代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话语的产物B当时作家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作用的结果C受到欧洲、俄国等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文学的深刻影响,如易卜生主义、托尔斯泰为人生的写实主义4、分类:A表现下层人民受压迫的悲惨境遇,提出要改变劳动者命运的问题叶绍钧《低能儿》冰心《还乡》B妇女问题:受教育、受虐待、不平等、旧道德观念束缚、实现人格独立经济独立等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冰心《两个家庭》C青年恋爱婚姻问题,包括封建包办婚姻、倡导自由恋爱、探讨对待爱情的态度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D探讨人生目的、意义问题胡适《一个问题》叶绍钧《一个朋友》E其他:教育问题、儿童问题、劳工问题、军阀混战...朴园《两孝子》4、评价:贴近青年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缺:但视野题材仍比较狭窄,容易概念化;“思想大于形象”;把小说当作工具的味道;5、分析:冰心《超人》(主人公何彬)文笔、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重在写人物心理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但“概念化”明显带有“五四”特征王统照《沉思》《微笑》提出和表现问题所追求的虚幻、玄想的特点,也带有“五四”的情味6、地位: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与封建时代告别,开始跨入世界现代进步文学行列2、人生派写实小说(包括乡土小说)1、由“问题小说”转向为人生派——代表:叶绍钧(转向“专写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讽刺)《潘先生在难中》分析潘先生形象*2、“乡土小说”——这是一个有理论有创作的初步成熟的现实主义流派(突出特色:回忆、乡愁、风土、写实)1、1920年代中后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阵地:《小说月报》《文学周报》2、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鲁彦、许杰、蹇先艾、许钦文、台静农等3、理论家:1、周作人为什么要倡导乡土文学?1、认为“五四”新文学从外国引进,应该在本国、本地的土壤中扎根提倡乡土文学是其中重要步骤2、要克服文学革命后小说中出现的思想大于形象的偏向,要克服新闻学在某种程度上的概念化的毛病,也应该提倡乡土文学,提倡有地方色彩的文学3、中国新文学要想在世界文学之林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必须发展乡土文学,发展充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2、沈雁冰:批评“只见“自然美”,不见农家苦”的现象,主张像鲁迅那样真实地描写农村5、作家:A鲁迅的示范性贡献:A充分具有生活本身的那种迷人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鸳鸯蝴蝶派小说新论摘要: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美学特色和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读者。
本论文通过对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分析,探讨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意义。
关键词:鸳鸯蝴蝶派;小说;美学特色;思想内涵一、引言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历史时期。
拥有其独特的美学特色和思想内涵,这一流派与其它文化和时代相联系的方式,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位置。
近年来,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备受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其理论与创作也在文学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探讨,探讨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意义。
二、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美学特色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主要包括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作家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琉璃等女性作家的言情小说,这些小说从不同角度诉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面。
其中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以及对现代思想的包容。
鸳鸯蝴蝶派小说不仅以其娓娓道来的讲述而深受读者喜爱,同时也通过对各种艺术感官的运用去表现小说中的精神世界。
例如,在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方面,这些小说在表现女性形象中极具美学化的特征,通过其细腻而娇美的语言,将人物心理状态及内心世界优美地呈现出来。
三、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思想内涵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思想内涵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文化的元素,其主题涉及到家庭伦理、人性探讨、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
古龙的小说中,对于侠义精神的倡导在其中得到了深入展示,而琼瑶的小说则强调了对于人性的关怀。
这些思想中均能够发现鸳鸯蝴蝶派的作者们对于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于人类一些本质方面的研究。
