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户齐民与两汉王朝的人口控制(1)
- 格式:docx
- 大小:7.34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的税收结构古代的税收制度,简单来说,是向老百姓征收三种税。
其一是“徭役”,就是征用体力,去建个宫殿、挖条运河、修个城池。
其二是"赋”,拿“贝”去“武”,就是花钱、花装备支持军队;其三是“税”,这字跟“禾”有关,国家要在农作物上收钱(农业税)。
其总体发展趋势是从“人头税”转向“财产税”;从“实物税”转向“货币税”。
一、夏商周时期贡赋制: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
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
二、春秋时期 1.相地而衰征:是管仲提出的按照土地不同情况分等征收农业税的财政思想。
2.初税亩:是鲁国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
三、两汉时期编户齐民: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租调制: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
2.屯田制: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
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
五、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六、唐朝时期 1.租庸调制: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的制定和实施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被破坏,租庸调法则会随之失败。
2.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
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七、宋朝时期方田均税法: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按照地势、土质等条件分成五等编制地籍及各项簿册,并确定各等地的每亩税额。
八、明朝时期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单元时空构建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2.了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1.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迁,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赋役征发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首要目的2.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基层管理的特点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其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旨在贯彻“重农抑商”的政策汉朝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政府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定期进行人口调查②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朝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一般同主人结成了封建的契约关系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①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将手工业者编入的一种特殊户籍,社会地位低下②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②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③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1.基层组织秦汉县下设乡和里。
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
里设里正。
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课题16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唐(1)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1)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
(2)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概念阐释“诸色户计”“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
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
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
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
知识拓展古代分职业编户的原因春秋前期,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户籍改革措施,将居民按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民,不迁不移、恒业不变。
这项严格限制民众自主迁移的政策,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户籍管理从严调控迁移的重要理论根据。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秦汉(1)县下设乡和里(2)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
中国两汉时期的经济(公元189年)中国两汉时期的经济(公元189年)在共同推翻秦朝之后,刘邦⼜在中原逐⿅中打败项⽻,于公元前202年统⼀全国,建⽴了汉王朝。
汉朝包括了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和东汉(公元25年-220年)两个阶段,长达4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个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统治时期,具有极其重要的开创意义。
汉王朝在亚欧⼤陆的东部建⽴起⼀个幅员千⾥的帝国,声威之显赫不亚于⼤陆西部的罗马帝国,构成了古代⽂明中光辉灿烂的⼀幕。
1.农业和农民经济(1)两汉农业⽣产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的农业⽣产⼒有了飞跃发展,⽜耕和铁农具的⼴泛使⽤,标志着农业的重⼤进步。
两汉时期,⽜耕和铁农具在全国得到推⼴,使⽤更为普遍,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京城长安和三辅地区,教⽼百姓使⽤2⽜3⼈的耦犁法耕⽥。
东汉章帝时,王景做庐江(今安徽中部)太守,"教民犁耕。
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东汉⼈崔寔记载辽东地区犁耕的使⽤,"今辽东耕犁,既⽤⼆⽜,两⼈牵之,⼀⼈将耕,⼀个下种,⼆⼈挽耧,凡⽤⼆⽜六⼈",远在岭南的九真地区(今越南中部),东汉初年也开始使⽤⽜耕。
汉代⽜耕的普及,还可从考古材料中得到验证,内蒙、⼭东、江苏、河南、陕西等地出⼟的汉墓壁画、画像⽯,都多次发现有⽜耕的图画,⾜以反映⽜耕在汉代普及之⼴。
铁器在汉代农业⽣产中也得到重视。
汉武帝为了推动农业的改良,在中央的⼤司农设置了铸铁之官,同时在全国44个郡县设置了铁官,"作铸铁器,给⽤甚众".两汉的⽔利⼯程建设甚丰。
据《史记.河渠书》的记载,"朔⽅、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以溉⽥,⽽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太⼭下引汶⽔,皆穿渠为溉⽥,各万余顷。
