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拥有庞大网民群体的国家,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中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快速化的特点。
网络舆论场日益活跃,各类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成为公众发声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议题日益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讨论,也有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和诉求。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谣言等在网络空间中泛滥网络舆论的情绪化、极端化倾向明显,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网络舆论的监管难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也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1. 背景介绍: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不仅反映了民众对于各类事件、政策、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更是影响政府决策、社会舆论乃至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
网络舆情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网络舆情是民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情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窗口。
网络舆情对政策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了解民众需求,优化政策制定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反馈也能够推动政策的执行和改进。
第1篇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对社会热点事件、政策法规、企业产品等方面的看法、意见和情绪。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企业声誉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应对策略等方面,提出一套网信舆情解决方案。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1. 传播速度快: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短时间内即可迅速扩散,形成舆论热点。
2. 覆盖范围广:网络舆情覆盖范围广,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具有全球性。 3. 影响力大:网络舆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对政府、企业、个人产生深远影响。
4. 互动性强:网络舆情参与者众多,互动性强,意见表达多样。 5. 情绪化严重:网络舆情往往情绪化严重,容易引发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现象。 三、网络舆情成因 1. 互联网普及: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为网络舆情提供了传播平台。
2. 社会转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利益冲突较多,容易引发网络舆情。
3. 公众参与度高:公众对网络舆情关注度高,积极参与讨论,推动舆情发展。 4. 媒体报道失实:部分媒体报道失实,误导公众,引发网络舆情。 5. 企业公关失误:企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公关处理不当,引发公众质疑,导致网络舆情。
四、网信舆情解决方案 1. 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 (1)建立舆情监测体系: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动态,包括微博、论坛、新闻网站等。
(2)组建专业团队: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舆情监测与分析团队,提高监测准确性。
(3)开展舆情分析: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分类、分析,找出舆情热点、成因、发展趋势等。
2. 做好舆情引导与回应 (1)及时回应:对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政府、企业应迅速回应,避免舆情进一步扩大。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渠道快速传播,引起公众关注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或言论。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网络舆情愈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然而,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对却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首先,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比真实信息更容易传播。
一些不负责任的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舆情散播谣言、制造恶意炒作,对公众的认知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舆情传播的监督与管理,构建起科学客观的信息判别体系。
例如,建立可靠的信息源、加强网络媒体的实名认证、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事实核查等措施,可以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其次,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是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舆情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开来。
一旦虚假信息或负面事件传播开来,对企业、个人乃至国家的声誉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舆情传播的速度上进行把控和干预。
可以通过设置舆情预警系统、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及时发布与澄清相关信息等手段,有效减缓和阻止负面舆情的传播速度。
另外,网络舆情应对中还存在舆论引导问题。
一些有组织、有目的的势力会利用网络舆情煽动公众情绪,通过大规模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手段对个人及机构进行恶意攻击,扰乱社会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强广大网民的法律意识和信息辨别能力,理性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并积极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
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诽谤、恶意攻击等行为的监管与打击,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和谐。
此外,在网络舆情应对中还存在政策法规不完善问题。
