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桌礼仪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论中西餐礼仪的异同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餐饮礼仪则是展现国家文化与传统的重要方式。
中餐和西餐作为两种经典的餐饮文化,在餐饮礼仪方面也有许多的异同。
本文将从用餐顺序、餐具使用、用餐姿势与食用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用餐顺序上,中餐与西餐有较大的不同。
中餐以米饭与菜肴为主要食物,一般采用盘中取饭的方式,将菜肴一起放在饭上食用。
且在吃饭时可以一手拿着碗,另一只手拿着筷子。
而西方餐桌上,通常都会摆放一把用于取菜的餐叉,食客可以用餐刀切碎食物后,再用餐叉送入嘴中。
此外,西餐用餐时有明确的用餐顺序:先是餐前小吃,接着是沙拉、主菜和甜点。
而中餐通常没有明确的用餐顺序,只要在餐桌上摆好所有的菜肴即可。
其次,在餐具使用上,中餐与西餐也有一定区别。
中餐的主要餐具是碗、碟、筷子和汤匙,而西餐则是刀、叉、勺、碟子和杯子等。
西餐中的刀和叉的使用更加复杂,不同的食物需要使用不同的餐具,比如用餐刀切肉、用餐叉叉起蔬菜。
此外,西餐中还有一些专门用于取菜、剥虾和开蚌的餐具,这些在中餐中并不常见。
再次,在用餐姿势方面,中餐与西餐也有一些差异。
在中餐中,站着吃饭是不礼貌的,一般都是坐着用餐。
通常,用餐时要始终保持坐姿,背部挺直,手肘不能搁在桌子上,因为在中国,这些动作都被认为是不礼貌和粗鲁的行为。
而西餐中,用餐时要求餐者保持坐姿,但可以搁肘在桌子上,这是因为西餐的用餐过程较为冗长,需要更加舒适的姿势。
最后,在食用方式上,中餐与西餐也有一定的区别。
中餐通常是将菜肴放置在桌上,食客自行取用,可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菜,也可以和同桌的人一起吃同一道菜。
而在西餐中,通常每个人都会点自己的菜肴,食客将自己的选择告诉服务员,服务员会把菜肴单独上桌。
此外,西餐中还规定了一些食用方式,比如将筷子放在右手,刀放在左手,在用餐时,食客需要用刀将食物切成一小块,然后再用叉叉起食用。
综上所述,中餐与西餐在餐饮礼仪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异同。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餐桌文化是各国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它涉及到各国饮食习惯、餐具使用、礼仪规范等方面。
中西方餐桌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将从用餐方式、餐具使用、礼仪规范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在用餐方式上,中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习惯共享一张大桌子,所有人坐在一起,菜品一起放在桌子中央。
大家可以自由地取用菜肴,碗筷是每个人自己用的。
而在西方,人们习惯分散坐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桌子。
菜品是分开摆放的,每桌有专门的服务员负责送菜。
西餐是通过盘子、刀、叉等餐具来取用食物的,餐具也有专门的使用规范。
其次,在餐具使用上,中西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人使用筷子来夹取食物,从共享菜肴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
而西方人使用刀叉来进食,他们使用叉子左手插着食物,用刀右手切割食物。
西餐刀叉的使用要遵循一些规范,比如刀叉不能交叉放置、刀叉用完后要平放在盘子上等。
此外,西餐中还有特殊的餐具,比如面包刀、鱼刀等,使用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再次,在礼仪规范上,中西方也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人在用餐时注重团结、和谐的氛围,大家可以随意交流,互相助人夹取菜肴。
中国餐桌上,老人和上级的座位一般比较靠前,对于年长者也要注意让座。
而在西方,用餐时要注重独立性,不轻易夹取他人的食物。
西方人将餐桌看做是一个私人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
在应酬场合,西方人注重用餐期间的谈话禁忌,比如不谈论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
最后,在用餐时间安排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习惯用餐时间较为灵活,可以在午饭和晚饭之间稍事休息。
而西方人有固定的用餐时间,一般是中午12点和晚上6点。
西方人会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到达,吃完饭后会迅速离开。
总体来说,中西方餐桌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餐强调共享、和谐,使用筷子取用食物。
而西餐注重独立性,使用刀叉进行进食。
在礼仪规范和用餐时间安排上也存在差异。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餐桌习惯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和看法餐桌礼仪是一种文化传统,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社会价值观念。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宗教、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造成的。
本文将从用餐起始、就座、用餐方式、餐具使用、交谈方式以及礼节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和看法。
首先,中西方餐桌礼仪在用餐起始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西方,用餐前通常会边唱圣歌、边祈祷,以表示对上帝的感恩之情。
而在中国,用餐前通常会行酒令、互敬酒杯,以表示对宾客的欢迎和尊重。
可以说,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在用餐起始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在就座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在西方餐桌上,通常会有固定的座位,宾客需要按照规定的座位就坐。
而在中国,座位通常是按照地位高低进行安排的,主人一般会坐在最显著的位置,而高级宾客会被安排在主人附近的位置。
这种安排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地位和尊重的重视。
第三,用餐方式也有一些差异。
在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后送入口中。
而在中国,用餐时通常使用筷子,将菜肴夹送到口中。
在中国,用筷子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被视为一种尊重食物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的方式。
因此,用餐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于饮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
