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针刀微创与灸类、手法类技术相关性感染与控制指南为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事件的发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现将《指南》及其起草说明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相关医务人员遵照执行《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及其起草说明电子版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下载。
各地在工作过程中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及时联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针刀技术、带刃针技术、铍针技术、水针刀技术、刃针技术、钩针技术、长圆针技术、拨针技术、银质针技术及穴位埋线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微创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2.3.1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微创治疗。
2.3.2 微创手术参观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人数不应超过5人。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建议其微创治疗前沐浴。
微创施治部位存在皮肤感染及出血倾向等,不应进行微创治疗。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微创治疗室环境要求3.1 微创治疗应参照门诊手术管理,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在门诊手术室进行并符合门诊手术室的管理要求。
3.2 没有门诊手术室的医疗机构应设置独立的微创治疗室,不应与换药室等其他治疗室共用,面积应与诊疗活动相适宜,应划分无菌准备区、治疗区,区域之间要有实际隔断,非医务人员不得进入或穿行无菌准备区。
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1. 引言中医手法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运用,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然而,由于中医手法疗法涉及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和黏膜,存在着与性感染相关的潜在风险。
为了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必须加强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本指南旨在为从事中医手法疗法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相关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 相关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细菌感染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类麻风杆菌等。
病毒感染一般有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真菌感染包括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
3. 预防与控制措施为了预防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中医院医护人员应采取以下预防与控制措施:3.1. 患者筛查和诊断在进行中医手法疗法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筛查和诊断,排除患者有无感染性疾病的风险。
对于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推迟或避免中医手法疗法的施行。
3.2. 双重手套的使用医护人员在进行中医手法疗法时,应戴双层手套,外层手套用于接触患者的身体部位,内层手套用于进行操作。
双重手套的使用可以减少手部对感染病原体的直接接触。
3.3. 手部卫生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需要医护人员进行长时间的手部接触,因此手部卫生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经常洗手,尤其在进入和离开疗法区域时。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可以有效杀灭手上的病原体。
3.4. 消毒措施必须对中医手法疗法使用的工具进行严格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使用消毒剂时,应按照正确的浓度和时间进行消毒。
对于无法消毒的工具,应使用一次性的材料并进行正确的处理。
3.5. 个人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在进行中医手法疗法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护目镜、口罩和帽子等。
这些防护用品可以有效降低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4. 结论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中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任务。
《中医类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管理》院感知识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1.第一部国家层面颁布的中医感染控制指南是()。
() [单选题]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709-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B.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正确答案)C.ISO/TR20520:2018中医药——针灸疗法感染控制D.清洁针技术手册:针灸针安全最佳实践和相关程序2.中医类微创手术参观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人数不应超过()人。
() [单选题] *A.2B.3C.4D.5(正确答案)3.中医针刺类、拔罐类、灌肠类操作诊疗室的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清洁为主,每天()次;中医微创类操作诊疗室的桌、椅、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清洁为主,每天()次。
() [单选题] *A.1,1B.1,≥1C.2,2D.2,≥2(正确答案)4、中医类侵入性操作所使用的无菌物品包装打开超过()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 [单选题] *A.4(正确答案)B.8C.12D.245.进行中医类侵入性操作前,皮肤消毒需用消毒液擦拭()遍。
() [单选题] *A.1B.2(正确答案)C.3D.46.《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依据不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和感染风险进行分类,共包括七个组成部分,今日重点学习的指南有()。
()*A.《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正确答案)B.《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正确答案)C.《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D.《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正确答案)E.《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F.《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正确答案)G.《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7.本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四版)》中,与中医类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的制度有()。
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中医手法疗法是传统中医的独特治疗手段,通过特定的手势、按摩和刺激等方式调整身体的气血、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日常的应用中,中医手法疗法可能会面临感染的风险,因此预防与控制指南对于中医手法疗法的安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人防护措施1.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中医师在手法治疗前后应洗手或使用手部消毒剂保持手部清洁,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在进行中医手法疗法时,应佩戴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与患者直接接触,防止病原体传播。
3.保持工作场所清洁卫生:定期对中医手法疗法的工作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消毒与无菌操作1.消毒器械设备:所有的中医手法疗法器械设备应定期进行消毒,确保使用过程中不会传播病原体。
2.无菌操作:在进行针灸、刮痧等中医手法疗法时,应确保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三、废物处理与环境控制1.废物处理:对于用过的一次性器械等,应按照医疗废物处理的规定进行分类、包装和处置,避免感染的传播。
2.环境控制:中医手法疗法的工作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减少感染的风险。
四、中医师个人健康管理1.健康检查:中医师应接受定期的健康检查,确保自身健康状况,避免可能的感染源。
2.接种疫苗:中医师应接种适当的疫苗,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五、教育与培训1.感染控制知识培训:针对中医师,应进行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增加其对感染防控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患者教育:对接受中医手法疗法的患者,应进行相关的感染预防和个人卫生教育,提高其健康意识,减少感染的风险。
总结起来,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是为了减少手法应用过程中的感染风险而制定的。
通过个人防护措施、消毒与无菌操作、废物处理与环境控制、中医师个人健康管理以及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确保中医手法疗法的安全应用。
灸类和推拿类技术监督检查内容一、检查依据本节内容相关法律依据:《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二、检查内容检查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主要是从管理要求、诊疗环境要求、消毒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
(一)管理的监督检查1.医疗机构是否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是否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是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是否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是否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是否熟练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是否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是否落实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传染病时是否参加诊疗工作。
4.医疗机构是否督查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空气通风与消毒的监督检查1.诊室是否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是否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以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2.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是否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1)空气消毒器;(2)紫外线灯照射;(3)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三)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的监督检查1.是否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是否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要求。
2.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是否每天清洁 2 次。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目录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1)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9)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5)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2)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8)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3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附件1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目录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5)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3)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1)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7)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4)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0)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6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
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
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
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
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
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
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
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
灸类和推拿类技术监督工作指南一、检查依据本节内容相关法律依据:《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二、检查内容检查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主要是从管理要求、诊疗环境要求、消毒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
(一)管理的监督检查1.医疗机构是否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是否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是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是否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是否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是否熟练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是否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是否落实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传染病时是否参加诊疗工作。
4.医疗机构是否督查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空气通风与消毒的监督检查1.诊室是否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是否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以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2.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是否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1)空气消毒器;(2)紫外线灯照射;(3)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三)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的监督检查1.是否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是否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要求。
2.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是否每天清洁2次。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 适用技术范围
本指南适用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
2.1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传染病时不应参加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建议其治疗前沐浴。
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3 空气通风与消毒
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以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
3.2.1 空气消毒器。
3.2.2 紫外线灯照射。
3.2.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4.1 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4.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清洁为主,每天2次。
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5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5.1 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
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5.2 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6 手卫生设施
6.1 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及充足的手卫生用品,包括流动水、洗手池、皂液、速干手消毒剂及干手用品等。
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6.2 应配备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6.3医务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以及手卫生用品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的要求。
6.4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7 操作要求
7.1 医务人员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7.2 采用化脓麦粒灸,应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化脓麦粒灸。
7.3 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7.4 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
每次推拿治疗前后,医生须按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
8 职业防护
8.1 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
8.2 施灸物品燃烧易产生烟雾,尤其雷火灸,有条件者应安装排烟系统。
参考文献
[1]石学敏.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Z].2013.
[3]WS/T 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5]WS/T 368-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6]WS/T 508-2016,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7]WS/T 512-201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