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枕顶绣研究——以辽东学院柞蚕丝绸与满族服饰博物馆馆藏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8
辽金元织绣品中春水秋山纹的艺术表征与意蕴解读作者:王韦尧杨宏珊于毅张毅来源:《丝绸》2022年第03期摘要:春水秋山纹自辽代以来,便是中国装饰纹样中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纹样之一,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其狩猎生活的艺术创作产物。
本文以辽金元时期织绣品中的春水秋山纹为研究对象,依托实物样本图片,结合相应文献资料,厘清春水秋山纹概念,对织绣品中春水秋山纹的题材类型、造型手法和构图方式进行整理和总结,并进一步结合实例归纳总结出春水秋山纹的艺术特征与文化意蕴。
研究表明,织绣品中春水秋山纹民族风格鲜明,其纹样的艺术表征呈现出“狩猎之景”的题材选择、“以情写景”的表现手法和“整体统一”的构图形式,展现了游牧民族浓郁丰富的北国风情、别具一格的游猎风尚及各民族文化间交互融合的艺术魅力。
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为深入研究民族艺术文化价值提供一定的借鉴和途径,为现代创新设计提供相应的纹样素材和风格选择。
关键词:春水秋山纹;辽金元时期;织绣品;艺术表征;文化内涵;意蕴解读中图分类号: TS941.11;J523.1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 7003(2022)03 0124 09引用页码: 031303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2.03.017 (篇序)春水秋山纹是一种极具北方民族特色的纹样题材,描绘的是北方契丹与女真族的四季渔猎活动中最重要的两项活动,即春日水边放鹘打雁,秋季入林围猎野兽。
《金史·舆服志》中提到:“其从春水之服,则多转(轉)捕鹅杂花卉之饰,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其长中箭,取便于骑也……小者间置于前,大者施于后,左右有变双铭尾,纳方束中,其刻斑多如春水秋山之饰。
” [1] 其中简要概述了春水纹的具体表现为杂花卉与猎雁捕鹅场景的组合,秋山纹则是以鹿、兔、山林石景为主要构成元素。
赵丰 [2] 在《中国丝绸通史》中对春水秋山纹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概述;张春旭等 [3] 基于辽金元时期的绘画、雕刻、壁画等作品分析了四时捺钵制度的演变对“春水秋山”题材的影响;袁宣萍 [4] 从服饰与玉器的视角梳理了辽金蒙元时期春水秋山纹的发展特点。
辽宁岫岩满族民间刺绣作者:亓智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3期【摘要】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文化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辽宁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是一种十分深受百姓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满族刺绣是在汉族刺绣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变革而来的。
2008年岫岩满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满族刺绣展现的不仅仅是刺绣视觉感的美丽效果,更是展现出满族姑娘心灵手巧和智慧。
【关键词】岫岩;满族;刺绣;非物质文化【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一、初识传承人在2017年的元宵佳节非遗展览会上初识一位岫岩满族刺绣传承人吴丽梅老师,在和她的交谈中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刺绣的文化知识。
吴丽梅老师是家里第三代满族刺绣的传承人,属于家族传承。
她的刺绣是看着奶奶做,跟着姑姑学的刺绣,姑姑在眼睛不便的时候还能凭着记忆把所有的刺绣纹样交给吴老师,至今吴老师家里还珍藏着这些纹样和奶奶绣的枕头顶。
奶奶是一个勤劳、心灵手巧的老奶奶,在吴丽梅老师儿时的时候,衣服破了,裤子开线了,都是奶奶用绣花的形式织补上的,而且十分好看,几乎看不出是经过修补过的衣裳。
因此她从小就十分喜欢刺绣,家里人还十分支持。