此外,在餐具使用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餐具一般是公用的,不同菜肴会配以不同的碟子和盘子。
而在西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并且会根据不同的菜肴使用相应的餐具。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对于物品共享和个人私有的不同看法。
另外,交谈方式也是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一部分。
在西方,用餐时可以随意交谈,没有特别规定的主题或者禁忌。
而在中国,用餐时的谈话通常是有组织和有限制的,一般是由主人带领话题。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于社交礼仪和对他人的敬重方式的不同理解。
最后,餐桌礼仪中的礼节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使用餐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用餐前和用餐后都需要擦拭口和手。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也会因为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从用餐姿势、餐具使用、交流方式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一、用餐姿势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用餐姿势有较大的不同。
在中国,用餐时通常习惯于坐在餐桌前,脚踏在地上,身体保持直立。
同时,双手应该放在桌上,但不需要使用刀叉等餐具。
这种姿势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传统的绅士风度。
而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的姿势较为随意,人们可以斜靠在椅背上,或者将手放在大腿上,坐姿相对比较放松。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体的独立,这种用餐姿势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餐具使用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餐具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使用筷子是非常普遍的。
中国人会用筷子夹取食物,并将食物送入口中。
同时,使用叉子、勺子等西方餐具的情况并不多见。
而在西方社会,使用刀叉等餐具是必不可少的。
在用餐过程中,使用刀子切割食物,用叉子将食物送入口中。
西方人注重洁净、整齐和讲究服务,使用餐具的方式体现了他们注重的价值观。
三、交流方式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交流方式也呈现出差异。
在中国,用餐时,人们会不时地互道“请慢用”、“好吃吗”等礼貌性的问候。
此外,家庭聚餐时经常以围炉形式进行,家人间可以互相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而在西方文化中,用餐过程中通常会保持较为安静。
人们会专注于食物的品味,较少言谈。
这种做法体现了他们对食物的敬重,以及对用餐环境的重视。
四、就座次序在中国的宴会上,座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尤其在正式的场合中更是如此。
主宾通常会被安排在宴会桌的中央位置,表示尊崇。
其他的客人则会根据年龄和地位来确定座位。
且与主人相对坐,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在西方文化中,座次的安排较为随意,没有太多的限制和规定。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座位,不需要拘束和担心座位的问题。
这种形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人际平等和自由。
总结起来,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用餐姿势、餐具使用、交流方式和就座次序等方面。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都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
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的差异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
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
3.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的差异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
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
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4.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
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文化差异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地区的餐桌礼仪文化也随之产生了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在饮食习俗、用餐顺序、餐具使用等方面的不同观念和习惯。
本文将就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餐桌礼仪的意义中西方餐桌礼仪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在中方文化中,餐桌礼仪被视为一种社交技巧,准确的餐桌礼仪可显示一个人的教养和修养,是考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而在西方文化中,餐桌礼仪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具有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交秩序等深层次含义。
二、进餐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进餐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用筷子是主要的进食工具,将食物夹到自己碗中后放到嘴里,不常用刀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主要的进食工具,用刀切菜,用叉将食物放到口中,刀叉的使用技巧和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
三、就座次序的差异中西方的就座次序也有明显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就座通常是按照地位、长幼来规定的,从长辈到晚辈的顺序依次就座。