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导致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这给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阻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更加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网络舆情应对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面对网络舆情应对措施一、压力面前不卑不亢当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民众更加倾向于通过低成本的网络渠道来呼吁和呐喊,网络汇聚的各种声音汹涌来袭,网络舆情频发、高发、多发、突发成为常态。
处置网络舆情,首先要适应挑战,破除传统的不理、不用、不管的思维定势,要在舆论压力面前不卑不亢,做到不慌、不怕、不躲、不拖、不堵、不抗、不纵。
1.不要慌。
舆情突发后就会被置于一个举世瞩目的境地,曝光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六神无主,自乱阵脚,慌张应对,说话口无遮拦、主观武断、乱下结论,容易乱中出错,反而把自身置于舆论漩涡之中,使应对陷于被动。
镇静而坦然地接受现实,有助于理性客观化解舆情。
2.不要怕。
面对众声喧哗、缺乏理性的一边倒式的舆论监督会带来强大的杀伤力,畏惧害怕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抛弃胆怯心理,勇敢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3.不要躲。
舆情突发后,各路媒体蜂拥而动,记者八面云集,面对种种质疑,四处躲藏,推三阻四,避而不见,只会加重舆情,令谣言横飞,丧失处置舆情、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4.不要拖。
采用应对传统危机的经验来处置网络舆情,指望“拖一拖就会过去”只会将问题越拖越大,进而丧失自己的立场,葬送自己的公信力和网络形象。
5.不要堵。
舆情事件引起舆论滔天,引来围观网友无数,对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不宣传报道,不释疑解惑,实施信息封锁,以灭火心态处置,只会加剧网友对背后真相的猜测,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由此舆论往往会偏离应有轨道,甚至引发恶果,造成社会危机。
6.不要抗。
引起网络关注的事件一般起因为有悖于常理和常识。
网络情绪面前,视舆论呼声于不顾,固执己见,不接受批评,逆网络舆论压力而行,采取与网络民众对抗的方式,违民心民愿,极不可取,非智者所为,只会让事实真相显得越发错综复杂。
7.不要纵。
面对舆论带来的压力,以妥协退让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断腕切割”,或划清界线,或推卸责任,刻意纵容媒体和舆论,不仅损害自己形象和切身利益,相反吃亏还不一定讨好,甚至会成为众矢之的,激起网络民众更多的愤怒和拍砖。
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与策略应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管理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有些舆情事件可能因为网络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而迅速发酵,给企业、政府和个人带来极大的困扰。
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原则与策略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原则1. 及时回应,澄清谣言在网络上,谣言传播迅速,一旦被传播,就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困扰。
对于网络上的不实言论,企业、政府或个人应该及时进行澄清,防止谣言进一步蔓延。
只有及时回应,澄清真相,才能更好地控制舆情的发展。
2. 坦诚沟通,保持透明在处理网络舆情时,坦诚沟通和保持透明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不管是企业、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坦诚地回应公众关注的问题,不隐瞒真相,尊重公众的知情权。
只有坦诚沟通,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3. 强调责任,积极回应当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企业、政府或个人都应该强调自身的责任意识,积极回应公众关注的问题,展示出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
只有积极回应,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策略应用1.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企业、政府或个人应该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制定详细的网络舆情应对方案,明确责任人员,做好舆情事件的预警和监测工作,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2. 积极引导舆论,塑造舆情氛围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企业、政府或个人可以通过积极引导舆论,塑造良好的舆情氛围。
通过发布正面信息,积极回应负面舆情,引导公众的情绪和关注点,达到调动公众情绪,稳定舆情的效果。
3. 利用新媒体和技术手段在网络舆情应对中,利用新媒体和技术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策略。
企业、政府或个人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注的问题,以及利用舆情监测工具等技术手段,提前预警并快速反应。
4. 发挥舆情危机公关的作用在网络舆情应对中,舆情危机公关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企业、政府或个人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危机公关团队,制定应对策略,迅速做出反应,消除危机隐患,挽回公众信任。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实施方案篇一为进一步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切实X好我局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按照“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确保稳定”的原则,及时掌握网络媒体对我局工作动态、政风行风、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报道及评论,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为本局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树立XX县司法局良好的对外形象。
二、主要任务(一)舆情监测1、监测内容。
主要包括我局发展中容易被关注的内容:行风建设、本局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等。
2、监测方式。
本局新闻报道队伍定时对相关媒体、网站、论坛、微博进行浏览和搜索,收集有关报道和论坛中出现的一些敏感话题,X好监测记录,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对舆情产生相对密集的网站、论坛要进行高频度的浏览和搜索。
(二)舆情处置按照“分类处置、全程掌控、注重实效,依法处舆”的原则积极应对:1、快速反应,迅速研判处置。
一是舆情监测员或我局干部职工在发现涉及我局的不实报道、帖子后,立即报领导小组进行分析研判并组织应对:①问题类舆情:要X到“及时致歉叫停、后续整改到位”;②突发事件类舆情:要及时赶赴现场,及时调查了解,两小时内必须通过媒体发布事实,抢占新闻源头高地;③敏感类舆情:要X到“重讲态度,慎讲原因,防止炒作”;④意见建议类舆情:要X到“及时致谢肯定,及时梳理归纳,后报落实效果”;⑤造谣诽谤类舆情:要X到“及时辟谣、澄清事实、依法问责”,严重损害单位和个人名誉的,报公安机关依法惩处。
二是重大舆情处置后,要密切关注事件进展情况,防范不实舆情出现反复。
2、积极沟通,强化正面引导。