吴丽梅老师为了把满族刺绣传承好,十余年没有收入,一心只把刺绣放在首位,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政府的扶持和市场的需要,是万万做不到的。
因为最开始没有老师教和有关部门的引导,为了能把岫岩满族刺绣继承好、传承好,吴老师不惜金钱买一个绣品把它拆开研究钻研。
在吴老师看来喜欢就要用心地去喜欢去了解。
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心静才能有所收获,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文化才能有所收获,不能浮躁。
用心做好自己,做好传承。
二、了解满族刺绣最开始的刺绣,没有花纹不会染色,只能往上面绣花,例如只能拿带颜色的线往深颜色的布上去绣,我国的染色技术是可以的,但只是单色的染织,对于纺织技术还是有所欠缺的。
必须单色,不能把不同的颜色织在一起,不会织花。
[]经典重启文化法国货中国料柞蚕丝:安东织出丹东文|小者俞静有一条围巾,是老公从法国给她带回来的。
她从未仔细研究围巾的成分,感觉是丝绸面料,又不像桑蚕丝那么软。
同学聚会上,有人夸赞她的围巾漂亮。
一个在辽宁柞蚕丝绸科学研究院工作的同学伸手摸了摸,“这个应该是纯天然柞蚕丝制成的蛋白纤维面料,很有可能是made in china。
”场面有些小尴尬,俞静刚介绍完这条围巾上系着漂洋过海的爱意,就被这句“made in china”给破坏了。
同学赶紧解释,“我的意思是原料产自中国,不是指设计和制作。
这个柞蚕丝……”“来来来,喝酒,干杯!”这种场合,大家对柞蚕丝并不感兴趣。
除了专门从事柞蚕丝生产加工研究的,多数人分不清柞蚕丝和桑蚕丝,或者只对后者更熟悉。
俞静就买了桑蚕丝的睡衣,桑蚕丝的背心。
柞蚕丝?她是第一次听说,还诧异为什么不是桑蚕丝作为法国围巾的主要成分。
柞蚕丝是一种天然纺织原料,纤维粗,保暖性好。
说起柞蚕丝,必须说到一座美丽的边境城市——丹东(1965年前称安东)。
全国70%的柞蚕在辽宁,辽宁70%的柞蚕在丹东,丹东是中国柞蚕最大的产区,品质也最好。
据不完全统计:1910年以前,安东仅有一家柞蚕缫丝厂,用脚踏机器生产;到1916年,缫丝厂发展到7家,并有了纺织厂;1924年,缫丝厂发展到几十家,用蒸汽机生产的茧丝柔韧洁白,以柞蚕丝为原料的织绸工厂有十几家……2014年,中国丝绸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从苏州奔赴丹东,搜集柞蚕丝绸的资料和样本,以弥补馆藏的空白。
一行人到丹东毛绢纺织厂参观,破败的厂房,荒废的设备,已然不见当年的辉煌。
这里曾是丹东地区最大的柞蚕丝绸生产企业,1953年时任辽东省政府主席李涛曾为该厂题词:“辽东绢纺厂的建成标志辽东工业的新发展”。
俞静知道丹东有研究丝绸的机构,但具体产出什么就不清楚了。
从消费的角度来说,她是桑蚕丝的拥趸,只是那条围巾让她稍有改观——柞蚕丝好像也不错。
她甚至考虑买一床柞蚕丝的被子,那天聚会的觥29筹交错间,隐约听到同学说柞蚕丝的被子特别保暖。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各类如意:金、玉、瓷、木、竹等材质上雕刻各类吉祥纹样,甚至有的如意上还要镶嵌珊瑚、碧玺、松石等等,无一不是难得的宝物,华贵而不失庄重。
正是因为名贵的材质、精湛的技艺以及独特的象征意义,如意才被视为满族人最具特色的吉祥物。
从制作、交换到被博物馆收藏的历史过程中,如意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是如何与不同的人交织在一起,又是如何被不同的语境所描述,在淡出满族社会成为博物馆藏品之后,怎样被阐释成具有艺术品和民族文物双重属性的。
博物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意的前世今生,为今后的展览设计及藏品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人类学与博物馆的关系极为密切,早期的不少人类学家同时还是博物学家,他们对物质文化的关注是其田野工作的重要内容。
笔者,将以在博物馆里做田野的视角,开启如意的生命轨迹研究。
一、如意的收藏目前博物馆对如意的收藏,主要集中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等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已完成藏品登记程序的如意共计34件,尽管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近3000件的数量相差悬殊,却也不乏精彩之作:1.和亲王弘昼鎏金如意:全长39.3厘米,头长8厘米,宽5.2厘米,清时期,铜胎鎏金,如意头为灵芝卷云纹,尾部呈三角形,装饰连弧云纹,下系红线编制的双喜长穗,如意面阴刻“铜其质金其衣鄙蓝田夸古希随把握任指挥”楷书,下有篆书“和亲之宝”白文方印,如意背阴刻“和亲王稽古斋主人制”楷书,下有篆书“为善最乐”朱文方印。
