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9
五年制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开发思路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量不断增长,加之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五年制高职已成为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一种选择。
《机械设计基础》是五年制高职的核心课程之一,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门课程标准的开发思路。
一、明确课程目标与任务为了开发出一门贴切与时俱进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首先需要明确其教学目标和任务,理清其课程内容和涵盖范围。
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实际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任务,确保课程标准接近就业需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制定课程大纲基于课程目标和任务,学科专家应在教育部《xxx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制定课程大纲,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时安排、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为后续课程标准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确定课程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作为一门重要的机械专业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应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该明确培养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包括熟练操作机械设计软件、编写机械设计方案的能力、进行机械产品设计的实战能力、培养创造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四、测量评价标准的制定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需要制定科学、严密的测量评价标准。
应该在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评估标准时,结合现实生产中的技术要求和研究方向,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试卷测试、设计方案汇报和实验成果展示。
五、教材编写和课程标准审核教学规划和教材编写是课程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和学术专家应该根据已制定的课程大纲和核心素养,在选材方面进行合理选择。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注意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同时,保证知识点的完整度和正确性。
教材编写完成后,进行课程标准的审核过程,确保教学质量与标准的实施。
总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的开发思路,关键在于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制定课程大纲、确定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测量评价标准的制定、教材编写和课程标准审核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实现科学合理,才能有效地培训更多的“大国工匠”和优秀机械设计师。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课程类别:B 学时:40+20 学分:4编写执笔人:张淑会审定负责人: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专业【课程性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修课程,是学科整合《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加工设备与工装》、《机加工实训》等课程形成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机械切削加工这一核心能力的重要支撑课程。
【课程作用】本课程帮助学生学会理解机械图样,掌握常用机床的安全操作要领,会按图对加工后的零件进行检测与判断的初步能力,熟悉刀具、量具的选取和使用,了解工件的定位与装夹知识,培养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与维护、安装、调试及管理工作,同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前导课程】本课程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后续课程】后续课程有《机械制造工艺学》《零件数控加工》等课程。
1.2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行为导向理念和思路进行设计,采用任务引领、案例导向、项目训练的模式组织教学。
1.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具体是以毛坯制造、机械加工机械制造生产管理等就业岗位为导向,以掌握铸造、锻压、焊接、切削加工等知识及操作技能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典型任务项目为中心载体,开展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
既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又注意围绕相关任务项目的单元性,以及利用实践环节对理论知识掌握的促进作用,对教材进行相应重构和再组织,以帮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铸造工艺基础、铸造方法、简单铸造工艺设计2)锻压工艺基础、锻压方法、简单锻压工艺设计3)手工电弧焊方法、其它焊接方法4)毛坯选择5)切削加工基础知识6)零件表面加工方法(含机床)2.2能力目标1)掌握砂型铸造方法,了解其它铸造方法。
2)掌握自由段方法,了解其它锻造方法;掌握板料冲压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方法上都应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接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深刻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熟练掌握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定理和公式。
能将实际物体简化成准确的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理解决相关力学问题;2、能对静力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刚体、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3、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4、通过应力状态分析建立强度理论体系。
5、步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的相关力学实验。
掌握基本实验的操作及测试方法(二)课程内容与要求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
理论力学部分以静力学为主,包括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
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的内力、应力和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压杆稳定。
第一篇静力学静力学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矩,力偶与力偶系的简化,力的平移,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特殊力系的平衡,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的平衡,平面静定桁架的内力,考虑摩擦时的平衡。
第二篇材料力学材料力学主要内容有: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与四种强度理论。
课程要求: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四个概念、六个公理及推论、一个定理。