一是要以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等不同形式及时回复,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真相,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要注重语言艺术,注重讲事实、摆道理,以礼待人,以理服人。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畅通信息公开渠道,依托我局微信群,XX县人民政府政务网等平台,积极进行正面宣传,主动发布工作动态、工作亮点和各类先进典型等方面信息,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我局工作。
网络舆情与新媒体的关系与互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舆论信息,它可以对个人、组织、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而新媒体则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传媒形式,包括微博、微信、博客等。
网络舆情与新媒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与互动。
首先,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传播离不开新媒体的支持。
新媒体的出现为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平台和渠道。
通过新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获取信息,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同时,新媒体的互动性也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更加广泛和迅速。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网络舆情中,进一步扩大了舆论的影响力。
其次,网络舆情对新媒体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网络舆情的出现使得新媒体更加重视舆情监测和管理。
新媒体平台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从而更好地优化产品和服务。
同时,新媒体也通过舆情的传播和引导,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往往成为新媒体平台的关注焦点,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和流量。
网络舆情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还体现在舆情引导和舆情应对方面。
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舆情引导,引导用户关注和参与特定的舆情话题。
通过发布相关的信息和观点,新媒体可以对舆情进行引导和影响,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
同时,新媒体也需要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通过发布正面信息、回应用户关切等方式,新媒体可以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维护自身的声誉和形象。
然而,网络舆情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往往超过了新媒体的控制能力。
一旦网络舆情爆发,新媒体很难及时掌控和引导舆论的走向,这可能对新媒体的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网络舆情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也给新媒体带来了挑战。
虚假信息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网络上传播,新媒体需要加强对信息的核实和筛选,以避免误导用户。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与新媒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与互动。
关于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建议01善于学习学习深入,认识才会透彻,才能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应对舆情时才能做到以理服人。
要加强理论武装,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要熟悉新媒体,科学把握网络传播规律,不断提升舆情跟踪研判能力。
02主动作为对于网络舆情,不能怕,更不能躲。
如果存在怕和躲的心态,就容易始终处于被动应付、消极应对的局面。
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接触新媒体,主动联系,主动沟通,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03尊重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试图糊弄群众的举措都是徒劳,最终适得其反。
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诉求,真诚回应群众关切,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心理认知和情绪感受,依据社会常识应对舆情。
04快速及时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如果没有及时应对,造成的影响将会以指数级速度扩散。
在发现舆情后,不能等待拖延,否则就容易错失有效应对的关键时机;也不能按照平时的工作节奏,按部就班层层签批走程序,必须第一时间研判分析,尽快拿出方案,及时应对,尽早控制住舆情扩散,力争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05稳定预期舆情发生后,公众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如果在应对时反复变化,公众得不到稳定的预期,舆情就容易升级。
要做好统筹协调,明确固定的信息发布人、发布时间和发布渠道,统一数据和来源,对同一问题的解释说明应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
如果有变化,应公开坦诚说明原因。
对于需要时间进行调查研究、不能尽快给出结论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正在调查,公众不知道等待的时间长短,感受到不确定性,自然很难满意。
应明确相关工作的时间节点,有序发布阶段性信息,稳定公众预期。
06公开透明公开透明是谣言的天敌。
遮遮掩掩、暗箱操作容易引起公众误解,即便结果或结论是正确无误的,公众也会质疑相关程序是否得当。
公开透明的态度,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要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做到及时公开、定期公开,能公开的尽量全部公开,公众看到的真相越多,对事件的怀疑和猜测就会减少。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分析【摘要】互联网以其即时、互动、信息量大等特点为民意表达提供了一个便捷平台。
在这个“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时代,许多社会舆论事件都是始于网络,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面对不断开展的互联网,创新现代社会治理手段、强化网络舆情管理显得愈发重要。
强化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的必要性,以及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新媒体;媒体;舆情一、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较的优势。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直接性。
通过互联网、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网络舆情还具有无限次即时快速传播的可能性。
在网络上,只要复制粘贴,信息就得到重新传播。
相比较传统媒体的假设干次传播的有限性,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
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令监管部门束手无策。