此如意为清和亲王弘昼之物,弘昼为清世宗第五子,后此如意传给启功先生,启功先生姓爱新觉罗,字元伯,满族。
1978年1月17日,启功先生将此如意捐赠予辽宁省博物馆(如图1)。
2.铜胎鎏金嵌玉如意:全长40厘米,头长8.95厘米,宽10.9厘米;清时期;铜胎鎏金,如意形头,满族如意文化研究——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如意为例温科学(辽宁省博物馆,辽宁沈阳110167)摘要:如意作为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其产生的历史由来久已,然而清时如意之盛为前朝所不能及。
产品与包装设计652019.07满族刺绣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毕业设计实践系列作品“满足”(图1)中,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满族刺绣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这不止是对满族刺绣的一种敬爱,还是作为一名工艺美术人的匠心使命感使然,希望以此促进满族刺绣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下去。
一、满族刺绣文化(一)从历史的角度看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德裔美国人博厄斯认为,“艺术价值的完善形式来自于高度发展的技术”。
因此,推进艺术生产的必要因素是技术,而表现技术水平的日常工具和工艺品,其促使人们从原始的生活状态,逐渐进入一个更发达的社会。
一千多年前,金代“女真人刺绣”之所以出现并发展,是因为宋朝之间的战争。
宋朝战败后,为了维护皇室的奢侈生活,朝廷为此专门建造了“少府监”,在那之后,女真人衣服上的刺绣从边缘发展到四周。
在此基础上,满族刺绣得以发展。
(二)从功能的角度功能即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
其中,社会的功能又分为认知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娱乐的功能等。
首先,从社会的功能看,人满族刺绣特色时尚产品开发设计研究——以“满足”系列产品为例◇徐晓然 包荣华摘 要:随着文化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满族刺绣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并成为了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站在多学科的角度对满族刺绣进行研究,挖掘出满族刺绣背后凝聚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经典。
关注满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丰富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促进各民族之间多样艺术的交融与发展有着积极与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满族刺绣;时尚产品;设计研究注:本文系大连艺术学院院级项目“工艺美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们通过满族刺绣鉴赏的活动,一方面,认识了解满族刺绣,另一方面,也可以认识满族社会历史、精神文化内涵等。
其次,从教育功能的角度来看,其有利于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目的。
满族刺绣特色产品“满足”刺绣藤编包具有强烈的感染性,使鉴赏者自觉地将目光投入到保护非遗的教育中去。
2021年第6期(总第189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6ꎬ20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89历史学研究辽金女真墓葬出土的萨满教神偶述略梁㊀娜ꎬ谢㊀浩(大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ꎬ黑龙江大庆163316)摘㊀要:萨满教是一种被中国古代北方诸民族所广泛信奉的原始宗教ꎬ辽金时期的女真民族也信奉萨满教ꎮ萨满教以 万物有灵 