四、鸳鸯蝴蝶派小说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意义鸳鸯蝴蝶派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美学特色与思想内涵通常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思潮,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同时,鸳鸯蝴蝶派小说中呈现出的人性关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与继承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五、结论鸳鸯蝴蝶派小说具有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色和思想内涵,它影响了一代读者,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才子佳人”小说———林译小说———“鸳鸯蝴蝶派”左小清(西南交通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Ξ摘 要:自明清之际盛极一时的“才子佳人”小说开创了我国言情小说“大团圆”模式的创作传统,一直到清末民初“鸳鸯蝴蝶派”崛起,这种“大团圆”喜剧模式才被打破。
“鸳鸯蝴蝶”模式之所以能将“才子佳人”模式取而代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翻译的外国言情小说尤其是林译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才子佳人小说;鸳鸯蝴蝶派;大团圆模式;林译小说The N ovel about G enius and B eauty ---the N ovel T ranslated by LinshuAbstract :From Mi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this kind of novel about G enius and Beauty which was very popular at that period created the composition tradition with Happy Ending mode of love story in China.Until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he late Qing Romantic Literature School rose ,then the comedic mode with Happy Ending was just broke.the mode of Romantic Literature replaced the mode of G enius and Beauty ,to a great extent ,which is on account of the impact of translated foreign love story ,especially the story translated by Linshu.K ey w ords :the novel about G enius and Beauty ;the late Qing Romantic Literature School ;the mode of Happy Ending ;the novel translated by Linshu中图分类号:I20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5)0120044202 中国的言情小说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大的浪潮,一次是在明清之际,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一次是在民初时期,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
文学史上一谈到这两种小说,都是贬损居多,鲁迅就对鸳鸯蝴蝶派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称其为“嫖学教科书”[1]。
的确,无论是“才子佳人小说,”还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其思想及艺术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初的“鸳鸯蝴蝶派”就是“才子佳人”小说的翻版。
为此,鲁迅又有一段精辟的评语,说老的“才子佳人”模式是“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而新的“鸳鸯蝴蝶”模式是“佳人已是良家女子了,和才子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是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但有时因为严亲或者因为薄命,也竟至于偶见悲剧的结局。
”认为后者对于前者“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进步”[2]。
传统的言情小说之爱情喜剧,何以在新时代转换成悲剧,以致于民初言情小说有“哀情小说”之称,这与晚清的翻译小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晚清的翻译小说浪潮是由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虽也翻译了一些外国小说,但是却始终未能形成气候,成为浪潮。
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当时中国人眼里,就是一部“言情小说”,以致严复有“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3]。
民初的言情小说浪潮,除开与当时上海大都市市民文化的繁荣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外,还直接受到林纾等人翻译的外国小说的影响。
一明清之际的才子佳人小说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传奇小说中的恋爱故事。
例如白行简的《李娃传》讲述了这样一个喜剧故事:长安的歌妓李娃,爱上了游学长安的荥阳公的公子,但公子由于极尽挥霍,落魄到隐姓埋名、沿街乞讨的地步;后来李娃解救了公子并帮助他科举成名,二人终成眷属。
与此相反,元稹的《莺莺传》(一名《会真记》)叙述的则是这样一个悲剧故事:名为崔莺莺的女子对张生产生了恋情,但张生为参加科举考试踏上征途后,二人离散,最后各自成家,恋情终成泡影。
唐传奇小说中所表现的才子佳人故事大体上都分属这两种类型。
这种才子佳人故事,后来在宋代的“说话”和戏剧中也成为有力的主题。
明清以来,一方面是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崛起,小说戏曲作为新的体裁得到很大的发展,市民意识渗透进小说戏曲之中;另一方面是封建礼教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像在唐代不算问题的“寡妇再嫁”,在明清已经受到“寡妇守节”的约束。
礼教对爱情的压制越厉害,人们对爱情的44第21卷 第1期Vol.21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COLL EGE OF EDUCA TION 2005年1月Jan.2005Ξ收稿日期:2004209201 作者简介:左小清(1981—)女,四川省阆中市人,西南交通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渴望自然越强烈。