2、具有随意性和多元化。
网民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不受任何约束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另一特点是缺乏媒体“审核人”的角色在网络上,任何一个人都能不经过审核直接发布信息。
网民在网上或隐匿身份、或现身说法,纵谈国事,嘻怒笑骂,交流思想,关注民生,多元化的交流为民众提供了宣泄的空间,也为搜集真实舆情提供了素材。
3、具有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二、新媒体时代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的必要性正确面对和处理网络舆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人害怕网络,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其实大可不必。
1、网络舆情是我们通过舆情信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
虽然网络舆情不一定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出民情民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网民的真实想法,是顺畅民意诉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对于缓解和化解社会矛盾有定的积极作用。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引导与正面宣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网络舆情的舆论导向不仅影响着公众的决策和行动,还对社会稳定和治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加强舆情引导与正面宣传成为必然选择。
一、加强舆情监测和分析网络舆情的治理首先需要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和分析。
通过建立全面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包括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时掌握社会热点、民意倾向和舆论动向。
同时,对舆情进行科学的分析,深入了解舆情的产生原因和背后的社会问题,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强化舆情引导与正面宣传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过程中,舆情引导与正面宣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舆情引导,即通过对舆情的梳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引导公众的舆论方向和情绪表达。
在引导中,应突出积极向上、真实客观的主题,注重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公众形成理性、务实的言论氛围。
同时,正面宣传也是加强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推出一系列正面宣传内容,包括新闻报道、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社会正能量、典型事迹和优秀文化。
这些宣传内容可以丰富公众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品味,提升社会整体素质。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社会共治网络舆情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的共治模式。
政府在舆情治理中要加强引导和监管,推动舆情治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政府机关应严格遵守信息公开、回应时效等原则,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舆论领袖、专家学者的沟通,形成合力,推动舆情引导和正面宣传的落地。
企业作为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应加强自身形象塑造和社会责任履行。
企业在传播自身信息的同时,要注重社会效益,促进社会良性文化的传播。
此外,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积极倾听公众声音,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质疑。
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关注,积极参与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
公众要加强自媒体素养,理性对待网络信息,不盲从、不传谣、不信谣。
广告与品牌研究舆情研讨155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探究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游晓龙摘要:新媒体时代下,开放的新媒体传播平台越来越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大众提供了更多的言论空间,使大众能够广泛、自主地参与到事件话题讨论中,并自由表达,这也使舆论导向问题由此衍生。
新媒体的诞生使舆论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使舆论传播呈现出传播速度快、监控难度大等特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发展,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就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
本文从新媒体传播特点入手,对当前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引导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为大众的言论自由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同时也使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出现了明显改变。
然而,当前我国众多新媒体平台的监控难度较大,信息来源较多且缺乏依据,这也就很容易影响大众对于信息客观性及真伪性的判断与鉴别,甚至可能会出现谣言、虚假信息传播的现象,从而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故而,新媒体语境下正确、及时地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十分必要。
一、新媒体传播特点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作为互联网技术的产物,其主要是依靠数字化技术与信号为媒介进行传播的,传播速度更快,是传统媒体远远不能企及的。
传播具有共享性。
新媒体平台是以数字传播技术、网络传播技术为基础构建的,其传播具有明显的共享性。
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所具有的点赞、转发、评论功能均属于共享行为。
也正是由于新媒体传播的共享性,才使信息能够实现实时传播,使新媒体传播的速度更快[1]。
受众具有普遍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同时,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形式多样,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均为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使其传播容量更大、传播类型更丰富、受众更为普遍。
网络舆情管控方案和措施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网络舆情是指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渠道传播的大众对某一事件、话题或主体的观点、评论和情绪表达。