思想为基础ꎬ奉行多神崇拜ꎬ深刻影响着女真民族的社会生活ꎻ另一方面ꎬ萨满教神偶也被赋予了带有当时社会特点的精神情感ꎮ辽金女真墓葬中出土的神偶ꎬ大致有人形偶㊁动物形偶㊁嘎拉哈及菩萨像四种类型ꎮ对辽金时期女真墓葬中出土的神偶进行解析ꎬ可以加深对女真文化发展规律的认知和理解ꎬ为女真萨满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ꎮ关键词:辽金ꎻ女真ꎻ墓葬ꎻ萨满教ꎻ神偶中图分类号:K871.4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1)06-0110-06作者简介:梁娜ꎬ1986年生ꎬ大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研究馆员ꎻ谢浩ꎬ1988年生ꎬ大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研究馆员ꎮ㊀㊀萨满教是一种被中国古代北方诸民族广泛信奉的㊁具有世界性群众基础的原始宗教ꎬ多以 萨满式的文明为特征 [1]ꎮ辽金时期的女真民族也信仰萨满教ꎬ它以 万物有灵 思想为基础ꎬ奉行多神崇拜ꎬ深刻影响着女真民族的社会生活ꎮ我国历代文献中ꎬ不乏对萨满教信仰的零散记载ꎬ其中关于神偶崇拜的记载颇为生动ꎮ如«史记 殷本纪»载:㊀㊀帝武乙无道ꎬ为偶人ꎬ谓之天神ꎮ与之博ꎬ令人为行ꎮ天神不胜ꎬ乃僇辱之ꎮ为革囊ꎬ盛血ꎬ卬而射之ꎬ命曰射天ꎮ武乙猎于河渭之间ꎬ暴雷ꎬ武乙震死[2]ꎮ这里讲的是商朝的君主武乙暴虐无道ꎬ曾经制作了一个木偶人ꎬ称它为天神ꎬ并与这个叫天神的偶像赌输赢ꎬ而让旁人替代它ꎮ结果天神输了ꎬ于是武乙便侮辱它ꎮ又制作了一个皮革的囊袋ꎬ里面盛满血ꎬ仰天射它ꎬ说这是 射天 ꎮ最后武乙被暴雷击死ꎮ又«汉书 公孙贺传»有 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 的字样[3]ꎬ这里的 偶人 即木偶人ꎬ埋偶人 便是用神偶行祭祀㊁诅咒之事ꎮ学者指出:神偶ꎬ即是原始宗教崇拜中被神格化了的某种灵物或偶像ꎬ认为有某种超人的神力依托其上ꎬ能作用于人类或能庇佑人类ꎬ因此人们对其供养和崇拜[4]ꎮ我国东北乃至国外许多民族ꎬ都有着神偶崇拜的宗教习俗ꎮ辽金女真墓葬中出土的神偶ꎬ大致有人形偶㊁动物形偶㊁嘎拉哈及菩萨像四种类型ꎮ㊀㊀一㊁人形偶在萨满教千奇百态的神偶中ꎬ人形偶最为常见:以人形为具体形态ꎬ有用金㊁银㊁铜㊁铁㊁木制作的ꎬ也有用骨㊁牙类材质雕刻而成的ꎻ体型小巧ꎬ方便携带ꎮ萨满教认为ꎬ人形偶是人死后魂灵和精神的依托ꎬ可以给现世的人们以心灵的慰藉ꎻ又是天神降世的代表ꎬ供奉祭拜之后随身佩戴ꎬ可以拥有无边的智慧和神威ꎮ(一)骑士像位于今俄罗斯的杜巴沃瓦墓地M18出土了三件骑士像ꎬ这三件骑士像均由人和动物两种形象组成ꎬ动物可能是马ꎮ其中两件动物的尾巴短小ꎬ一件没有尾巴ꎻ骑士做了简化处理ꎬ只雕刻出了一只胳膊和身体的躯干部分ꎮ尽管如此ꎬ这三件骑士像的造型依然很生动ꎬ让人联想起骑士策马奔腾的景象[5]ꎮ而俄罗斯沙伊金城址也曾出土过此类骑士像(下页图1)ꎮ此外ꎬ属于唐代靺鞨遗迹的杨屯墓地也出土011有骑士像ꎬ与前述杜巴沃瓦墓地M18出土的骑士像造型非常相似ꎮ马的形象夸张ꎬ四肢短小㊁颈部和尾部纤长ꎬ额头处隐约有犄角伸出ꎬ整体造型酷似腾空而起的飞龙ꎻ马背上部有镂空装饰ꎬ马尾部和人像的头顶部有用于挂坠的环钮(图2)ꎮ王培新教授认为ꎬ这类艺术品造型中的骑士应为萨满ꎬ而马则是萨满通神的助手ꎬ寓意萨满骑马上天请神作法ꎮ富育光先生认为ꎬ萨满有时会通过梦境获得神谕ꎬ并自觉领悟或受到启发ꎬ而为了追索梦谕ꎬ萨满会骑马或骑驯鹿外出ꎬ并有雄鹰和黑狗作伴ꎬ有时要经历千难万险ꎬ甚至会经历一世或几世的努力找寻才能如愿ꎮ因此ꎬ俄罗斯杜巴沃瓦和杨屯墓地等地出土的骑士像ꎬ很可能塑造的是萨满率领众人追寻神谕的形象ꎬ体现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无畏的精神ꎮ图㊀1—10㊀1.骑士像2.骑士像3.头顶小鸟人像4.顶部立鸟的神杆5.佛托妈妈神偶6.童子像7.抱球童子像8.武士像9.骑鸟童子像10.带翅童子像㊀㊀(二)头顶小鸟人像1970年ꎬ在苏联阿穆尔河下游西河沟同博朗湖连接处附近发现一处女真遗址ꎬ主要分布在那乃人居住的博朗村对面一个不大的岛上ꎮ考古人员发现ꎬ一件头顶小鸟人像与一件轮制的瓜棱陶罐置搁在被水风吹掀的沙地上ꎬ大概是出土于岛上被毁坏的墓中ꎮ这件头顶小鸟人像呈直立状ꎬ头部为椭圆形ꎬ五官清晰可辨ꎬ身形纤瘦ꎬ双臂自然垂于身体两侧ꎬ但下半身及四肢却被简化处理了(图3)[6]ꎮ这件头顶小鸟人像没有腰带及佩戴武器ꎬ显然不是一个武士像ꎬ表达的也不是崇尚武力的精神ꎻ从头顶小鸟这个形象来看ꎬ又与现实中人的形态有所差别ꎮ不过ꎬ头顶上的小鸟虽然刻画得稚拙粗简ꎬ但依稀可见其傲然挺立的姿态ꎬ让人不禁联想到小鸟振翅高飞的景象ꎮ现代满族萨满神帽上仍有神鸟的造型存在ꎬ且多呈展翅腾飞状ꎮ这代表着萨满可以借助神鸟的法力ꎬ在作法进入昏迷状态时ꎬ成为神灵的替身ꎬ与神灵沟通ꎻ神鸟也可以成为萨满出入冥界㊁与邪魔恶鬼斗争时的保护神ꎮ神帽上小鸟数量的多寡ꎬ反映了萨满主持神事活动的频率ꎬ体现出萨满本人的资历与法力ꎬ标志着萨满的等级ꎮ因此ꎬ这件头顶小鸟人像应该是萨满教通神思想的物化形式ꎮ生活在黑龙江下游的奥洛奇人ꎬ其萨满在祭祀时所使用的神杆顶部也有立鸟的雕像(图