能应用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刚体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变形方式的内力、应力、内力图;学会四种载荷作用方式下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理解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2019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综合性技术的基础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程常用材料的性能、用途,冷热加工和热处理基本知识;具有机械零件几何精度和相互配合的知识;掌握金属切削原理和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知识;了解机械加工的方法和常用机床的基本知识。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培养机械制造加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采用理论教学、试验教学、金工实习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以通过重组、整合、优化的“五模块”知识体系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使整个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最终落到实处。
结合生产实际和学生特点和机械制造基础实训的基本条件,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五大模块,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以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以项目为导向,每一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又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以追求时效性为目的的组织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和“做”的过程,围绕教学目标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机械制造生产应用的基本能力。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本课程通过学习工程材料相关理论与性能改善方法、毛坯制造技术与加工要求、金属切削的基本理论、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工艺装备及制造工艺等知识,培养学生能根据零件的使用性能进行合理选材及合理安排热处理进行加工的工程能力及培养学生合理选择零件加工方法、熟练应用机床、夹具及工艺文件等方面的能力。
2.2具体目标2.2.1知识目标1.能利用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应用范围的知识分析机械制造中常用材料的选用原则与方法。
2.熟悉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工艺理论和工艺特点,具有选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能根据毛坯及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常用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它们的极限与配合的组成与特点。
4.了解各种常用加工方法所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针对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人才需要的关键岗位, 经过对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为适应普通机床操作工及相应的调整工、工艺员、制图员、基础零部件装配工等岗位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结构、运动特性、工作原理、类型及应用特点有一定的掌握;并能对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和设计计算,通用零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与设计方法有一定了解;同时具备查阅标准手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能力。
从而满足本专业的学生对机械方面基础知识的需要。
3.课程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教学中应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注重能力的培养、贯彻加强基础、重技术应用及前后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注重内容的典型性、针对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今后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学习专业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4.知识目标(1)了解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标准和一般设计方法;(2)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及应用。
5.能力目标(1)能够对各类常见机构的运动特性、工作原理进行基本分析;(2)具有机械设计所需的数据处理及计算、绘图、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3)初步具有分析和处理机械一般问题的能力;(4)初步具有设计通用机械零件和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定的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3)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主要是《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定位与作用《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
课程归纳总结机械制造工艺的有关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工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作用为培养高素质机制专业人才从事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机械装配工艺设计等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实用技能。
三、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有关工艺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工艺等制造技术问题的能力及自学工艺理论和新工艺、新技术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1)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的有关理论和方法;2)掌握保证零件加工质量有关理论和方法;3)理解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4)掌握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方法;5)了解现代制造技术。
(二)职业技术能力目标1)能制定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2)分析影响零件加工精度的有关因素,提出相应措施保证零件加工精度;五、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注明:●代表重点★代表难点)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一)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工艺尺寸链 24学时[主要内容]1. 基本概念●2. 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3.确定毛坯●4.定位基准的选择●5.工艺路线的拟定●6. 确定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其公差7. 时间定额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途径8. 工艺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9. 工艺尺寸链[教学要求]:1. 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基本概念,掌握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内容、步骤;2. 会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好坏,掌握零件毛坯的选择方法;3. 掌握工艺规程制定中的主要问题和内容确定;4. 理解工艺尺寸链的概念,掌握工艺尺寸链极值法解算公式并能应用其解决常见工艺尺寸链的问题;5. 了解机械加工生产率和经济性的基本知识。