佗⼩渠披⼭通道者,不可胜⾔",汉代修渠灌溉相当普遍。
关中地区的⽔利灌溉最为发达,汉武帝时,关中开凿了许多规模较⼤的灌溉渠道。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等于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秦统一全国后,进一步肯定和发展了已往的赋税制度。
公元前216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
秦田律规定“顷入刍三石,二石”,即每顷土地应向国家缴纳饲草三石,禾秆二石。
汉承秦制:“既收田租,又出口赋”。
汉律要求农民按田亩如实向国家报告应缴租额,报告不实或家长不亲自报告,要罚铜二斤,还要把未报的农作物及贾钱没入县官。
两汉实行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计亩而税、计户而征: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
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隋唐时期:(一)、租庸调制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作时间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B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太宗说:“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则其富有矣。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方案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第17课,主要涉及:中国历代户籍制度、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等内容。
三个子目联系紧密: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
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本课教材内容具有知识点多,时间跨度大,相应的难点重点多,在教学时要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侧重时空观念和对比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在国家治理制度上的先进性,让学生体会制度自信感。
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户籍简牍、手实、户籍文书、户帖、黄册等实物史料,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提高史料实证能力;2.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认识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3. 梳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发展历程,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4. 通过图表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5. 密切联系实际,聚焦精准扶贫,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主要任务;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当今政府是如何掌握人口情况的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老师设问:古代中国政府是如何掌握人口情况的呢?过渡:是户籍制度,中国的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展现了我国户籍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户籍制度的发达。
编户齐民与两汉王朝的人口控制(1)
两汉 时代 ,政府立足的基础是广大的 农村 人口,农村人口不仅是徭役所出,也是税之所
出,赋之所出,至于土地和财产,意义远不如人口本身。以平帝朝为例,政府向农民征收
的租税之入约为33029267.4石,按时价可折合为33亿钱;、稿之入分别约为
33029297.4石、22019511.6石,按时价可折合为1.76亿钱;口
赋、算赋与更赋合计约为65亿钱;赀算约为40亿钱,以上各项相加约为139.76
亿,这应当是汉王朝向农民征收的全部直接税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39.76亿钱
中,可以说没有田土之征,因为汉王朝的田租与、稿都是“顷亩而税”,实际是以人户为单
位的征收,除了40亿的赀算是财产税外,其余的均为实际上的人头税,税基是农村人口
[①]。正因为此,两汉王朝便把统治的焦点首先集中到了农村人口中,将农民牢牢地
束缚在其管理体系中,作为编户齐民,严格控制。 一、编户齐民与严密的户籍制度
编户齐民或简称编户、齐民,可以说是汉代农民的固定称谓,这形象地反映了农民与政府
的 法律 关系,《汉书·高帝纪》云:“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北面为
臣,心常鞅鞅’。……”师古注曰:“编户者,言列次名籍也。”《汉书·梅福传》称:“孔氏子
孙,不免编户。”师古注曰:“列为庶人也。”汉时庶人,亦即齐民、平民,《史记·平准
书》:“齐民无盖藏”注引如淳说:“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若今言平民矣。”这
就告诉我们,齐民的特点就是编户,所谓编户就是登录于户籍之中,如师古言:“列次名
籍也。” 户籍制度作为 中国 古代 社会 的一个重要特色,源于三代,但其正式成立,
则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商鞅变法中的有关规定是首要标志。与新的授田制、兵役制相联系,
商鞅赋予了户籍特殊的意义,他主张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
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②]这是一种面向全民的户籍制度,这种制度对于政府的
意义,商鞅十分明了,他说:“强国知十三数:竟(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
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稿之数。”[③]十三
数的获取,只有严格的户籍制度才能确保。治国之首在于知民数,知民数,方可有效地征
之以役,税之以赋,才可富国强兵。出身刀笔文吏的萧何,深知户籍的重要性,所以刘邦
入关后,诸将纷纷争取金帛财物,萧何独收秦的律令图书,使刘邦掌握了“天下厄塞,户
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④]。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首先做的事情之一
就是重新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汉书·高帝纪》五年夏诏:“民前或聚保山泽,不书名数,
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辩告,勿笞辱。”“以文法辩告”就
是要为脱籍亡人重新办理户籍登记,而不采取处罚措施。此后到东汉时代,政府一直实施
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汉代户籍,称谓颇多,前引《高帝纪》即称“名数”,师古注
谓“名数,谓户籍也”。此外,又称户版、名籍。《周礼·宫伯》郑众注云:“版,名籍也,
以版为之。今时(汉代)乡户籍谓之户版。”称户版者, 自然 是因书写材料的缘故。《论
语·乡党》记孔子“式负版者也”,《集解》引孔安国曰:“负版,持邦国之图籍者也。”疏云:
“负谓担揭也。版,谓邦国图籍也。古未有纸,凡所书画皆于版,故云版也。”《后汉
书·仲长统传》注云:“版,名籍也,以版为之也。”因此,脱离户籍者,便被称为“亡命”。
所谓“亡命”,《后汉书·吴汉传》注云:“命,名也,谓脱名籍而逃亡。”而没有户籍的人,
自然又被称为“无名数”。有时,名籍又径称为籍,《释名·释书契》即言:“籍者,籍也,
籍疏人名户口故也。”《急就篇》中也有“籍受证验问年”之句。 汉代所有的农民均须
著籍,这一点殆无疑义,户籍之格式 目前 尚未有典型的版籍出土,只能触类旁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