4)[7]ꎬ其侧影与上述头顶小鸟人像顶部的飞鸟非常神似ꎬ都是只有大概形态ꎬ而没有具体刻画出翅111膀等细节ꎮ神杆是萨满教宇宙观中通天树的象征ꎬ而鸟是飞翔的精灵ꎬ被认为是萨满通神的助手ꎮ萨满教认为神灵来无影去无踪ꎬ或许正是为了凸显飞鸟这种神秘的特性ꎬ头顶小鸟人像及神杆中的飞鸟雕像才没有刻画其身体细节ꎮ而将其置于顶部则寓意其能飞到更高的天界ꎬ更加接近神灵ꎬ是神圣吉祥的象征ꎬ且其能代替萨满去请求法力更加强大的神ꎬ以帮助萨满驱逐恶魔ꎮ(三)童子像辽金时期的女真遗址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童子像ꎬ大多数为可爱的裸体童子形象ꎮ北京房山金陵出土过一件童子像:铜制ꎬ通高5厘米ꎬ呈立姿ꎬ头上有鼻系ꎬ上身穿钱纹坎肩㊁下身赤裸ꎬ双手抱球(图7ꎮ相关考古报告认为童子手抱元宝)ꎮ房山金陵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云峰山下ꎬ距离广安门约41.7公里ꎬ是历经几代㊁近60年营建而成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寝ꎮ童子像出土于一座竖穴岩坑墓的地宫ꎬ其形制为长方形ꎬ四壁为麻岩石ꎬ而这件童子像就放置在其东大殿的夯土中[8]ꎬ应该有特殊的寓意ꎮ位于哈尔滨阿城的金上京城遗址附近则出土有数量较多的童子像:铜制ꎬ通高4.2~7.5厘米ꎬ多呈站立状ꎬ头顶部均有小环钮ꎻ可谓娇小玲珑㊁衣饰真切ꎬ有的童子像还袒胸露肚ꎬ并带有生殖器(图6)[9]ꎮ阿城白城三队的耕地中还出土了一件红铜材质的武士像:通高4.8厘米ꎬ呈坐姿ꎬ头顶部有用于悬挂的环钮ꎻ整个挂饰有被修整过的痕迹ꎬ表面微凸㊁背面微凹ꎻ武士的衣着清晰可辨ꎬ头包幞头ꎬ身穿铠甲ꎮ学者认为ꎬ这件武士像是女真人尚武精神的体现(图8)[10]ꎮ1960年ꎬ在黑龙江宁安渤海上京城遗址内发现了一件金代骑鸟童子像:铜制ꎬ通高3.5厘米ꎬ头部宽0.8厘米ꎬ底部宽2.2厘米ꎻ头部虽完整ꎬ但眉毛以下部分由于磨损已无法辨识ꎻ头顶有用于悬挂的吊钮ꎬ但也已破损ꎮ童子以屈膝的姿态骑乘于形似天鹅的飞鸟之上ꎬ一只手紧紧抓住鸟的颈部ꎬ另一只手则自然垂下ꎻ整个铜像做工细致ꎬ甚至连飞鸟翅膀上的羽毛都被精细地刻画出来了(图9)[11]ꎮ北京延庆时尚纺织品有限公司辽金时期壁画墓中出土过一件裸身童子像:通高4.9厘米ꎬ双手抱球ꎬ右脚在前㊁左脚交叠于后ꎬ头顶环钮已残缺[12]ꎮ这件童子像与前述北京房山金陵出土的童子像非常相似ꎮ从墓葬形制分析ꎬ延庆此处辽金雕砖壁画墓系采用火葬形式ꎬ因此应是汉人墓葬ꎮ这说明此时期北京地区的汉人已经受到了女真习俗的影响ꎬ佩戴使用童子像这类神偶ꎮ辽金时期女真遗址中出土的这些童子像ꎬ大多为铜质ꎬ造型细腻生动ꎻ在童子像的头顶部均有用于悬系的小环钮ꎬ因此推测其应是挂坠在身上ꎬ或是穿缀于项链之上ꎬ作为护身的坠饰ꎮ金朝所在的北方地区ꎬ铜矿资源稀少ꎬ而铜不仅是铸币的重要原料ꎬ在制造器物上消耗量也很大ꎬ为此金朝实施了严格的铜禁政策ꎮ在铜源如此紧张的情况下ꎬ还制作了如此众多工艺上乘的童子像ꎬ想必这些童子像的作用绝非是仅供佩戴㊁装饰这么简单ꎮ这些反映出金代铸造技术有较大进步的童子像不是平民百姓所能把玩的ꎬ其拥有者必定是皇亲贵戚或者官宦阶级ꎬ这也映射出由女真社会上层所引领的时代风尚的变化ꎮ此外ꎬ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诺沃尼利科ꎬ曾发现一件带有翅膀的童子像(图10)[13]ꎮ该童子像昂首屈膝ꎬ双臂向前伸展ꎬ腋下有双翅ꎬ作向前腾飞之态 其形象与萨满上天请神的观念相吻合ꎬ也是萨满教中天鹅崇拜和生殖崇拜的体现ꎮ该童子像与上述我国境内发现的童子像大小相仿㊁材质相同ꎬ也有便于挂坠的孔洞ꎮ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小小的童子像ꎬ体现了女真人祈求多子多孙的愿望ꎻ笔者认为ꎬ童子像虽小ꎬ但是蕴含着重大的宗教意义ꎬ是萨满教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ꎮ在现代北方少数民族中ꎬ仍广泛地制作并供奉神偶ꎬ如满族的萨满祭礼中就供奉着各种萨满神偶ꎮ 佛托妈妈 为其中之一ꎬ它是由柳木雕刻而成ꎬ是物化了的柳神形象(图5)ꎮ在萨满教的 魂化 观念中ꎬ魂魄是依附于神偶之上的(神偶系用特定的物质ꎬ如石㊁木㊁草㊁兽骨及铜㊁铁等材料制作)ꎬ神偶具有生命力和无边的法力ꎬ能守护与庇佑家人[14]ꎮ童子像也是如此ꎬ«辽史 礼志六»中有这样的记载:㊀㊀禁门北除地置再生室㊁母后室㊁先帝神主舆ꎮ在再生室东南ꎬ倒置三岐木ꎮ其日ꎬ以童211子及产医妪置室中ꎮ 童子过岐木七ꎬ皇帝卧木侧ꎬ叟击箙曰: 生男矣ꎮ [15]这段史料描述了辽代再生仪的详细过程ꎬ是契丹人的求育祭祀仪式ꎮ这里皇帝参与模拟母亲生育ꎬ重新体验来到人世间的过程ꎮ仪式当中使用的 童子 