(二)机械加工精度 8学时[主要内容]1. 基本概念●2. 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3. 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4. 工艺系统的受热变形5. 工艺系统的残余应力引起的加工误差★6.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7. 提高和保证加工精度的方法和途径[教学要求]:1. 理解精度、误差、工艺系统及原始误差的概念;2. 掌握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3. 掌握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4. 掌握工艺系统的热源及工艺系统热变形的影响;5. 理解工件残余内应力的概念及产生过程和消除方法;6. 了解提高加工精度的主要途径,能够对实例进行加工误差分析。
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标准1. 课程简介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是工程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领域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技能的掌握,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机械制造中常用的工艺流程;•熟悉机械制造过程中常见的设备和工具;•具备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内容3.1 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材料科学基础•机械制造中的常用材料和性能要求3.2 机械制造工艺•切削加工工艺•焊接工艺•铸造工艺•塑性加工工艺•热处理工艺•表面处理工艺3.3 机械制造装备•传统机床•数控机床•特种加工设备•机械加工自动化设备•机械制造生产线4. 课程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实验实践:结合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并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和装备的使用;•项目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机械制造项目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评价: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和期末考试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5. 参考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第四版),朱家柏、郑文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
•《机械制造基础》(第三版),唐绍九、张甸,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
•《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综合技能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6. 考核标准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本课程将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占比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实验成绩占比30%: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项目成绩占比40%:包括项目设计、项目报告等;•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考核。
7. 就业方向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以下领域就业:•机械制造企业:从事机械制造、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设备制造企业:担任机械设备设计、调试等岗位;•制造工艺技术支持:为企业提供制造工艺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科研院所:从事机械制造领域的科研工作。
@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编写单位:机电一体化教研室编写人::毛鹏枭审核人:审批人:批准时间:"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4计划学时:64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一、制定依据《机械设计基础》是3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安装、使用和维护机械设备能力;使学生掌握中小型机械的结构、基本工作原理,机械特性及运行特性,掌握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的基本运动形式;常用的凸轮机构设计方法及其他常用机构的设计方法高职检修,熟悉新型机械、及电气设备的分析调试维护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生产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性质按照工艺文件要求操作机械设备及机电设备、按照设备管理要求进行机械设备的维护检修和试验、故障排除及维护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其所需的机械传动装置的总体计算、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减速器的结构与润滑、装配图的设计与绘制、零件工作图的设计与绘制五个学习情境。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掌握机械加工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检测技术、液压与气动、电气控制技术、自动生产线技术及机电设备维修等基本知识,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能力,从事自动生产线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与营销以及机电产品辅助设计与技术改造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面对就业方向:机械维修工艺员、机械设备安装于维护工从事的机电设备的维护检修和试验、故障排除及维护管理工作等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的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等工作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机械制造行业】机械操作与识图课程标准xxxx年xx月xx日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机械操作与识图课程标准(征求意见)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第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式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作所需的机械操作(主要是钳工)的基本技能,具有识读零件图和一般装配图的技能,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具有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意识;达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职业资格五级标准中的相关模块要求,为学生学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其它工种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基础。
二、对象具有初中学力者,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生。
三、学时252四、学分14五、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教学,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职业观念,树立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逐步推行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技术、学理论的积极性。