而在西方文化中,就座次序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就座通常没有固定的次序,客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座位。
四、餐桌礼仪细节的差异在餐桌礼仪的细节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诸多差异。
比如在中方文化中,使用筷子时应该扎菜根,夹菜时不要用筷子指头指着别人,饭碗不可高高举起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吃饭时应保持坐姿端正,切菜时要谦和地使用刀和叉,不可伸长手臂距离过远等。
五、餐桌礼仪的其它差异此外,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还在不同方面存在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吃饭时吵闹和大声嚼食是不礼貌的行为,家庭成员之间常常互相夹食物表示亲情的表达。
而在西方文化中,吃饭时和家人、朋友之间的交流更为活跃,大声说话被视为互动和社交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对待饮食和社交的不同观念和习惯,彰显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独特魅力。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餐桌礼仪是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一环。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礼仪。
在中西方文化中,餐桌礼仪各不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流时需要对不同的餐桌礼仪加以了解和注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1. 就座和用餐在中西方文化中,就座和用餐的方式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一般会选择座位,而在西方文化中,主人会在餐桌上分配座位。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等到主人坐下后再就座。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以在主人就座前先就座。
此外,在中国文化中,吃饭时通常用筷子,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用刀叉。
2. 用餐礼仪中西方文化在用餐礼仪方面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不会直接用手拿食物,而是使用筷子。
此外,在用餐时,中国文化中不讲究旁边是否有孩子,都应该使用筷子。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是用来吃饭的常用工具。
西方人也注重用餐的速度,会比较快地用完餐并离开餐桌。
3. 餐桌礼节在中西方文化中,餐桌礼节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不会大声喧哗或沿着餐桌走动。
此外,在用餐时,人们通常不会吹蜡烛或者将刀叉插在碗里。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会注意用餐时的言谈举止,不会随意涂抹餐巾或使用手机。
在中西方文化中,餐桌礼物也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带一些礼品去探访亲友,这些礼品通常是日常生活用品或食品。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带上一束花、一瓶酒或其他礼物去赴宴。
总之,中西方文化的餐桌礼仪存在差异,每一种礼仪的背后都蕴藏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加深对不同文化中的餐桌礼仪的了解,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素质。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异同关于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异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异同中国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餐饮礼仪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整的制度。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中国烹饪讲究调和之美,注重“色”、“香”、“味”,这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与中方不同的是: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
虽然西方的饮食文化历史比不上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漫长,但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
再加上科技与文明的高度发展,因此西方的饮食做重于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
中西餐在进餐前、进餐时、进餐后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但却存在各自的特点。
如:进餐前,中西方的入座要求就存在一定的差别。
中方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则在旁边依次入座。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对西方而言,位次比中方更加讲究。
在排定位次时,即使来宾中有地位、身份、年纪高于主宾的,仍要请紧靠主人就坐。
男主人坐主位,右手是第一重要客人的夫人,左手是第二重要客人的夫人。
女主人则坐在男主人的对面。
她的两边是最重要的第一、第二位客人。
中国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参考了西方的座次并加以改进,使得餐桌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中西方的用餐器具不同决定了他们在进餐时应注意的事项不同。
中国人饮食的一大特点就是使用筷子。
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使用筷子并不能随心所欲,它也像使用刀叉时一样要讲究一些礼仪和注意一些事项。
筷子是进餐时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
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餐桌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对食物、用餐方式、餐具等方面的认知和喜好。
中西方餐桌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用餐礼仪、餐具使用、饮食习惯等方面。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
首先,用餐礼仪是中西方餐桌文化的重要差异之一、在中国,用餐时人们喜欢围坐在一起,全家人或朋友一起共进餐点。