便是萨满教神偶的一种ꎬ所体现的应是萨满教的生殖崇拜观念ꎮ㊀㊀二㊁动物神偶萨满教所供奉的动物神偶种类繁多ꎬ只是墓葬中出土的实物还太少ꎬ目前仅在俄罗斯科尔萨科沃墓地M157发现一件ꎮ这件动物偶像是在墓主人的腿部位置发现的ꎬ整体造型似一只哀号的狼ꎬ背部还有挂环[16]135ꎮ狼形偶像被认为是驱邪的护身符ꎬ而当时的人还以狼牙作为铜铃的铃舌ꎬ铃舌在晃动时发出声响ꎬ能让人联想到狼神在驱咬恶鬼ꎮ早期氏族社会的渔猎经济使人类对动物特别依赖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凶猛的野兽ꎬ人们只能互相协作㊁共同捕猎以获取生产生活资料ꎻ而由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低下ꎬ依靠简单的狩猎工具捕猎ꎬ人类常常面临生死威胁ꎮ在这种对动物既恐惧又依赖ꎬ又想要掌控的复杂心理作用下ꎬ最终产生了萨满教的动物崇拜观念ꎮ人们祭拜山神ꎬ认为所有的猎物都是山神的赏赐ꎻ每次狩猎行动之前ꎬ都会举行祭拜仪式ꎬ祈求山神庇佑狩猎满载而归ꎮ而虎神㊁熊神㊁鹿神㊁犬神㊁鱼神等等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动物崇拜的突出代表ꎮ萨满还会模仿被视为神灵的各种动物的凶猛英姿ꎬ认为通过这种模仿行为ꎬ可以使动物具有的勇猛和力量传递到人的身上ꎬ从而使人获得超越人类的力量和独特的技能ꎮ现代北方少数民族中如满族依然有制作各式动物神偶的习俗ꎬ在其先人东海女真中流传的著名萨满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ꎬ有对于鱼祭场景的描述ꎮ祭祀时ꎬ他们会用新鲜翠绿的柳枝制作成大小不同的鱼形神偶㊁各式各样的鱼形帽子扔进水中ꎬ还会唱鱼歌㊁跳鱼舞ꎬ吃鱼虾㊁饮江水ꎬ以此来企盼风调雨顺㊁渔业丰收[17]ꎮ㊀㊀三㊁嘎拉哈萨满教的灵魂观念认为ꎬ死去的人和动物的灵魂依然存在ꎬ一般驻居在骨头里ꎬ并可以从中获得再生ꎬ因此骨头被认为是具有神性并能趋吉避凶的ꎬ这便是 灵骨 崇拜ꎮ«契丹国志初兴本末»中记载了一个名叫迺呵的人ꎬ他可以操纵骷髅ꎬ在穹庐之中幻变为人形ꎬ并参与国家大事[18]ꎻ这可视为萨满教灵骨崇拜的具体体现ꎮ女真墓葬中出土的嘎拉哈ꎬ除骨制外ꎬ还发现有水晶㊁玉㊁铜等材质ꎮ如黑龙江绥滨中兴三号金代墓群M3曾出土有一枚晶莹剔透的水晶距骨(即嘎拉哈)ꎻ位于松花江下游奥里米古城附近的金代墓群M24出土有一枚长2.2厘米的玉质距骨ꎬ形状酷似羊或狍子的距骨ꎻ哈尔滨阿城双城村金墓三队墓区出土了40余枚羊距骨ꎬ除一枚为铜质外ꎬ其余均为骨制ꎬ长度在2.6~3.2厘米之间[19]ꎮ又大庆市大同区老山头宝山二村墓地M1出土了一大一小两枚羊距骨:每枚羊距骨各钻圆孔一个ꎬ且都在其某一端的同一位置ꎬ均轻度腐蚀ꎻ两枚羊距骨的出土位置均在墓主人头骨附近ꎮ而根据牙齿和骨骼判断ꎬ墓主人是一名3岁左右的儿童ꎮ嘎拉哈作为随葬品出现在墓葬中并非偶然ꎬ在内蒙古土默特美岱村的北魏墓葬中就出土过一枚铜铸嘎拉哈ꎻ这说明ꎬ早在距今1500年前就已有使用模拟嘎拉哈随葬的先例了ꎮ而上述这些金代墓葬出土的嘎拉哈也说明ꎬ很早以前动物的骨头就被人们赋予了吉祥的宗教意义ꎮ至今ꎬ满族人中还有用动物骨头做成嘎拉哈作为游戏物件的习俗ꎮ而蒙古㊁鄂伦春㊁达斡尔㊁鄂温克等民族也常在婴儿睡的摇车上悬挂嘎拉哈ꎬ有的还钻孔穿线㊁刷红漆ꎬ以达到 辟邪 和催眠的目的ꎮ可见ꎬ嘎拉哈绝非仅仅是玩具ꎬ其出现的思想根源是萨满教的动物崇拜观念ꎻ只不过经过漫长的岁月洗涤ꎬ逐渐褪去了宗教的外壳ꎬ演变成为一种游戏物件ꎮ㊀㊀四㊁菩萨像俄罗斯科尔萨科沃墓地M112曾出土有一件青铜菩萨像:通高6.9厘米ꎬ神态安详ꎬ头顶部有肉髻ꎬ左手握有执瓶ꎬ衣褶纹路清晰流畅ꎻ底部有座ꎬ座下有一个突起的小钮ꎬ应该是用来插在其他物体上的[16]126ꎮ这尊菩萨像的发现说明ꎬ此时的311女真人已经受到佛教的影响ꎬ而墓主人应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ꎮ不过还有另外一种可能ꎬ随葬的菩萨像是被奉为具有神性的萨满教神祇ꎬ作为一种护身符ꎬ在墓主人生前随身携带ꎬ死后则一同入葬ꎬ继续守护墓主人的灵魂ꎮ早在女真人建国以前ꎬ佛教就已经在女真人中有所传播了ꎮ而大力提倡信仰佛教ꎬ则是在金太宗灭辽以后ꎮ据«松漠纪闻»记载:㊀㊀有银珠哥大王者 以战多贵显ꎬ而不熟民事ꎮ尝留守燕京ꎬ有民数十家负富僧金六七万缗ꎬ不肯偿ꎬ僧诵言欲申诉ꎮ逋者大恐ꎬ相率赂通事ꎬ祈缓之[20]ꎮ可见ꎬ金代初期佛教的势力发展就已相当可观了[21]ꎮ宗教的发展演变与整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关系密切ꎮ金代以女真族为主体ꎬ但其辖境内也有汉族㊁契丹㊁渤海等其他民族生活ꎮ为了实现对多民族统治的需要ꎬ金代的宗教政策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姿态ꎮ因此ꎬ长期以来在汉族中广泛信奉的佛教㊁道教ꎬ在女真族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ꎬ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ꎮ金代统治者为了利用宗教为其政治服务ꎬ曾大力扶植佛教ꎬ保护佛教寺院并新建寺塔ꎬ使佛教得以恢复并在辽代的基础上得到发展ꎻ与此同时ꎬ也有相当一部分女真贵族转而信奉佛教ꎮ不过ꎬ在广大女真族民众中ꎬ萨满教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动摇ꎬ依旧是其精神依托ꎮ结㊀语历史及自然地理条件制约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ꎬ进而也影响着原始宗教的表现ꎮ马克思«资本论»指出: 