(一)能力结构目标1、会执行与职业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的规章制度;2、会使用、维护与保养常用机械操作的工具、量具与设备;3、具有划线、锉削、锯割、钻孔、锪孔、铰孔、攻丝、套丝、锉配、錾削的初步技能;4、会编制简单零件钳工加工工艺;5、会识读常见零件图及一般装配图;6、会装配、维修简单机械;7、具有研究性学习的初步能力。
(二)知识结构目标1、掌握机械制图中的投影基础、图样画法、标准件和常用件及其规定画法、零件图、装配图等基础知识;2、掌握机械机构、部件、联接、传动等机械基础知识和简单机械原理;3、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本知识;4、初步掌握碳钢知识;5、掌握相关安全技术知识。
六、设计思路1、以实践为导向,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由实践整合理论。
2、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行研究性学习。
3、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进行工作分析,从而确定从事该专业的中级工应具有的各种综合能力及相应专项技能,并将各项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划归相关工种,按工种组织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二、参考课时56课时三、总学分4学分四、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技术课和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服务。
五、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六、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1.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特点,初步掌握选用和设计方法。
2.具有对机构和零件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一定的制图能力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及分析、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职业技能目标:1.认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的一般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外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2.认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
3.养成踏实、严谨、进取的品质及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素质目标: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机械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认识到我国机械设计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
3.感受机械设计成果的美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并以此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1 / 9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 1.1.1课程的性质 《机械制造技术》是以制造一定质量的产品为目标,研究如何以最少的消耗、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进行机械产品制造的综合性技术,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机械制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本课程从对机械制造过程的全面概括了解入手,以成形理论和切削理论为基础,介绍各种加工方法及工艺装备;以零件精度构成及实现为主线,介绍各种加工方法的合理综合应用,阐明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原理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知识,为适应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合格人才。 1.1.2、本课程与前后课程之间的联系、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制造知识,并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在本课程学习之前,学生需先行学习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公差与配合等课程,同时需进行相关的生产实践实习。 后续课程: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现代制造技术概论等 1.2课程的教学设计 1.2.1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既有较为广泛的理论知识,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为进一步的专业课学习和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程设置时注意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和方法论、知识与应用的整合发展。 1.2.2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课程目标实现的四个方面: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工艺装备(夹具)。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2 / 9 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机械制造质量
分析与控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机械装配工艺、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设计、现代制造技术。 通过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常用的加工方法、加工原理和制造工艺,掌握切削参数、加工设备及装备的选用、机械制造质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拟定和机械装配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及有关计算方法等。了解轴类、套类及箱体类等典型零件加工工艺的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与现代制造技术。 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机械制造技术理念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同时通过对工艺系统各环节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和阐述等认知活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学习并掌握关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获得基本的机械制造技术理念、方法 。 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该具备下列能力: 专业能力:根据不同专业实践、具体课程,需培养学生的核心工作能力,例如施工组织能力、测量能力、绘图能力、计价能力等等。 方法能力:主要包括具体课程学习方法能力,例如使用设备仪器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调研能力等。 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素养能力、团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的基本要求和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具体目标: 工艺规程的设计和制订能力 能根据零件的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结合现场可利用的生产条件,正确应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经验,在合理选择相应的加工方法,加工工具及其制造材料,加工设备与工艺装备,重要工艺参数及技术数据等基础上,综合考虑,协调平衡,熟练地制定出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并合理设计出与之关联的可行性专用工艺装备。 工艺方案的比较和认证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3 / 9 能正确认识并把握工艺方案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特征,在设计工艺规程和运用工艺