于是在当时小说戏曲中出现了大量言情作品,他们从生活体验出发,歌颂真挚的爱情,冲击礼教。
如汤显祖写《牡丹亭》,冯梦龙编《情史》,并强调“情”是人的生命力所在,“草木之生意,动而为芽;情亦人之生意也,谁能不芽者!”[4]当时有人读了言情小说,得出“老成端重,其情尤假,风花雪月,其情最真”[5]的结论,可见这些小说在当时确实曾经对礼教产生过冲击。
但是明清言情文学往往表现为对真挚爱情的歌颂向往,而不是表现为对宗法制社会压抑爱情的直接抗争,这使他们往往采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在言情小说中就是作者总是虚构一个纤尘不染的理想世界。
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情为本位,不注重门第和财富,男女双方在才、貌、德、情上完全对等;二、在人物形象上,男女都趋于完美,公子往往是名门之后,或出身书香世家,且德才貌俱佳,小姐多是大家闺秀,既聪颖美丽又温婉贤淑;三、结局总是公子考中状元奉旨完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几个方面自然而然形成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中国古典小说巨著《红楼梦》直接描写了一部真实的爱情悲剧,但是这种现实主义的笔法只在极个别的作品如《浮生六记》中得到继承,统治小说界的还是“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的倾向,更不要说众多的红楼“复梦”、“圆梦”了。
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是宗法制统治绝对凌驾于追求个人婚姻爱情自由的青年男女之上,众多的言情小说却热衷于编织一个又一个美满的爱情美梦。
这是身处黑暗时代的民众的梦,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幻影,却在广大民众中间长盛不衰。
其实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言情文学史上,也不乏经典的爱情悲剧,如家喻户晓的《梁祝》、脍炙人口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夫妇同死,《梁祝》也是一对情人双双殒命,但更添上了“幻化双蝶”的浪漫一笔———说穿了,这就是后世“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模式的雏形吧———人间作不成夫妻,阴间还不行吗?中国人最具有现实主义思想,所以也最能忍受现实,忍无可忍之时就自编美梦,聊以自慰。
文学评论史上有一个说法,叫“中国无悲剧”(确切地说,应是无西方文学意义上的悲剧),虽然有失偏颇,从传统言情小说来看,却不无道理。
即使产生悲剧,民众也总是想方设法或续或改,使之至少具有喜剧意味方好。
二由此看来,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对中国人在传统小说的美学观上就是一个大胆的冲击,因为《茶花女》所描写的是一场彻底的纯粹的悲剧,不给人以丝毫幻想。
当时曾有人称《茶花女》为“外国《红楼梦》”[6],就是因为它和《红楼梦》一样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
但是《红楼梦》描写的还是门当户对的恋爱,这至少符合中国人爱情理想的一个方面;而《茶花女》男主角真诚地爱上了一位妓女,这在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中是极为鲜见的。
而且小说结局是女主角病逝,男主角仍然存活人世———人间与阴间的对立也从根本上否定了“团圆”的可能性。
尽管林纾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茶花女》对传统言情小说“大团圆”模式的挑战,但是由于他基本忠实地译出了小说,小说原有的西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自然要对中国的浪漫主义手法产生冲击,促使中国作家和读者从虚幻的梦中惊醒过来,在原有的言情传统基础上正视现实,并开始反抗现实。
林译小说的影响在民初言情小说中比较充分地显示出来。
民初影响最大的小说《玉梨魂》便模仿了《茶花女》,在小说中,作者徐枕亚暗示自己是“东方仲马”,意在写一部模仿《茶花女遗事》的小说。
小说写一位寡妇爱上了儿子的教师———客居在她家的何梦霞。
两人鱼雁传书,心心相印,但同时又都感受到沉重的社会压力,无法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小说尤其真实细致的刻画了寡妇激烈的内心冲突,她一面觉得对不起死去的丈夫,时时忏悔“未亡人不能情爱守节抚孤”,希望能保住一位寡妇的“名节”;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对何梦霞的爱。
小说结局没有回避悲惨严酷的现实:寡妇自戕而死,理想爱情成为幻影。
另外还有钟心青的《新茶花》、何诹的《碎琴楼》、苏曼殊的《碎簪记》,都明显地模仿了《茶花女》,描写理想爱情被现实粉碎的悲剧。
并且这些哀怨凄婉的故事甚为畅销,对此时人曾有评述:“言情之中,尤以哀情最受社会欢迎”[7]。
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基本上叙述的都是一个浪漫的故事,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
《红楼梦》改变了这种虚假的写法,并且通过贾母之口对“才子佳人”小说进行批判。
于是《红楼梦》所写的现实生活的爱情,就不大可能再是美满的结局,因为现实的宗法专制家庭必然要扼杀个性的自由恋爱,所以《红楼梦》写出了真实的爱情悲剧。
只是《红楼梦》虽然开创了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真实的爱情悲剧,在当时却没有为小说界普遍接受,《红楼梦》之后,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真实爱情的,只是极个别的作品,大部分作品仍然沿袭了“才子佳人”小说的写法,甚至力图扭转《红楼梦》的冲击,创作大批“才子佳人”模式的续书。
近代改变小说界创作面貌的,是翻译小说。
当时翻译的外国言情小说,很多都是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真实爱情,尤其是当时著名的影响较大的翻译言情小说,几乎都是如此。
假如考虑到晚清翻译小说数量之大,一度超过当时的创作小说,更可以想象得到翻译言情小说对中国言情小说创作的冲击。
况且与五四作家不同,民初小说家除包天笑、周瘦鹃等少数作家之外,大部分都不能直接阅读外国小说原著,因此民初言情小说的变化主要是受到晚清翻译小说的影响。
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言情小说家往往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很少再叙述浪漫故事。
综上所述,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代表的林译言情小说打破了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的创作模式,对民初小说,尤其是言情小说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