随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的扩大,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对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而言,如何及时发现并有效管控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网络舆情管控方案1. 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建立舆情监测系统是网络舆情管控的基础。
通过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搜集、分析和挖掘各类网络媒体中的信息。
该系统应包括舆情数据收集、分析和预警功能,并能够提供多种报告和数据可视化展示,以辅助决策者制定有效的舆情管控策略。
2. 加强信息源的监管与规范针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假新闻、谣言等不良信息,必须加强信息源的监管和规范。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信息发布的监管机制,确保信息内容真实、准确。
同时,加强对扰乱网络舆情秩序的言论的规范,对于散布恶意信息、煽动情绪等,要及时采取处罚措施,以维护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3. 增强公众对舆情的理性认识大多数网络舆情是由公众参与引起的,因此,增强公众对舆情的理性认识是管控网络舆情的重要环节。
政府和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引导公众正确看待舆情事件,不盲从、不传播谣言。
同时,对于一些重大事件,可以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及时公布真实信息,消除公众的猜疑和惑虑。
4. 加强各方合作与共治网络舆情不仅仅是政府的单方面责任,各方合作与共治也是必要的。
政府、企事业单位、专业舆论组织、民间社会组织等,要形成合力,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网络舆情。
政府可以与用于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信息传播的管理,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三、网络舆情管控措施1. 建立运行机制针对网络舆情管控,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运行机制。
首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部门或机构,负责舆情的收集、分析和应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 作者:胡婷婷 来源:《现代情报》2015年第10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下的谣言呈现的新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网络热门的谣言事件,说明应对谣言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舆情主客体两方面对谣言传播提出有效的应对和舆情引导。
〔关键词〕新媒体;谣言;传播;舆情;措施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0.005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0-0023-04 Internet Rumors Response and Pulic Opinion to Guide the Media EnvironmentHu Tingting (1.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Jil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chun 130117,China;
2.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Jilin Uniwersity,Changchun 130113,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rumors of new media were analyzed,combined with the network popular rumor incident,the paper described the need to respond to rumors,based on the two aspects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the paper to put forward effective response 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Key words〕new media;rumor;spread;public sentiment;measures 卡普费雷说:“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关于谣言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就有人为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利用谣言来进行攻心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新媒体环境下,谣言更是坐上顺风车,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它所造成的社会恐慌心理,可能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要在研究网络谣言及其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找出应对良策及行之有效的舆情引导。
1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定义及传播特点 谣言是被捏造出来的缺乏事实基础的在人际中传播的言论。它区别于流言,但谣言常常伴随于流言,他们都具有非官方性的特点,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习惯于捕风捉影。谣言与流言虽然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但是对于谣言而言,绝大部分都是人为的,是出于某种恶意凭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空捏造的消息,不同于流言的自然发生,而是故意所为。新媒体下的谣言是指在网络上生成或发布并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或捏造的虚假消息[1],著名学者奥尔波特曾提出一个公式:“谣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2]。也就是说,事件越是重要、我们关于这个事件的细节性原貌知道的越少,谣言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就会越快、越广泛。在新媒体下,谣言本身实质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在传播中借助的工具改变了,主要借助于虚拟的网络,以微博、微信等移动设备终端为工具。谣言借助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征,在传播中逐渐失真,甚至一开始传播的就是虚假的信息,这不仅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且造成了广泛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传播也不同于传统媒体,具有了“新”的特点: 11传播主体的匿名性 所谓传播主体的匿名性是指传播者的身份借助于网络可以得到隐藏,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是面对面,交往对象的身份也变得隐匿起来,当我们借助于网络与别人进行信息接受与传递时,我们对信息的原始发布者一无所知,就恍如隔了一块厚厚的幕布,对对方身份以及对方所发布的信息内容的真实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很难对其身份进行追踪,也很难辨别其“网络身份”的真假。网络使传播主体的真实身份得以匿名,便于隐藏。