装备时,依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制造方法的基本原理的应用特点,具体分析,协调好满足零件机械加工质量指标与制造成本要求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经综合的科学评判后作出抉择,不断优化机械制造工艺方案,进而选用最佳的工艺方案,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 现场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能基本独立地开展与机械制造技术相关联的各项工作,熟悉生产实践中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原则,方法,步骤,技巧,熟悉与设备及工艺装备有关的操作使用方法,性能调试,工况监控,参数调整,故障诊断,日常维护等基本技能的技术要点,在对生产现场的各种典型工艺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处理意见,并予以有效实施。 技术创新的思维的识别能力 能初步明确依据机械制造技术的特殊机理、共性规律和发展轨迹,并考虑现实生产条件及生产技术发展规划,创造及辩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思路,手段和需注重的事项,基本掌握针对具体生产目标改进加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的可行性技术措施或有效工艺途径,增强毕业后对工作环境的专业适应性。 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利用能力 能充分利用书籍、期刊、杂志、技术交流文档及至计算机网络种媒体所提供的研究成果及其转化技术等资源,适时追踪机械制造技术的飞跃发展和最新进程,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充实完善理论和应用体系,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性。
3.课程内容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及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培养的能力与素质。为使“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表述清晰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尽量避免使用“掌握”、“了解”等缺乏明确的指导建议的名词进行抽象描述,应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对素质要求进行具体描述,如“能熟练操作示波器”。
3.1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参考学时 120课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4 / 9 序号 教学单元名称 (模块) 能力训练项目 相关支撑知识 建议
学时
1 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 项目1:能看懂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项目2:能根据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和生产组织形式。 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的概念、工序、工步与走刀、安装与工位的概念、生产类型的概念、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的概念及其关系、获得加工精度的加工方法、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概念以及常用工艺文件的种类 8
2 金属切削的基本理论 项目1:能根据具体刀具确定刀具几何参数。 项目2:能根据具体加工要求合理选择刀具、切削用量和切削液。 切削运动的概念及其两种运动形式、切削用量三要素、刀具种类,刀具结构、常用刀具材料种类、刀具常用几何参数的功用和选择原则、切削液的作用与种类、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与选择步骤 8 3 机床夹具设计基础知识 项目1:能根据加工要求确定工件定位方式 项目2:看懂夹具图。 项目3:能设计简单的夹紧机构。 夹具的概念、种类和组成、工件定位、自由度、支承点、六点定位规则的概念、定位方式和常用的定位组件、夹紧装置的组成 10 4 金属切削机床基础知识 项目:能熟练操作普通机床 通用机床型号的编制方法、机床的基本组成、传动联系、传动链的概念 5 5 车削加工—回转表面的主要加工方法 项目1:能熟练操 作普通车床 项目2:能根据加工要求合理选择车刀 项目3:会设计和使用专用车夹具 车床的类型和组成、车床主要机构与操作、车刀种类及其优缺点、车床夹具的种类与特点、典型车床夹具原理、特点与操作、车床夹具设计要点 1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5 / 9 6 铣削加工—平面的主要加工方法 项目1:能熟练操作普通铣床 项目2:能根据加工要求合理选择铣刀 项目3:会设计和使用专用铣夹具 铣床类型、特点与操作及适合加工的零件表面、铣刀种类、常用铣刀结构与应用、顺铣和逆铣概念、铣床夹具主要类型、铣床夹具设计要点 10
7 钻削、铰削与镗削加工—孔的主要加工方法 项目1:会熟练操作钻床、镗床 项目2:会根据加工要求选择孔加工刀具 项目3:会设计简单的钻夹具和镗夹具。 钻床的种类、特点、操作与应用场合、麻花钻的分类与用途、麻花钻的组成和有关参数、钻孔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铰刀组成、用途与类型、镗刀类型、特点、安装及应用、镗床、钻模、钻床夹具设计要点、镗床夹具结构 10 8 磨削加工—常见表面的主要精加工方法 项目:能熟练操作磨床 砂轮概念与五个特性参数、磨削加工类型、磨削运动、磨削阶段和磨削温度、磨床及其种类、M1432A型万能外圆磨床的应用范围、机床布局和运动、机床主要部件结构和作用、 9
9 机械加工精度 项目:能进行加工误差分析,解决现场常见的质量问题 工艺系统、原始误差概念、工艺系统几何误差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的概念、工艺系统刚度、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减少工艺系统热变形的主要途径、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及残余应力的种类、常值系统误差、变值系统误差和随机性误差的概念、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 1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6 / 9 10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项目:能解决加工现场表面质量问题 表面质量的基本概念及包含的主要内容、零件的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影响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减低磨削烧伤的主要措施 8
11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 项目1:制定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项目2:会分析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项目3:用工艺尺寸链计算工序尺寸及极限偏差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的原则、步骤及所需的原始资料、零件结构工艺性、毛坯的选择原则、机床及工艺装备的选择原则、基准的概念、定位基准选择顺序、精基准选择原则和粗基准选择原则、加工路线的拟定、经济加工精度概念、加工方法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加工阶段的划分、工序集中与分散的概念和特点及使用场合、加工余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计算公式、尺寸链、环、封闭环、组成环概念,增环、减环概念及判别方法。尺寸链分类。极值法尺寸链计算的基本公式,时间定额概念与计算公式、工艺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 20
12 机械装配工艺 项目:设计简单的机械装配工艺 装配定义、装配单元概念、装配工作基本内容、装配精度概念、装配精度与零件精度的关系、装配尺寸链、封闭环、组成环概念、用极值法与概率法进行简单装配尺寸链的计算、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及其选择、装配工作法、装配工艺规程制订的基本原则。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