不同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ꎬ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ꎮ它们的生产方式㊁生活方式和产品ꎬ也各不相同ꎮ 白山黑水是女真族的发源地ꎬ他们世代生活在东北的崇山峻岭和河湖水滨之间ꎬ史载其 善骑射㊁喜耕种㊁好渔猎 [22]ꎮ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ꎬ女真人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ꎬ几乎全部都需要从大自然中获取ꎮ人们对自然界中风㊁雨㊁雷㊁电等各种难以抗拒的力量无法理解ꎬ便产生了敬畏和崇拜的心理ꎻ山川㊁河流㊁动植物乃至整个自然界ꎬ都成了他们崇拜的对象ꎮ面对自然环境的险恶与无常ꎬ为了能够生存下去ꎬ人们便企图通过萨满教与超自然的力量进行沟通ꎬ进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ꎮ萨满教表现出明显的与当时生产生活状况相符合的特征ꎬ而大量存在的萨满教神偶也被赋予了带有鲜明社会自然特点的㊁独特的精神情感ꎮ萨满教神偶的制作ꎬ材料上比较多样ꎬ且略显随意:或使用木料精心雕刻ꎬ或使用草绳编制ꎬ或绣于皮子或绢布之上ꎬ或用纸笔随手画就ꎮ但不论制作方法如何ꎬ这些神偶造型体现的都是原始宗教观念中萌芽时期的神祇形象ꎬ具有很强的主观意味ꎻ同时ꎬ这些数量众多㊁形态各异的神偶造型还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ꎬ象征着萨满教所信奉的众多神灵ꎬ且因使用者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及象征意义ꎮ倘若神偶作为法器而附着在萨满神服上ꎬ那么便象征着萨满请来的助手ꎬ可以增强萨满的法力ꎻ神偶的数量越多ꎬ代表着辅助萨满的神灵越多㊁萨满与神灵沟通的能力越强ꎮ若为普通族众佩戴ꎬ那么他所佩戴的这个神偶很可能是某个特定神灵的化身ꎬ体现着佩戴者的某种具体诉求ꎮ因此ꎬ萨满教神偶的意义ꎬ并不仅仅在于其表象所展示的东西ꎬ而是那些隐藏于偶像制作和结构中的东西[23]ꎮ万物有灵观念是萨满教的思想基础ꎬ对神的信仰㊁寻求人与神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萨满教的重要观念ꎬ这些神偶的制作正是这种沟通意向的表达ꎬ象征了与神界的连接ꎮ普列汉诺夫说: 相信精灵的存在是一回事ꎬ崇拜他们又是一回事ꎻ神话是一回事ꎬ宗教仪式又是一回事ꎮ 相信有超自然实体的存在和信仰它是两回事ꎬ对于在萨满教万物有灵观念影响下产生的自然崇拜以及被物化了的神灵形象ꎬ我们也应这样看待ꎮ萨满教作为一种超自然的社会意识形态ꎬ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ꎮ它是女真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亦是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载体ꎻ它不仅是女真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的体现ꎬ更标志着女真社会的发展水平ꎮ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元素ꎬ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精神力量ꎮ411参考文献:[1]㊀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ꎬ第5页ꎮ[2]㊀«史记»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ꎮ[3]㊀«汉书»ꎬ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ꎮ[4]㊀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ꎬ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ꎬ第294页ꎮ[5]㊀Ю.M.巴西里耶夫:«波克洛夫(卡)文化葬俗(9 13世纪)»ꎬ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出版社2006年版ꎬ第67页ꎮ[6]㊀B.E.