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有5个发展动力
- 格式:pdf
- 大小:412.36 KB
- 文档页数:2
担任的主要职务厉以宁教授,祖籍江苏仪征,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
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现任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厉以宁教授目前还担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等职。
厉以宁教授自2003年一直担任贵州省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
厉以宁教授于1988年至2002年任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至2007年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2008年起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主要贡献: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并发表了大量文章,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
厉以宁教授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
厉以宁教授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
其中包括“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个人最高奖)、第十五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日本)、第二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等。
1998年荣获香港理工大学授予的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厉以宁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转型发展理论》《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罗马—拜占庭经济史》《论民营经济》《工业化和制度调整》等。
个人专著1. 1979年《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北京,商务印书馆。
五步组合论笔记
五步组合论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的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 农村改革: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
2. 城市改革: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式,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3. 开放沿海地区: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方式,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4. 西部大开发: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支持,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步组合论强调了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认为经济改革和发展需要逐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
同时,五步组合论也强调了改革和发展的协调性和系统性,认为各个步骤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步组合论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二个五年计划引言十二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53年起,中国政府每隔五年制定一次国家发展规划,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十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取得的成就。
第一阶段(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第一个经济建设规划。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着重发展工业,提高国内生产能力。
重点包括金属工业、化工工业、机械工业和电力工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1958-1962)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中国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尝试。
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提出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重要措施,旨在促进农业生产的集体化,以加快农业发展。
然而,由于一系列因素的不利影响,这个阶段的成绩并不理想。
第三阶段(1966-1970)第三个五年计划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实施的,因此计划的执行受到了严重干扰。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主要关注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革,而经济发展的重点则被削弱。
第四阶段(1971-1975)第四个五年计划是中国政府在恢复正常社会秩序之后制定的首个计划。
这个阶段,中国政府面临着恢复经济秩序和发展经济的巨大任务。
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国内生产能力,并促进农业现代化。
第五阶段(1976-1980)第五个五年计划是中国政府在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后推出的继续发展经济的计划。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工业化的力度,着重发展重工业和高技术产业。
计划目标还包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城市建设等。
第六阶段(1981-1985)第六个五年计划是中国政府在经济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计划。
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计划还注重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第七阶段(1986-1990)第七个五年计划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阶段制定的计划。
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开放合作上。
厉以宁的个人资料介绍厉以宁,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厉以宁的个人简介吧!厉以宁的个人简介人物年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职务: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
研究领域: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留校任教。
1985-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
厉以宁1988~2002年,任全国人大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3~2007年,任全国政协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1994年至2005年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1998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曾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贡献奖(个人最高奖)、国家教委科研一等奖等。
曾主持《证券法》起草、《证券投资基金法》起草。
2005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2008年至今任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还担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贵州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
2013年起,任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3年3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013年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终身成就奖。
人物绰号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厉以宁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这位北京大学的教授,以他具有建设性的经济学著述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
