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对治疗盆腔炎的观察与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91.52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保留灌肠辨证治疗盆腔炎体会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及临床护理。
方法:慢性盆腔炎患者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配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健康教育。
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治疗效果明显。
结论: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规范护理能有效治疗慢性盆腔炎,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中药保留灌肠;慢性盆腔炎;护理体会慢性盆腔炎系妇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延误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
主要症状为下腹及腰部酸痛,常伴有月经不调和带下增多。
该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还会继发痛经、不孕、异位妊娠等。
近年来,由于人工流产等各种宫腔操作增多以及不洁性生活的影响,患病率更是有上升的趋势。
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灌肠对来我院就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了治疗,并进行了专业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诊断依据凡妇女常感下腹坠胀、隐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月经前后、性交后加重。
伴带下色、质、量的改变或妇检宫颈举痛,宫体及附件区压痛,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压痛明显,可诊断为盆腔炎。
12方剂组成我科常见的盆腔炎有以下四种症型,具体用药如下。
121寒湿凝滞型黄柏20g,赤芍20g,败酱草20g,大血藤20g,苦参20g,丹参20g,百花蛇舌草20g,炒苍术20g。
122湿热蕴结型大血藤20g,败酱草20g,丹参20g,赤芍20g,香附10g,延胡索10g,当归10g,柴胡10g,鸡血藤10g,皂角刺10g。
123湿毒蕴结型银花15g,鳖甲15g,连翘10g,蒲公英10g,红藤10g,升麻10g,椿根皮10g,紫花地丁10g,大青叶10g,桔梗10g。
124气滞血瘀型当归10g,川芎10 g,赤芍10g,延胡索10g,桃仁10g,枳壳10g,五灵脂10g,丹皮10g,香附10g,甘草10g。
13灌肠液的配制方法将以上对应中药第一次煎煮加水300ml文火煎45min,得药液150ml,第二次加水200ml,文火煎30min,得药液100ml,合并2次药液浓缩至150-180ml,过滤得中药灌肠液,药液温度在38~41℃之间备用。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实施效果盆腔炎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通常表现为下腹疼痛、白带异常、月经不调等症状。
盆腔炎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性生活不洁、月经期间卫生不当、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
盆腔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生殖器官感染、不孕不育以及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盆腔炎的治疗至关重要。
一、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的基本原理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盆腔炎的经典疗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和药性作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消炎利湿,达到清热解毒、祛瘀通络、舒筋活血的疗效。
通过灌肠可以直接将中药汤剂输送到患者的盆腔部位,发挥直接作用,缓解盆腔炎症状。
贴敷可以加速中药成分的吸收,提高治疗效果。
1. 中药汤剂灌肠中药汤剂灌肠是采用中药汤剂制成灌肠液,通过肛门插管将中药液导入患者的肠道,再通过肠道吸收作用,让患者的盆腔直接得到中药的治疗效果。
2. 贴敷在灌肠后,患者在下腹部和腰部贴敷中药膏药,使中药成分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渗透到患者的盆腔部位,起到调理和治疗的作用。
通过实际的临床病例观察发现,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有着良好的实施效果。
以下是两例具体病例:病例一:患者女性,34岁,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白带异常。
患者历经多次抗生素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
经过3个疗程的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下腹疼痛明显减轻,白带恢复正常。
复查发现盆腔炎炎症指标明显下降。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女性盆腔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可以为盆腔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中药浓度、温度和灌肠液量等因素,同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在治疗期间,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中药保留灌肠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一、中药保留灌肠的原理
中药保留灌肠是以灌肠为手段,调节肠道微生态和内分泌,从而改善患者盆腔环境,消除寄生虫和病原菌,缓解疼痛、瘙痒等症状,达到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目的。
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清除肠内宿便:通过灌肠的方式让中药液能够深入到肠道中,清洁肠道内的宿便和病菌,有效降低盆腔内的炎症反应。
2、调节肠道微生态:保留灌肠不仅清除了肠道内的宿便,还能将中药液滞留在肠道内延长其作用时间,使肠道内的益生菌增加,有利于肠内微生态的平衡和恢复。
3、促进血液循环:中药保留灌肠还能促进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强肠道的吸收功能,使中药成分更好地被吸收,起到加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中药保留灌肠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具体方法为:先用温水将肠道清洗干净,然后将中药煎汤灌入肠道中,保持一段时间后排泄。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苦参、荆芥、连翘、青黛等。
中药保留灌肠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白带多、盆腔积液、痔疮等病症的治疗,具有以下优势:
1、中药保留灌肠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时切入的是根本原因,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疾病反复发作的情况。
2、中药保留灌肠无副作用,安全性高,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过敏、依赖等问题。
中药保留灌肠虽然疗效显著,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1、每次操作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保证操作技巧和安全性。
2、中药保留灌肠需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防止感染、受伤等问题的出现。
3、术后应多饮水,以帮助清除肠道内的残留物质。
4、在服用药物或者出现腹泻等症状时应避免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4、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促进病菌滋生的不良饮食习惯。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摘要】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中药直肠滴入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从操作流程、护士的角色和责任、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护理效果评估以及护理后的宣教工作等方面探讨了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过程。
通过对护理意义、挑战和改进建议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护理意义,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护士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护理技术和对患者的关爱,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药直肠滴入、慢性盆腔炎、护理、效果评估、宣教工作、护理意义、挑战、改进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盆腔疾病,主要表现为盆腔疼痛、不规则的月经、性交疼痛等症状。
中药直肠滴入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溶液直接滴入直肠,可以有效改善盆腔炎患者的症状。
目前,中药直肠滴入在临床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承担起相关的责任。
护士还需要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及时解决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在护理结束后,护士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效果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宣教工作,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和护理方法。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重要的护理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
为此,有必要对护理工作进行改进建议,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通过对护理工作的实践与总结,进一步探讨中药直肠滴入在治疗慢性盆腔炎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深入研究护理中的操作流程、护士的角色和责任、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护理中的效果评估以及护理后的宣教工作,为临床护理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意义,挑战和改进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2.9无症状性溃疡亦称沉默性溃疡,约占PU的5%,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多见于老年人,此型溃疡无任何症状。
常在体榆时被发现,或在出血、穿孔时被诊断。
2.10继发于内分泌瘤的溃疡主要是胃泌素瘤(Z ol l i nge r-E l l i son综合征),患者大量分泌胃酸,主要表现为顽固性溃疡,D U多见,可有复合性和多发性溃疡发生,症状顽固,病程长,常伴有腹泻,易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药物疗效较378差,其他内分泌瘤较少见。
2.11D i eul af oy溃疡指胃黏膜下动脉先天或后天畸形,局部黏膜隆起、突入胃腔,易受侵犯而产生溃疡,引起动脉出血,其溃疡面较小,临床表现为无先兆的大出血。
总之,PU单凭临床表现难以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相鉴别,故不能成为诊断依据,但对临床的诊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范海英【摘要】将7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
采用5%G S250m l加入头孢呋新O.759及O.5%甲硝唑100m l每天两次静脉滴注。
治疗组阿配合中药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剂保留灌肠,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有效率为59.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关键词】盆腔炎/慢性中药/保留灌肠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378-03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对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近年来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结合西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1.1诊断与疗效标准1.1.1诊断标准:参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二版所制定标准,修改如下:(1)常有分娩、流产、宫腔手术操作或经期卫生和性卫生不良习惯史。
(2)下腹或腰骶疼痛不适,伴有带下量、色、质、气味异常。
(3)妇科检查有阳性体征:宫体活动受限,有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或有包块形成,有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