麦德维杰夫㊁孙秀仁:«阿穆尔河下游女真文化的一些发现»ꎬ«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第2期ꎮ[7]㊀冯恩学:«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ꎬ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ꎬ第326页ꎮ[8]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金代皇陵»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ꎬ第101页ꎮ[9]㊀阴淑梅:«黑龙江省阿城市金上京出土的青铜童子佩饰»ꎬ«博物馆研究»2001年第4期ꎮ[10]㊀阴淑梅:«黑龙江省阿城市金上京城址出土的武士像铜挂饰»ꎬ«北方文物»2006年第3期ꎮ[11]㊀刘欣鑫:«渤海上京城发现的童子骑鸟铜像»ꎬ«北方文物»2007年第1期ꎮ[12]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㊁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延庆县时尚纺织品有限公司壁画墓发掘简报»ꎬ«北京文物»2004年第2期ꎮ[13]㊀З.B.沙弗库诺夫:«12 13世纪女真 乌底改文化和远东通古斯民族起源问题»ꎬ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ꎬ第83页ꎮ[14]㊀富育光主编:«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ꎬ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ꎬ第142页ꎮ[15]㊀«辽史»ꎬ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ꎬ第879-880页ꎮ[16]㊀B.E.麦德维杰夫:«乌苏里岛中世纪遗存»ꎬ莫斯科:新西伯利亚出版社1982年版ꎮ[17]㊀鲁连坤讲述㊁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ꎮ[18]㊀叶隆礼:«契丹国志»ꎬ贾敬颜㊁林荣贵点校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ꎮ[19]㊀阎景全:«黑龙江省阿城市双城村金墓群出土文物整理报告»ꎬ«北方文物»1990年第2期ꎮ[20]㊀洪皓:«松漠纪闻»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ꎮ[21]㊀崔广斌:«金代佛教发展述略»ꎬ«黑河学刊»1996年第5期ꎮ[22]㊀宇文懋昭撰㊁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39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ꎮ[23]㊀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ꎮ[责任编辑:王㊀昊]511。
2022年新高考全国II卷语文真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
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
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
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
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
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
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
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
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
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
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
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
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