“小富靠拼搏大富靠智慧”!厉以宁、林毅夫等最新演讲9月28日,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石景山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周延礼等就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展开讨论。
厉以宁:小富靠拼搏、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厉以宁首先提到,当前中国的大问题是提高企业家的素质,否则很难把金融业的发展提到新高度。
培养金融骨干人才不完全是靠会议,要靠他们在金融界起到的作用。
厉以宁还表示,今天应该认识到,如果用过去的眼光看企业家跟现在是不一样的,按照现在的眼光看,企业家最要紧的是开辟新路。
厉以宁指出有两句话在金融界和企业界很流行,就是“小富靠拼搏、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
林毅夫:金融业有信息不对称特性或会出现道德风险林毅夫认为,银行保险业资金拥有者跟资金使用者之间信息不完全对称。
要让金融业真正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就要克服信息不对称,还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
同时,金融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存在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这种状况下,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政府要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必要监管,可以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的经验,也要了解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机会和技术创新可能带来的新风险。
林毅夫还指出,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进一步改革,有利于资金的有效配置,对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起很大的作用。
周延礼:分业监管体制已暴露出诸多不适应性“目前金融市场无论是股市、债市,还是汇市的异常波动,都反映出金融监管体制的不适应性。
”周延礼表示,要大幅度地重塑金融体系,规避可能引发的预想不到的各类风险,因此循序渐进地推动我国金融体制,特别是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是较佳的选择。
在周延礼看来,分业监管体制在我国的金融综合经营环节中,已暴露出了诸多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监管思维、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监管竞争、监管空白、监管重叠等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五大支点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发展方面一个最值得重视的成绩,在于中国既顺乎潮流,又独立自主,为人类贡献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
所谓中国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同时兼有“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重属性这一基点出发,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发展模式。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五个特点一是以增进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公民的福祉为核心。
中国的发展以13亿人的价值和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13亿人的基本需要,并促进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这是举世无双的。
二是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若干质的规定性,在所有制、调节机制等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
三是努力发挥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和后发国家三大优势。
四是着力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四轮推动”,即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
五是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
“五位一体”建设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中国未来面临来自多方面的转变压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创造了奇迹,但是现有的发展方式也面临着压力。
要完成202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有三重涵义。
一是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简言之,由粗放型转集约型。
二是中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经济体制问题,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三是宽方式:总体发展方式转变。
由单一经济发展,向“四位一体”的发展拓展,核心是由物转变为人,提高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
这是一个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发展方式转变问题。
目前,中国窄方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没有完成,新的中方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更大范围宽方式的总体发展方式转换又被提出;不发达经济阶段的问题没有解决,发达阶段的问题又来临;中国的特殊问题尚未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又涌来。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厉以宁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过去四十年里,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始终是争论的焦点。
体制的力量也无法准确把握住这里的边界和尺度。
于是,就有了经济学家在一旁把脉,帮助中国“摸着石头过河”。
而厉以宁是把脉准确的那一位——主张常被高层采用,从而改变历史轨迹。
同学代填志愿改变其一生1930年11月22日深夜,在中国历史名城南京,一个可爱的男婴降临世间,家里人为之取名为——厉以宁。
“以”是排行,“宁”指出生于南京。
改革先锋厉以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把脉者他,是中国最著名、最能影响决策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是中国股份制改革倡导者。
有人说,没有他的股份制理论,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股份制改革;也有人说,他的一席话,可以震动中国证券市场,影响“熊”“牛”的大决斗,动摇股市涨跌。
他,从1978年思想解放开始,见证参与了改革开放40年中的每一次前进与彷徨,每一次探索和成功。
他,就是厉以宁!C over P eople封面人物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他4岁时随家庭迁居上海,先后在上海两所著名的小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41年,厉以宁考上竞争激烈的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43年又随家迁居到湖南沅陵,以优异成绩考上湖南名校雅礼中学。
从小学到中学,厉以宁一直偏爱文学,曾熟读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和诗词;爱读外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莫泊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以及中国现代文人鲁迅、巴金、茅盾、沈从文等人的作品。
长期的读书生活陶冶了厉以宁的性情,开阔了他的视野,扩大了他的胸怀,催使他的思想人格日趋成熟。
他将心中的情感用诗歌、散文、杂感和短篇小说等文学形式表现出来,每当他完成一个作品,同学们都争相传阅。
1946年,厉以宁重返南京,转到南京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二。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厉以宁人物事迹介绍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厉以宁获得“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厉以宁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参与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荣获教育部第六届及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经济改革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价格改革,而取决于所有制的改革,也就是企业体制的改革。
