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产权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00.40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产权思想
提要本文以马克思经济学的逻辑层次
和方法论为基础,试图构建一个现代经济学分
析框架,分析在不同制度安排下,经济行为主
体通过权衡取舍达到不同的均衡结果,论证社
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下
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
配制度的产权依据。
关键词:收入分配;所有制;产权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有了科学、系
统的产权理论。西方产权学派的代表佩乔维奇
在妈克思、产权学派和社会演变过程》一文中
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及其产权理论,认为“马克
思是第一位有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熊彼
特对马克思产权理论所取得的成就也很是赞
赏,认为其“是以穿透崎岖、不规则的表层,并
以深入历史事物的宏伟逻辑的眼光来领会
的”。本文从马克思《资本论》的收入分配的产
权思想出发,构建一个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
给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产权依据,同时对产权 口文/郑燕珊
明晰界定的有效性进行评析,有利于在逻辑层
次和方法论上对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新制度
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进行整体分析和把握。
二、一个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一)界定经济环境。马克思对经济环境的
界定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的,资本主
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纳入其分析框架。马
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矛盾运动的宏观层面描绘了经济环境和所
有制关系。马克思认为,所有制作为一种生产
关系,总是与一定历史条件联系的,其历史形
式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首先,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为
了使生产过程得以进行,就必须把生产资料和
劳动者结合起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
会形式就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过程中形成
的经济关系:其次,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劳动者
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和方法不同,与此相应
的所有制就具有内容和层次上的不同特征;再
次,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中,私有制不是一
种“永恒的观念”。人们不能凭主观好恶任意选
择所有制的历史形式,一定社会的所有制形式 是在该社会现有生产力水平基础上产生的。
(二)设定行为假定。马克思收入分配的产
权理论对人的行为方式有两个基本的假定。首
先,马克思所谓的“人”不同于新古典的“经济
人”,也不是一般的自然人,他主要强调的是人
是作为整体的“人”而存在,即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人作为社会生产主体并不能单独存在,而
是需要与其他行为人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
互作用。所以,在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中,人其实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马克思收入分
配的产权理论中假定了工人、企业主和土地所
有者三个“行为人”。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不同
的经济主体,同时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易关系
以完整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阶级或不同经济
主体的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为处理这些
矛盾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使得社会可以
在这些规范下运行,这便是制度。
(三)给出制度安排。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
时,所采用的对策或制度多半也会相应地发生
变化。制度的决定对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的重
要。不同的制度将导致人们不同的激励反应、
不同的权衡取舍结果,从而可能导致非常不同
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竞争从单一企业
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进而实现
供应链各个节点的赢利。只有这样,才能使供
应链合作各方保持持久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才能最终提高供应链的盈利和竞争力,使
供应链保持长久稳定。 2、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信息共
享后的再分配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共享的
程度。要保证参与者参与供应链、实行信息共
享所能获得的利益必须不少于不参与供应链、
信息共享时的所得,同时对利益分配要相对公
平,应按照供应链上的成员对总收益所做贡献
的大小进行分配,避免平均分配带来的弊端,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调动供应链上各参与方的
目 积极性。
3、进行信息共享时要进行信息范围界定。
为了防范信息共享给旅游企业带来的经营风
险,旅游供应链企业应界定好共享信息的范
围,掌握好信息共享的尺度,限制信息的容量,
要有安全范围意识。旅游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
既是信息共享主体又是信息发布主体,信息的
发布和获得都应该是有选择的。根据合作的密
切程度和合作伙伴的不同角色,来决定其对信
息资源的访问类型,并进行访问授权。
4、构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
的建立可以有助于实现整个旅游供应链的信
息收集、传递和反馈。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可
以使得旅游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 稳定,运作更为协调化。各节点旅游企业要做
好两个网络的建设:一是供应链合作伙伴自身
的网络建设;二是各个企业之间的网络集成。
只有做到了两个企业之间信息的集成,才能做
到信息的共享。
(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晶,李伊岚,孙海燕.供应链信息管理研
究现状及展望.管理学报,2007.2.
【2】章蕊蕊,孙利辉,王军.供应链中信息共享
的研究综述.科学技术与工程,2 009.3.