12传播内容的随意性 新媒体传播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受到诸多的约束,传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发布信息。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发布者的门槛不断降低,在任何可以连接到网络的地方,任何只要可以接触到网络的人都可以向外随时随地的发布信息。信息的发布主体也日益多元化,信息的发布内容也更加的具有随意性,信息发布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体,发布信息的具体内容也缺乏传统媒体的“把关”环节。由于某些社交软件,发布的信息受到字数的限制,如微博就受到140字的限制,使得信息背景内容和复杂的事情经过等描述的过于简单,很多有价值的内容缺失,这给某些恶意的人以可趁之机。
13传播速度的即时性 传播速度的即时性是指谣言一旦产生就能借助于新媒体马上向外传播,从谣言产生到向外传播之间的时间间隙非常的微小。随着网络的发展,谣言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当某种谣言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时,人们常常是自发而又盲目的带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这就使谣言得以快速传播。在以前,谣言的传播速度是以一天“转载”多少次来计量,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速度是以分、秒来计量转载次数,可以说,网络语言的传播实现了即时间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Oct,2015Vol35No10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Oct,2015Vol35No1014传播范围的广泛性
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是指谣言能够大范围的传播,不局限于某个区域或国家。社会谣言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当社会谣言发生时,因其造成的危害具有普遍性,常常会大面积的传播。以2011年的国民“抢盐”事件为例,当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强烈地震,位于震中附近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释放出大量的核辐射,大地震造成的灾难阴影尚未过去,人们对核污染和核泄漏的恐慌又袭上心头,这种恐慌由日本快速的传到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继而有人利用此次事件在网络上传播谣言,传播者中不乏一些所谓的“专家”和大V,称碘盐对预防核辐射和核污染有很大的效果。此谣言一出,顿时如水流一泻千里,上演了一场饱受外国人诟病和嘲笑的“抢盐”风潮。
2从网络热门的谣言事件中看谣言传播的负面影响 谣言传播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因素,某些事件甚至可以造成全社会的恐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等负面影响,下面就一些热门的网络谣言事件来对其带来的舆情负面影响进行梳理。
21导致群体事件 群体事件有两大特点,其一就是具有规模性,这种规模性更多的是指参与人数的数量,群体事件都是成规模的群众聚集;另一大特点则是冲突性,这种冲突不仅表现在语言行为上,有时也表现在肢体行为上。群体事件的产生,大多都跟谣言密切相关。在2014年5月10日,余杭中泰地区就发生了规模性的群体事件,中泰乡及附近地区的人们反对中泰垃圾焚烧厂项目选址,群众被少数人利用,堵截高速妨碍交通、焚烧车辆造成无辜人的财务损失。当时就有活灵活现的谣言称,警察如歹徒,乱砍人,乱打人,群众嚎哭声震天。这些谣言常常说成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是自己亲眼所见,让人不得不相信。后来水落石出,整个事件没有人员伤亡。遗憾的是,当真相送到群众面前时,谣言已经在网络上飞了20多个小时,群体事件已经发生。
22导致社会恐慌 在新媒体环境下,因为信息发布缺失了传统媒体的“把关”环节,使得任何可以接触到网络的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导致谣言从源头上难以遏制。郭庆光根据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认为:“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3]。信息要流入正规的传播渠道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符合群体价值;二是符合群体规范。但是技术的进步带动了自媒体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话语权,而人们对信息的把关能力并没有像传播力那样得到提高,这就为网络谣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前段时间微信上热传的“抢小孩”事件,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近期,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出现了类似这样的桥段——在某某公园或者某某小区里,一个3、4岁的小孩在家长的监护之下,被陌生人强行抱走,并驾车离去,家长急切寻找孩子,痛不欲生。描述的有板有眼,有准确的位置,有详细的“抢小孩”者的外观描述,甚至有具体的车牌号,后面还附有小孩家长的联系方式。微信为谣言插上翅膀,快速传播,虽然有的群众质疑是不是有人故意造谣,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还是会让人们恐慌。
23弱化网络可信度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媒体竞争中,有人为了“吸睛”,故意制造虚假消息,一味的迎合受众的口味,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常常为了追求点击率、关注度而罔顾最起码的媒介良知;也有人为了赚取利润,而被一些机构所利用,传播网络谣言。2015年春节过后,中国股市也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4月17日沉寂了许久的石油板块也迎来了热闹的一天,当天各大门户网站大登石油行业合并消息,股民们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对此消息作了最快速度的转发,随后,两桶油先后涨停。收盘后,又出来中石油否认合并的消息,可见媒体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机构造谣言赚钱的工具。公众媒体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的传播者,久而久之,网络的可信度就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受到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下,海量信息流入网络,鱼目混珠,是非曲直难以分辨,鲁迅先生曾经告诉过我们“占有”、“挑选”,可是在大数据覆盖的今天,想要甄别好坏,还真不是你我这样的等闲之辈所能做到的,最近就有“退微博保智商”流传,可见网络的可信度已经被严重的弱化。
3正确应对与有效的舆情引导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已经具备了更多、更新的特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愈加明显,世界各地因为网络谣言而引发的动乱事件层出不穷,也可以说几乎一切的社会不安现象的出现,都有网络谣言的鼓动和伴随。网络谣言对现实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和有效舆情引导尤为重要。结合中国古代对谣言的防控和国外治理谣言的有效经验,笔者总结出我国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待网络谣言需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所谓“软”,是对舆情的主体,即民众而言,应正确引导,“从理性、知识性和情感等方面对参与网络舆情的网民的认识和情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不正确或非理性的舆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4];所谓“硬”,是指对舆情的客体,即国家组织机构和管理者,通过国家意志、技术手段等方法阻止网络谣言的传播。具体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