”在1986年北大“五四”科学讨论会上,厉以宁表述了他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路径选择的基本观点。
此后,他多次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疾呼,推动中国经济改革方向逐渐明朗,被称为“厉股份”。
厉以宁密切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努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因此,又有了“厉民营”之称。
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他参与推动“非公经济36条”,这是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
近日举行的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他再次与年轻的学者、企业家们一起分享民营企业未来的改革发展之路。
“中国的民营企业自身必须进行长期的结构调整,要不断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
”他说。
厉以宁一路走来,曾面临过质疑,也遭受过挑战,但他坚定如一。
他说:“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如今,厉以宁仍然坚持在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革、企业改革等领域深入研究。
他说,中国经济在继续前进,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定要回忆这一路是怎么走来的,这样才能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好。
特别是在产权改革和产权保护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作者:厉以宁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第08期
第一个例子:农业承包制。 农业承包制,当初称“大包干”,也就是指“包产到户”、“包田到户”。1979年,在一些地方的农村中是农民们自发试行的,成果异常显著,于是各地农民群起仿效,一下子就在全国铺开。几年之后,农贸市场上什么农产品都有了。又过了几年,粮票、油票终于取消了。
第二个例子:乡镇企业。 农业承包制实行后,效率增长,农村有了一批多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到处建立,不需要政府投资,农民自己为产品寻找销路。80年代中期,国内火车上、长途客车上处处可见到一群提着大包小包,装着样品的乡镇企业的推销员。就这样,计划体制外的乡镇企业商品市场形成了。
第三个例子:经济特区的建立。 在农业承包制的推广和乡镇企业兴起的同时,1980年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在这里,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高楼一栋一栋拔地而起,深圳建设速度之快,给人们一个启示,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中国完全可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人才、资金纷纷流进了深圳,这也表明了民间积极性发挥所带来的奇迹。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承包制、乡镇企业和经济特区的建立,是丢在平静的中国经济水面上的三块石头,它们激起了层层波浪,从此中国经济再也不可能平静下来了。民间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中国经济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四个例子:股份制。 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股份制企业。它们最早也是群众自己集资组成的,或原有企业向民间筹集资金后扩建而成的。尽管当时还只是一些中小企业,但仍然是民间蕴藏的积极性的发挥。到处在谈股票、谈上市,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群众的这种热情有增无减。股份制的作用终于被公众认可。
第五个例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进入新世纪初,江西、福建等省开始了集体林权改革的试点。群众称之为“包山到户”。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全国范围内实行集体林权改革的决定,承包期定为70年,林地和林木可以抵押,这样一来,25亿亩集体山林一下子就活了。林区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中国的林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分析“十二五”规划热点内容分析【关键词】以人为本人类发展指数(HDI)替代人均GDP“应更加关注低收入、贫困人口和残疾人口的民生问题,更加注重富民、惠民,实现‘民富’和‘国强’的有机统一。
”“十二五”计划编制、发展指标设计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胡鞍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和“十一五”规划相比,这次指标设计将突出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是以公共服务指标为主、经济指标为辅,反映了政府职能的重大变化和转型。
大大增加了非经济指标比重,如反映资源环境指标、基本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的指标。
其次是以约束性指标为主,预期性指标为辅,反映了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的责任。
“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占总指标数比重的36.4%,而“十二五”中约束性指标数应争取占到总指标的50%以上,超过预期性指标数。
最后是主动与国际接轨。
规划指标不但是对国内人民的承诺,一定意义上也是国际承诺。
“十二五”发展指标中建议采用人类发展指标,作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最重要标志,同时将减少国际贫困线贫困人口、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人口预期寿命、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等部分“千年发展目标”纳入。
总体而言。
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规划应该更好体现以人为本。
相应的“十二五”指标体系也应进一步弱化经济增长指标,从GDP为核心的指标体系转变为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指标体系。
例如,以人类发展指数(HDI)替代人均GDP作为“十二五”规划核心指标。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胡鞍钢认为“包容性增长”即“共享发展”。
即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将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更加关注低收入、贫困人口和残疾人口的民生问题,更加注重富民、惠民,实现民富和国强的有机统一。
厉以宁简历-厉以宁家族暴富史和厉以宁简历资料相信列位在搜寻厉以宁简历的时候已经发觉网络疯传的厉以宁家族暴富史资料,作为一个一般人对此不了解、也没有什么好的观点,在我眼里厉以宁是经济界四大泰斗之一,不管是投资仍是创业的人,稍有留意就会明白厉以宁家族故事。
不过,网友对厉以宁的认识却是:现在走红的就是这些人,媒体上经常露面.发表一些可以左右时局的讲话。
多年以前厉以宁就反对对富人收高税,说对富人收高税是“杀富济贫”,虽说对富人收高税是世界先进国家早已实行且历经济学家是心知肚明的。
【厉以宁简历】厉以宁作为国内著名经济学家,迸发了他自己的能量,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虽然家族暴富史被当作丑闻一样流传,但他在我心目中依然是中国经济学界泰斗之一。
厉以宁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
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日在2016年第十四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荣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
【厉以宁的学生】中间的一些热血沸腾的我就直接省略了,因为高潮要到了,2016年度经济人物终身成就奖——厉以宁,厉老得奖确实实至名归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在众多的称谓中,厉老最喜欢的是老师,厉老以身作则,诠释了什么叫做榜样,他最大的希望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是现任总理李克强的博士生导师,他的弟子还有李源潮等,桃李满天下的厉老的名言很多,在此与众位共勉:“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陈规当变终须变,留与儿孙评短长”“几度险情终不悔,一番求索志难移,此生甘愿做人梯。
”【厉以宁令人敬佩的精神】最让我佩服的是已经83岁的厉以宁,依然平均每月外出调研一次。
今年11月,过完83岁生日的第二天,他又远赴浙江,调研林权改革。
他说“不联系中国实际,经济学是没有出路的。
”厉老的书斋不在未名湖畔,而是在调研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