(3】李万立.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供应链优化机
制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2月号下(总第431期) 的结果。马克思在论述收入分配的产权思想
时,对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作出了不同的制
度安排。
1、关于第一种制度安排,马克思认为全社
会生产资料的国有产权或社会所有制不需要
市场环境.在共同劳动的条件下,人们在其社
会生产中的关系不表现为“物”的“价值”。这是
因为,在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中,他们用公共的
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许多个人劳
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
的总产品就是社会的产品。
2、关于第二种制度安排,即私有产权需不
需要市场环境,马克思做了肯定性的阐释。马
克思指出,彼此独立、因社会分工而互相全面
依赖的私人劳动,不断地被转化为它们社会劳
动的比例尺度。这是因为,在私人劳动产品的
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关系中,生产这些产品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
规律强制性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在马克思看
来,离开市场环境,私有资本产权便无法运转
和实现。正是马克思对制度作出了不同的安
排,最终导致了不同的均衡结果,形成了两种
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产权依据。
(四)得出均衡结果
1、根据马克思的第一种制度安排,可以得
到按劳分配的产权依据,这是由劳动价值一元
论的内在逻辑推演出来的.马克思认为劳动力
是劳动者的私人财产。劳动力产权是指劳动者
作为其劳动力的所有者时受益或受损的行为
权。同时,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工资
总额加上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才是
所有劳动单位的全部贡献。劳动、资本和土地
在市场流通后,各自取得自己应得的收入,劳
动收入工资,资本收入利润,土地收入地租,完
全割断了其中的内在联系——都是劳动创造
的,工资是劳动所得,其他都是无偿占有。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
共同占有,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
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在这里,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的前提和现实的经济基础;没有生产资料的劳
动者公有制,劳动者就无权以自己的劳动参与
收入分配,就不会有按劳分配。于是劳动者的
生产资料公有产权,便成为现阶段实行按劳分
配、劳动者参与收入分配的法律依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生产资料的占有以
公有制为主时,分配应当以按劳分配为主。在
公有制生产领域中,劳动力不是商品,资本家
不会通过购买劳动力的价值进行生产。恰恰相
反,劳动者使用他所拥有的劳动力时享有经济
权利,工资是全部按劳分配的份额。 2、根据马克思的第二种制度安排,可以得
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产权依据.按生产要素分
配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要素所有权或者说生产
要素产权。马克思对地租的产权依据的分析是
明显的。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认为“地
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形态
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
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封建地主和资
本主义的土地所有者之所以能租出土地,收取
地租,是因为他们占有土地,并通过出租掠夺
别人的劳动果实,这一点是土地私有制条件下
不同性质的地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我们集中考察私有制经济条件下劳动力
的产权问题。一般来说,产权关系中所包含的
各项权利是统一的,但在许多情况下,产权关
系中所包含各项权利又是可以分离的。生产资
料的所有者,可以直接行使对生产资料占有
权、支配权、使用权以及根据这些权利获取收
益,也可以通过某种制度形式,由其委托的代
理人、借用人、承租人间接行使上述权利。但无
论在何种经济制度下,产权关系中的上述权利
无论发生怎样的分离,所有权与收益权都是不
可分离的。工人转让和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产权
以获得产权收益(表现为工资)。“他必须始终
让买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内暂时支配他的劳动
力,使用他的劳动力,就是说,他在让渡自己的
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资本家
购买劳动力商品得到的是劳动力的使用权,不
是所有权。
在我们的论题中,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所 以要把握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目的就在于通
过要素所有权获取收益权,实现其在经济上的
利益。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和利润
是工人和企业所拥有生产要素的收益权的物
质表现形式。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物
的产权,没有人的产权。在资本家看来,他不仅
购买了使用权,而且连所有权也购买了,在生
产中劳动力的所有权实际上被剥夺了。资本主
义制度作为一种契约制度,劳动力的转让本来
是借贷给资本家,还的时候本该还本付息,但 资本家由于剥夺了劳动力的所有权,所以只还
本(工资)不付息(利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别的资源都可以成为资本,在运动中增值,唯
独劳动力只能是商品,不能成为资本。无产阶
级革命就是要改变资本主义不合理的产权制
度,使劳动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处于平等地
位,使无产者成为有产者而最终获得解放。因
此,社会主义制度应当是劳动力至上、共同分
享利润的制度,这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符合
人民大众创造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制 度的选择
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和联合劳动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的最后、最高
阶段,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这个判
断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还不能成立。商品经济
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存在社会分工,并且分工
越来越细。商品生产存在的另一个条件是财产
资源归不同所有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财产
资源主要归私人所有和私人占有;另一种是财
产资源由不同范围的社会主体部分占有,也可
以归个人所有。后者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
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了
产权结构,从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
结合的分配方式体现了马克思的产权思想。我
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
段的产权结构也是以公有产权为主体、多种产
权形式并存。既然我国现阶段的产权结构以公
有产权为主体、多种产权形式并存,那么,各种
产权主体就必然要依法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
并依据这些权利参与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从
中取得收益。于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两种
分配方式并存成为现实。这一点,无论是在宏 观收入分配中,还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微观
经济单位中,都是一样的。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岗.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M】.北京:经济
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作云.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产权依据
[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2.4.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l2月号下(总第431期)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