当然,尊重年长者是中国餐桌文化的一大特点,年幼的人要主动为年长者夹菜、倒水等。
而在西方国家,用餐时一般会选择坐在单独的座位上,每人有自己的餐盘和餐具,不会互相夹菜。
在西方餐桌上,主人和客人之间并没有年龄和地位的约束,每个人都平等地享受用餐的乐趣。
其次,餐具使用也是中西方餐桌文化的一大差异。
在中国,人们使用筷子作为主要餐具,用筷子夹起食物放入口中,这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餐饮习惯。
筷子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也需要注意尊重,例如不将筷子直接插入米饭等。
而在西方,人们主要使用刀、叉、匙等餐具。
用刀切割食物,用叉夹住食物送入口中,用匙挖取汤羹等。
西方人追求食物的精细处理和切割,使用餐具的规则也更加严格。
最后,饮食习惯也是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之一、中国餐桌上有许多传统习惯,例如尽量不剩餐点、不勾食等。
中国人讲究团圆、分享和节约,用餐时会将多余的食物分给其他人。
而在西方,主张尊重个体的选择和喜好,他们鼓励人们选择他们所喜欢的食物,并允许将剩余的食物带走。
这种个人主义的饮食习惯在西方被广泛接受。
综上所述,中西方餐桌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
中西方人的用餐礼仪、餐具使用和饮食习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各种餐桌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体验和享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
从餐桌礼仪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
自古有云:“民以食为天。
”谈起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令各国友叹为观止。
随便摆一个满汉全席就能独霸天下。
中国帝王干什么都讲究排场,出门前呼后拥,吃个饭也不能随便,摆出满满一桌山珍海味,每个菜跟蜻蜓点水似的夹一下,以示皇家风范。
相比之下,西方早期贵族呈现出的则是婉约派的饮食作风,桌面点几盏设计别致的烛光,盘碟刀叉的摆放讲究一丝不苟,用餐之前先放好餐巾,刀叉起用规矩多多,“Be graceful.”浪漫的情调,颇具优雅情结。
文化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变迁,中西方餐桌文化也应景而变了。
但吃饭终究是一件不变的事,无论是中国传统的木筷,还是西方雪亮的刀叉,无论吃的是米饭还是Potatoes,中西餐桌文化均存在异同之处。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那么中西方餐桌礼仪会有哪些异同呢?下面我们分别来谈一下中西方的餐桌礼仪。
首先是现代中式餐桌礼仪。
(1)进餐前:进餐前的邀请常是口头的,极少见到邀请函(婚宴除外),邀请时常说大概时间,一般不说明具体时刻。
进餐前客人一般会提前一点到场,客人所携带的礼物常见酒类,水果或营养品等。
客人到齐后,在外用餐的则开始点菜,在主人家中用餐的则开始入座,座位一般由主人安排,一般可以根据客人意愿调整。
食物上桌前,免不了最具中国特色的家常寒暄。
(2)进餐时:进餐时中国人最具特色的习惯便是敬酒,尤以北方人为最。
敬酒时往往附上祝词,并且希望对方多喝。
在一些应酬中,往往酒过三巡才切入正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处事中庸,说话做事委婉的特点。
另一特点就是中国人的谦虚,往往主人会面对一大桌子菜而谦虚地说自己准备的菜很简单,或没什么好菜,在餐桌上自己的菜得到赞赏主人往往会表现出谦虚或者热心地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做菜心得,以促进交流。
进餐期间不可用筷子敲击碗沿使之发出连续噪音,使用汤匙舀汤时无论是舀还是倒汤匙凹面均应朝自身方向,切忌不可抓起筷子指着对方。
席间中国人喜欢为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而非由女主人为客人们添菜,近年
来,由于中国人有此习俗,因而餐桌上多设了几双公筷。
正餐完后,在外用餐的一般会奉上水果,在主人家用餐得一般主人会奉上茶,主客一起边喝茶边拉家常。
(3)进餐后:进餐后于主人家进餐的则客人常会主动要求帮助刷洗碗筷,在外用餐的则主客告别,一般客人会向主人发出邀请,以示礼貌,同时再次向主人表示感谢。
其次是西方的餐桌礼仪。
西方进餐的习惯与我们多有不同,特别是正式的西餐宴会,规矩颇多。
因此参加西餐宴会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时间概念:赴宴时一般是按时到达而无须提前,个别西方国家更是希望客人能比预约时间稍微迟一点点到达,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有“迟到是一种美德”的意味。
(2)餐前要求:进餐时身体要坐正,不要两臂横放在桌上并且餐巾应铺在膝上(也可放在颈上或胸前,但不大方)。
可用餐巾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但绝不可揩拭餐具。
当服务生给客人上菜时,走到你的左边,才轮到你取菜。
客人应等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拿起她的刀子和叉子示意后方可用餐。
(3)餐时餐后:进餐时,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但咀爵食物时不要讲话,咽下去再答。
要喝水时,应先将食物咽下。
用玻璃杯喝水时,要先擦去嘴上的油渍,以免弄脏杯子。
使用刀叉时,应左手用叉,右手用刀。
切肉应避免刀切在瓷盘上发出响声。
中途放下刀叉,应呈“八”字型分放在盘子上。
如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
如打喷嚏或咳嗽,或想去洗手间,应向周围的人道Excuse me。
外国人一般没有让酒让菜的习惯,所以你喜欢吃什么,不妨多取点。
当然要注意动作幅度,尤其是像英国这样的国家自古对礼仪要求非常严格。
因此,对于一些先生和女士要铭记于心。
用餐完毕女主人站起方可离席,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样折好。
无论是中式还是西式,“礼貌”是不变的规则,即使个人性格本是张扬也不可大大咧咧。
于东方,热情好客而不乏修养,于西方,高贵的气质无论是大小场合都定会让人心情舒畅。
综上所述,中西餐桌文化有不少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了解西方餐桌文化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和在国外生存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要在餐桌上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因此,学习和研究中西餐桌文化,成为我们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
文化无优
劣之分,中西方各自餐桌文化均有其浓厚的人文色彩,中国有句古话说“入乡随俗”,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同样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自有起各自独特的地位,彼此尊重,文化交融,世界文化一定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